論《易經》及“太極”與自然界的關係

  《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極為珍貴的文化典籍,它在思維科學和認識論上的價

值已日益被中外學者所肯定和接受。《易經》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推崇為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並在國際上享有“宇宙代數學”的美稱。《易經》

中不但蘊含有深奧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寓含著自然界奇妙的全息觀念。

  我們知道﹕太極圖是八卦的核心,也是《易經》的精髓。“太極”二字既包括

了時間長河的無限,也闡明了宇宙空間的廣大。太極是至大宏觀世界的縮影,既象

征著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陰陽消長關系,又象征著月亮周年視運動的陰陽規律。太極

是世界的本源,同時也代表了宇宙整體。我們地球上的台風、龍卷風是螺旋形的,

我們的銀河系及遙遠的河外星系都象一個巨大的螺旋形太極。《易•豐卦》說﹕“

日中見斗。”這就是我們先人觀察發現太陽上螺旋形黑子運動的真實寫照。

  《系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

不但告訴了我們八卦的起源,還道出了宇宙萬物生成的基本原理。太極指的是宇宙

,兩儀則指天地。太極產生了天地陰陽,天地陰陽產生了四象四季,四季變八卦而

生萬物。

  《易經》一書中還提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就是我們現在的

宇宙,無極是宇宙生成前無物質、無時間、無空間之本源狀態,是由“虛子”構成

的純陰性能源。

  《易•說文》雲﹕“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而“易”字本身就是由上日下月

構成的,“易”既代表了日月合璧,也寓含有陰陽相交,同時也是乾坤定位。一個

“易”字凝聚了《易經》中最根本的陰陽天地之哲理。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瑪峰,地球上最深的溝是西太平洋中馬里亞納海溝,

它們都處于北緯30度附近。讓我們再看一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分布。請將您的左

手壓在地球儀任意一個大陸上面,右手放到與之相對地球儀的另一側,我們會驚奇

地發現右手所在之處都是大海。易理認為﹕山和陸地突出走向上,為陽;溝與海低

于地面走向下,為陰。世間萬物都有陰陽之分,陰和陽既是一個對立體,又有相對

平衡穩定的關系,陰與陽必須相互協調、互相制約。有陰就有陽,有陽必有陰,這

也是大自然中最基本的法則。任何事物沒有一件不是相對的,既然相對,就必定有

相反,宇宙間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有著科學而精密的結構和運動規律。現代天文

學家所觀測到的“黑洞”和“白洞”,就是陰陽法在宇宙中的體現。

  我國的黃河稱為母親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黃

河是龍的象征,而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則是龍的子孫。當我們打開地圖冊仔細觀看

中國地圖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黃河確是一條橫跨中華大地的巨龍。“幾”字形的

流域是龍健壯的身軀,青海發源地窄細的河流便是龍尾,而在山東省境內上挑的河

道就是向大海吐水的龍頭。龍屬陽,陽壯,故黃河水凶。陽屬乾,乾健,故北方人

粗獷。龍翻躍時,黃河就要改道。

  我們再看長江很象一條大魚。四川省宜賓是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支流的匯

合處,宜賓上游的支流就象美麗的魚尾,而入海口就是魚頭。魚屬陰,陰順,故長

江水靜,陰為坤,坤為雌,故南方人瘦弱。

  大家知道,我國的東北地區的土呈黑色,含腐殖質高;廣東一帶的土發紅,含

有一定的礦物質;山東和蘇北的土是青色的,象水泥;西部地區的土卻為白色,略

呈淡黃狀;而中央腹地的河南一帶的土是黃色的。這正好對應八卦、五行與《黃帝

內經》中五臟屬性的顏色。因為北為坎,屬水,為腎,腎黑;南為離,屬火,為心

,心赤;東為震,屬木,為肝,肝青;西為兌,屬金,為肺,肺白;中央為土,為

脾,脾黃。

  另外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北方人腎強,故身高體健。南方為心,中醫講“心

主神明”,故南方人頭腦聰明。西方為肺,“肺開竅于鼻”,故新疆人鼻子大。東

方為肝,肝主膽略,故山東人性格直爽。

  據1997年6月8日《工人日報》報道﹕作為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距今已有1800

年歷史的四川省倉溪縣雲台山,近期發現山頂平台是一個標準的太極圖形,代表著

陽魚地段全是發紅色的土壤,此處土地貧瘠,石礫遍地,草木稀少。而越過一條S

型的山溝分界線,進入陰魚地段卻是另一種景色,看到的都是肥沃的土地,豐茂的

水草和滿山遍野的松柏。再看看周圍雲霧繚繞的山峰恰有八座,構成一幅活靈活現

的陰陽八卦太極圖,這無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太極與八卦巧妙地與其地理暗合,不

能不說是天意。這也更加充分說明了《易經》是法自然之理,太極圖符宇宙之大道

的真諦。

  在我們地球北半球,海洋中的水大多是朝右方向流動。而南半球海洋中的水則

大多是向左流動。在先天八卦圖中,乾的方向是南,代表天、代表左。坤的方位是

北,代表地、代表右。南北兩半球洋流的方向正好與其相對。

  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天體均是右旋,但相對地球而言則是左旋。我們的地球是

從西向東旋轉,屬右旋,正好與“易經”及道家提出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理

論相符。

  我們知道﹕河圖也代表天圖,將河圖中陰陽圓點的數字按一、三、七、九、二

、四、六、八連接成圖形,就形成了一個左螺旋形的天道。而洛書則是古聖人俯視

地理、仰觀天文所描繪的圖形,在這里既顯有左旋的天道和右旋的地道,又有兩種

力量相參雜而組成的“S8字形螺旋排列,道出了天體及萬物乃太極的奧秘

。《易•系辭》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1993年底,日本的18位

科學家從各自研究的領域里,共同提出了七個挑戰性的問題,稱為21世紀自然科學

之謎。其內容是﹕“花和蝶、生和死、心和身、左和右、陰和陽、虛和實、男和女

。”我們從以上問題不難看出大都屬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陰陽對立現象,都沒有超出

《易經》中最基本的理論——陰陽哲學。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過﹕“中國文化的

本質為陰陽哲學。”古人把萬事萬物的復雜變化歸結為陰陽變化之理,這就是古人

所說的“至繁而極簡之。”《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自然界中的一

切事物無不包含陰陽。如天與地、上與下、左與右、動與靜、水與火等。陰陽學說

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各門學科的理論基礎。

  從問題的本質來看,日本科學家提出的問題都可在《易經》中找到答案,沒有

超出陰陽學說的平衡、對稱、對立,都屬自然界中的最基本理論。如蝶的兩翅及圖

案是平衡與對稱的,左和右及虛和實是對立的。另外蝶的形狀與花相似,這一問題

也離不開《易》理。《易•系辭》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這是生物在與大

自然斗爭中為了生存而演變的結果,也是達爾文進化論中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

存”的基本定律。

  《周易參同契》是東漢魏伯陽所著,此書以大量的篇幅對天體、自然與《易》

的關系作了正確的解釋﹕“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經》是文化的智慧,生命的學問,宇宙的真理。她用陰陽的對立統一,相

互滲透、相互轉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用陰陽兩種符號的不同排列組合來

模擬各種事物的特征及變化規律。用深刻的哲理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及自然界

中的一切相互關系,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各個角落,無不留下她閃光的痕跡。

  《易•系辭》雲﹕“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

方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宇宙是無限的,奧秘是無窮的,但我們的先人卻能在五千

多年前用樸素的哲理來描述把握自然及宇宙,這難道不是一個絕妙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