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美術

  泛指以道教為內容或為道教服務的繪畫、雕塑、建築藝術、工藝美術等。美術

是含有美學情味和美的價值的活動及其活動的產物,起源於遠古時代。人們在把觀

察到的、向往追求的事物,經加工、想象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信

仰、崇拜對象、嚮往的彼岸世界,用美術形式表達出來,由此便產生了宗教美術。

中華民族的祖先對神仙的崇拜,造就了中國古代反映神仙信仰的美術作品,後來這

種神仙信仰為內容的美術便演變成了道教美術。道教美術的特點是反映與表現人們

對神仙的信仰與崇拜。中華民族的古代祖先認為,神仙是不具物質軀體形象、不受

自然規律制約而對物質世界施加影響的超自然體。於是便通過美術的形式描繪表現

其形象,以突出神仙的超俗與威力,展示其信仰的真諦。這種以神仙為主要內容的

特殊的可視形象反過來又使人感受到富有人格意義的神仙所具有的超人力量,並通

過這種形象力量深化人們對神仙的崇敬與信仰,成為傳播道教信仰的一種有力手段

。所以道教美術受到道教信徒的重視,在道教發展的漫長歷史時期留下了許多道教

美術珍品。現存最早的道教美術作品為東漢時期繪於殿堂內壁與墓壁上的壁畫。東

漢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曾生動地描繪該殿壁畫:〝神仙飛躍於棟間,玉女窺

窗而下視﹔忽縹緲於想像,若鬼神之彷彿。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

海靈,寫載其狀,隨色象類,由得其情。上紀開闢,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

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鴻荒樸略,厥狀睢盱,煥炳可觀〞。道教最初是不供奉

神像的。《陶隱居內傳》載:〝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

無像〞。道教造像藝術大約起於南北朝時,《隋書•經籍志》云:北魏太武帝時,

道士寇謙之〝於代都東南起壇宇……刻天尊及諸仙之像而供奉焉〞。陳國符著《道

藏源流考》附錄二《道教形象考原》中說:〝王淳《三教》云:“近世道士取活無

方,欲人歸信,乃學佛家製作形像,假號天尊,及左右真人置之道堂﹔以恁衣食。

宋陸修靜亦為此形”。是(劉)宋代道教,已有形象。尚未甚通行也〞。由於受佛

教影響,起初形態頗似佛像。隨著道教造像藝術的發展與普及,才逐漸形成自己獨

特的風格、模式和規範。宋元時,道教造像藝術已達十分高超的水準,人物形象生

動逼真,面部表情豐富,人物性格突出,衣紋簡潔,刀法粗獷,不論是藝術表現手

法還是工藝技巧,都對中國的雕塑藝術發展也很大影響。現存宋元道教造像有山西

太原晉祠聖母殿侍女、山西晉城市玉皇廟二十八宿像等,均為世界著名的中國古代

雕塑珍品。明清以後,道教造像藝術進一步純熟,但只工麗有餘而氣魄不足,過於

細膩而欠傳神。神仙壁畫是道教美術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隋時已相當普遍,唐時

數量與普及程度均超過了佛教壁畫。《兩京耆舊傳》稱:當時〝道教宮觀的道玄畫

不可勝記,皆絕妙一時〞。昔時畫家無不善作道教壁畫,著名畫家吳道子曾於玄元

廟繪五聖千官圖及五龍等。宋時趙室崇道,更令畫家作道畫飾於道教宮觀,景德年

間為營造玉清昭應宮,徵天下畫流三千餘,以著名畫家武宗元、王拙為左右班之首

領。現存紐約的武宗元傳世之作《朝元仙仗圖》,即為壁畫之底本。舉世聞名的山

西省芮城縣永樂宮壁畫為元代道教壁畫的代表作,其中尤以三清殿內的《朝元圖》

著名。該畫面積429·5平方米,繪有道教中290餘尊神仙,人物高達2米,

分5層排列,結構嚴謹,場面宏偉,技法嫻熟流暢。現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明後

,著名道教壁畫還有山西省新絳縣稷益廟壁畫等。中國歷史上文人以道教神仙故事

為內容的道教文人畫也不少,據《畫史》記載:魏晉時善畫道畫的畫家有十三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顧凱之,曾繪有《列仙圖》、《洛神賦圖》等。《洛神賦圖》所描

繪的神仙境界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畫家閻立本曾繪《元始像》、《行化太上像》

、《北帝像》等近二十幅道畫,著名吳道子釋道兼繪,作品有《天尊像》、《列聖

朝天圖》、《二十八宿像》等,他畫的鍾馗像曾名噪一時。宋時人物畫中近一半為

釋道畫﹔據《畫史匯傳》載,善道釋人物畫者有五十九家。宋人道畫中許多是描寫

山野人家、褐衣草履,反映出道教文人畫中追求〝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的情

趣日益興盛。明清後,畫風日重纖麗整美,並多仿前人之作,少有創新,道畫較少

。但民間用於道教宗教活動的水陸畫開始發展起來,現存北京白雲觀內的明清時代

道教水陸畫,多達數百軸,包括三清像、三官像、斗姥像、元辰像、二十八宿像、

救苦天尊像等。這些作品多是民間畫工所作,沒有署名。作品高下不齊,有十分精

美者,也有極粗糙者,是研究明清民間繪畫和道教美術的重要資料。此外,反映神

仙故事的年畫、版畫、符籙畫等,明清時也發展起來,一直流傳至今。道教美術繼

承了中國古代美術的傳統風格,同時也滲透深奧的道教的美學思想。道教美術著力

表現神仙們奇特的經歷和傳說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繪成清幽的世外桃

源,追求一種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脫俗精神﹔另一方面在描繪天神天

將及天界秩序時,又極力去宣揚天界宮宇的富麗,仙階尊卑的嚴格性,賦於天神們

人間一樣的情感與相貌。這種表現方法的兩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與〝入世〞

思想的並存,具體體現了道教既明道又明德的要求。道教美術中〝神性〞與〝人性

〞的統一,寧靜樸實與華貴富麗的統一、誇張與寫實的統一,極大地豐富與充實了

中國美術思想及其表現方法,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美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