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益廟壁畫

  明代道教壁畫。在山西省新絳縣陽王村,遂稱陽王廟。該廟始建年代無從考證

,重建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現存正殿闊六間,進深六椽二間,為明代建築。

殿內供奉大禹,后稷、伯益三聖帝君,塑像今已不存。大殿的東、西、南三壁繪滿

壁畫,歌頌大禹、後稷、伯益教民稼穡,為民造福的神話故事,總面積達130餘

平方米。大殿的東壁繪有《朝拜三聖圖》,圖中央畫的是高大的〝三聖殿〞,背後

畫有連綿的群山和流動的雲 ﹔三聖帝君身袞服、頭戴冕旒端坐於中央﹔〝殿〞前

畫賜種女神姜原,左右侍女成群,或持果盤,或捧壺漿。〝殿〞台下有虹橋流水,

松柏參天,還有文官、武將和農夫等侍立﹔畫面的北側是農夫的行列,有的肩挑獵

物,樹枝,有的捆縛為害莊稼的蝗蟲精,有的手握螞蟻、害蟲和野草﹔畫面的南側

是手持五穀、肩扛鋤頭,頭戴白色遮陽帽,身穿禮服的官吏,畫中人物有男有女,

有老有少,千姿百態,無一雷同。西壁繪有大禹、後稷、伯益教民燒荒、狩獵、伐

木、祭祀以及農業上的種植、耕作、收割、入倉等生產活動﹔畫中山川樹木,樓閣

殿宇分布其間,三聖像在畫的中央,兩傍侍立有百官、侍女,天上有群仙在雲中下

視,地上有百官仰首迎神。大殿的南壁分東西二部分,西部畫的是《酆都地府》、

《陰曹地府》,有閻君、判官和牛頭馬面,無常小鬼,雖說畫的是傳說中陰曹地府

的景象,實際也是明代監獄的一些真實寫照﹔東部畫的是《張大帝赴會》,張大帝

羽扇綸巾,神采非凡,正率領百官出行朝聖,身後的文官武將排成三列,面向大殿

中心﹔圖中官吏有庸碌無能者,有阿庚恭謹者,有手拈鬍鬚,揣想心計者,人物神

態各異,生動逼真,將封建官吏的各種人物表現的淋漓盡致,頗有生活氣息。三壁

共繪有人物、神祇、鬼卒四百餘軀,他們的年齡、性格、身份、性別各不相同﹔山

水、園林、虹橋、殿宇亭閣穿插中間,三壁圖畫各自成幅,而又巧妙地相互呼應。

畫面構圖嚴謹而又宏偉,格調清新活潑,氣勢磅礡。畫法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工筆重

彩拔巧,筆法雄健嫻熟,線條流暢遒勁,人物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渾厚樸實,尤

其採用〝三白法〞渲染面部,即用白色渲染前額、鼻隆和下頷,以體現凸起的體面

。畫中樓閣橋樑工整,松柏樹木勁挺有力,氣韻生動。最為可貴的是,壁畫中大量

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產勞和生活,充滿了純樸的人情味,透過畫面可以使人體味

到當時山西南部農村生產、生活以及民情鄉俗,這在封建社會的明代是難能可貴的

。稷益廟壁畫的作者是:山西省翼城畫士常儒及其兩個兒子常耒、常耜,門徒張絪

,絳州畫士陳圓及其姪陳文,門徒劉崇德等人,於明正德二年(1507)秋九月

十五日完工。該壁畫為明代道教壁畫中最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