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篇

  書名。全名《太上感應篇》。ヾ一卷。作者不詳。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

目》搜羅北宋亡書,子類道家著錄:〝《太上感應篇》一卷〞。《感應篇》千餘字

,宣揚天人感應,勸善懲惡。大意謂天地有司過之神,三台北斗星君、三屍神、灶

神等錄人善惡,行善必降之福,為惡必降之禍,依所犯輕重奪人算紀,按立善多少

為各等神仙。其詳列諸惡與眾善,皆符合儒家倫理。後人計之,善事凡博引三教典

籍,歷述靈驗故事,謂感應靈驗,天神難欺,並融宋儒理學於其中。鄭清之為理宗

名相,博引《四書》、《五經》,其贊極稱《感應篇》句句不虛。《續道藏》之《

水鏡錄》中輯錄本文。ゝ三十卷。宋李昌齡傳、鄭清之贊。卷七內有《虛靜天師頌

》。〝虛靜〞亦作虛靖,係正一道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於徽宗崇寧四年(1150)

所受賜號。繼先卒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胡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稱該

篇出自《寶藏》(表節一)。《寶藏》即《瓊章寶藏》,乃抄錄《政和萬壽道藏》

而成。是書為李昌齡注。《宋史•藝文誌》神仙類載:〝李昌齡《感應篇》一卷〞

。趙希弁《郡齋讀書附誌》神仙類有:〝《太上感應篇》八卷〞。謂〝夾江隱者李

昌齡所編也〞。傳文中出現徽宗廟號及紹興乾道等南宋年號。傳文蓋撰於南宋前期

。一卷與八卷,蓋為簡繁兩種注本。今北京圖書館藏明刻一卷本和元刻八卷本、明

刻八卷兩種,可為印證。《道藏》太清部收三十卷本,乃由八卷本析卷而成。張元

濟《涵芬樓燼餘書錄》和董康《太上感應篇集傳》序稱,二人曾目睹宋版八卷本,

與《道藏》本合。胡瑩微刊刻是傳時,即八卷。《感應篇》版本很多,流傳甚廣。

除李昌齡注外,歷代均有注釋,較著名者有元陳堅、清惠棟,俞越、黃正元、於覺

世、鮑繼培、王仁俊等。該篇尚流傳於朝鮮、日本等國,國外亦為之作注。清代並

譯成滿文流傳。對後世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