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釋

  又名《道德經講義》。《道德經》注本之一。兩卷。黃元吉撰。黃元吉,名裳

,清代江西省豐城縣人。卷前作者自序稱,遇名山道友,談玄說妙,群人尊為師席

,故日夜講論《道德》一經,不覺連篇累牘,眾友請付剞劂,公諸天下後世,遂得

刊刻。序文作於光緒十年(1884),本書當初刊於是年。注文按河上公本分為

八十一章,全書以道教內丹的理與法注解。文句簡易平實,明白曉暢。如第一章注

曰:〝太上首章,即將無名、有名、觀妙、觀竅指出,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

關竅,餘無可進步也。故開首四句,說大道根源,實屬無形之狀,不可思議窮究。

惟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即人致養於靜時也,天地忽闢之際,靜極

而動,一覺而醒,即人偵氣於動,為煉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間,非有智珠慧劍,

不能得也。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實為開天闢地、生人育物之端,自古神仙,無不

由此覺而動之機造成。又曰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者一靜一動互為其根,故同出

而異名〞。本書對於清末以來的內丹學說,頗有影響,近人陳攖寧評曰:〝清代黃

元吉所撰《道德經講義》,全部用修養法作注,雖亦不免有牽強附會之處,但比較

尚屬可觀〞。本書在光緒年間刊刻時,原名《道德經注釋》。1920年第二次翻

印時,改名為《道德經講義》。今編入《藏外道書》第一冊〝古佚道書及經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