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腔

  道教科儀活動中諷誦經文的歌腔。道士稱為〝韻子〞。北魏道士寇謙之撰《雲

中音誦新科之誡》,並制訂了〝樂章誦誡新法〞,改〝直誦〞為〝樂誦〞,誦經時

〝念〞中有〝唱〞、〝唱〞中有〝念〞、似〝念〞似〝唱〞、〝唱〞〝念〞結合,

逐步發展而形成了用於諷誦經文的專門歌腔。韻腔的唱法有如下四種:第一種是詠

唱式唱法,運用這種唱法唱誦的韻腔最多,旋律最美,是道教音樂的精華之所在。

各種〝韻〞(如《澄清韻》、《幽冥韻》、《悲嘆韻》等),〝贊〞(如《大贊》

、《小贊》、《中堂贊》等),〝引〞(如《幽魂引》、《梅花引》、《小救苦引

》、《大救苦引》等)〝偈〞(如《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等),

以及《步虛》、《吊掛》等等,都是運用這種唱法詠唱的。這種唱法,常用法器(

打擊樂器)和笙、蕭、笛、管、彈拔、拉弦等樂器伴奏,具有悠揚婉轉、抒情表意

的特點,獨具道教的仙音妙樂之韻味。第二種是念唱式唱法,這種唱法集中運用於

道眾每天在早晚課中所誦習的諸尊神、仙真之訓誡文誥的〝寶誥腔〞的唱誦中。這

種唱法的形式,是由〝寶誥腔〞的腔體結構和腔調旋律特徵決定的。〝寶誥腔〞旋

律簡練,不用襯字、襯詞,沒有拖腔,上下句結構規整,其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八言、九言句誥文,一般形成〝四言五拍句〞、〝五言六拍句〞、〝六言七拍

句〞、〝七言八拍句〞、〝八言九拍句〞、〝九言十拍句〞等典型句式。這種唱法

,音調曲折起伏不大,是一種〝似念似唱〞的唱法。第三種是誦念式唱法,這種唱

法只運用於念咒語,音律、音調穩定,節拍、節奏規範,一字一音,上下兩句不斷

反復,直至該咒語念畢。這種唱法,道眾稱為棒棒經〞。第四種是在韻腔中雜以道

白的唱法,這種唱法常在唱完一段韻腔之後,插入一段有一定韻律的經文道白或咒

語,然後接唱下面的韻腔。這種道白的念法,類似我國戲曲、曲藝表演藝術中那種

半是說白半是唱詠式的〝韻白〞,是一種〝唱〞中有〝念〞、〝念〞中有〝唱〞的

唱法。韻腔是用於道教科範儀式中的歌腔,由於科範儀式的不同,韻腔可分為陽調

、陰調兩種。陽調是運用於課誦科儀(如《玄門日誦早晚課》)中的韻腔,歌唱對

象一般是諸神、諸仙及課誦者本人,音樂氣質較為單一,多莊嚴肅穆、飄渺恬靜,

腔中襯字、襯詞較多,甚至出現較完整的襯句,旋律迂迴曲折、悠揚婉轉,常有較

長的拖腔﹔陰調是運用於道場(齋醮)科儀(如薩祖鐵罐施食祭煉科範》)中的韻

腔,歌唱對象一般是各類鬼魂及前往看齋的群眾,音樂氣質較為多樣,悼念亡魂則

悲嘆哀怨,捉拿妖魔則昂揚激越,仰啟神仙則威武雄壯,齋宴施食則喜慶熱烈,腔

中襯字、襯詞較少,旋律簡練,拖腔不多且較為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