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

  道士傳經布道和募化時所唱的歌曲。道教的道情音樂是由唐代的〝俗講〞演變

而來。〝俗講〞,是一種歌白相間的藝術形式,表演時,先唱一首歌,叫作〝押座

文〞,內容是解經題,接下來以白話講述經文,終了再唱一首歌,叫作〝解座文〞

。這一頭一尾的歌曲是道教原有的〝“贊頌”音樂,而白話部分也往往具有一定程

度的韻律。後來演唱的內容,變道教經典為新編道教故事,並吸收了長短名詞和曲

牌音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道情〞於北宋正式形成,〝擊漁鼓,唱道情,表

述韓門子〞的遊方道士出現了。道情之初與宋時的〝鼓子詞〞相似。《武林舊事》

卷七載:〝淳熙十一年(1186)元月,車駕過宮,太上邀官裡便背兒生後苑冷

泉堂下,有小斯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曰:“此張倫撰鼓子”〞。道情最初使

用的伴奏樂器是鼓子,後來才換上專用的特色樂器漁鼓和簡板。明清以來,道情音

樂得到了很大發展。演唱者不再限於道士,題材擴大,內容廣泛﹔音樂上或採用當

地其它曲種的聲腔,或與其它曲種合流,漸漸演變為民間道情,成為一種群眾喜聞

樂見的說唱藝術形式。如河南墜子就是由道情發展而來的,它是道情與〝鶯歌柳〞

(一種民間小調)結合的產物。道情於文學體載也曾產生過影響。詩作中題為〝道

情〞的並不鮮見。明徐靈眙撰《回溪道情》已成文體,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清人鄭板

橋所創《道情》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