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經名。三易之一。為中國古代研究占測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典籍。包括經、傳

兩部分。經上下篇,包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辭及爻

辭。傳十篇,即《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

《序卦》,《雜卦》,合稱《十翼》。是對經的詮釋。上下經及十翼,十二篇,合

稱《易經》。故《易經》狹義言之,專指上下經,廣義言之包括經、傳兩部分。合

稱《易大傳》,簡稱《易傳》。易經的作者及年代,眾說不一。漢代史學家認為:

伏羲畫卦,周文王重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爻辭,孔子作《十翼》。《史記•孔

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絕〞。《漢書•藝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顏師古注:〝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自漢至唐,無有異議。

北宋歐陽修著《易童子問》,開始懷疑《繫辭》非孔子所作。近代學者隨對《易》

探研的不斷深入及考古的新發現,亦各持一家之言。版本方面,《晉書•束暫傳》

記載晉太康二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其《易經》二篇,與《周易

》〝上下經同〞。又杜預《左傳集解•後序》:〝汲郡縣有發其界內舊塚者,大得

古書……《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

文言》、《繫辭》〞。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帛書周易》,包括

《易經》、繫辭》和幾篇佚書,與通行本周易》有一定差異。據近人考證,帛書繫

辭》的道家思想比通行本更強烈,而且更具體系性﹔戰國道家原有老子學派和莊子

學派之分,《帛書繫辭》的思想與黃老及莊學都有相通之處,但更接近於老子,可

說是戰國晚期老子學派的傳本。《繫辭》帛書本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最可靠的《

繫辭》傳本,最能反映《繫辭》最初寫定時的原貌。《周易》一詞,最早載於《左

傳》。《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左傳•昭公

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據《周禮•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東漢鄭玄《易贊》:〝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鄭玄把

〝周〞字解釋為:〝易道周普無所不備〞。這與《繫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老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義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謂:〝周,

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易〞字的含義,《易•

繫辭》謂:〝《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懸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緯•乾鑿度》云〝易名有四義,本日月相銜〞。鄭玄云

〝易者,日月也〞。《說文》:〝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經典釋文

》:〝《易》,經名也。虞翻注參同契》云“字從日下月”〞。《周易》上下經本

系卜筮之書,這是秦漢時人的一致觀點,但六十四卦的卦爻辭中,含義深刻,《易

傳》在詮釋《周易》經卦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非常重要的哲學思想。於是《周易

》便成了通過卦爻、象數、占筮等形式,模擬、占測宇宙萬事萬物起源、結構、變

化規律的典籍,故被稱之為占筮之學,天人之學,自然哲學。易之涵義,有辭變象

佔四道,推天人合一,人神交道原理,《莊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陰陽〞。司

馬遷云〝易以神化〞。《史記•自序》云〝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禮記•經解》云:〝潔靜精微,易教也〞。這正說明《易》與《老》、《莊》思

想有密切的聯繫。《易》的最高哲學範疇,是〝太極〞,〝易有太極〞一語在《帛

書繫辭》中作〝易有太恆〞。〝太恆〞即〝太常〞或〝恆常〞之義。所謂〝恆常〞

不變的東西,即是形上之道。《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又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論天地之道〞。其所謂形上之道,亦即《老子》所

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天地之道。《易傳》圍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

思想體系展開,以〝合天人〞、〝通物我〞為主題,把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有機的

結合起來。《繫辭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

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故

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

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而作八卦,以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繫辭下》云:〝《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主天之道曰陰與陽,主地之道曰柔與剛,主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故易六畫而成卦〞。(《易•說卦》)傳統以為伏羲畫卦有三個特點:取奇畫為

陽﹔偶畫為陰﹔三畫成卦,八卦成列以天地定位為中心,一畫開天,下一畫為地,

中一畫為人,人為萬物之靈,合天地人為三才,合時間、空間、物質為宇宙本體。

《易傳》中涉及到天人道德、精氣神明、五行象數、原始返終,生生之易、變化鬼

神、剛柔相推、陰陽變化等哲學思想。歷代對《易》的解說,研究及闡發,構成易

學而源遠流長。漢以前重卜筮,自漢代,經學佔統治地位,《易》居五經之首。便

逐漸形成兩大支派。即象數派和義理派。綜上所述,《易》乃寓於卜筮,推天人以

明人事,涵括理數象佔四義,通辭變象佔四道。分兩派六宗,包羅萬象。故《四庫

提要•易類》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