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繼承優良傳統 重塑道教精神
李光富
(武當山道教協會)
談到道教,許多人認為是古董,是落後守舊,愚昧迷信。社會上一些人士有此看法,不足為奇。我們有些道人也以為古董價高,奇貨可居,而死抱著不放。這就有違道教宗旨了。什麼是道?《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我們認為:道是天地的啟蒙,是自主形成的,也是不斷自我更新的。道,永遠主導著天地萬物的發展演化,而不是隨著天地萬物的演化而演化。 道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文化。隨著皇權政治的瓦解,國家的衰弱,道教也跌入低谷。從辛亥革命及西學東進以來,道教幾乎成了迷信的代名詞。文化大革命時期,道人都成了牛鬼蛇神,道觀被佔用,廟產被沒收,道人都被趕出廟門。改革開放以來,宗教政策逐步落實,道教活動也得到恢復。然而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道教的發展仍然步履蹣跚。 道教怎樣才能發展?如何發展?這是我們每一個道教徒都要面對的課題。胡錦濤主席所宣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及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的重要講話,不僅指明了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方向,也為道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全體道眾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胡錦濤說,“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實施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大力培育文明風尚,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勇於創新的積極性,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道教能不能發展,關鍵在於:道教活動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道教的價值觀能不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道教理論能不能勇於創新,道教思想能不能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道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道教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要講創新,重塑道教敢於探索的精神。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始祖。《道德經》是道教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論基礎。戰國時期的莊子把道家思想發揚光大。東漢末期的張道陵把道家思想與東漢的社會現實相接合創立道教。《老子想爾注》是張道陵把的道家思想深化為組織行動的理論依據。 以後的葛洪、陶宏景、陸修靜、寇謙之等把道教理論和組織形式不斷完善革新;推動道教與時代同步發展。南宋時期的王重陽不僅在道教理論方面做了大膽創新,而且在道教組織結構上也進行徹底改革。全真派的興起使道教團體組織更加強大有力,道教信徒遍佈到社會各個階層。八百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全真派仍然是道教的主流。 從歷史的演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論與組織形式的與時俱進是道教發展的動力和生命線。 二要講奉獻,重塑道教以身證道的精神。 在道教實踐中,東漢末年方士魏伯陽是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煉丹家。《周易參同契》是道教外丹和內煉成就的總結。現代科學研究 證明,道教的煉丹術與現代科學研究有相似之處。與魏氏同時代的狐剛子,在煉丹操作中就得出:品位上等的丹砂,從中可抽出的水銀是十二兩。按現代化學方程式計算,品位較高的丹砂一斤(十六兩),可得到的水銀的理論數字是13.8兩。考慮到天然丹砂所含的雜質,則他所得水銀的實際數字會更高些。僅此一點,足見他實驗設計之精巧,實驗技術之精湛了! 唐代玄宗時的煉丹家陳少微,在《靈砂七返篇》中,首先將丹砂分為上、中、下三類。注明只此三類方可入藥,其餘皆溪土雜類之砂,不能入藥。他還說:品位最上乘的丹砂(一斤:十六兩),可抽得的水銀是十四兩(丹砂在實驗室條何下可得到水銀的理論數字是13.8兩),而陳氏所得的數位與理論數位相差極微,說明陳氏的實驗設計之精巧,這個成就和狐剛子一樣,跨入了高層次的定量研究水準。 宋代真宗時有一丹爐,經仁宗、英宗,直至神宗,曆四帝而養火不絕達半個多世紀之久。在內丹修煉中,丘處機也曾“磻溪六年龍門七載”;張三豐祖師不僅“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而且創立了以動煉靜的太極丹功。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燒煉外丹,還是靜養內丹,都是十分艱難而嚴謹的,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甚至會陪上自己的生命。沒有奉獻精神,沒有以身證道精神的人,是修煉不出什麼成果的。這樣的人,雖在道門也不能稱為道人,只能說是一個賴道為食的人。 三要講積德,重塑道教濟世利人的精神。 自古以來道教就把行善積德看成是成仙了道的前提。“三千功行,濟人利世為先資。”一個沒有德的人,任由私欲膨脹,什麼無恥的事都敢做。這樣的人,連一個普通人的道德標準都達不到,還談什麼修仙了道。人要有善心、善行,才能獲得善報。《道德經》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淮南子·人間訓》說:“有陰德者必在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太平經》“承負說”提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這是什麼原因呢?答曰:“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來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餘殃,不能及此人也。”“死尚有餘罪,當流後生。”儘管先人積有功德,但如果自身的惡行太多,先人所積功德也抵消不了,就該自己受到惡報了。 道教自創建以來一直長盛不衰,而那些自以為能主宰道教生滅的統治集團卻換了一茬又一茬。究其原因,是統治集團的殘暴與貪婪。道教追求的是修煉成仙,而不是世俗的享樂、聚斂。濟世度人是道教徒修煉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經過這階段的修煉才能最終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修煉者的功德圓滿人格完成後,才能打開通向神仙境界的門戶,繼續努力就能成仙了道。 我們講積德,重塑道教濟世利人的精神,絕不是媚俗,不是迎合社會需要這樣膚淺,而是為了更多的道友能順利踏入神仙之門,完成修道的夙願! 四要講修持,重塑道教見素抱樸的精神。 《道德經》第十九章雲:“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素”即本來質性;“朴”為樸素、敦厚,也可理解為“無欲”。萬境不染謂之見素,守一不移謂之抱樸。見素則識定,抱朴則神全,返樸可以歸真。太上教人抱樸寡欲,返樸還淳;使人脫離後天“虛偽世界”與“物質世界”,而臻於先天的“真實世界”,亦即返回“本體世界”。在本體世界中,一切完全符合“真善美”的準則。“少私寡欲”,見素去華,抱樸守真。少私則公正,寡欲則息貪。公而不黨謂之少私,以情制性謂之寡欲。《道德經》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欲靜盡,天理流行,無人無我,則與大道為一。 當今道教與社會的接觸日益密切,社會浪潮對道教的衝擊也與日俱增。道教戒律鬆弛,道徒素質良萎不齊、龍蛇混雜。這些嚴重影響了道教在現代社會及廣大信徒中的形象,阻礙了道教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大力宣導講修持的道風,重塑道教見素抱樸的精神,提高道教徒自我約束的能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開創道教發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