ヾ本義空無,引伸到哲學上,有不同涵義。д老子用以形容道的境界,〝致虛

極,守靜篤〞(《道德經•十六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五

章》)。е莊子認為人達到無情無欲的虛寂狀態,道便可於內心中體現出來,〝唯

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西晉郭象注:〝虛其心則至道集

於懷也〞。ё《管子•心術》上認為〝天曰虛〞,指遼廣的太空,並說〝虛者,萬

物之始也,〞為萬物所出。ж荀子則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解釋,不以已藏害所將受謂

之虛〞(《荀子•解蔽》),主張虛心接受新的知識,反對囿於固有的成見。韓非

子承其師說,〝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韓非子•解老》)。《呂氏春秋•有

度》提出〝清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認為人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處於冷

靜虛寂的境地,作到表面上無為而實際上是無不為。以虛作為宇宙本源的,歷史上

各家有不同的解釋。西漢賈誼《道術》:〝虛者,言其精微也〞。以虛為一種精微

的氣。《經法•道法》:〝見知之道,唯虛無有〞。形容道本身是虛無有。又說:

〝虛無形,其裘冥冥,萬物之所從生〞。認為虛是〝一〞,為萬物最初的始基,〝

虛同為一,恆一而止〞(《道原》)。虛雖無形,但又是真實存在的,〝知虛之實

,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道原》)。虛為普遍

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精〞氣。司馬談以為虛就是無常形的道。〝虛者,道之常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北宋司馬光認為〝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潛虛

》),但他所說的虛是與有人格有意志的天聯繫在一起的,〝天者萬物之父也……

順天之命者,天得而賞之〞(《司馬溫公文集》卷七十四)。張載把虛看成是氣的

本然狀態,〝氣本之虛則湛一無形〞(《正蒙•太和》)。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

兩實(指陰陽)之中,虛故自然〞(《老子衍》十六章),虛是陰陽之氣的自然特

性。又認為虛和實是氣的不同形態,〝實不窒虛,知虛之皆實〞(《思問錄•內篇

》)。ゝ神室八法之一。《指南針•神室八法》:〝虛之一法,乃神室之堂中。堂

中之為物,主乎空闊潔淨。塵埃掃盡。雜物不留,所以供設寶珍,迎待佳賓者也〞

。此言〝虛〞之功用。何為虛呢?曰:〝夫虛者,空也,無也,寬也,無形也,無

色也。道至空虛,無形無色,四象五行,三元八卦,混而合一。渾淪太極,神室圓

成矣〞。〝善用其虛者,俯視一切,量同天地,心如太虛,以身為桎梏,以形為贅

疣,以四大為灰土,以六門為孔竅。以富貴如浮雲,以名利如霜露。以世事如夢幻

,以情欲為寇仇。蓋有所志者在,不為假物所惑也〞。怎麼煉虛呢?〝去除雜念,

變化氣質,挖去歷劫輪迴種子。看破一切恩愛牽纏。一切假事不留,一概外物不受

。萬法歸空,四大放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聲色香味觸法。無恐懼煩惱,無好惡

愛憎。無諂無驕,無矜無詐。無狂無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愛一物,不納微

塵。有無不力,身心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