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道德經》的和諧觀

唐明邦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道教經典《道德經》,博大精深,字字璣珠,著意宣示和諧理念。日常生活,充滿矛盾,缺乏和諧。老君觀世化俗,極力勸導信眾,修真悟道,清虛自守,少私寡欲,和光同塵,以保持心性和諧;順世弘道,珍惜三寶,愛民治國,為而不爭,以增進社會和諧;崇玄抱一,道法自然,萬物並作,靜以觀複,以維護自然和諧。《道德經》宣揚的和諧思想,深入人心,遠播海宇,大力弘揚之,對於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有裨益,啟迪良多。撥正當今世界盛行的極端個人主義、霸權中心論、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更有賴於《道德經》的至善教誨。

道教的主要經典《道德經》,言簡意賅五千言,博大精深,字字璣珠。旨在闡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大道,著意宣示清靜無為、貴柔不爭的和諧理念。社會生活中,人們時時會遭遇各種社會、自然矛盾,或者天災,或是人禍,以至人們的內心世界也很不平衡。總之,缺少人際關係的和諧,缺乏人同自然的和諧,也缺乏個人身心的和諧。老子有鑒於此,天悲憫人,發宏願勸世化俗,撰著《道德經》,勸導人們一心向善,維護社會親和,心性怡和與世界平和。《道德經》是一部勸世化俗的太和經。千秋萬代,閃耀著思想光芒。

 

一、謹守心性和諧

  《道德經》從純化人們的內心世界,淨化人們的靈魂著眼,大力闡揚清靜無為之旨,勸導信眾,修真悟道,以保持自身心性和諧。社會是由不同心態的人群構成的,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發生一定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影響,勸世化俗,首當從誘導人們從內心去惡向善入手。如若人人向善維和,必能緩解、減輕社會矛盾,為社會注入和諧的清泉。《道德經》首先宣導珍愛三寶,發揚三寶美德,用心良深。寫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67章。下引此經,只注章數)“三寶首重慈愛,對人和藹慈祥,以和諧心態待人接物。其次,注重儉樸,遠離貪欲享樂;其三,不為天下先,為人處世不爭強好勝,保持平常心。《道德經》進而教人清虛自守,與世無爭。她以水為喻,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8)水最柔和,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滋潤萬物,無分貴賤親疏,一視同仁。水性雖柔,攻堅強者莫之能勝(78)《道德經》教化人們善於同世俗生活融通,而達于玄同之境。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56)與世無爭,與道玄同的人,不止能促進社會和諧,其個人心性亦必和諧無咎。如此,必然心懷大道,達到天人一體的崇高精神境界,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16)與道玄同者,必能去甚,去奢,去泰(29)不務榮華,遠離得失,寵辱不驚,功遂身退”(9)同於大通的真人。

 

二、促進社會和諧

  《道德經》將和諧觀念貫徹在其愛民治國”(10)的理論中,呼籲執政者不以兵強天下。”(30)以增進社會和諧。老子生活的春秋戰國之際,中華大地上五霸七雄征戰不休,動輒兵戎相見。《道德經》反映這一歷史時期廣大民眾的呼聲,主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當時的爭霸之戰,為人民帶來無窮痛苦,深具悲憫情懷的老子,拒斥不義之戰,指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30)他大聲爭呼: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同上)以兵強天下者,必然強淩弱,眾暴寡,驅使百姓為其效命疆場,大民眾難以安居樂業。不止人民遭殃,騎兵征戰,馬也遭殃。《道德經》寫道: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46)老子從愛民治國理念出發,不但堅決反對破壞和平的不義之地,同時更反對殘酷的經濟剝削。他無情地揭發封建統治者的剝削行為與享樂生活。《道德經》第53章寫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朝政荒廢,田園荒蕪,倉庫空虛,百姓衣食無著;統治者卻服文采,帶利劍,酒醉飯飽,財貨有餘。剝削大眾,養活一小撮大盜,正是封建統治下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老子提出的愛民治國準則有二:一是執政者應當以百姓心為心(49)即對人民有同情心,如孔子所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要關心人民疾苦;二是為治之道,應是治大國若烹小鮮。”(60)即堅持無為而治的原則,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要橫征暴歙,應聽其自然發展,還人民以自由天地,和平生活。老子指出: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民眾凍餒而不能自富,鋌而走險不能自樸,是當政者徭役苛稅逼迫的結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75)如能貫徹以下兩原則,不難造成和諧安定的社會,實現世俗的美好願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80)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和諧美滿的社會生活。

 

三、維護自然和諧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調節各種社會關係,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同時還要面對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需要調節人與自然的關係,以達到人同自然和諧相處。《道德經》以誘導人們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為終極目標,十分重視調適天人關係,以求臻于天人合一的美境。《道德經》堅持道法自然原則,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所謂自然,即自然而然,無須人為,正如《南華經》所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自然法則乃天地萬物的最高法則,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黃帝內經》認為長生久視的奧秘,唯在法於陰陽,和於數術(《上古天真論》)《道德經》亦十分注重陰陽調和,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這是說: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是先由絕對無偶的,分陰分陽,造生天地;再經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融結為一,而構成新的和諧統一體,即萬物。究其實理則萬物無不負陰而抱陽。雖有陰陽之別,實則融結為一。陰陽和諧,理無二致。《道德經》進而指出,宇宙萬物雖是由化生,而對其化生之物,從來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2)即生長萬物而不私有,興盛萬物而不恃已能,長養萬物而不加主宰。這是自然無為的典範,宇宙萬物太和原則的集中體現。

四、世界企盼和諧

  千百年來,《道德經》宣揚的無為不爭的和諧思想,誘導人們清虛自守,保持身心平和;愛民治國,保持社會親和;自然無為,維護自然太和。和諧思想深入人心,遠播海宇,永放光輝。當今社會,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安定,國運昌隆,政通人和。然而某些社會負面現象,依然存在,不可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然競爭之激烈,經濟全球化,資訊網絡化,科技突飛猛進,不可避免地誘發某些不良現象,極端個人主義大為得勢,國際霸權主義頗為猖獗,恐怖主義陰雲籠罩全球,天下並不太平,社會缺乏和諧,人們的內心世界並不太平。《道德經》所宣導的和諧觀,無疑有著日益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在加以弘揚,對於開導世人同心同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有著重要啟迪作用。為了撥正當今的一些極端化的世界思潮,老子《道德經》無疑更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早在上世紀初,德國思想家尤利斯·噶爾在《老子的書——來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誨》中,就頗有遠見地指出:或許真正的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動能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發揮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思想,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弘揚愛民治國、無以兵強天下的教誨,以拒斥霸權中心論;闡述道法自然,無以人滅天的告誡,以克服人類中心論的自然觀,這都是當今十分迫切的任務。增強心性和諧,構建和諧社會,促成人同自然和諧相處,是《道德經》的思想精華,是道教勸世化俗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揚,深入人心,深入生活,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