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虛

  道教教義名詞。盈,意為充溢﹔虛,意為虛空。出《周易•豐象》:〝日中則

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本意是太陽行至中空則西斜,月亮圓後則

虧缺,天地萬物一盈一虛,隨時消長變化。《莊子•秋水》中也有〝察乎盈虛,故

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認為若懂得天地盈虛變化的規律道理,有

所得也不欣喜,有所失也不憂愁,這是因為知道了得與失是沒有一定的。唐代道士

成玄英注疏中說:〝夫天道既有盈虛,人事寧無得喪﹗是以視乎盈虛之度,達乎得

失之理,故儻然而得,時也,不足為欣﹔偶爾而失,命也,不足為戚也〞。道教沿

襲莊子之意,用天道的盈虛變化來解人事的得失現象,認為這是〝時〞和〝命〞,

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