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子

  唐末思想家。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只留下號無能子。據稱自少年時起

,即博學寡欲,擅長哲學思辨。似曾遊宦,並授徒講學。後避黃巢起義戰火,四處

漂泊,生活艱難。光啟三年(887)流寓左輔(今陝西東南部)隱居民間時,著

《無能子》,指責君主專制制度違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氣和坐忘修煉法,並宣揚

儒家的宿命論、仁義道德和近似佛教禪宗思想的無心。由此推測,他是一位信仰道

教,且通曉儒釋二教的人。但有的著作徑直稱他為道教學者,有的著作則僅僅稱他

為隱士。關於政治思想,有的認為,無能子代表了地主階級從頂點開始墜落的斬折

時期,該階段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絕望情緒和消極反抗。與此相反,一些學者認為,

無能子受到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影響,本質上是與正宗的封建統治思想相對立的,是

農民反抗精神在思想戰線上的反映。有些論著則將無能子的〝聖過論〞與晉鮑敬言

、宋康與之、鄧牧和五代譚峭等人的無君論相併列。關於哲學思想,有人認為在無

能子的頭腦中唯心主義思想佔主導地位,同時也有一些可貴的唯物主義觀點。與此

不同,有些專家稱無能子是無神論者,氣一元論者或氣的唯物論者。總之,人們都

認為無能子的思想獨具特點,長期受到學術界不應有的忽視。《無能子》全書分上

、中、下三卷,近萬言,現有三十四篇。從書中篇目來看,似乎有缺篇。但有人考

證指出,《無能子》不缺篇。不僅如此,最後四篇是明人增纂,原僅有三十篇。也

有人認為三十四篇均是原作。現存版本以明正統《道藏》本為最古,後出版尚有十

多種。近人王明著《無能子校注》(中華書局1981)是唯一的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