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宮

  道教宮觀。在河南省鹿邑縣城東五公里的隱山之上。始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

(165),初名老子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

老子廟為太廟,大興土木,修建殿宇﹔唐乾豐元年(666),加封老子為〝太上

玄元皇帝〞,詔建紫極宮﹔唐光澤六年(684),武則天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

〞,並建洞霄宮以祀李母﹔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三年(725),加封老子為〝

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作注,並御書全文鐫立《道德經注碑》

一通,於天寶二年(743)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太清宮分前宮和後宮,兩宮

相距里許,中有清靜河,河上建會仙橋相連﹔前宮住乾道,後宮住坤道。兩宮共佔

地七百餘畝,樓台殿閣六百餘間。前宮午門聳立,御道坦直,宮內以太極殿為中心

,周圍有七元殿、五嶽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等,太極殿內原供奉老子塑像

,殿前有銅鑄八卦煉丹爐一尊,殿側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實為老子

任柱下史之標誌﹔殿東有水井一眼,傳為老子出生時九龍取水浴體處,故人稱〝九

龍井〞﹔宮內碑石林立,古樹蔥蘢,清靜幽雅,壯嚴肅穆,唐末毀於兵火。宋真宋

大中祥符七年(1014),趙恆親臨太清宮,大排祀典於宮,又於宮東側鐫立御

書《先天太后贊碑》一通,並下詔擴建廟宇﹔北宋末年,〝靖康之亂〞該宮又遭劫

燼﹔金元時增修,明萬曆七年(1579)再次修繕,清康熙十年(1678)重

修。現存前宮有太極殿,後宮有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

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元代丘處機派弟子張真人(號谷神子)主持前宮,張系

睢陽人,丘赴詔時所隨十八弟子之一,羽化後葬於後宮西側,解放後,道教界在政

府的大力資助下曾對此宮進行過幾次不同程度的修葺。自古為全國道教著名宮觀之

一,現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