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I. 導論

第二章道教中科學發展的適宜結構

第一節 復歸其母的證真邏輯對自然探索的驅動作

千年道教求證一夢:逆宇宙發散之序而成仙。

  返回到母體為一的原初狀態,是從道家到道教一以貫之思想。在道家那裡,這是一種認識和把握宇宙萬物的根本方法和目標;在道教中,則不僅將其作為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方法,更將其作為得道成仙的理想和途徑。

  道家認為,萬物都是道化生而來,只有復歸於道,與母體為一,才能獲得永恆.其於此而提出的修道方法和目標是“抱一”、“抱樸”。々關於復歸於道的方法,老子多有論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ぁ所謂“嬰兒”就是與母一體的人類存在狀態;“無極”就是“一”;“樸”就是與道一體,即《莊子.應帝王》中七竅未開的“渾沌”所處的狀態。相同的思想又見於如下的論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設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あ以及“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い

  道家在這裡論述了一種理想中的狀態:人類循著來路,返回到與母體合一的狀態,就意味著永恆。這個“母體”是什麼呢?在道家思想中,那就是“道”。因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ぅ這暗示著:要回歸於“道”,就要“知道”,從萬象紛紜的宇宙中把握它的本體。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其方法同樣基於“反”的邏輯。

  即使到漢晉時期,新道家不僅繼承了這些思想,而且在許多領域進行了更為具體的探討。從《淮南子》到《陰符經》,通過認識宇宙和把握天機來把握“道”,逐漸成為道家探索活動中的重要表現。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道家思想逐漸展示出它的科學內涵。《淮南子.天文訓》提出從道到萬物的宇宙演化理論,認為:“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陰符經》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表達了知天之道的目的,在乎解決人自身的問題。

  回歸自然母體這樣一種人類文化的“戀母情結”,是保存在某些古老文明中的非常悠久的人類精神傳統。“它或許是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之間從東地中海和美索不達米亞到印度的非洲-亞細亞這個大文化留下的遺跡之一”,而“母牛”、“子宮”和“壺”常被用作其象徵符號。う在中國文化中,這種文遺留同樣存在,並成為道教的宗教思想。在道教中,這個“母體”仍然是“道”,只是較之道家更為具體化,此如早期道教地母崇拜中,大地就是母體;男女“合氣”術中,女子是母體的象徵;此外,道教的壺、葫蘆、洞天、丹爐及其推重和尋覓的“寶地”,ぇ..都是母體的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發揮作用的方式雖各有不同,但都是使人回歸與道合體的路徑。修道者研究天地之學,目的就是要把握天門地戶開闔之機,以期飛升天門金闕,得道成仙。為此道士們就必然要思考飛升的方法問題。基於這些思考,他們提出了諸多天才的航天理論和工具設想。え

  我們可以從道教與天學、醫藥學的關係這兩個角度切入,進一步加以分析和認識。

註釋

々あぃい《道德經》十章、十九章、二十二章。

ぁぅ《道德經》二十八章、五十二章、六章、七章、四十二章。

Mircea Eliade, Rites and Symbols of Initiation: The Mystery of Birth and Rebirth,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58, p.57.

ぇ有關研究參見本書中原始道教建築章及附錄。

え請參見本書物理與技術篇有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