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謂道教】

  道教的內容,南朝梁劉勰《滅惑論》說是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從現行道教經籍總集-《道藏》來看,的確也是這樣的。明《正統道藏》及萬曆《續道藏》,卷帙浩繁,共一四七六種,五四八五卷,其中既包括有經戒.科儀.符籙.煉養等類的經籍,也包括有道.儒.墨.名.法.陰陽.兵.醫.雜等諸子百家的書籍。因此,《道藏》一是顯得數量龐大,二是顯得駁而不純。究其原因,遠則由於在西漢時,道家就被認為是溝通.包容諸家學術的一個學派。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太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旨時就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移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東漢末太平道.五斗米道興起,皆尊崇道家老子為祖師,奉五千文為主要經典,自認為是繼承了道家老子的道統,並以道家學說為道教教義,如尊五千文為《道德真經》,尊莊子為《南華真經》等等。正因為沿襲了以道包括一切的觀念,故歷代道教經目及《道藏》,也便無不廣為搜羅,盡量擴充。這便是雜而多端的由來。

  我們要了解道教知識,當然必須從雜亂的內容中探討哪些是道教的主體內容, 特徵是什麼?這樣才能獲得明確的概念與清晰的認識。因此,筆者在向讀者概述道 教知識之前,有必要先談談何謂道教?

  按道教一詞,在南北朝以前只是一個諸子百家所共用的名稱,並不是我們現在 所稱的道教專稱。那時諸子百家無不將自己的理論和方法稱之為道,以道教化眾人,便稱為道教。使用道教一詞最早的是儒家,把堯舜禹湯文武的先王之道和孔子的五經之道謂之道教。其次便是墨家.道家.陰陽家。佛教傳入中國,菩提漢譯為道,菩提之道,從而也稱道教。東漢末,在我國巫道.方仙道.黃老道基礎上產生的五斗米道,也同諸子百家一樣謂為道教,亦即以善道教化之意,當時也還沒有異於諸子百家自謂道教的特殊含意。早期道教的經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詞的是張魯撰《老子想爾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使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接著便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篇》說: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大概道教一詞成為五斗米教的專稱,是在完成了對老子的神化,建立了以太上老君為核心的較為完整的神學理論之後,時間應是南北朝 (四二0至五八九年)。因老子是道家,五斗米道將道家宗教化,推尊和崇奉老子及其道,自然而然,別家也就不再自謂道教,而道教一詞也就成了五斗米道的專用名呼。這在北魏時便已明確,魏書.釋老誌》記載:寇謙之……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仙人玉女,左右侍衛,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至南齊,顧歡《夷夏論》便明確說:佛教文而博,道教質 而精。

  所以在閱讀古籍中,不能一見道教一詞,便以為作為宗教的道教有關,這就不免產生誤會。

  考察《道藏》的內容,有很多書籍與道教并無宗教性質的關係,如名家-公孫龍子.尹文子;法家-韓菲子;縱橫家-鬼谷子;雜家-鬻子.鶡冠子.淮南子.子華子.劉子.馬總《意林》;墨家-墨子;醫家《素問》.《靈樞經》.《八十一難》.孫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後備急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寇宗奭《本草衍義》;易類劉牧《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張理《易象圖說.內外篇》.俞琰《易外別傳》.起居注類《穆天子傳》.地理類《山海經》.儒家楊雄《太玄經》.邵子《皇極經世》.鮑雲龍《天源發微》等等。排除這些與宗教性質無關的書籍,然後再來考察其宗教內涵,則顯見道教是以我國古代社會的鬼神崇拜為基礎,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論和誘使人們用方術修持以追求長生不死.登仙享樂和用祭祀醮儀以祈福免災為主體內容和特徵,又文飾以道家.陰陽五行家.儒家讖緯學說中的神秘主義成分為神學理論,帶有濃厚的萬物有靈論和泛神論性質的宗教。由於它是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因此它帶有濃郁的中華民族古代宗教意識色彩,同時也與其他地方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本書作者:李養正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