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虛

  明代道士。別號張虎皮。貴州人。終日嬉嬉,與世相忘,似有所得。一日,書

偈曰:〝我本非有汝本空,造化為汝成此容,他年汝亦復歸土,我今返駕遊鴻濛〞

。書畢而逝。

張孔山

  清代道士。著名川派(亦稱蜀派)琴家。法名合修,號斗髯子。生卒年不詳。

其籍貫和所居道觀有二說:一說為浙江人,幼年曾學琴於馮彤雲。咸豐時(1851-

1861)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許健《琴史初編》174頁,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2年版)。一說為〝重慶人,豐體而美鬚髯,請咸豐初寓漩口(今四川文川

縣)川主宮,一時與遊者皆知名士,以其能彈琴且善書也。後住縣治城隍廟,遺留

字跡頗多〞。(灌縣《民國縣志》)光緒初年(1875),他曾作為清客協助唐

彝銘將多年搜集的數百首琴譜細加核訂,挑出了145首編為《天聞閣琴譜》。光

緒三十年(1904),他雲遊至湖北武昌以授琴為業,求學者頗多,被認為是川

派琴家的主要代表。張孔山所傳的琴曲有《離山》、《流水》、《孔子讀易》、《

平沙落雁》、《瀟湘夜雨》、《化蝶》、《醉漁唱晚》、《漁樵問答》等。其中,

以《流水》一曲最有代表,近百年來頗受琴家們的推崇。據說此曲是張孔山根據《

德音堂琴譜》中同名琴曲加工而成。加工後的《流水》,增加了許多滾、拂、綽、

注的技法,借以表現流水動態。樂曲中,張孔山發揮了〝蜀聲躁急,急若奔雷〞的

演奏風格,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大流水》或《七十二滾拂流水》,成為近現代最流

行的曲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