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儀

  為道教舉行齋醮儀式的一種外在行為演示。其內容包括設壇,焚香,化符,念

咒,上章,誦經、贊頌,並配以燭燈供品,禹步動作和音樂等,以通達神靈,祈求

消災賜福。早期道教科儀多稱〝齋〞,晉代出現的《太上洞淵神咒經》始見有〝齋

醮〞連稱,唐後才漸以齋醮統稱道教各種儀式。《洞玄靈寶玄門大義》曰:〝一者

極道,二者濟度。極道者,《洞神經》云心齋坐忘極道矣。濟度者,依經總有三籙

七品……此等諸齋,或一日一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儀軌〞。內容複

雜的齋醮儀式是經過長期發展充實才定形的。東漢五斗米道僅有〝指教齋〞,〝塗

炭齋〞等較簡單的儀式。東晉時,上清、靈寶經系的盛行,使醮壇儀式名目日益增

多。至北魏,寇謙之改壇醮直誦為音誦,豐富了科儀演釋的表現成份。南朝陸修靜

整理道教三洞經書和編製儀範,對齋醮形式內容作了嚴格的規定,為齋醮奠定了基

礎。至五代,杜光庭收編南北朝以來的醮儀於《道門科範大全》,為道教醮科儀範

集大成者。齋醮儀範經唐宋兩代,隨道教的發展而盛行。元明以來又有《靈寶領教

濟度金書》、《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等多種,其時齋醮規範已全備。明代以後

,道教轉衰,但齋醮仍普遍流行於民間。現代道教所演釋的齋醮儀式均主要是明以

來儀式規範的延續﹔不同地區,不同派系都依明制有所增減,但保持其基本內容形

式。道教科儀的基本內容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的,由若干固定程式為結構單元串連

而成,但各道派在實際演示細節上稍有不同,加上地理文化環境及各地民風習俗的

不同,使這相對穩定的儀式程序架構在表演形態又有其靈活多元化的一面。內含煉

己(修煉自己)度人(度化生靈)的教義思想。現今道教科儀大致可分修道法事、

紀念法事及齋醮法事三類。修道法事是道士們自我持修,通過誦經而澄清心靈的儀

式,主要是朝暮課誦。紀念法事是信奉者慶祝神誕及道教節日的宗教活動。齋醮法

事則是為亡者舉行的超度儀式,包括〝施食〞,〝賑濟〞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