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于吉與《太平經青領書》之出現

  據《後漢書.襄楷傳》記載:
  初,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於曲泉水上所得神書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號《太平青領書》。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
  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史籍及道書中,關於《太平經》的出現,還有多處有所記述,如:
  漢牟子《理惑論》謂:《神書》百七十卷。(見《弘明集》卷一)

  晉葛洪《神仙傳》謂:漢元帝時,嵩隨吉於曲陽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經》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晉虞喜《誌林》謂: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師于吉所得神書於曲陽泉上,白素朱介,號《太平青領書》,凡百餘卷。

  唐人撰述《太平經復文序》:皇天金闕後聖太平帝君……垂謨作典,預令下教,故作《太平復文》。先傳上相青童君,傳上宰西域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干君。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序》:昔周之末,赧王之時,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於干君。……又傳《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

  宋謝守灝《混元聖紀》卷一:漢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於琅琊曲陽淵,授于吉《太平經》。

  宋賈善翔《猶龍傳序》:孝成時,授于吉《太平經》。

  由於《太平經》傳世較早,流傳區域較廣,又是長期在民間隱密傳播,所以傳聞.記述不免有異。且宗教經典大都托言神授,後來道書又復競為渲染,以神其說,故關於《太平經》的始現時間,有說周赧王時,有說漢元帝時,有說漢成帝時,有說漢順帝時。《太平經》出自于吉是史籍及道書基本上相同的說法。所謂千室.干君,也都是寓指于吉。于吉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何時人呢?

  范曄《後漢書.襄楷傳》說:于吉是漢順帝時琅琊宮崇(嵩)的老師;《三國誌.孫策傳》注引《江表傳》中說:于吉在漢獻帝時為孫策所殺,原文如下:

  關於《太平青領書》的內容。《後漢書.襄楷傳》中說:
  時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即今江蘇吳縣和浙江會稽縣),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策嘗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下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母謂策曰:于先生亦助軍助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人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願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策曰: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費紙筆也;即催斬之,懸首於市。諸事之者尚不謂其死,而云尸解焉,復祭祀求福。

  這樣,于吉便是漢順帝至漢獻帝時人。有人懷疑于吉能活這麼久?因于吉在順帝時已為人師,到漢獻帝建安五年(二00年)被殺,死時至少已有一百多歲。如不是這樣,則真于吉早死,孫策所殺者乃冒名之假于吉。考晉代虞喜《誌林》所述于吉被殺事,順帝至建安中五六十歲,于吉是時已近百歲,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謬誅,非所以為美也《三國誌.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虞喜是西晉與東晉之間的人,距于吉死時不過一百多年,他作《誌林》時,六朝劉宋時(四二0至四七九年)人范曄尚未出生,《後漢書》當然更未出世,按虞喜乃晉朝博學者,《誌林》所言必是另有所據,我覺得虞喜所述是可信的.這就是說.肯定于吉乃漢順帝至漢獻帝建安五年前人。至于有的道書說他是漢元帝.成帝甚至是周赧王或更早時人,誇張于吉活了二百多歲,甚至五百多歲,這顯然純屬神化于吉,不足為據.

  我們再從現存《太平經》的內容看,《太平經》多處宣揚火精道德之君,按漢代朝庭自稱漢屬火德,故《太平經》當為漢代之作。又《太平經》所評議之時弊,大都為東漢之朝野情況,比如影射評擊外戚.宦臣之擅權誤國,帝王無道而絕嗣,兵病水火為災,人民生活苦難等等,都系東漢景象。因此《後漢書.襄楷傳》所說《太平青領書》《太平經》始現于東漢順帝時,出自于吉之手,是確切的。

  關於《太平青領書》的內容《後漢書.襄楷傳》中說:
  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輒不興。

又說:
  ……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

這個介紹,大體上是中肯的。我們細讀現存《太平經》(近人王明著有《太平經合校》),不難看出其內容是十分複雜的,既有被壓迫者的嘆息,也有被壓迫者對現實的憤怒抗議,既有對實際上解救感到絕望的悲嘆,又有追尋精神安慰及對理想的憧憬;既有對天神的祈求與恐懼,也有對帝王的屈從及獻諛。摒除其宗教義意,可以看出它的內容在實質上是對當時百姓生活狀況的曲折反映。

  由於《太平經》與早期道教關係至為密切,故筆者將在後文中用專節來談《太平經》的內容及其與早期道教的關係;並以《太平經》為依據來試述早期道教的信仰與特點。這裡暫置不述。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太平青領書》是甘忠可《包元太平經》的傳本或殘本,經過信徒們的不斷增補擴充,到漢順帝時由于吉纂集而成的,于吉是甘忠可的後繼者和發揚者。《太平青領書》脫胎于《包元太平經》赤精子之道與太平道是一脈相承下來的呢?從宗教信仰看:甘忠可尊奉天帝及真人赤精子(寧封子),屬黃老道,《後漢書.皇甫嵩傳》謂信奉《太平經》的張角亦奉事黃老道,顯然甘忠可.于吉同是黃老道的信奉者。從思想內容上看:甘忠可造作赤精子之讖:言漢主火德,于吉《太平經》也是宣稱漢統治者為火德之君,甘忠可相信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將賜福降災,必以天文.地理.祥瑞.災異之徵兆,給人們以預示或警告,《太平經》也是宣揚天與人有著相感應的關係。甘忠可倡導以陰陽五行曆象推測災異,以及興國廣嗣之術,《太平經》也是主張奉天地.順五行,並說有興國之嗣之術。甘忠可提倡漏刻百二十為度,《太平經》也認為漏刻應不失分銖,否則坐罪不一。甘忠可《包元太平經》用包元名經,認為元氣包裹天地,《太平經《也倡元氣包裹天地之說。從傳抽播的區域看:造作《包元太平經》的甘忠可是齊人,西漢時齊是即今之臨淄一帶;其信徒夏賀良,重平人,西漢時重平屬幽州勃海郡;丁廣世是容丘人,西漢時容丘屬青州東海郡;郭昌是東郡人,西漢時東郡為青州東郡,即今濮陽一帶;李尋是平原人,西漢時平原屬青州平原郡。得神書的于吉是北海人,東漢時北海國與齊國是相鄰郡國;宮崇是琅琊人,東漢時琅琊屬琅琊國。這些地方,都在燕
齊境內。自戰國至秦漢,燕齊一帶多方士.神仙家,方仙道.黃老道在這一帶綿綿相傳,到甘忠可演變為原始太平道。故從《包元太平經》到《太平青領書》,乃是原始太平道在這一帶民間長期傳播.逐漸發展的結果,後者原本於前者。從上述各方面的考察,我以為《太平經》脫胎於《包元太平經》;《太平經》一百七十卷是經于吉匯集民間各種不同傳本編纂而成;《太平經》的行世,即太平道的完成與行世;實際上《太平經》的出現與傳播,即標誌著道教的形成。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