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海峽兩岸,同道合作

中國道教研究的重大突破

《道教法印令牌探奧》介紹

陳耀庭寫於上海

  2000年12月,也就是上一世紀的最後一個月,由北京張繼禹道長策劃、台灣洪百堅道長統籌、王育成先生編著的巨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奧》在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的出版標誌著中國道教界和學術界對於道教的研究實現了一個重大的突破。而這個突破正是海峽兩岸的道教界和學術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稱《道教法印令牌探奧》的出版是重大突破,是因為這個著作用銅版紙印刷,共361貝,大16開,布面精裝,彩印書套,重達2.5公斤。在目前單本道教出版物中,僅次於中國道教協會出版的《道教風貌》一書。而在案本道教研究著作中,其規模獨佔鰲頭。

  稱《道教法印令牌探奧》的出版是重大突破,還因為這本著作收集了現有的道教文獻上的幾乎所有的法印和令牌的圖錄,披露和收集,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考古發現的大量新材料,公布了台灣洪百堅道長在海外以重金收集到的大量珍稀的道教法印和令牌的藏品。全書共刊印了黑白照片896幅,彩色照片723幅。

  稱《道教法印令牌探奧》的出版是重大突破,更是因為這本著作是古今中外第一本以道教的法印、令牌為科學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這本著作的出版表明中國的道教研究己經多方面達到和超過了國際的先進水平,同時也表明中國道教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在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方面又走出了紮紮實實的一步。

  《道教法印令牌探奧》一書的編著者王育成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係,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王育成自大學畢業以後在大學任教,在博物館工作,一直關心道教文物,收集了大量的文獻和實物資料,90年代以來,先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道教文物研究的論文,例如:《東漢道符釋例》、《武昌南齊劉覬地券刻符初釋》、《唐宋道教秘篆文釋例》、《文物所見中國古代道符述論》、《中國古代道教法印研究》等等。王育成的研究既重視文獻資料的考核,又重視考古發現的新鮮材料、文化遺跡和實物印證。他的研究開拓了道教研究的新領域,彌補了單純文獻研究之不足。因此,他的研究結論常常給人以新意,並在某些領域裡修正了文獻研究的結論,切實推動了道教學科研究的進展。

  《道教法印令牌探奧》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字部分,共分8章27節。前7章集中論述“法印”,包括有:《道教印和法印概況》、《漢代道教特徵和法印的施用》、《兩晉時期的道教法印》、《隋唐道教法印和對佛教的影響》、《道教經藏係統中的法印法師印式》、《道教方型法印實物例說》、《道教異型法印實物例說》。第8章則為《道教令牌實物例說》。第二部分為《道藏經目對照表》。第三部分為130頁彩圖,洋洋大觀地集中介紹洪百堅收藏的法印和令牌。

  法印和令牌,是道教的法器。明代周思德《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稱“夫行靈寶大法,須得上天玉璽章文,方能洞達杳冥”,“至學之士如遇之,當保愛如性命,不可輕泄”。道教法印源遠流長,從漢代一直影響到近代。至於令牌,則出現於元代或更早一點,是“行五雷大法,申發表章,祈晴請雨,止風禱雪,驅役神鬼,掃除妖氣,行符治病,差使符吏”必須使用的法器。法印和令牌,在過去將宗教視作“四舊”的日子裡,一直被當作迷信用品。學術界也是一直迴避這些歷史文物而不予研究討論,有的更是以“莫名其妙”的鄙夷態度將其當作廢物而棄之不顧。

即使有涉及到它們的,迪常常留下誤讀或誤定的遺憾。但是,王育成以其對人類文化發展歷史的負責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地重新認識和評價了法印和令牌。他認為:“中國古代道教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分罕見的幾與道教歷史相始終的文化遺物之一”,其中隋代的法印還具有早期雕版印刷術的功能。至於在法印和令牌中體現出來的信仰,王育成則認為“是國人民眾與社會環境、現實與理想相矛盾的某種反映,反映出人類渴望控制自然、駕馭時空、主宰自身命運、消滅各種天災人禍的美好理想”。這些信仰內容在當時堪稱為“超前意識”,它“從某一角度上說明了人類思想與客觀現實的矛盾和需要寄託與安慰的心理狀態”。對於這些建築在對法印和令牌作客觀研究基礎上的結論,讀了這本《道教法印令牌探奧》以後,人們是可以完全信服的。

  值得提到的是,王育成在本書的《前言》中說到,他編著此書是“承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華道藏主編張繼禹道長熱心推薦,蒙中華道藏編輯委員、台灣中國道教清微道法科儀研究會秘書長、正一天師清微派洪百堅道長惠顧”,是在看到了洪百堅珍藏使用的道教木質法印和令牌百餘方以後,出於對道教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研究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和學術良心,才奮力“將洪百堅道長藏品和筆者收集到的部分資料,掇連成篇”,編著此書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教法印令牌探奧》一書是海峽兩岸道教界和學術界以同為炎黃子孫、同為道門中人的歷史責任感而通力合作的結晶。書前刊有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的《序》和四川博物館研究員王家祐先生的《題詞》,同時,還刊有台灣中華道教總會秘書長張檉先生的《序》。兩序一詞,同心論道,就是明證。筆者真誠地希望,今後還有更多的海峽兩岸同道中人合作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