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虛派

  先秦道家學術流派之一。肇端於戰國時期的關尹、列子,為彭蒙、田駢、慎到

所承傳,分為〝齊物〞與〝棄知〞兩端,影響到法家與農家的實行。關尹、列子的

思想,可以說發揮到了極點。靜虛派主張人當捨自己的欲望,斷絕知慮,順天賦的

真性來生活。可以說是道家消極的一派。《史記.老子傳》中載:老子出關時,關

尹問道,老子乃作《道德經》五千餘言。他或是老子學說的第一代弟子。《呂氏春

秋.不二篇》謂老子貴柔,關尹貴清,列子貴虛。《莊子.天下篇》中以本為精,

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是老關同主之說。〝在己無居,形物

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

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是關尹特說。老關同在處世法上立論,而關尹則主以心

不為外物所擾為歸,是主清靜說。然在《老子》裡也有主靜說文句(37、57章

),抑關尹是發揚這論點的人。〝列子貴虛〞在思想方面比老子的貴柔已較進步。

所謂虛是不患得失,任自然轉移,虛靜以處,不為是非利害所動。天地密移,雖有

損盈成虧,人處其中,毫不覺知。即虛便是不覺得,與佛教的〝覺〞恰是相反。在

《老子》中也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要虛靜才能無嗜欲,

不知樂生,不知惡死,不知親己,不知疏物,無愛憎,無利害。這種思想為後世道

教所繼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