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六面式子母印

  在洪道長所藏木質六面形印中,有十一件與前列六面印相似而又有區別的法印,其差別有二:

  第一,前例六面印各面都布滿印文,但本節所列六面式印之各面,有布滿印文的,也有僅凸刻出一方小印而留出白地的。

  第二,前例六面印皆係一個方塊型個體,本節所列六面印之某一面之白地留有或方形或圓形之孔穴,孔穴可插一顆方柄或圓柄的子印。子印印文似係該母印所有人之名字。為與前例六面印相區別,我們稱這種插有小印的六面印為六面式子母印。為研究介紹上的方便,這裡我們將此種子母印的子印印文作為該印的具體名稱。

  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49公分,寬 5.4公分,為子母連體印,母印有一長方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14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是子印與一長方形小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23公分,上有篆書式付宜生印四字,字周有方折迴紋,紋外為印邊,印四角有較長時間使用磨禿的現象(見圖彩圖)。長方形小印上有篆書式奉佛大法司六字,字周亦有方折迴紋,紋外係印邊,印四角亦有磨禿的現象,其印文內容有明顯的道佛混合思想(見圖彩圖)。

  第二面為一素邊長方形印,道符式印文,由道教秘字~h(敕)、田(兩個)、煞等字所構成,此印當是用來袪除陰煞鬼邪的(見圖彩圖)。

  第三面亦為一素邊長方形印,印文為篆書閭界帝詔倡覺司八字。其中字是里字多一橫,怎樣使用不明,疑與閭里土地類小神有點關係(見圖彩圖)。

  第四面為方形印,篆書印文為北帝糾察司五字,布局方法與前所列六面印之顯應壇雷司皇覺大法司顯應雷壇司印文的佈局相同,暗示著此印與上列四印時代相近。北帝是道教神系中地位極高的神衹。道書《北帝說豁落七元經》云:

  天尊告曰:三界之上,北帝大魔王下治在北海天地北方羅酆絕頂之山,山高二千六百里,周旋三萬里,內外皆七寶堂,室生七寶宮,亦盛都也。皆主萬民生死之薄,天下鬼神莫不由也。

  北帝言:我之極位,統三十二天之總司,綰諸天之薄籍。天帝皆來稽首,天下萬神皆來朝謁,萬鬼千神悉皆震伏。令以此六天宮名號相示,為六天大魔王宮主,知萬鬼之師,執生人魂魄閉縶,重檻為陰神所縶,名係鬼官,延累生人子孫,作諸考訟,病衰連年,禍厄侵害。若知我六宮名者,可以晨夕誦之。惡鬼不敢近,妖邪伏滅。禍害不能侵,魂精澄正,神O常安,萬靈震怖矣。#1

北帝糾察司,即是以北帝名義設置的糾察鬼神萬民的機構,此印為相關文書之鈐印(見圖彩圖)。

  第五面印文為篆書僧寶覺察司五字,僧寶即佛法僧寶之僧寶,本為佛教印信名稱之一,故此面印文內容當為道佛混合印(見圖彩圖)。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瑜伽大法司五字,瑜伽亦為佛教名詞,意為相應,指通過現觀思悟佛教真理的修持方法。《顯揚聖教論.成瑜伽品》云: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可見此面印文內容有著明顯的佛教痕跡(見圖彩圖)。

  付壬大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49公分,寬5.82公分,為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圓形,印高2.15公分。母印有一圓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29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方長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21公分,上有篆書式付壬大印四字,字周亦有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很細,印一角有損傷,另三角稍有磨痕(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是一細長方形小印,上有符篆式三界度印司五字,字周有兩細一寬之印邊,印四角有使用磨禿的痕跡,其印文與前列伏魔神印實物印文的一些字形十分相似(見圖)。如字同為]形,字同為^字同為_字同為`a,字形差別極小(見圖彩圖)。

  第二面為符篆式印文,但此印文比較詭異,筆者未能作釋,以待方家高明作解(見圖彩圖)。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式奉泉大法司五字,印周環有方折迴紋,紋外為印邊,印四角有磨禿的現象(見圖彩圖)。

  第四面為符篆式印文,其與伏魔神印中的某些字形相似(見圖)。如字同為b字同為,另二字則不敢斷定(見圖彩圖)。

  第五面印文為篆書式瑜伽大法司五字,與上列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六面完全相同,且刻文手法亦相似(見圖彩圖)。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式三寶證盟四字,道教三寶為道、經、師,佛教三寶為佛、法、僧,三寶字下證盟是道教用語,但這件六面式子母印明顯受到佛教影響,第五面瑜伽大法司便是明例,故此三寶指何,最後不能確定(見圖彩圖)。

  任大宦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66公分,寬5.47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長方形,印高2.52公分,母印有一長方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23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小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49公分,上鐫任大宦印四字,字周為方折迴紋,紋外有清楚的印邊,印一角磨禿痕較重,其它三角稍輕(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有篆書祖案宗師四字,字周有方折迴紋,紋外有印邊,四角有磨痕 (見圖彩圖)。該面印文與前列祖案宗師六面印、楊吳陳處六面印中的祖案宗師一稱完全相同,且刻文風格也一樣,是諸印時代相近的一種表現(見圖)。

  第二面印文為篆書式龍虎通雷院印六字,龍虎如上述,雷院在道書中也常見到,但龍虎通雷院此一名稱則屬罕見,故該印似是當時某一新創道派用印(見圖彩圖)。

  第三面印文符篆式,不易辨識,第一字為字的疊篆體,第二字為,第三字為,第四字似為變形,第五字為,第六字為變形見圖彩圖)。

  第四面為道符式的反字印文,以正文視之,第一字為道教密字O字,第二字為,第三字為見圖彩圖)。

  第五面為篆書式皇覺察三字,皇覺如上說,為佛教用語,皇覺察為何意?不可通曉(見圖彩圖)。

  第六面為篆書式奉泉大法司六字,亦見上例付壬大印六面式子母印之第三面,又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三面印文作奉佛大法司印楊吳陳處六面印第五面印文作奉泉佛法師印,諸印文是否有一定關聯之處,尚待考證(見圖彩圖)。

  寧申文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65公分,寬5.47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長方形,印高2.29公分,母印有一長方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08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34公分,上鐫寧申文印四字,但原為c形,按道教法印印文筆劃有增有減、或繁或簡的文例看,此形當是字之省變。字周為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磨禿之痕(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有篆書太宜便極府司六字,字周有方折迴紋,紋外有印邊,四角稍有磨禿(見圖彩圖)。

  第二面為篆書式佛法僧寶四字(見圖彩圖)。佛、法、僧為釋教名辭,亦合稱三寶。指與佛、法、僧有關的物品。據《行事鈔》載: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佛物或奉佛用品,統名之為;經卷、紙筆、箱函、巾帕等法物,統名之為;僧房、田園以及衣、、穀、菜等僧人居住、生活、生產用物,統名之為。佛教使用佛法僧寶印,且數量較多,筆者見過十幾方。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式閭雷界司四字,當是閭里之省稱,但閭雷界司之稱,道書未見,其具體涵意令人費解(見圖彩圖)。

  第四面印文為篆書天皇`令宦五字,此印文前四字容易解釋,但加一字則不好理解(見圖彩圖)。

  第五面印文為篆書式靈寶大法司五字,前例已有解釋(見圖彩圖)。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式通靈泉五字,其中的字,疑為局字的變體(見圖彩圖)。

  邶佰官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54公分,寬5.48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長方形,印高2.16公分,母印有一長方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06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13公分,上鐫邶佰官印四字,字周為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磨禿之痕(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有篆書楊吳陳師四字,由此可知前面所列楊吳陳處六面印楊吳陳處之印,指的應該是楊、吳、陳三位祖師之處所的用印(見圖彩圖)。

  第二面印文為篆書式通天萬神府司六字,通天一辭多見於道書,前例祖案宗師府司六面印第四面通天龍虎院印亦有通天一辭(見圖彩圖)。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式皇覺佛法司五字,其與前例祖案宗師府司六面印第五面皇覺大法司印文相似,僅有一字之別,字體風格亦同,是知兩印有比較密切的關係(見圖彩圖)。

  第四面印文為篆書式道經師教司五字,道、經、師係道教三寶,並且入印成為印文,稱道經師寶,本書前邊亦列有多方實物印文(見圖彩圖)。

  第五面印文為符篆式驅魔界帝起老度迴印九字(見圖彩圖)。其與前例伏魔神印中的字形相同,如字,兩者同作d形;字,兩者同作e形;字,兩者同作^形;字,兩者同作f形;字,兩者同作g形;字,兩者同作h形;字,兩者同作i形;字,兩者同作j形;字,兩者同作a形。兩印文雖完全方折化了,但仍保留著一些篆書的字體形狀(參見圖)。

  第六面印文由四個較大的篆體字和七個楷字所組成,文為正一上生紫O司顯應雷壇見圖彩圖)。篆書體顯應雷壇四字曾見於前例楊吳陳處六面印第四面印文,字體風格也完全一致,只是後者多一司字。正一上生紫O七字雖然字體較小,但其居於印文中央,且文字周圍有細框邊,故其也是頗值得重視的資料,是目前這批法印中唯一明確標示出正一字樣的印文。

  壬太文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45公分,寬5.59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圓形,印高2.67公分,母印有一圓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15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68公分,上鐫壬太文印四字,字周為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痕跡(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有篆書太極便宜司字,字周有方折迴紋,紋外有印邊,四角有磨痕(見圖彩圖)。該長方形印印文與前例寧申文六面式子母印太宜便極府司印文,頗有近似之處(見圖彩圖)。

  第二面印文為篆書先天都雷府印六字(見圖彩圖)。先天一辭為道家常用,古有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之稱,先天都雷府一名則比較少見,其具體含義尚待深入研究。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靈寶大法司五字(見圖彩圖)。相同印文亦見寧申文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參見圖彩圖),但二者也有一些細微差別。如前者刻文為兩行,一行二字,一行三字;後者刻文雖也為兩行,但第五字則漲大到兩行的寬度,作221的排列。

  第四面印文為符篆式九清皇帝老君六字(見圖彩圖)。九清一辭罕見,道教經書常用九字,諸如九天、九丹、九仙、九玄、九地、九星、九泉、九宮、九真、九氣、九微、九厭、九霄、九橫、九曜、九難、九靈等等,但九清之說尚屬首見,疑與九聖有關。《雲笈七籤》認為玉清聖境有九:一曰上聖、二曰高聖、三曰大聖、四曰玄聖、五曰真聖、六曰仙聖、七曰神聖、八曰靈聖、九曰至聖。

  第五面印文為北帝糾察司五字,前四字為楷體(見圖彩圖)。前例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四面印與此同,前亦有說。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道法通靈四字(見圖彩圖)。

  石古左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67公分,寬5.83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長方形,印高2.55公分,母印有一長方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13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57公分,上鐫石古左印四字,字周為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痕跡(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有篆書楊祖師府印五字,字周亦有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磨禿痕跡(見圖彩圖)。該印與前邶佰官六面式子母印第一面楊吳陳師印文,可資相互比較,是知楊即楊祖師、吳即吳祖師、陳即陳祖師,也就是使用這批法印的道教門派推崇的三位祖師。

  第二面印文為篆書祖案宗師四字(見圖彩圖)。我們認為此印與前例祖案宗師六面印祖案宗師府司楊吳陳處六面印祖案宗師道司付壬大六面式子母印祖案宗師,所指的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楊、吳、陳三位祖師,亦可稱為宗師。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通靈顯應四字(見圖彩圖)。通靈一辭,見於前例楊吳陳處六面印龍虎通靈院印寧申文六面式子母印通靈泉壬太文六面式子母印道法通靈等諸印;顯應一辭,見於前例祖案宗師府司六面印顯應壇雷司楊吳陳處六面印顯應雷壇司邶佰官六面式子母印顯應雷壇正一上生紫O等諸印。

  第四面為符篆式印文,筆者不識(見圖彩圖)。

  第五面印文為篆書式龍虎通雷院印六字(見圖彩圖)。龍虎一辭,見於前例獅鈕八稜纏枝暗八仙子母符印龍虎印祖案宗師六面印通天龍虎院印楊吳陳處六面印龍虎通雷院印,尤其是任大宦六面式子母印第二面的印文亦作龍虎通雷院印,刻文風格也相似,應是同一時代或時間相近的一種表現。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式奉泉道經司五字(見圖彩圖)。奉泉一辭,見於楊吳陳處六面印奉泉佛法司付壬大六面式子母印奉泉大法司任大宦六面式子母印奉泉大法司等,諸印之間必有一定的關係。

  壬文可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82公分,寬5.73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圓形,印高2.64公分,母印有一圓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16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66公分,上鐫壬文可印四字,字周刻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痕跡(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鐫有篆書祖案宗師四字(見圖彩圖)。

  第二面印文作篆書式皇覺大法司五字。雙行排列,一行二字,一行三字(見圖彩圖)。相近或相同文例見前例祖案宗師六面印第五面皇覺大法司任大宦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的皇覺察邶佰官六面式子母印第三面的皇覺佛法司等,行字形式則與壬太文六面式子母印第三面的靈寶大法司同例。

  第三面印文作符篆式三界証福命神六字(見圖彩圖)。三界一辭道書多見,亦入於法印之中。多作]lmn、等形,此印獨作o形比較少見。多作p^q等形,此印作r形,也較少見。

  第四面為道符式印文,其由三字組成。第一字是道教秘字O,前例任大宦六面式子母印第四面道符式印文亦有此秘字;第二字為煞,第三字為罡,是道教施法常用之咒語(見圖彩圖)。

  第五面亦為道符式印文,其由三字及符號所組成。第一字是道教秘字~,為雨、金、牌三字構成,寓雷雨金牌之意,與前例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二面道符式的第一字同;第二字是`(敕)字,亦與前例同;第三字為字;符號是s,篆體,常為道符之符膽或符腳(見圖彩圖)。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式瑜伽大法司五字,前例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六面印文、付壬大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印文皆為瑜伽大法司,刻文風格、形式亦完全相同(見圖彩圖)。

  何臣守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80公分,寬5.66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圓形,印高2.55公分,母印有一圓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 109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小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面徑2.51公分,上鐫何臣守印四字,字周為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造成的磨痕(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有篆書北帝天雷司五字(見圖彩圖)。北帝為道教神衹之名,前已例說,其稱亦見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四面的北帝糾察司壬太文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的北帝糾察司天雷,五雷諸說中的五雷名稱之一。

  第二面為一反書道符式印文,由秘字O、煞組成,亦與道教雷法有關(見圖彩圖)。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祖教宗師四字,字周有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磨禿痕(見圖彩圖)。祖教一辭為何意?尚須探討。但其文與前例諸印中的祖案宗師似有密切關係。

  第四面印文為篆書皇覺糾察司五字,此印文與前例諸印中的皇覺當係同一碼事(見圖彩圖)。

  第五面是符篆式印文,共六字,我釋其為三神度命察人六字(見圖彩圖)。字作t形,比一般符篆下部贅增|,但這種加繁字劃的情況在道教符篆中非常普遍,故仍定其為字;字作u形,此篆也有加繁、變形;字作v形,亦有變增之筆;字作形,筆劃位置有變;字作x形,總體變化不大,只是方折現像較重;字作y形,疊篆方折化,但基本筆劃仍是兩筆。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式靈寶大法司六字,行文兩行,一行二字,一行三字(見圖彩圖)。前例壬太文六面式子母印第三面、寧申文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的印文,與此印相同,是道教靈寶派施用的著名法印。

  令申太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56公分,寬5.48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圓形,印高2.30公分,母印有一圓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印柄之處,全印重97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29公分,上鐫令申太印四字,字作z形,為{之變體,字周刻方折迴紋,紋外印邊四角有使用痕跡(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刻篆書奉佛山大法司六字,奉佛山字面可通,但文意不解,前例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奉佛大法司印,或為其變(見圖彩圖)。

  第二面印文為篆書祖教宗師府印六字,前例何臣守六面式子母印第三面印文為祖教宗師,兩者文意相關(見圖彩圖)。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龍虎通雷司五字,前例任大宦六面式子母印第二面印文作龍虎通雷院印,兩者意思十分接近,或可互通(見圖彩圖)。

  第四面印文為天皇敕令四字,前例寧申文六面式子母印第四面印文為天皇敕令宦,兩者僅有一字之差(見圖彩圖)。以天皇命名的道教法印,始見於道書《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卷上,其名天皇印,又稱天皇神印天皇上印,據稱印形很大,長四寸,闊三寸,可用雷震棗木心或車軸木刻製而成。在道教信仰中天皇印極具神力,能夠對自然天體發生作用,據稱印製成並按規定祭印、請神後,以天皇印上印星則星落,印月則月缺,印日則日蝕,印雲霧則雲霧收藏,印風雨則風雨停息。用印召五方之鬼,而求風無不風,求雨則無不雨。此天皇上印之威力也。#2其召鬼法為:於其日方書一鬼名於白紙上,在於面正望天門,念皇天上帝咒三遍,取氣三口吹於紙上,用朱砂塗印面,望其方大呼鬼名一聲,用印印於紙上鬼名一印,其鬼自現。或六丁,或六甲玉女諸鬼,細言問之,一切所告之,懷無不遂意。或為輕風,或為薄霧,或作雲霞,或變龍虎,或化萬物之形狀,或化山林巖石之體,或為羊馬,或作飛走,或乘雲鶴遊戲方外,或促地遊四大神州,觀一切萬事。#3這表明在道教思想裡,天皇印是可以號令於日、月、星、雲、霧、風、雨以至於萬物。這裡的天皇敕令印是否有此神力,還缺少直接的文獻記載,估計在信徒的思想意識中也應該具有某種特殊的力量。

  第五面印文為篆書北帝法宜司五字(見圖彩圖)。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律令神聖司五字,道教咒文常以如律令文句如結尾,但以律令二字入印者則十分少見(見圖彩圖)。

  生宜法六面式子母印,該印木質,通高5.65公分,寬 5.6公分,係子母連體印。子印印柄截面為圓形,印高2.15公分。母印有一圓形孔穴,是納置子印坤柄之處。全印重 162公克。(見彩圖

  第一面為子印與一長方形印。子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面徑2.72公分,上鐫生宜法印四字,字周刻方折迴紋,紋外印周有磨痕(見圖彩圖)。與子印同在一面的長方形印刻篆書楊周符師四字,楊周似是符師之名(見圖彩圖)。

  第二面為符篆字,可釋為人老三界幽玄六字,但名字上下皆有繁增之形,增者並無特殊意義,只是突出其神秘色彩(見圖彩圖)。

  第三面印文為篆書北帝糾察司五字,文例見前列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

第四面、壬太文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尤與付宜生印文相似(見圖彩圖)。

  第四面印文為一長方形道符式印,由三字及二符號組成。第一字是道教秘字~,由雨金牌三字構成,與前例付宜生六面式子母印第二面印、壬文可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印第一字完全相同,含義也應一樣;第二字是h,即敕字,第三字是;符號第一個作s形,與壬文可六面式子母印第五面印文之符號相似;第二符號作形(見圖彩圖)。

  第五面印文為篆書庚法府印四字,疑與道家守庚申之術有關(見圖彩圖)。

  第六面印文為篆書通雷龍虎司六字,與前例壬大宦六面式子母印第二面龍虎通雷院印令申太六面式子母印第三面龍虎通雷司,含義似當相類(見圖彩圖)。

  以上十一件六面式子母印,不僅造型一致,而且印文內容多有互相發蒙之處,或為相同,或為近似,文字風格也相同,因此我認為它們應是同一道派、同一時間的產物,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刻工之手。從印文內容上說,這批印文雖為某一道派所使用,但受到佛教一些影響,一些文句如奉佛瑜伽佛法僧寶等等,係直接引自釋家,這在唐宋元明時期的正統道教宗派中比較罕見,由此我估計其為清代後期某一民間道派的用物,頗有民間宗教以道為主兼容釋說的格調。

 

章第附註*

#1《道藏》第34442443頁。

#2《道藏》第18571頁。

#3《道藏》第185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