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玄天上帝之思想意涵

形構、解構

洪武宗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本文主要在探討玄天上帝信仰如何由自然神轉變為人格神,其中所代表的意義、本質與玄天上帝信仰在現今社會所扮演的腳色與社會功能,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故本研究以玄天上帝為研究主軸。

並從探討道教的思想淵源,了解玄天上帝信仰的演變並對思想意涵做深入瞭解及分析,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題材內涵,進一步探討玄天上帝信仰在藝術層面上的展現,將宗教轉化為個人藝術創作的理念,以發展出宗教藝術的新面貌。

最後以觀念藝術的形式,強調作品背後的觀念,而不在於作品本身,但創作的過程與完成時的作品一樣重要,作品只是媒介物。此外,本文亦以玄天上帝意涵為創作內涵,並將意涵轉化為創作元素,結合現代藝術的表現方式呈現筆者對玄天上帝概念的冥思

 

一、 緒論

玄天上帝是道教重要、出現最早及少數受到官方正式認定神明之一,其神格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關於玄天上帝信仰的起源各種說法不一,一般認為玄天上帝信仰最初是源于星辰的自然崇拜,後來被附予各種傳說,轉變為人格神,而成為廣受人們崇信的航海神、水神、小兒保護神及屠宰業的守護神。[1]

傳說明太祖開國與明成祖靖難之役時,都曾到玄天上帝助,因此明皇室將之奉為護國神。1661年鄭成功來台,當他看見台南安平一帶的地理形勢酷似龜蛇盤繞,有如玄天上帝坐鎮般,以為這是神的旨意,於是在臺灣廣建玄天上帝廟,歷經三、四百年的發展與演變,和臺灣本土文化的融合後,已經成為具有臺灣本土味的民間信仰。

對於玄天上帝信仰的起源與演變,已有學者提出精闢的相關研究著作,但筆者認為,對於玄天上帝信仰如何由自然神轉變為人格神,其中所代表的意義、本質與玄天上帝信仰在現今社會所扮演的腳色與社會功能,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道教思想淵源

 

道教與佛教、基督教及回教等其他宗教不同,並沒有明確的創教時期,創教前的醞釀時期長,道教的創立是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各種教派相互影響卻又各自獨立,因此其過程活動緩慢而分散。

(一)原始宗教

在原始社會,人類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沒有充分的瞭解,因此對自然環境產生敬畏的心理,於是把與人類日常生活有利害關係的自然現象加以崇拜,便發展出以靈魂不死、萬物皆有靈及圖騰、祖先與鬼神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宗教信仰。

 

1.      自然崇拜

古人對於自然界變幻莫測不可掌控的神秘性產生敬畏之心,認為它們具有某種超越自然的力量,主宰人類的命運,於是對日月星辰、山嶽、石、風、火、水、木、雷電等自然事物及現象神格化並加以崇拜,以祭祀的行為來祈求保佑平安。

 

2.      動物崇拜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受到猛獸的威脅,例如蛇、虎、豹…等,於是這些動物被古人加以神話,並受到崇拜。人類在無法抵抗猛獸力量時,也想借助猛獸的力量來克服自己害怕的其他力量,因此有「畫虎於門,使鬼不敢入」的說法;或對農業有功或會造成災害的生物、動物當成祈禱或祭拜的對象,例如貓(可抓老鼠)、虎、昆蟲等;或對尊崇幻想出來的動物,例如龍、鳳凰、麒麟等,「龍」是掌管雨水的神,牠能帶來祥瑞並賦予天子和偉人神秘力量,所以有帝王是龍的化身的傳說;或對具有靈性、長壽的動物加以崇拜,例如「龜」在殷商時代已成為神與人溝通的媒介。[2]

 

3.      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在原始社會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因為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繼續存在,並具有超能力。古人將人的靈魂分為魂和魄,人死後魂和魄離開人體變成鬼;另有一說人死後魄即消失,魂變成鬼,鬼魂具有超能力且能隨時變換形態,暗中進行各種事情,於是古人將日常生活中遇到好事就認為是鬼魂的保佑,遇到不如意之事就認為是鬼魂在暗中作怪,所以為了討好鬼魂以保佑自己,不讓鬼魂害人,就產生鬼魂崇拜。

 

4.      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產物,把與本族群有密切關係的「靈物」當做族群的守護神,並成為族群的名稱或標誌,即為「圖騰崇拜」。例如「火」,是炎帝所屬族群的圖騰;臺灣排灣族有太陽生蛋、始祖是由四腳蛇孵出的神話,所以他們以太陽和蛇為圖騰,並用來裝飾房屋、服飾、武器[3]

 

5.      夢兆

古時由於醫學科技不發達,古人對於生理反應並不了解,因此如眼皮跳動、耳鳴、作夢等現象,這些現象常被認為是某些事情即將發生的徵兆。在古代前兆迷信中最普遍的是以夢為徵兆的迷信,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會作夢,而且夢的內容複雜,有令人愉悅的美夢、會在半夜驚醒的惡夢,甚至一個夢會影響我們好幾天的情緒,古人對這些神秘的夢無法理解,便把這些夢和現實的生活對照之後,歸納出一套理論來判定這些夢是吉兆或凶兆。

夢兆迷信,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吉兇判斷不僅是從夢的內容來判斷,還加入陰陽五行、天象等,夢兆理論越來越複雜。

 

6.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從鬼魂崇拜發展而來,屬於鬼魂崇拜之一,不同的是,祖先崇拜的對象與崇拜者具有血緣關係,崇拜者要固定且長期祭祀,被崇拜的祖先鬼魂也會庇佑崇拜者。

古人認為在生前是領袖、對社會有貢獻等,它的鬼魂才會保護後人,因此在古代的氏族社會中以崇拜祖先來紀念祖先的偉大事蹟,加強氏族的血緣關係。

祖先崇拜的對象中,有些不只被本族崇拜,更受到一般人民的景仰,而成為一般民眾信仰的神明,例如:苗族的始祖-盤古,現已不分族群受到一般民間信仰。

綜上所述,在古代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動物崇拜、鬼魂崇拜、圖騰崇拜、夢兆、祖先崇等,乃是道教最原始根源。


 

(二)古代民間巫術

先民為了祈福、避免各種禍害而崇拜各種神靈,然而與神靈溝通並非人人都可為之,因此以宗教祭祀活動、神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梁為人消災祈福為職業的巫祝乃應運而生。巫擔任神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梁,借用鬼神之力為人們消災祈福,先民以為生病是惡鬼附體的關係,必須使用巫術解除,因此有以符咒驅鬼的法術,道教用符水、法術等為人治病,係受此影響。祝則負責宗教祭祀的具體儀規,亦即司儀的角色。卜,專門替人解決疑惑、判斷吉凶。

巫、祝、卜他們能解釋夢兆、預言、祈雨、治療疾病、占星,是古代不可缺少的重要職業,道教的符咒、齋醮及科儀多沿襲自古代至漢時的巫術及鬼神祭祀活動。[4]

 

(三)道教的思想淵源

道教與其他宗教相較之下具有較少排它性、較多包容性的特質,道教沒有明確的創教時間及教主,發展過程緩慢而分散,在不同地區發展,卻可以逐漸整合在一起,因此道教能融合各家的理論,轉化成為自身的理論基礎。

影響道教之因素除了原始宗教及古代民間巫術之外,神仙崇拜、陰陽五行說、道家、方仙道及黃老道理論也是道教的思想淵源。

 

1.    神仙崇拜

神仙觀念開始於中國古代人們對自然界中各種無法解釋的現象之幻想,在道教成立之前便已存在,老而不死曰仙[5],又有神通變化的能力,所以稱為神仙。道教的神仙與一般鬼神不同,是人生命的無限延伸和直接昇華,而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靈,道教的神仙最大特點是身形如常人但卻能長生不死而且逍遙自在、神通廣大。

這些神仙信仰的思想及方術後來被道教吸取,並發揚光大,例如:丹鼎派與神仙崇拜關係密切,神仙方術也成為道教的修練方術,其中煉丹術與道教相結合,隨著道教的盛行,煉丹術也日漸發達,奠定了火藥與養生醫學發展的基礎。[6]

 

2.    陰陽五行說

陰陽五行學說原是先秦時代論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一個哲學流派,戰國時中葉以後,五行家逐漸吸收陰陽家的宇宙觀、中國古代天人交感的觀念、天文、曆議以及燕齊等地方士的言論,最後陰陽五行學說合為一家,成為中國二千餘年傳統的宇宙觀念,完成此理論體系的是戰國晚期的鄒衍。

陰陽觀念起於西周時期,最早見於《周易》,卦爻以陰(--)、陽()二爻組合而成,與晝夜變化、男女區別有關,春秋時期孔子將《周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解釋整理定形,以陰陽為基礎,天地、雷雨、水火、山澤為宇宙間的對立,而陰陽又概括這八種自然現象,此時陰陽並無任何神秘意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7],這裡的陰陽是指陰陽二氣,「道」是比陰陽更高的概念,「道」是一切的本源,它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事物的規律。

五行即自然界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概括,這是描寫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五種物質之特徵,完全沒有任何神祕之特徵。水、火、木、金及土等五行觀念,大約在春秋時代形成(劉鋒,1994)。

齊人鄒衍將陰陽與五行相結合,賦與神秘的功能,創造「五德終始說」,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生相剋解釋朝代的興衰。鄒衍運用「五德終始說」建構了方仙道的宇宙構成論、歷史觀行解化之術與鬼神之理論,漢武帝時,董仲舒以「天命論」為核心,利用鄒衍的學說改造儒學,建立天文感應的神學體系,成為方士的理論基礎,而方仙道是道教前身,故道教的思想淵源與陰陽五行說關係密切。[8]

 

3.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學派之一,老子莊子為其代表人物,此時所稱的「道家,是指上古傳統文化中儒、道並不分家的道家,後來的道家與道教,雖尊崇老子為教主,實際上,它是綜羅了上古與三代的文化思想,結合周、秦以來的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雜家、醫藥、方伎等學說,融合成為道教。

道教以「得道成仙」為最高信仰,透過修練可以「得道」。道教對於整個世界的解釋源於道家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

1.    宇宙萬物均源於「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一切運動的法則。

2.    天地萬物都會經歷誕生、成長、衰退及死亡的過程,只有道是永恆的。

神仙方術只是世俗迷信,只有依附道家的理論,並形成一套道教體系後,才能與儒、佛並列成為大型宗教,所以老子和莊子被道教視為神仙並奉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老子》及《莊子》所說的「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被視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故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道」之化身,道教的三清尊神及包羅天神、地祇、人鬼的神仙譜系也都是從「道」衍化而來。

 

4.    方仙道

神仙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之一,它在道教成立之前便已有各種神仙的傳說存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社會進步發展,人類逐漸能克服自然的障礙,自我意識的提升,加上醫學的進步,也加強人類對尋求長生不老的願望。

這種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經過方士[9]的推廣,受到帝王的重視,成為道教的重要特徵,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對神仙思想影響最深的是道家,尤以《老子》及《莊子》對後世的神仙思想及道教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10]

所謂「方」是指不死之仙方,「仙」是指長生不死的神仙,方仙道就是指掌握了不死仙方,追求長生不死信仰的眾人。

神仙方士在春秋時代便已出現了,他們以神仙方術作為謀生工具,活躍於社會上並滲透到貴族階級,他們並沒有理論基礎,只有「術」[11],直至戰國時代的齊國人鄒衍,他結合「五行」和「陰陽」思想,創造「陰陽五行說」,以解釋自然界和社會上的各種現象。燕、齊一帶的方士們非常贊同陰陽五行說,便將自己的神仙方術與其相結合,成為方仙道。從此神仙方術有了理論基礎,信徒越來越多,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方仙道已具道教雛形,雖然沒有形成宗教組織、宗教儀式,但它已具備許多宗教特徵[12]

1.    具有宗教信仰:信仰人可以透過修練而長生不死,最後成為神仙。

2.         具有宗教理論:即鄒衍的陰陽五行說。

3.    具有崇奉的祖師黃帝:戰國中期諸子爭言黃帝時,以道家和神仙家最突出,這表示他們是把黃帝看作自己的祖師爺。

4.    具有修煉方術:始於《莊子》行氣、吐納、辟穀等,漢武帝時,更增添許多方術,如李少君除行辟穀、祠灶外,尚能化丹砂為黃金,即煉丹,而漢武帝的叔父淮南王劉安,更集古代和西漢神仙方術之大成。

方仙道信仰的神仙長生說成為後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其神仙方術也為後世道教所繼承發展,道教信仰的神仙長生不死而且神通廣大,即由此發展而來。神仙傳說與方術是道教丹鼎派的淵源,神仙長生說成為日後道教的基本信仰,並繼承神仙方術並發揚光大,方仙道與黃老學逐漸結合,並演變成為黃老道-即道教的前身。

 

5.    黃老道

黃老思想是道教思想淵源之一,「黃」指黃帝,「老」指的是老子,道教尊崇黃帝為道家之祖,老子為大道之祖或道主。黃老學起源於戰國中期齊國稷下的道家學者,例如安期生、欒大等,他們尊崇黃帝及老子並視為道家創始人,利用神仙長生不死的思想及陰陽五行的學說來解釋各種現象,使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逐漸結合,至東漢時更轉化成尊崇神化後的老子之黃老道,成為道教的前身。

漢武帝時,方士們更以黃帝附會神仙學說,逐漸將神仙學與黃老學融合在一起,言神仙者都托名黃帝,黃帝、老子也逐漸被神仙化。

「黃老」、「道家」概念最初所指,乃是漢初政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東漢末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乃是指漢初黃老、道家的繼續。東漢的黃老學與西漢的黃老學重點在統治術不同,已側重於養生修仙,黃老學遂發展為黃老道,為道教產生提供了思想理論。黃老道與方仙道均無系統的教義和宗教理論,也沒有形成宗教組織,是道教的前身,不了解黃老道就不能完整地認識道教歷史。後世所用的黃老、道家概念所指亦是道教,因此道家乃是道教的源頭,黃老、道家也就是道教。[13]

 

(四)小結

道教乃發源於中國本土之宗教,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以「道」為最高信仰而得名,於中國古代宗教信仰基礎上,加入陰陽五行、方仙道、黃老道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並於東漢中葉創立。相信人透過一定方式的修煉就可以達成長生不死並成為神仙,道的信仰者尊奉老子為教主,成為道教之神;奉《道德經》為其主要經典。道教的思想淵源雜而多端,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並融合各種思想,積累了大量的經典,後來大多編入道藏,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藥物學及自然科技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及貢獻,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14]


 

三、玄天上帝信仰、形象與特質

 

本章在探討玄天上帝信仰,分析玄天上帝信仰的特質及元素,以作為創作之題材,協助個人日後的創作。

 

(一)玄天上帝信仰的演變

道教是多神的信仰,神的來源及地位的尊卑,係隨時代而演變,道教成立前,已有關於玄武的相關記載,道教早期的文獻記載,玄武原是老子身邊隨侍的動物,經過歷代神話傳說及演變由最初的星辰神,轉變為動物神,最後成為一個由人修煉得道升天,地位顯赫的人格神。一般學者認為自1012年宋真宗(997-1022在位)改玄武的名字為「真武」以後,玄武得到帝王的崇奉,屢受封號,其信仰才普遍流傳於中國各地。宋以後,玄武仍受元、明、清三代帝王的尊崇,道教及民間流傳玄武顯靈的故事亦層出不窮,玄武信仰的研究成為暸解道教神明形成、演變的最佳個案。

 

1.    玄武信仰

中國古代將天上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宿,並把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組,每組七個星宿,將它想像成一種動物形象,根據五方配五色的說法,成為「四象」: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19878月,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遺址發現蚌殼塑成的龍、虎,分別置於墓主兩側,屬仰韶文化晚期,距今已6400年,四靈在當時被視為護送死者靈魂通往天堂之神。

玄武信仰起源甚早,關於玄武神的記載,大多是宋、元時,但「玄武」一詞便出現在戰國時代屈原(西元前343-278)的《楚辭•遠遊》:

 

判陸離其上下兮,遊驚霧之流波。時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

 

此時的玄武所指為何並不清楚,四百多年以後東漢王逸(89-158)註解為:玄武為太陰神,太陰指北方,意指玄武即北方的神。

漢代對於玄武的涵義已較明確,提及玄武的文章也較多,莊宏誼先生歸納玄武在漢代的意義大致有三種,指動物龜或龜蛇的合體、或北方的星宿、或水神。也可能同時具備動物、北方星宿二者或兼具水神等三種特質[15]

在漢代玄武常和青龍、白虎、朱雀相提並論,稱之為四靈,認為天上東、西、南、北方星宿的四靈,具有安定四方的功用,龍、虎、雀、龜或龜蛇是動物中最具有靈性,含五行之氣最顯著的四靈,四靈的信仰在漢代普遍流傳,有鎮守四方、趨吉避凶的用意,在銅鏡、畫像石等,均可見其蹤跡,此後,提及北方均以玄武稱之。

道教成立後,將玄武列為道教諸神之一,但在東漢到六朝時期(西元二到六世紀)玄武在道教神仙中地位並不高,僅是老子的侍從及道士的保護神而已。

《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太武帝(424-452在位)時,以寇謙之為首的中國北方教派,所崇拜的神仙中並無玄武。南朝道士陶宏景(456-536),所編排的《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將當時的道教神仙分成七個位階,各有仙銜、職稱並介紹重要神仙的生平、學道事跡,這是道教神仙體系的第一次整理,其中也沒有玄武的記載。 

北周(556-581)時的《無上秘要》,其卷八十三、八十四所整理的神仙地位及職責,為六朝道教神仙品位的觀念,其中也未論及玄武。 

這三次道教神仙體系的整理,均未論及玄武,足見在六朝時玄武在道教神仙的地位並不高。[16]

在第六世紀下半期,北周皇帝於十一月祭祀東、西、中央、南、北五方位的諸神,其中玄武為受祭的對象之一,這可能是玄武受到官方祭祀的開始(莊宏誼,2005)。

唐代皇帝尊崇道教,玄武受到重視,祭祀玄武也較為顯著。玄武信仰在唐代已普遍,地位也逐漸提高,所崇奉的玄武,仍然是沿襲自漢代以來的觀念,即玄武是北方星宿、龜蛇。  

 在唐代玄武已為北帝四將[17]並受奉祀,雖然「將軍」神格不高,但已脫離「四象」,由星神轉化為人格神,由四象系統上升到四聖系統,奠定後來演變為道教大神的基礎。

2.    2.真武信仰

在宋代,玄武神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宋開國初期即遭受北方契丹人及遼國之侵擾,為了提高自信心,於是企求玄武之保佑。北宋真宗自澶淵之盟後,急於以「神道設教」,便仿效唐代以道教太上老君老子為始祖,捏造其始祖為道教尊神趙玄朗,並封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簡稱「聖祖」,並下令對「玄」、「朗」二字避諱,改「玄武、玄冥、玄弋、玄枵,並為『真』字」,玄武便成了真武。真宗於天禧二年(1018年)封真武將軍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真君」。

宋真宗對真武的尊崇,使真武的地位由「將軍」升格為「真君」,徽宗、欽宗、寧宗及理宗也曾加封玄武,引發民間奉祀真武的熱潮,故元代趙孟頫(12541322年)說:「玄武之神,始降于宋真宗時,為祠遍天下。」

北宋時與真武有關的道經在民間普遍流傳,真武真君已有相當的影響力。

3.    3.玄天上帝信仰

南宋時《玄帝實錄》已稱真武為玄天上帝,真武正式被封為玄天上帝,則始於元代。元代將滅宋之功勞歸於真武,並將真武奉為開國的肇基神,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十二月敕封真武為「玄天元聖仁威上帝」,真武的地位正式由「真君」提高為「天帝」。

玄天上帝信仰在明代達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開國時及明成祖靖難之役據傳曾得玄天上帝相助,因此,玄天上帝的地位自然提高。明成祖為報答神恩,永樂十一年(1413年)下令大修武當。

到了清代,朝廷信奉薩滿教,因玄天上帝信仰與明代皇室的特殊關係,對玄天上帝信仰採簡約政策,因此玄天上帝信仰轉為深入民間,由於玄天上帝具有祈雨求晴、治病、消災避禍、生兒育女等神性,能滿足一般人的需求,故成為民間最受歡迎的神明之一[18]

 

(二)玄天上帝的形象與特質

本節旨在探討玄天上帝轉化成為人格神後,信徒所賦予的形象、神格,並從這些文獻中找出玄天上帝的思想意涵及造型依據。

 

1.    玄天上帝的形象

玄天上帝信仰經歷千餘年的演變,由玄武至真武,最後成為玄天上帝,在宋代以後成為人格神,原為主角的龜蛇,反而變成祂的部屬。隨著時代演變,神格而產生變化,在此過程中神話傳說扮演重要的角色。

 

1)  淨樂國王子

玄天上帝在武當山修道的神話,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及《真武啟聖記》等道經均有記載,內容雖略有相異,但大致均以淨樂國太子為玄天上帝之出身。

《三寶大有全書》記載「真武的父親原是淨樂國國王,淨樂國就在均州」,為紀念真武大帝的父親,明成祖就在均州城內修建淨樂宮供奉,目前在武當山上各種建築及設計,如太子坡、太子巖、飛昇臺等,皆依此傳說建造而成。

 

2)  元始的化生、太極的別體

《玄帝實錄》[19]說:

 

玄武果先天始氣五靈玄老之化,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素真人。當黃帝時生凈樂國為王子,時道號潛雲子。

 

元始指元始天尊,太極係形容天地未分之前的狀態,太極的別體說明玄武的來源始於天地未分之前。

 

3)  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玉皇大帝又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大天尊的金闕是指玉皇大帝化身。

《北遊記》[20]敍述玉帝凡心稍動,一縷真魂便下凡修煉丶收妖的故事。

4)  頓悟得道

除了道經記載的各種神話外,民間亦傳說玄天上帝原為民間一名屠夫,以殺豬為業,到了晚年,悔悟殺生太多,得觀音顯靈點化,遂修成正果,這就是俗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

另有傳說,昔日有一位屠夫,和一個吃齋人同路參拜昆侖山觀音佛祖,但是因為他以往殺生太多,六根不淨,不能獲許進入聖地。於是,屠夫就自己剖開肚皮,取出內臟,以表示自己的清淨和虔誠,致感天庭,將他的胃化為龜,腸化為蛇,載著屠夫升上天界,成為玄天上帝。因為他自開肚皮以示清淨,後世又稱呼為「開心尊者」。[21]

 

2.    玄天上帝的神格

1)  伏魔之神

玄天上帝主要神格為降妖伏魔,乃是從道經中北帝的神格轉變而來。

唐代人們相信玄武具有武力,故被視為保護神。到了宋代,降魔成為玄天上帝傳說最重要的情節,相關傳記大都以降妖伏魔為主要事跡。 

《武當福地總真集》記載玄武降伏妖魔的遺跡有伏魔峰、鹽池及金鎮峰等三處,都在武當山中。[22]

  

2)  五嶽陰間神

宋代《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說:

 

五嶽之下,地仙所職者北方真武真君。生伏塵世,祖積陰功。幼慕真風,少習道業。精達造化之源流,深測神變之妙理。遇玉清君授以斬鬼玉文天書十部、鐵鏡銅符,以蕩陰精妖魅。以散發執玉清天丁劍,披八卦羽化衣服,踏天地龜蛇者是也。[23]

 

其中玉清君即元始天尊,玄天上帝主宰五嶽之下的陰間,是靠祖先的陰功和自己的修習而從凡人變為神。[24]

 

3)  水神

《玄天上帝啟聖錄》提到玄天上帝腳下的龜與蛇是六天魔王以坎、離二氣化成,被玄天上帝收服後,成為其部將。龜稱為「地軸」,被封為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坎為水,所以龜也成為水神;蛇稱為「天關」,被封為太玄火精、含陰將軍、赤靈尊神,離為火,所以蛇也成為火神。玄天上帝位居北方為水位,水可以剋火,所以也具備安鎮水火災的作用,在明代,政府的建築都建有真武祠,以避免水火災。

 

4)  海神

在沿海地區,漁民及航海者以玄武判定方位,故在閩南地區也將玄武視為海神。清代袁枚(1716-1797)有紙馬救難的說法:

 

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風濤不測,呼之則應。有甲馬三,一畫冕旒秉圭,一畫常服,一畫披髮跣足仗劍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輒應,焚常服者則無不應,若焚至披髮仗劍之幅而猶不應,則舟不可救矣。[25]

 

文中雖未明指紙馬是何神明,但依所描述之形象,可知是玄天上帝無疑。[26]

 

5)  生殖之神

蛇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徵,玄武為龜蛇合體,被古人視為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象徵。東漢魏伯陽(約121年前後人)在《周易參同契》以龜蛇交纏說明陰陽必須配合: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

 

3.    玄天上帝的造型

玄天上帝神像造型常見形式為右手拿七星劍,代表掌管北方七宿,握斬魔大權,左手之印訣為一指向天,代表圓道之意。常見之形象為黑衣、披髮、跣足、腳踏龜蛇,但歷經長久演變,也演變出多種造型。

1)  文身

常見於表現在武當山修道的玄天上帝,髮型較為平順,兩手平放於膝蓋,神情怡然自得的樣子,潛心修道。龜蛇二將在其腳下,潛心修鍊,此造型龜蛇沒有被玄天上帝踏著。

2)  武身

玄天上帝以降妖除魔著稱,髮型為披頭散髮,全身著鎧甲,一手指天,另一手持七星寶劍,龜蛇二將跟隨其左右,龜蛇二將通常被腳踏著。但有時盤繞在玄天上帝的手上,推究其含意,可能是會表現借助蛇將的法力。

3)  帝王

武當山紫霄宮的泥塑玄天上帝像,為武當山現存最大的明代泥塑玄天上帝像。頭戴冕旒,冕板前後各垂九旒,著帝王之服,雙手捧圭板,神情肅穆,衣飾華麗。

台灣常見的玄天上帝通常為帝王裝扮,雖能表現玄天上帝之尊貴,但卻喪失原有造形之趣味性。

             此外,亦有立像以展現玄天上帝威嚴之像。

   

(三)小結

玄天上帝信仰起源眾說紛紜,其演變亦經歷長期而複雜的過程,較為學者接受之說法,是源於「星辰崇拜」及「動物崇拜」的「玄武」。

中國古代將天上的恆星分成東、西、南、北四組,各自想像成一種動物形象,以五方配五色的說法,成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所謂「四象」。

玄武與青龍、朱雀、白虎,原為道教的護法神,後來玄武備受尊崇,逐漸成為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的道教大神。歷代皇帝更敕封為真君、帝君、上帝,步步高升成為人格神,隨之也出現了有關玄武傳說的記載。

這些傳說敘述玄武由母親懷胎而出生,進入武當山修道而成仙,主要的事跡為降伏魔鬼,被塑造成真實的人物。自先秦至道教成立以來,人們便相信人可以經過修煉成為神仙,因此將玄武編造是由人修道而成的神仙,乃符合道教的思想。


 

四、玄武冥思

 

(一)創作理念

玄天上帝起源於星辰的自然崇拜,中國民間自古以來便有天人感應的思想,古人相信天上星宿和人類的命運關係密切,在天上的星辰中,只有北極星永恆不動,古人便將北極星神格化,歷經數千年的演化,由自然神轉化成為人格神,也因順應各時代的需求而衍生出各種形象及神格。

筆者以玄天上帝意涵轉化為創作內涵,將玄天上帝意涵做新的詮釋,傳達給觀賞者。

 

4-  SEQ 4- \* ARABIC 1 玄天上帝思想意涵轉化概念表


 

1.   意涵轉化

「道」是中國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不僅道家儒家等哲學流派重視,也成為道教的重要思想。

 

《道德經》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弼氏對此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來說,這裡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

由於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它是什麼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所以老子在《道德經》後來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27]

 

 「道」是永恆的,它能隨時間、地區不同而改變,「道本無名」如要勉強給它一個名字,也只是一個假名,並不能完全代表道的本質。

玄天上帝信仰自玄武開始至今已經歷數千年,在各時代因應不同的需求,玄天上帝被賦與各種不同之稱呼及功能,在21世紀的今天,文化背景、生活環境、意識形態,均與古人大不相同,玄天上帝信仰的意涵在現代就要經過轉化以符合現代思維。

 

2.   意義轉化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出現不同的宗教,例如:西方信仰基督教,在東方則以佛教及道教居多。即使在同一社會,不同時期也常有興衰或以不同內涵或形式展現。

在文獻、傳說上玄天上帝有原始的化身、太極的別體、金闕化身、蕩魔天尊和頓悟得道的修行者幾種說法,最後化身為淨樂國王子。

在信徒的心中,玄天上帝坐鎮於廟宇中,祂的形式可以是銅鑄、泥塑、木雕、令牌、黑令旗或其他形式,成為信徒膜拜的對象,這些形式只是玄天上帝的媒介,透過這些媒介號召及引領信徒奉行玄天上帝的思想。每逢初一、十五及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誕辰時、遇有不如意之事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說是對神明不敬或神明有事指示,到廟裡祭拜玄天上帝,祈求神明原諒,並將心裡的話向神明陳述,而神明也發揮了傾聽的角色。遇到高興值得慶祝的事,就說全靠神明保佑,具有安定心神的作用,也將期待反射在玄天上帝身上,可以說玄天上帝具有之能力是信徒所賦與。

玄天上帝信仰的宣揚要靠信徒去實行,信徒將玄天上帝信仰傳播到各地,信徒也成了玄天上帝的分身,也可以說人人都是玄天上帝。

在道教的神仙思想認為人能透過修煉得到成仙,道可以化生為神,人也能夠修道、得道,最後也能變成神。故道教的神仙系統是一個開放的數量無限的體系。

 

(二)作品

本論文創作為系列性作品,表現玄天上帝意涵從具象至抽象再轉化為概念。

 

1. 作品一:玄天上帝

1) 年代:2008

2) 尺寸:30×30×30cm

3) 素材:玄天上帝像、鏡子、木板

4) 創作理念:

宗教是一種思想體系,為了宣揚宗教教義,讓信徒修行實踐,便逐漸產生神像,以具體的形象來表現神衹的存在。本件作品以實體的玄天上帝像及鏡子反射的假象,營造幻影空間、虛實錯亂的感覺。

 

4-1 玄天上帝(展出模擬圖)[28]


 

2. 作品二:影像中的玄天上帝

1) 年代:2008

2) 尺寸:116.5×80.0cm

3) 素材:畫布

4) 創作理念:

透過外物對感官的刺激作用而產生的意象,它會留存在記憶中,當該物體不在眼前時,我們可以藉由以往之經驗在腦海中產生物體的形象,也就是說新意象的產生會與舊經驗產生連結、重整,而產生新的意象(圖)。

本作品透過文字喚起觀眾對傳統玄天上帝意象的舊經驗,加上自己的感受,產生新的玄天上帝意象,由於每個觀眾(信徒)心靈感受不同,因此每個人所產生的意象也不同。

                  

 

 

 

 

 

 

4-2 意象形成流程圖[29]

 

4-3影像中的玄天上帝(展出模擬圖)

 

3.    作品:影射中的玄天上帝

1) 年代:2008

2) 尺寸:116.5×80.0cm

3) 素材:鏡子

4) 創作理念:

鏡子是道教法師常用的法器之一,具有反射物體形象的特質,不管是想看到或不想看到,它都會真實的反映、再現。鏡子也常被比喻為人類的心靈,被賦與自我反省、覺察的的功能,此時鏡子已不再是反射影像的工具,而轉化成為一種再現的象徵。

我們要思考的是誰在看它?又看到了什麼?

4-4影射中的玄天上帝(展出模擬圖)

 

4.    作品四:西元3000年玄天上帝紀念像

1) 年代:2008

2) 尺寸:116.5×80.0cm

3) 素材:相片輸出

4) 創作理念:

本件作品以筆者到武當山三次所拍攝的照片為素材,其中有武當山的道長、信仰玄天上帝的信徒、研究學者、仰賴玄天上帝文化資產維生的人及當地居民,原本居住在不同地方、不相識的人,因為信仰玄天上帝,而連結在一起。筆者將不同時間、地點的人,以拼貼手法加以組合而構成的表現形式。放在一起,透過玄天上帝意象的組合與武當山修道意念的渲染,創造人人都是玄天上帝新意義。

4-5 西元3000年玄天上帝紀念像


 

五、結論

黃老學利用神仙長生不死的思想及陰陽五行的學說來解釋各種現象,使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逐漸結合,至東漢時更轉化成尊崇神化後的老子之黃老道,成為道教的前身,為道教產生提供了思想理論。雖然黃老道與方仙道均無系統的教義和宗教理論,也沒有形成宗教組織,但不了解黃老道就不能完整地認識道教歷史。後世所用的黃老、道家概念所指亦是道教,因此道家乃是道教的源頭,黃老、道家也就是道教。

玄天上帝信仰的背景中有各種不同的化身,並以淨樂國王子為主軸。同時在信徒的心中,玄天上帝亦具有各種不同之形體,並透過這些形體引領信徒在心靈思想上獲得慰藉,進而玄天上帝位移神能至信徒,信徒也成為玄天上帝的化身,亦成為玄天上帝之影射。

道教中玄天上帝信仰則起源於中國古代星辰崇拜的「玄武」,先民將天上的恆星歸納分成東、西、南、北四組,共二十八星宿,各自賦與一種動物形象,成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象」,將原始的自然崇拜轉化為動物崇拜。

玄天上帝在各時代因不同需求,所以便被賦與各種能力,因此,在21世紀的今天,玄天上帝信仰的意涵也逐漸的被再度轉化以符合現代思維的思想體系。

筆者以作品詮釋現代玄天上帝,其形象不再局限於傳統可見之樣式,而是存在於信徒心中,信仰玄天上帝的同時便與玄天上帝心靈相通,產生神能之影射及位移,因此宣揚玄天上帝信仰的信徒就是玄天上帝。


 

六、參考書目

(一)書目

[1]               马书田《华夏诸神》出版社:燕山出版社北京市1990

[2]       王卡主编,《道教三百题》,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

2000

[3]       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出版社:華文出版社,北京

市,1993

[4]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出版社:谷風出版社,臺北縣,

1986

[5]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出版社:桂冠,臺北市,1991

[6]               李發平等編,《武當山》,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市,2004

[7]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出版社:淑馨,臺北市,2000

[8]               金正耀,《中國的道教》,出版社:臺灣商務,臺北市,1993

[9]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出版社:幼獅,臺北市,1996

[10]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出版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

[11]           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出版社: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臺北市,1988

[12]           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通史》,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2001

[13]   高佩英,《台灣的虎爺信仰》,出版社:遠足文化,台北縣,2005

[14]   陳景容,《構圖與繪畫分析》,出版社:武陵,臺北市1987

[15]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出版社:麗文文化,高雄市,

2001

[16]   唐曉蘭,《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出版社:遠流,臺北市,2000

[17]   張心龍譯,Pierre Cabanne編,《杜象訪談錄》,出版社:雄獅圖書,台北市,1996

[18]           、马洪路、李树琦,《中国春秋战国宗教史》,出版社:人民

出版社,北京,1994

[19]   張紫晨,《中國巫术》,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市1990

[20]           黃兆漢,〈玄帝考〉,《道教研究論文集》,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

社,香港,1988

[21]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出版社:台灣商務,臺北市,

2002

[22]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出版社:雄獅圖書,臺北市,1995

[23]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出版社:文津,臺北市,1993

[24]   劉鋒,《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出版社:文津,臺北市,1994

[25]   劉還月,《臺灣民俗志》,出版社:洛城,臺北市,1986

 

(二)論文

[1]               王雪军,〈论老子及其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

院学报》2272006

[2]       王辉,《玄天上帝信仰研究––以闽台为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002

[3]       王麗雯,《日據以前台灣真武信仰之源流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研究所,2003

[4]       朱越利,〈玄武的封號和稱號〉,《道韻》,第九輯,臺北:中華大

[5]       道出版部,2001。李申,〈黄老、道家即道教论〉《世界宗教研究》21999

[6]       呂宜珍,《道教建醮文化在視覺藝術上之應用--以玄天上帝寺廟建

醮活動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7]       钱丽波〈浅谈道教前身-方仙道和黄老道〉《教书育人》35

2006

[8]       熊铁基〈道家道教道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446

2005

[9]       《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

 

(三)期刊

[1]               王子林,〈欽安殿玄天上帝像與明永樂皇帝〉,《歷史月刊》,179

期,2002

[2]       世界宗教博物館,〈仗劍蹈龜蛇-玄天上帝的由來〉,《新觀念》,169

期,2002

[3]       卓克華,〈臺南市北極殿創建沿革考〉,《臺灣文獻》,第四十七卷

第四期,1996

[4]       莊宏誼,〈玄天上帝信仰的由來及其傳說〉,《文化視窗》,第5期,

1998

[5]       許道齡,玄帝之起源及其蛻變考,《史學集刊》,第五期,1947

[6]       蕭登福,〈玄天上帝神格及信仰探源〉,《宗教哲學》,第六卷第四

期,2000

[7]       簡榮聰,〈玄天上帝信仰發展及其人文考辨〉,《臺灣文獻》,第四

十六卷第二期,1995

 

(四)作品集

[1]       林右正 空之頌:空間、平面、意義-西班牙格拉那達藝術學院

教授邀請展》,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

[2]       往超時空多田美波特展》,高雄市:高市美術館,2001

[3]       《空間+影像=意象:林右正空間影像觀念藝術巡迴展》,屏東

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8

 

(五)網路

[1]               王平,〈《西遊記》與民間信仰兼論神魔小說的文化心理依據〉,

《武漢圖書館》,http://www.whlib.gov.cn/4damz/ONEWS.asp?id=11712008.4.20

[2]       洪百堅,《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godking.htm2007.7.24

[3]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2008.3.23

[4]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当文化概论》,

http://jw.yytc.net.cn/jpkc/wdwhgl/2008.3.30

[5]       《福爾摩沙》,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yu24/new_page_9.htm2008.4.8

[6]       福山堂,《玄天上帝》,

http://www.fushantang.com/1004/d1038.html2008.4.20

HUNG的藝術欣賞》,http://my.so-net.net.tw/pitaya/2008.9.3


 

[1] 福山堂,《玄天上帝》,http://www.fushantang.com/1004/d1038.html2007.8.12

[2] 詳見劉鋒,《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出版社:文津,臺北市,1994,頁3-6

[3] 詳見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出版社:幼獅,臺北市,1996,頁4

[4] 詳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出版社:桂冠,臺北市,1991,頁1012

[5] 詳見《釋名.釋長幼》。

[6] 詳見劉精誠,《中國道教史》,出版社:文津,臺北市,1993,頁3-5

[7] 詳見《老子》第四十二章。

[8] 詳見李養正,〈論道教與陰陽五行家關係〉,《道教文化》,第五卷第八期,1994,頁31

[9] 方士是操弄方術的人,以養氣蓄精煉丹等方式,達到長生不老與飛昇成仙

等目標,相傳方士修異術,通鬼神,修心以期了悟死生。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化學天文軍事與神異小說取材上有卓越的貢獻。部份方士爲一己之利蠱惑他人,造成社會動盪;部分方士關心社會,行醫救人,以解民生疾苦。《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5%A3%AB2008.1.22

[10] 詳見劉鋒,《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出版社:文津,臺北市,1994,頁37

[11] 指人可以透過各種修煉方法,達成長生不老而成為神仙。

[12] 詳見錢麗波,〈淺談道教前身-方仙道和黃老道〉,《教書育人》,35期,2006,頁57

[13] 詳見李申,《黃老、到家即道教論》,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二期。

[14] 詳見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通史》,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1,頁1-2

[15] 莊宏誼,〈玄天上帝信仰的由來及其傳說〉,《文化視窗》,第5期,1998,頁6

[16] 莊宏誼,〈道教的玄武信仰與傳說演變〉,《海峽兩岸武當文化論壇論文集》,2005,頁25

[17] 北帝四將即天蓬、天猷、黑煞、玄武,宋代以後尊稱為「四聖」。

[18] 詳見李發平等編,《武當山》,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市,2004,頁18

[19] 據朱越利考證董素黃為《玄帝實錄》作者,完成於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也稱「降筆實錄」。詳見〈《道藏》與玄天上帝〉,《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www.ctcwri.idv.tw/INDEXA3/A302/A3078/A307815.htm2007.7.15

[20] 明代余象斗撰,又名《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北遊玄帝出身傳》,凡四卷二十四則,記述玉皇大帝下凡收妖的故事,道光十年(1830年)合成四遊記。

[21] 福山堂,《玄天上帝》,http://www.fushantang.com/1004/d1038.html2008.4.20

[22] 莊宏誼,〈道教的玄武信仰與傳說演變〉,《海峽兩岸武當文化論壇論文集》,2005,頁40

[23] 詳見《道藏》18/564中。

[24] 詳見朱越利,〈《道藏》與玄天上帝〉,《道教學術資訊網站》,http://www.ctcwri.idv.tw/INDEXA3/A302/A3078/A307815.htm2007.7.15

[25] 詳見袁枚,《續子不語》,第一卷。

[26] 詳見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出版社:麗文文化,高雄市,2001,頁115

[27] 詳見《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_(哲学)2008.8.30

[28]圖片來源為高雄市蓮池潭元帝廟玄天上帝像。

[29] 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出版社:亞太圖書,台北市,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