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四節 字符類和神像類令牌 除以上兩類形式的令牌外,還有其他形式的令牌傳世。一類是字符類,此類令牌的主體牌面沒有“五雷號令”、“火龍蟠劍”,而是在一個主面或兩個主面上刻文字(包括諱號、秘字)、符號(包括道符、圖案),為敘述方便,本書統稱其為文字符號類令牌。一類是神像類,即令牌的兩個主要牌面,皆刻神像,在此稱其為兩面神像類令牌。以下介紹洪百堅道長十六件字符類令牌、五件神像類令牌。 字符類令牌一。該牌木質,通體長方形,使用痕跡明顯,牌高 11.12公分,上寬5.63公分,下寬5.76公分,厚2.79至3.27公分,重 169公克。牌一面由文字和道教秘字組成,上部刻六個道教秘字“H”、“”,下部刻一方形框,框外圍刻一周“雷”字,共卅六個,寓卅六雷之意,框內刻篆書“總召萬神”四個大字(見圖、彩圖)。另一面刻符號、文字和神像,最上方為一個空心環紋及兩個實心環紋,緊接著為三個道教諱字“O、、^”,下刻一方形小龕,龕上刻“咫天顏尺”四字,龕四周刻廿八星宿名,龕內雕一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蛇的神像,像頭戴一冠,冠兩側髮呈尖角狀,圓面大耳,細眼微張,寬鼻小嘴,兩臂高舉,兩手持物,胸以下部位為蟠曲狀的蛇身,其上刻滿鱗紋(見 圖、彩圖)。左側原應有字,但已磨損,不可復見(見彩圖),右側亦磨禿,但依稀可見“天聲R”字樣(見彩圖),同時有一長方形穴蓋塞。牌頂刻三清諱號“霐A@”(見彩圖),牌底刻一秘字“J”(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發現牌中偏下有一穴,穴內藏一圓形物,另牌底部有一刃狀物釘入(見圖)。 字符類令牌二。該牌木質,牌高13.35公分,上寬4.2公分,下寬5.03公分,厚2.09至 2.4公分,重 107公克。牌一面依牌形刻出方折迴紋做邊飾,內刻道符與道教諱、秘字(見圖、彩圖)。另一面刻王靈官神像,像戴冠披甲,右手擎鞭高舉,左手掐訣置胸前,兩腳踏火輪,輪下有三朵火焰紋,神像一側刻楷書小字“總召萬神”四字(見圖、彩圖)。牌左側刻道教秘字“”及“一聲雷令”共六字 (見彩圖);牌右側刻道教秘字“”及“萬里鬼神驚”共六字 (見彩圖);牌頂刻一“生”字(見彩圖),牌底刻一“煞”字 (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三。該牌木質,牌高14.4公分,上寬3.81公分,下寬4.73公分,厚1.63至2.23公分,重 103公克。牌一面陰刻道符一道(見圖、彩圖)。另一面浮雕王靈官神像,像帶盔著袍,臉形豐潤,鼻大,三絡鬍鬚,右手持鞭,左手掐訣置於胸前,下身著甲裙,裙刻魚鱗紋,雙腳踏火輪(見圖、彩圖)。兩側刻文,分別為“敢有違令”(見彩圖)、“寸斬分形”(見彩圖);牌頂刻乾卦(見彩圖),牌底刻坤卦(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四。該牌木質,牌高 14.41公分,上寬5.64公分,下寬6.37公分,厚2.38至2.99公分,重 144公克。牌一面陰刻“雷霆霹(靂)”及“O”五字(見圖、彩圖)。另一面刻浮雕王靈官神像,頭戴冠為三瓣形,方面大眼,周身披甲,右手持鞭高舉,左手掐訣於胸前,兩腳踏火輪(見圖、彩圖)。左側刻“茅山諸法王□□□B□五郎”十二字(見彩圖),右側刻“五雷號令斬邪精”七字 (見彩圖),牌頂無文(見彩圖),牌底刻离卦,卦象兩橫間有一圓形穴塞(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發現中部有一條形穴,穴內藏三個圓珠狀物(見圖)。 字符類令牌五。該牌木質,通體塗紅色,牌高 12.94公分,上寬5.73公分,下寬6.52公分,厚2.97至3.3公分,重198公克。牌一面陰刻道教符號、諱字及道符,首為三個水滴形狀符號,接著為三清諱“霐A@”,再下為道符一道(見圖、彩圖)。另一面刻一方形龕,龕內雕王靈官神像,身披鎧甲,飄帶裹身,右手持鞭高高舉起,腰腹束大帶,雙腳踩火輪(見圖、彩圖)。牌左側刻“除邪輔正有令”,字周刻西方白虎宮七宿與南方朱雀宮七宿的星名 (見彩圖);右側刻“開關解厄乾坤”,字周刻東方青龍宮七宿與北方方玄武宮七宿的星名,上有長方形穴塞蓋(見彩圖);牌頂刻生字(見彩圖),牌底刻煞字(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可看到牌中部有一穴,穴內藏一物,其形狀十分奇特,質地未知,但這種形狀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很可能是人工製造出來的,從其有半圓形態又存不規則邊緣來看,其似與令牌的宗教功能有密切的關係(見圖)。 字符類令牌六。該牌木質,通體塗漆,牌高 14.73公分,上寬6.35公分,下寬6.98公分,厚2.52至2.72公分,重 166公克。牌一面陰刻道教秘字“”,其字佔滿整面(見圖、彩圖)。另一面刻方框,內雕王靈官神像,頭戴金黃色冠,赤面,右手高舉一鞭,左手掐訣置胸前,身罩袍服,但一角露出甲片,雙腳踩火輪(見圖、彩圖)。牌兩側及牌底平素無文(見彩圖),牌頂刻离卦(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七。該牌木質,通體塗褐色漆,牌高 11.81公分,上寬5.81公分,下寬6.51公分,厚2.92至3.72公分,重 182公克。牌一面刻道符一道,由秘字、圖案及日、月、金、木、水、火、土等組成,符兩邊也列有八卦卦象,中部有一方形蓋塞(見圖、彩圖)。另一面刻王靈官神像,首戴一冠,三眼大鬚,右手高舉一鞭,左手掐訣置腰側,全身披甲,雙腳踩一火輪,神像上方刻道教諱字“O^”,諱字與神像之間刻有多組星圖,神像周圍雕有多道類似代表雲彩之曲線(見圖、彩圖)。左側刻文模糊不清,內有“□□□三□泗州□阜”字樣,字兩側亦刻有小字 (見彩圖),右側刻符一道,中有“雷、豐、斬”等字樣 (見彩圖);牌頂刻“生”字(見彩圖),字左為“J”字,字右為“金光篆”,牌底刻“煞”字(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發現該牌中部有一口小底大之穴,穴內藏兩個錢幣形物件(見圖)。 字符類令牌八。該牌木質,牌三面塗深褐色漆,另一面塗淺褐色,牌高16.5公分,上寬5.1公分,下寬5.91公分,厚3.03至3.27公分,重203公克。牌一面雕陽文道符一道,符首為符篆式連體“”字及連線三星,符下部內有“日、月、天帝”等字(見圖、彩圖)。另一面首刻陰陽太極圖,四周刻八卦卦象;下部為一斗罡圖案,相似圖形見《道法會元》卷九二、九五、九六、九九及《法海遺珠》卷廿一,分別名為“九字靈章”、“九字妙用豁落斗”、“雷霆九宮順逆局”、“上清飛捷五雷祈禱大法”、“役五嶽九州社令O侯神丁甲神法”及“五雷罡”,尤與“丁甲神法”中的“立冬圖”最為接近,圓中文字皆為十二地支名,但後者多丑、辰、未、戌四字(見圖、彩圖)。兩側面為捲草紋(見彩圖),牌頂及底無文並塗朱紅色(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九。該牌木質,通體塗褐色漆,牌高 13.46公分,上寬4.82公分,下寬5.51公分,厚2.56至2.27公分,重93公克。牌一面陰雙框,框寬邊,邊框格內陰刻卅六個“雷”字,框內陽刻四個形體很大的道教諱秘字“dO雷”(見圖、彩圖)。另一面亦刻雙邊框,框寬邊,框上陰刻廿八星宿名,框內陽刻“霐A@^”五個諱秘字(見圖、彩圖)。左側上下刻兌卦、震卦,中刻“雷令一聲”四字,牌左側中部有一長方形穴蓋木塞,令字正在其上(見彩圖);右側上下刻巽卦、艮卦,中刻“諸將現形”四字(見彩圖);牌頂中刻一圓,圓內刻一“星”字,圓左右各刻三個“星”,星字外兩側分別刻乾卦、坤卦(見彩圖);牌底中間刻符篆化“靈”字,兩邊分別刻离卦、坎卦(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發現此牌中部有一方形穴,穴內藏一不規則物體,邊緣都有鋒刺之狀,似是一塊金屬渣狀物(見圖)。 字符類令牌十。該牌木質,通體塗褐色漆,牌高14.79公分,上寬4.39公分,下寬5.06公分,厚2.37至2.94公分,重 141公克。牌一面中部陰刻“雷”字,字周有紋飾,上下各刻一道教秘字“、”(見圖、彩圖)。另一面陰刻由“O、`、封、^、J”及乾卦、坤卦組成的道符(見圖、彩圖)。左側刻文為“神靈顯化三位相公邪”(見彩圖),右側刻文為“雲中得道三位仙娘掃”(見彩圖);牌頂牌底無文(見彩圖)。該令牌疑與淨明三奶派有關聯。 字符類令牌十一。該牌木質,牌高 11.73公分,上寬3.29公分,下寬3.87公分,厚2.15至2.03公分,重67公克。牌一面陰刻道符一道,該符由五個秘字及一個符號組成(見圖、彩圖)。另一面亦刻符一道,該符由五個較大及兩個較小的道教諱秘字組成,兩個小字並列在下方(見圖、彩圖)。牌兩側平素無文(見彩圖),牌頂刻一“生”字,其旁刻一較小的“鄧”字(見彩圖),牌底刻一“煞”字,左右分刻較小的“旺、法”兩字(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十二。該牌木質,通體塗褐色漆,牌高 12.07公分,上寬4.63公分,下寬4.78公分,厚2.25至2.37公分,重 110公克。牌一面陰刻道符,符中有“h令”、“五雷號令”字樣,但後者之形體大小已完全溶於符中,與上下符號合為一體,且與另一面刻文對應,故其屬於文字符號類令牌,沒有將其列入五雷號令類(見圖、彩圖)。另一面亦刻有道符一道,都是道教秘字(見圖、彩圖)。兩側刻文,分別為“雷令一下”(見彩圖)、“諸將現形”(見彩圖),牌頂刻乾卦(見彩圖),牌底刻坤卦(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十三。該牌木質,通體塗黑漆,牌高13.22公分,上寬6.08公分,下寬6.12公分,厚2.84至3.02公分,重 172公克。牌一面首刻一道教秘字,左右刻較小的“玉、旨”二字,秘字下刻連線三星,星下刻“天皇號令”四個大字,右邊刻“諸將嚀嚀聽R叮嚀”,下刻一“雷”字,左邊刻“如風如火速到C庭”,下刻一“電”字(見圖、彩圖)。另一面刻一人首式道符,符首兩側各刻秘字“、”,符尾為三個“雷”字和一符號,右邊刻“天皇伽D惡魔挕”,左邊刻“地母元君雷電挕”,(見圖、彩圖)。牌左側面刻“天聲天聲震動萬”(見彩圖),右側刻“霹靂一下諸將現形”(見彩圖),牌頂刻三個秘字“”(見彩圖),牌底刻坎卦(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十四。該牌木質,牌高 14.39公分,上寬4.02公分,下寬4.44公分,厚2.46至2.75公分,重 115公克。牌一面陰刻“O雷”四個大字,其中三個為道教諱字(見圖、彩圖)。另一面亦陰刻連線三星及“蕘雷J”四個大字,其中三個為道教諱秘字(見圖、彩圖)。牌兩側及牌頂平素無文(見彩圖),牌底刻“煞”字,字兩邊各有一符號(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十五。該牌木質,牌高9.63公分,上寬5.02公分,下寬5.09公分,厚1.13至 1.1公分,重58公克。牌一面首刻三個道教符字,下為三道道符(見圖、彩圖)。另一面刻一方框,框邊由方折迴紋、珠點構成,內刻符一道,符尾有“令牌所到鬼化泥沙”字樣(見圖、彩圖)。兩側各刻七個道教秘字,秘字上所含漢字可依次連讀,其作“太上老君三法令”(見彩圖)、“鬼怪急速現原形”(見彩圖),牌頂刻“天罡”二字 (見彩圖),牌底刻“炓”字(見彩圖)。 字符類令牌十六。該牌木質,牌首雕出雲朵紋式牌鈕,鈕上有一個小圓孔。牌高9.18公分,最寬處5.92公分,厚0.48公分,重38公克。牌一面上方正中陰刻“罡”字,兩邊各刻五個道教秘字,秘字內含漢字,可依次連讀,文為“太上老君令”、“眾神速斬妖”,牌正中刻一交叉斜紋框,內刻紫微大帝諱號“O”,字下框邊有六個三角紋,框下刻兩柄交叉的劍紋(見圖、彩圖)。另一面刻連線的十三顆星,各星周圍有火焰紋樣,牌上刻有字體大小不同的“天地金木水火土”七字樣(見圖、彩圖)。 字符類令牌十七。該牌木質,首有一孔,牌高6.72公分,寬4.31公分,厚0.89至0.84公分,重31公克。牌一面刻符一道,由“炓雨`令萬巾力士斬妖”等字樣組成,兩邊刻文,分別為“玉帝法令下”、“諸鬼化泥沙”(見圖、彩圖)。另一面刻較大的道教秘字,秘字內含可讀的漢字為“赦救眾生靈”,兩邊上、下分刻兩個相同的符號,符號間各有四字,分別為“掌門法牌”、“至尊無上”(見圖、彩圖)。 兩面神像類令牌比較少見,現介紹洪百堅藏品中雕刻較精的五件。 兩面神像類令牌一。該牌木質,牌高12.49公分,上寬4.65公分,下寬5.1公分,厚2.23至2.38公分,重 105公克。牌一面依牌形刻一龕,內雕一披掛甲冑的神像,其盔尖高且有護耳,依與王靈官神像相配的慣例,此當為殷元帥,即卅六天罡之一,但該神右手按一劍,劍尖著地,,而不是通常所施用的長柄大斧、或水火棍及帝鐘(見圖、彩圖)。另一面亦依牌形刻一龕,內雕王靈官神像,首戴冠,穿袍著甲,右手執鞭高舉,左手掐訣置胸前(見圖、彩圖)。左右兩側各刻一連線l北斗七星,當是陰陽兩斗( 見彩圖),牌頂刻陰陽太極圖,牌底刻艮卦(見圖、彩圖)。 兩面神像類令牌二。該牌木質,牌高14.82公分,上寬4.65公分,下寬4.9公分,厚1.9至1.92公分,重108公克。牌一面依牌形刻一寬邊龕,其寬邊上刻卅六個“雷”字,內雕殷元帥神像,像臉圓豐潤,圓眼大鼻,戴盔披甲,一副戎裝,右手擎斧高舉過頭,左手握一物於胸前,奇怪的是其胸甲上鑿開一塊,塊內鑽有多孔,裙袍掀動,線條明快,雙腳穿靴,踏於蟠龍身上(見圖、彩圖)。另一面亦依牌形刻一寬邊龕,邊上刻廿八星宿名,龕內雕王靈官神像,圓眼大鼻長鬚,戴冠披甲,亦一副戎裝之態,右手擎鞭高舉過頭,鞭上有重重雲團,左手置胸前,兩手指似掐一物,束腰裙袍,雙足穿靴,踏在火輪之上,輪下雲氣滾滾(見圖、彩圖)。兩側刻文,分別為“將帥出現”(見彩圖)、“神欽鬼伏”(見彩圖),牌頂底平素無文(見彩圖)。 兩面神像類令牌三。該牌木質,久經持用,有光澤,牌高13.7公分,上寬4.97公分,下寬5.25公分,厚2.12至2.28公分,重 135公克。牌一面依牌形刻出一框,內雕雷公神像,鳥首喙吻,右手高舉一槌,左手持一尖鑿,上身赤裸,腰繫皮裙,兩足呈大爪之形,像周圍飄帶雲朵飛動,,雕刻精細,係經長久使用,牌面黝光發亮(見圖、彩圖)。另一面亦依牌形刻一框,內雕王靈官神像,戴冠穿袍,下露甲紋,右手高擎一鞭,左手掐訣,訣上昇起火焰形狀,頂上並有一圓,內有离卦,雙腳踩一火輪(見圖、彩圖)。兩側無文,但有一深色方形穴蓋木塞(見彩圖),牌頂刻“乾卦”(見彩圖),牌底刻“炓”字(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發現牌中部,有一方穴,穴內藏一形體不甚規則之物(見圖)。 兩面神像類令牌四。該牌木質原為舊物,但牌表多有刮磨,高14.6公分,上寬5.71公分,下寬5.96公分,厚2.82至2.99公分,重 194公克。牌一面依牌形刻一龕,內雕王靈官神像,首戴冠穿袍,袍下露甲,右手擎鞭高舉過頭,左手掐訣置於身側,雙足穿靴,踏於火輪之上,輪下有一雲團(見圖、彩圖)。另一面亦依牌形刻出一龕,龕內上方雕一長大的蜈蚣式蝙蝠,蝠下雕張天師騎虎神像,首戴冠穿袍,雙手捧圭,騎一虎,虎低頭甩尾(見圖、彩圖)。兩側及牌頂底平素無文,右側有一長形穴蓋木塞(見彩圖)。經X光透視照像,見牌中部有一方形穴,穴內藏一圓珠形物(見圖)。 兩面神像類令牌五。該牌木質,牌高13.74公分,上寬5.48公分,下寬6.1公分,厚2.354至2.83公分,重113公克。牌一面刻馬元帥神像,戴冠披甲,一副武將裝束,右手持一物高舉,左手持方天畫戢,長長的飄帶,環肩飛動,雙足穿靴,踩於火輪之上(見圖、彩圖)。另一面刻王靈官像,戴冠披甲,極似武將,左臂高舉、手作劍訣狀,右手執鞭置於胸前,雙足穿靴,踏於火輪之上(見圖、彩圖)。左右兩側無文(見彩圖),牌頂刻离卦(見彩圖),牌底刻坎卦(見彩圖)。 以上筆者從文獻、實物兩個角度,對道教令牌進行了探討,從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可以確認道教令牌至遲在元代即已存在,並且比較成熟,從理論上說其發生時間應當是在元代以前。再者,元明道書雖著錄了當時行用的令牌之形制和其上所刻文字,甚至繪製令牌的圖案,但從傳世令牌實物看,道書所錄僅是當時所用的某一種,實際應用的情況,要遠比道書所錄豐富、複雜的多,它至少包括四種類型,反映出道教令牌的形制、刻文、雕像等等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是與道教本身的變化發展直接聯繫在一起的,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