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解說

  《道德經》注本之一。兩卷。撰者江希張,山東歷城人,生於1906年,據

說〝生有異秉,一二歲而識之、無,三四歲能弄翰墨,五六歲能注釋經書〞。故有

綽號┐江神童〞。本書為其十三歲時(1919)所作。其時白話文已在社會開始

流行,作者採用白話注老,因名〝道德經白話解說〞。作者在自序中言:〝聖人教

育天下人,必先教人有道德知識,則技能可以助道德,道德借技能而益彰,道德彰

天下自然太平。不教人以道德,先教人以技能,則技能助人情欲而道德壞,道德壞

天下自然要亂〞。因而著作此篇,以為救世之用。其《凡例》中言:〝注書宗旨,

以昌明道德,消餌戰殺,挽回世運,救正人心,為惟一宗旨〞。並言〝本書多半依

據明季通儒張蒿庵先生的《老子說略》,又參以己意演成白話〞。全書標為上、下

兩篇,按河上公本分章,不題章名。每章解說分為字解、章解及演說三個部分。由

於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正是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戰亂時代,因而本書闡發老子

的道德思想,竭力勸人息滅戰爭,換取和平。如首章解說〝徼〞、〝妙〞曰:〝這

“妙”是什麼?就是虛無的道。這“徼”是什麼?就是好生的德……大家實行老子

的道德,挽回挽回這殺運,庶使萬國共享和親康寧的幸福呢﹗〞全書反映了在戰禍

頻仍的民國時期,人們追求和平的美好願望,發揮了《道德經》積極的現實意義,

因此本書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尤為道教界人士所推重。今編入《藏外

道書》第三冊〝經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