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道教名山洞天。位於福建省崇安縣南約十五公里處。據《異仙錄》載:始皇二

年,有神仙降於此山,自稱〝武夷君〞,統錄群仙﹔山因此而得名。主峰海拔70

0餘米,方圓60餘平方公里,東低崇溪,西到將村里,南至南原,北接黃龍溪,

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界相連,素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境內群峰秀拔奇偉,

溪水潺潺而湧,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向以九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

等名勝稱著。《雲笈七纖》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

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天〞。據《武夷山志》記載:唐天寶(742-7

56)時山中始建道教廟宇天寶殿﹔南唐元宗李璟為其弟子入道修持,將天寶殿移

建,並改名會仙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增修殿宇房舍三百餘間,賜

額〝沖優詔廣觀〞﹔宋理宗嘉熙六年(1242),理宗命道士二十一於沖佑觀啟

建靈寶道場三晝夜,設醮三百六十分位,告盟天地,誕集嘉祥﹔明神宗萬曆三十年

(1602),詔賜沖佑觀《道藏》一部,以廣其傳。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隱居

武夷,結茅庵於駐雲堂,並重建止止庵,自任住持。武夷山道教極盛時有九十九觀

之載,後因歷經變亂,多數道觀先後廢圯,現僅存武夷宮和桃源洞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