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築

  泛指以道教宮觀為主要形式的宗教建築,包括供奉神仙的殿堂、回廊、亭閣、

庭園、墓塔、碑匾、造像、壁畫以及宮觀建築布局等,是道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主

要場所,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建築是從古代中華民族早期的宮殿、

神廟、祭壇建築發展演變而來。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華大地上就產生了與一般住

房不同的、用於祭祀的宗教建築,至殷代已有了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的宗廟建築,

規模比一般民房宏大。周代時稱作〝明堂〞,不僅是祭祀場所,也是經濟、政治等

公共活動的中心。惠棟在《明堂大道錄》中說:〝明堂為天子太廟,褅帝祭、宗祀

、朝覲、耕籍、養老、尊賢、饗射、獻俘、治曆望氣、告朔、行政,皆行於其中,

故〝為大教之宮〞。秦漢以後,〝宮觀〞的名稱逐漸固定下來,〝宮〞為帝王之居

,也是祀神之場所﹔〝觀〞又稱〝樓觀〞,為登高瞭望之處,也是迎候天神的處所

。據傳道教最早的宮觀是陝西周至縣的樓觀台。相傳樓觀台原是周涵谷關的關令尹

喜觀星望氣之所,後迎老子在此講授《道德五千文》,於是後世即將迎奉神仙之所

也稱作〝觀〞。漢時武帝好神仙,求長生,並建觀迎神仙。《史記•封禪書》載:

公孫卿謂武帝〝仙人好樓居〞,武帝遂令長安作飛廉桂觀,甘泉則作延壽觀。漢末

,張道陵創五斗米道,祀神祭祖場所稱〝治〞,或稱靜室,為道士靜修之所。魏晉

及隋,隨道教的發展,道教的〝治〞也有了一定的規模,人們在其中造像祀神。《

道藏•要修科儀戒律鈔•太真科》載:〝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

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上當中央二間

作一層崇玄台。當台中安大香爐,高五尺,恆焚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

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

仙房,西為陰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門,起五間三架門室。門室東門

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餘小舍,不能具書〞。隋代著名道

教建築有浙江紹興的禹廟,臨安的洞霄宮,山西臨汾的堯廟,介休的后土廟等。唐

代是我國道教鼎盛時期,李唐王朝因老子姓李尊其為皇室宗祖,在全國各地廣建老

子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以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像

陪侍老子,奉祀老子的廟宇被稱為〝宮〞。到此之後,凡規模宏大並由帝王敕封的

道教建築許多稱為〝宮〞,而一般小廟則只稱為道院。唐代道教建築的規模與技巧

工藝均達到很高的水準,建築特點是:屋頂坡度平緩,出簷深遠,斗拱比例較大,

柱子粗壯,屋頂多用灰瓦覆蓋,風格莊嚴古樸。現存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道教建築。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另一個道教鼎盛時期

,據史料記載:宋真宗時建玉清昭應宮,夜以繼日七年才成,建有殿宇二千六百一

十餘間,每日作工達三、四萬人。宋徽宗自稱〝道君皇帝〞,是昊天上帝長子神霄

帝君下凡,在天下廣建道教宮觀。宋代道教建築風格開始趨向於柔和華麗,屋頂坡

度增高,並使用琉璃瓦剪邊﹔斗拱使用真昂,開始採用減柱法,門窗多用菱花隔扇

。現存宋代道教建築有:山西省太原晉祠的聖母殿、山西陽泉關帝廟大殿、山西晉

城二仙觀的二仙殿,蘇州玄妙觀的三清大殿等。遼金時代的宮觀建築接近唐風,但

這一時期大都採用減柱法,斗拱的使用比以前更加複雜,樑架也有一些變化。金大

定年間,道士王重陽提出三教同源的主張,開創全真道,至元代道教形成了正一和

全真兩大派系。元初,全真道士邱長春創立道教的叢林制度,由於全真道士出家住

廟,這一時期的道教宮觀建築不僅有奉祀神仙的殿堂,還需要有道士們集體居住的

寮房、齋堂、客房等修煉與生活用房,並出現了附屬的墓地塔院、園林和農田山林

,建築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多樣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建築體系。在建築結構上,減

柱法已成為當時建築的一大特點。在建築的裝飾上也富於特色,壁畫十分精美。當

時全真道教的三大祖庭:陝西省戶縣的重陽萬壽宮、山西省芮城縣的永樂宮和北京

白雲觀的前身--長春宮,均為元代所建,現萬壽宮與長春宮元時建築已不存,永

樂宮的壁畫是中外馳名的瑰寶,至今保存完好。明清以後,中國道教走向民間,地

方神崇拜興盛起來,在道教建築上也出現多樣化﹔更富有民間及地方色彩。明初,

朱元璋在全國廣建城隍廟,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元年,詔封天下城隍,在

應天府者以帝,在州縣者以公、以侯、以伯〞。明成祖朱棣繼位後又在武當山及全

國各地大興土木,建造真武大帝廟宇。總的來說,明清後在建築特點上更趨於地方

色彩,斗拱比例縮小,更加註重殿宇的裝飾。現保留的道教建築較多。道教建築與

其它建築除建造目的與用途上有本質不同外,在建築風格、布局、體量、結構上均

十分明顯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印記,受道教思想的制約。許多道教建築是

根據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的思想,順乎〝自然〞的規律來建造的。如按照八

卦方位,乾南坤北,天南地北,以子午線為中軸,座南朝北,使供奉的道教神仙殿

堂都放在中軸線上。兩邊則根據日東月西,離坎對稱的原則,設配殿供奉諸神。在

一些較大的叢林,一般道眾生活用房多在東跨院。按照陰陽五行思想,東方作青龍

,為木,屬陽,正合道士修煉達到〝純陽〞,返還於道的目的。西跨院則為配殿,

或作香客們的臨時住房,在選址上,強烈表現出一種順乎自然,還於自然的意識。

道教建築許多均選建在相傳中的洞天福地,神仙度化及先人修仙得道的幽靜秀麗的

山林之中。根據道教神仙的等級品位不同,其建築格局也因供奉的主神不同而差異

很大。如道教中三清、四御、玉皇、五嶽以及真武、關帝、呂祖這些被歷代統治者

封為帝王之神,供奉他們的廟宇規格也高,常以世間帝王居所為模式,建有午門、

殿、寢、堂、閣、亭、庫、館、樓、廊、廡及庭園等,並配有石獅、石欄、石橋、

華表、櫺星門等附屬裝飾,殿堂雕樑畫柱,十分華麗,而一般小廟,則十分簡樸,

甚至有茅屋、山洞,表現出與世無爭,清高自好的脫俗傾向。由於道教在中國已有

兩千年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很深的影響,遍布全國各地的道教建築,對於中

國古代建築的思想、工藝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現存的許多道教建築,就其文物價值

、建造工藝以及體現出的建築思想,都有很高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成為研究中國古

建築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