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

  道教名山,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秦嶺之中。《華山記》謂〝山頂池

中,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名華山〞﹔又因其西有一少華山,亦名太華山。山由

東、西、南、北、中五座峰巒組成,最高峰南峰,又名落雁峰,登臨絕頂,俯瞰群

山,層巒疊嶂,氣勢磅礡﹔素以奇險著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作為人們

崇敬和謁拜神祇的場所由來已久,據山志載,華山〝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塚也

。盤古氏,委厥足巨靈掌以通河曲。軒轅氏蒞止,乃會神祇〞。相傳堯、舜及周武

王都曾巡狩華山。早在道教未形成之前,就有許多神仙家於山中隱居修煉,如馮夷

、青鳥公、毛女、赤斧、簫史、弄玉、茅濛等﹔道教形成之後,眾多修道之士入山

建立道觀,隱居修煉,北魏世祖時寇謙之曾入華修煉,居於石室,自出採藥﹔北周

武帝時道士焦道廣曾獨居北峰之上,辟粒餐霞,服氣煉養﹔唐代高祖、太宗曾親臨

華山拜嶽,唐睿宗的女兒金仙公主亦入山修道。著名道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等

都曾遊歷過華山或在山中隱居修煉過﹔宋代著名道士陳摶隱居華山四十餘載,著作

《指玄篇》、《釣潭集》、《無極圖》、《先天圖》等,並廣收弟子,闡演道義,

使華山道教日益興盛。金元時全真道興起,在華山,王處一、譚處端、郝大通都曾

在此修煉過。其中王處一撰有《華山志》,郝大通創有全真華山派﹔元道士賀志真

居於山上廣鑿岩洞,潛心苦煉。明代是華山道教的極盛時期,時官府與信徒於山上

山下廣建宮觀,修築道路,大開石洞,各處道觀香火旺盛,四季雲遊道士往來不絕

,華陰縣專設有道會司管理華山道教事務﹔清代華山道教日漸衰弱。華山上下道教

宮觀廟宇星羅棋布,而且歷史悠久,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重建,由於華山多奇峰峭壁

,故山上宮觀建築規模較小,且多依山勢而築,別具風采。華山現存主要建築山上

有東道院、西道院、群仙觀、王母宮、鎮岳宮、玉女祠、翠雲宮等﹔山下有玉泉院

、純陽觀、仙姑觀、朝元洞等。據《雲笈七籤•洞天福地》載:華山西玄洞為道教

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名曰三元極真洞天〞﹔又稱華山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四小洞

天,名〝總仙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