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夜

  (1676-1763)清代道士。原名尊,字子還,號自牧道人。長州(今

江蘇蘇州)人。少為諸生,善書翰,兼工詩句。曾雲遊四方,至武當山太子坡,拜

真人余太源為師,出家修道。雍正元年(1723)由湖北入蜀,居住成都臨江寺

惜字宮,一琴一榻,悠然自得。蜀撫憲敬重其才,請他出仕為官,堅辭不就。雍正

七年(1729),他主持武侯祠事,惟務清虛,日夕研讀《陰符經》。乾隆八年

(1743),華陽令安洪德、成都令夏紹重修青羊官,請清夜主持宮事,他以老

辭,推薦其徒汪一萃擔任,自己則往來於武侯祠與青羊宮之間。越數年,在青羊宮

創懸鐘板,接待十方道眾,一時道眾雲集,儼然為一大叢林。他感於〝仙派源流,

於今幾絕〞,為敷揚道要,乃作《玄門戒白》,認為修道之本,在於清靜、守真,

而三教主宰,即為孝悌忠信,提倡〝廣行方便,多積陰功〞。乾隆十九年(1754)

撰成《陰符發秘》,發揮道教南宗理論。今人蒙文通加以整理校正,著有《陰符發

秘校後記》,稱該書〝融匯唐後之儒、釋而獨取其精〞,皆〝會心自得之言,固非

泛爾詮釋文句之比〞。據傳還著有《潭東集》,但未見刊刻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