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書名。傳統認為記載了最古老的占筮方法。古易有三,或曰夏易曰〝連山〞(

見連山易條),殷曰〝歸藏〞(見歸藏易條),周曰《周易》。前二者已佚,惟《

周易》流傳至今。易為六經之一,源於伏羲畫卦以則天象,至孔子作《易傳》而完

成(學術界對此說法不一)。其名戰國初見於《莊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陰陽

〞。漢司馬遷始以巫入道曰:〝易以神化〞。又云:〝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

常於變〞。始以陰陽五行說易變。《禮記•經解》云:〝潔靜精微,易教也〞。此

以精微之〝道心〞說易。漢末揚雄謂〝說天者莫辨乎易〞。為《太玄經》所本。易

的次序,在儒家六經中因〝用〞而異。周官言六藝,只有禮樂而無易,顯示重人道

而不重天道。戰國莊子言六經,以詩書居前,易列第五,重史之義也。司馬遷《史

記》則以易列六經之首,示其重天道也(見《伯夷列傳》、《貨殖列傳》、《儒林

傳》)。東漢班固,列易在詩書之前,亦陰陽五行家之易說表示。從戰國到兩漢《

易》的地位,解義以觀易的流傳。到魏人王弼作《易注》,合於老莊,乃生三玄說

,史巫兩系古傳神道概念乃統合為一。而天文、星占、方技、數術,遂由此以問世

。易之所作,《易•繫辭》云:〝昔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

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漢書•藝文志》云:〝易道深矣,時歷三古,人更三聖〞。(此說依據通行本《

周易》,帛書《周易》則不備)按三聖即分易經為三個階段:伏羲畫先天八卦,有

符號無卦文,謂之〝天道易符〞時代﹔文王演易,作卦辭、爻辭、重卦,用於占筮

,謂之〝神道易占〞時代﹔孔子贊周易作易傳,論繫、象、篆等四道,以為儒經,

謂之〝人道易理〞時代。《四庫提要》:〝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

入易,故易說至繁〞。然義蘊雖多,大抵理(哲理)數(筮數)象(卦爻)占(占

筮)四者盡之〞(清陳夢雷《周易淺述》)。偏言義理者,流為義理派,偏言象數

者,流為象數派。象數派以理數象為體,以占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