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性

  ヾ內煉名詞。猶道的本性。指人之元神。《上清經秘訣》引《登真隱訣》:〝

道性者,不有不無,真性常在,所以通之為道。道者有而無形,形而有情,變化不

測,通於群生。在人之身為神明,所以為心也。所以教人修心,即修道也﹔教人修

道,即修心也〞。參見〝念〞條。ゝ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道教認為世界上一切有

形可見之事物,無論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識,都蘊含有〝道〞的特性,道性是悟道的

機緣。故又稱〝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這一教義與道家思想具有密切的聯繫。《老

子》書中認為〝道生萬物〞,為之奠定了宇宙產生體系的哲學基礎。《莊子》書中

繼承此思想並加推衍,認為〝道〞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甚至連秭稗之類的無識之

物、屎溺之類的汙穢物中,都有〝道〞的存在。道教沿用道家的這一思想,逐漸衍

化,形成其獨特的道性說。《老子想爾注》中即主張,〝一〞即是〝道〞,散形以

為氣,遍在人身之中。《西升經》中進一步發揮,謂〝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

。《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中也說:〝夫道無也,彌落無窮。子

欲尋之,近在我身〞。初唐孟安排依據《玄門大義》編撰而成的《道教義樞》卷八

《道性義第二十九》中說:〝道性者,理存真極,義實圓通。雖復冥寂一源,而亦

備周萬物〞。以為道性源出於〝道〞,而圓通無礙,普遍存在於萬物之中。並提出

〝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一切含識乃至玄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即認為世界

上一切有識無識之物,都有道性,若〝能了此性,即成正道〞。《道門經法相承次

序》卷上記述上清派道士潘師正回答唐天皇(即高宗)的問話中說:〝夫道者,圓

通之妙稱。聖者,玄覺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覺有淺深

。通俗而不通真,未為得道﹔覺近而不覺遠,非名聖人〞。認為大道圓通,聖人通

覺,而凡物未通未覺。要使未通未覺者通覺,繼而成就大覺。關鍵就在於悟道,認

識〝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真諦,才是得道正果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