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邱祖精神不死

 

作者:牟鍾鑒_中央民族大學

 

  道教要有益人生、服務民眾、適應社會主義社會,除了重新解釋道教教義教理,改進活動方式外,研究和發掘道教史上的先賢大德的豐功偉績及思想精華,以振奮民族精神,推動兩個文明建設,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邱處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宗教思想家和實踐家,他不單在全真道的發展和興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成為後期道教的代表人物,而且他借助於道教,積極為社會服務,有大功德于平民百姓,成為全民愛戴的歷史偉人。他的高尚事蹟和思想品格,不僅僅屬於道教界,也屬於整個中華民族。他用全副生命所鑄成的“邱祖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種體現,是我們極為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道教界內外人士應該合作加以繼承和發揚,以推動中華民族的復興。魯迅先生把歷史上“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看作是“中國的脊樑”,ヾ這其中就包括了玄奘法師、長春祖師這樣的宗教界的精英

  人們一向很看重佛教玄奘法師西行取經、東土傳法的業績。由於小說《西遊記》的成功和流行,明清以來,玄奘取經的故事逐漸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玄奘法師正是魯迅所讚美的那種“捨身求法的人”,理應得到人們的敬仰。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次偉大的西行,其意義絕不亞于玄奘的印度取經,甚至還要過之,這就是邱處機長春真人的西行傳道。邱祖弟子李志常寫下了一部《長春真人西遊記》,這部《西遊記》比吳承恩的《西遊記》要早得多。當然它不是文學作品,而是歷史實錄,記載了邱祖西行的艱難和過程。也許由於它沒有文學的故事性,所以在民間流傳不廣。可見文學對於歷史的播揚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儘管其中有著誇張和虛構。

  南懷瑾先生說:

  唐代玄奘法師,為了求法,在交通阻塞的當時,單人渡戈壁沙漠等地的險阻,遠到印度去留學十八年,聲名洋溢中外,功業長留人世,這也是一件永為世人崇拜的事實。可是人們卻遺忘了當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時期,他遠自印度邊境,也為了一位學者道士,派兵東來中國,迎接丘長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長春的先見之明,他不辭艱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為得預先佈置,保持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這是多麼可歌可泣,而且含有無限悲憤的歷史往事!

  南懷瑾先生把邱祖西行與玄奘西行相提並論並認為是可歌可泣的,這我很贊成。不過我要作兩點修正補充。一是成吉思汗並未派大兵來接邱祖,只派近臣劉仲祿持詔來接,帶有少量親兵而已;二是邱祖西行固然是為了保持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更急迫的是為了拯救戰亂中的民眾。如果考慮到邱祖西行時已有七十三歲高齡,而且要走遠搛U里的艱難征途,比之玄奘西行要有更大的勇氣;再考慮到邱祖西行不只是一次宗教文化之旅,而是前去感化一位領兵征戰、威震歐亞、習於殺伐的軍事統帥,其艱險又倍重於取經,然而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麼是否可以說,邱祖的西行,其社會意義已經超出了玄奘的西行呢?這樣的歷史人物還能找出幾位來呢?難道不值得子孫後代永遠懷念和歌頌嗎?

  邱祖是人不是神,但他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超凡脫俗的人。元初儒者陳時可稱他為“百世異人”ゞ。清代羅浮山高道陳銘景晱L為“古之博大真人”々,將他與大禹、後稷、孔子、墨子相平列,贊之為大仁、大慈、大勇之人,這些都不是過譽之詞,邱祖是當之無愧的。

  我把“邱祖精神”概括為五點:一曰志道苦修;二曰仁厚愛民;三曰慈勇自尊;四曰樸實純正;五曰謙和包容。

  一曰志道苦修。在中國文化語詞中,“道”是真理的代名詞。各家對“道”的理解容有不同,卻都把“道”作為終極真理加以追求。一個有理想的人,必定如孔子所雲要“志於道”,還要堅毅不拔,孜孜以求之。邱祖追隨重陽祖師,學道最早,而成道最遲,前後用去十八九年,矢志不移,苦修苦練,其用力之深,為七真之首,故成就也最大。重陽仙逝後,邱祖先在磻溪修道六年,後在龍門山修道七年。在漫長十三年中,他全副心思用於砥礪道志,磨煉心性,“日乞一食,行則一簑”,“晝夜不寐者六年”ぁ,如《西遊記》所說,“真積力久,學道乃成”。故其道基深厚,道力宏大,具有了全真大士的品質,爾後經得起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並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孟子認為將有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あ,而山東民眾也有吃苦耐勞的傳統。邱祖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用於修道實踐之中,故能“堅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自致於道”。ぃ

  教外人士當然不必模仿邱祖的苦行,但必須有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信念,還要為達到理想而自覺錘煉自己的身心,形成穩定的人格志趣和堅韌的意志力,不為物動,不為境移,方能成就社會事業。你要想做常人做不了的事,就必須吃常人吃不了的苦,這是邱祖昭示給我們的真理。

  二曰仁厚愛民。邱祖西行雪山見成吉思汗最大的動力是什麼?就是救民心切、愛民情深。所以他不怕任何艱險,務期拯民於水火。他在西行之初給道友的詩,云:“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遊;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い戰亂中的百姓多麼悲慘,大部分已經死於兵火,倖存的還在苟延殘喘。邱祖心堨R滿了悲憫之情,能有機會把他們拯救出來,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再沒有比這件事更令人心慰的了。有人不理解邱祖的西行,甚至斥責他忘掉了漢族的身份,去討好蒙古領袖,以獲取政治上的好處。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真人之腹。邱祖心量之博大,早已超越了民族的界域,心堨u有民眾的安危,故能以至誠粹德感化了殺氣正熾的大汗,前後救出數萬人的身家性命,這不是空談正義者所能望其項背的。邱祖是成吉思汗一生中唯一欽佩並能接受其訓導的外族人士;邱祖若無崇高的人格魅力、至誠的感人真情和超人的識見智慧,怎能成就此一大事因緣而造福於天下呢?成吉思汗接納了邱祖,等於開始接納一種全然不同于遊牧文明的新的先進的禮義文明,從而影響了有元一個朝代。佛教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邱祖救人無數,其功德曷可計量!在中國宗教史上,能有如此大仁大義,而又成就如此大功大德者,除了邱祖,並無第二人。

  三曰慈勇自尊。《老子》說:“慈,故能勇”,“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ぅ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う邱祖之勇來源於仁慈,又能以智慧輔之,故表現為一種義勇和智勇,敢於和善於維護正義事業。他臨大事而有靜氣,有自尊而不咄咄逼人,曆艱險而能從容應對。還是以西行為例。他曾喋血戰場,避寇叛域,絕糧沙漠,經數十國,行搛U里,備嘗艱辛,終於到達雪山,這本身就是一次勇敢者的長征,並使大汗深為感動。如何勸說大汗,是一大難題,聲色俱厲固不可行,逢迎隨順更不可取,而邱祖不卑不亢,遊刃有餘。大汗嘉許邱祖遠來相見之舉,邱祖的回答是:“山野奉詔而赴者,天也”,他把雪山之行歸為天意,既可表示此行的神聖莊嚴,又能避免對大汗感恩,從而保持自己的莊重身份。當大汗急切地向他求取長生之藥時,邱祖則回答:“有衛生之道,而無生長之藥”,ぇ這質樸的回答未必使大汗滿足,卻使大汗敬佩,故“上嘉其誠”。史書載,“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え邱祖立論正大,稟誠直陳,既不曲意附會,又不玄虛誇誕,獨立而不移,且為國家長遠利益著想,具有可行性,故能博得大汗發自內心的贊許和尊重。須知邱祖深入刀槍之林,其所言與大汗當時的思想行為正相反對,可謂“批鱗逆耳之談”,很容易招致反感。可是大汗“深契其言”,對邱祖更加敬重。這當然是由於大汗非尋常英雄,他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一定的容人之量;同時也說明邱祖有過人的膽識,有足以打動大汗內心的偉大精神力量,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由此可知,無仁慈難有大勇;反之無大勇則難有實仁實慈。因為天下善事,皆須以勇力推行之;天下之大善事,更須以大勇力推行之。

  四曰樸實純正。邱祖曾言:“俺五十年學得一個‘實’字”。ぉ邱祖之“實”,一是平實之實,不用方術神異欺騙世人;二是誠實之實,待人以真,有話直說;三是實用之實,興教濟世,有益民眾;四是質實之實,不尚浮華,簡樸自守。《北遊語錄》說邱祖“所出之言,未嘗一毫過於實”。邱祖之學可稱為全真道之實學,不尚玄虛空談,存無為而行有為,一生致力於實修篤行,著眼點在為民眾救急解困、立德造福。

  邱祖西行取得巨大成功,賜爵大宗師,掌管煜碌瀾蹋緇a獾澇漢偷廊艘粛

切賦稅差役。可謂聲名顯赫,萬民敬仰。但邱祖過去不曾因艱難而退縮,後來也不曾因成功而驕奢,繼續保持其艱苦樸素的作風,繼續堅持其苦己利人的宗旨。他在西行回程路上對弟子說:“今大兵之後,人民塗炭,居無室行無食者皆是也,立觀度人,時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務,人人當銘記諸心”。お他沒有春風得意,心中所念依然是困苦中的百姓,他把救人作為修道第一義,這正是全真道受到民眾歡迎的根本原因。《北遊語錄》說“長春師父初入長春宮,登寶玄堂,見棟宇華麗,陳設一新,立視良久乃出。眾邀之坐,不許。此無他,恐消其福也。”可見他自律之嚴。

  邱祖是位“氣清而粹”、返朴歸真的大師,一身純正,毫無俗氣,故能有始有終。受其薰陶,諸弟子皆道行堅毅,志誠可托,清苦儉樸,濟世度人,使全真道在很長時間堹鈰鱁楛d發展,形成一種優良的傳統,這是邱祖遺風的力量。由此反觀世俗之人,有多少厚貌深情、嘩眾取寵;又有多少虎頭蛇尾,蛻化變質,如《詩經》所云:“莫不有初,鮮克有終”,令人感歎人心之不古,世風之澆漓。學習邱祖,消除浮華,回歸真性,力做實事,樹立誠信,此乃是道德建設之急務。

  五曰謙和包容。邱祖稟承重陽祖師之教導,力主儒佛道三教平等、三教融合。所謂平等,就是無限包容心,對天地萬物無分別心,無排它意,一視同仁。邱祖除道經無所不讀外,於儒書佛典皆精熟能誦,其詩云:“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故其心不自以為是,而能包納百家,其學廣大悉備,與世俱進,應期濟度,感而遂通天下,澤流後世,為百代宗師。

  在教內,上與師父,中與同門,下與弟子,皆能和諧相處,虛心好學,默契配合,而無半點爭較之心。邱祖尊師敬長,堪為表帥。七真同門,親如兄弟,雖常相阻隔,而心氣洽通,弟子互換門庭,毫無困難,不立派系,不別內外。從未發生過佛教禪宗南北兩派爭奪衣缽、正統的事情,相反邱祖弟子禮讓掌教之職,有思賢之德,無權位之心,皆邱祖遺教所致。

  對教外人士,邱祖至謙至下,“凡將帥來謁,必方便勸以不殺人,有急必周之;士有俘於人者,必援而出之;士馬所至,以師與之名,脫欲兵之禍者甚眾;度弟子皆視其才何如,高者挈以道,其次訓以功行,又其次化以罪福,罔有遺者”,這就是一體皆愛的思想和實踐。邱祖道量海納百川,故波瀾壯闊,經久不竭,天下歸心,流芳百世。

  邱祖是偉大的,他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座人文的豐碑。他是山東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他是道教的光榮,也是宗教的光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應當學習邱祖追求真理的精神,博愛濟世的精神,自強無畏的精神,質樸無華的精神,寬厚海涵的精神,更刻苦地自修,更熱心地利人,使社會人生變得更加美好。同時我也希望中國文藝界,把邱祖的事跡編成故事,演為戲曲、影視,廣泛傳播到民眾中去,讓更多的人瞭解邱祖,讓邱祖的精神回歸大眾,這乃是一件不小的功德。

 

注釋:

ヾ《魯迅雜文選集》,第598頁,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

ゝ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ゞ《長春真人本行碑》。

々《長春道教源流》。

ぁ《長春真人本行碑》。

あ《孟子·告子下》。

ぃ虞集《幽室志》。

い《長春真人西遊記》。

ぅ《老子·六十七章》。

う《論語·憲問》。

ぇ《長春真人西遊記》。

え《元史·釋志傳》。

ぉ《北遊語錄》。

お商挺《大都清逸觀碑》。

《葽侀陛n卷一。

《長春真人本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