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文書

——以齋醮青詞為例

 

張澤洪: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

 

摘要:道教的祭祀儀式習稱為齋醮,有關齋醮的一系列法事內容稱為科儀。青詞是齋醮儀式中獻給天神的奏告文書,是道教科儀常用的祭祀詞文。青詞是表達齋主心意的祭祀文書,有用青紙朱書敬獻神靈的儀格,其顏色蘊涵著宗教象徵意義。道教青詞有齋儀與醮儀青詞的區分,以適應道教先齋後醮的科儀格式。道教關於青詞的撰寫及投送,有青詞式、青詞關等科法規定,青詞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學化表達,它蘊涵著道教的濟度之“道”。

 

  青詞,又稱青辭、清詞,亦名綠章,是道教齋醮時敬獻天神的奏告文書。道教齋醮科儀使用的文書,除青詞外還有諸多文書,這些文書又可稱之為文檢。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四至三十七為《文檢立成門》,卷三十八為《章法格式門》和《表箋規制門》,收錄的齋醮儀式文書有奏、啟、申、誥、牒、劄、關、狀、榜、疏、帖、式、檄、章、表、箋等格式。在歷代史籍、筆記、小說、文集、詩集、金石碑刻、方志文獻中,保存著道教齋醮使用的青詞。文人學士為齋醮儀式撰寫的青詞,為研究青詞提供了道經之外的佐證材料。學界有關中國文學詞體的論著,一般要提及文士的青詞創作,本文則主要探討道教齋醮史上的青詞。

 

一、青詞的形成及其撰寫

  道教齋醮儀式使用奏章文書由來已久,但青詞作為奏告文書的一類,始見于唐代太清宮的齋醮。唐李肇《翰林志》說:

  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凡諸陵薦告上表,內道觀歎道文,並用白麻紙。

  李肇是唐憲宗元和年間的翰林學士,《翰林志》成書於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楊钜《翰林學士院舊規·道門青詞例》一卷,為《新唐書·藝文志》收錄,說明唐代翰林學士院有撰寫青詞之責。天寶二載(743年),改長安祭祀老君的玄元皇帝廟為太清宮,宮中供奉老君玉像,還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聖像,太清宮實際是唐皇室的家廟。關於太清宮使用的青詞,史籍道經中多有記載。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三《老君祠》說天寶四載(745年)四月,唐玄宗敕命:“自今以後,每太清宮行禮官宜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為清詞於紙上。”ゝ太清宮皇室齋醮原用祝版奏告,自此專用青藤紙書寫詞文,此薦告文書因其顏色習稱為青詞。青詞奏告成為唐代太清宮制度,此事在史籍道經中多有記載。

  《重修亳州太清宮太極殿碑》說唐玄宗天寶四載:

  易祝板為青詞,禦署則曰嗣皇帝臣某,仍敕有司,著為定式。

  北宋道經《混元聖記》卷九說:

  以祝板為青詞,用青紙朱書,禦署稱嗣皇帝臣某,永為常式。

  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六載青詞之源說:

  唐天寶四載,敕太清宮行事官:皆具冕服,停祝版改為清詞,書於紙上。逮及宋朝真宗皇帝,更以青紙謂之青詞。清青之義,各有攸始。

  元代道經《清微齋法》卷上載青詞式說:

  唐天寶年間,易祝板為清詞,書於紙。宋真宗朝,更以青紙謂之青詞。清青兩儀,義皆有從始,不可不知也。

  其實青詞作為祭祀文書,在唐天寶年間改用青紙,是有道教經法之根據的。早期正一道的上章儀式,章文就是用青紙書寫。梁陶弘景《登真隱訣》卷下說:

  若欲上治邪病章,當用青紙,三官主邪君吏,貴青色也。

  其注釋說:“上章者當以朱書青紙章也。亦可別(左貝右危)青紙,隨人多少。”ぃ當時上章儀式書寫的章文,就有朱書青紙章之稱。此書章之法來自早期正一道的傳統,南北朝道經《赤松子章曆》卷二的“書章法”亦有此說,並稱上系鬼章時,要用朱書青紙,奏告後在道治中焚燒章文,並和蜜製成章丸,然後在靖室服用。在宋元明時期道教的科書中,青詞與章文的書寫儀格略同,《清微齋法》卷上稱青詞為“章詞之體”,い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五,說青詞“書法與書章並同”。ぅ從道教齋醮科儀文書發展的歷史來看,青詞確與早期道教章文有著傳承關係。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五闡釋青紙朱書說:

  青者,東方之色,始生之炁,紙所以用青也。也言者尚其詞,詞所以捈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陽之精。書以朱,以類而感格。

由此看來,道教青詞的青紙朱書,其顏色蘊涵著宗教象徵意義。在唐宋文士的詩文中,還常多以綠章指代青詞。中唐詩人李賀曾為吳道士夜醮,撰詩體青詞《綠章封事》曰:

  青霓扣額呼宮神,鴻龍玉狗開天門。

  石榴花發滿溪津,溪女洗花染白雲。

  綠章封事諮元父,六街馬蹄浩無主。

  虛空風氣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塵土。

  金家香巷千輪鳴,揚雄秋室無俗聲。

  願攜漢戟招書鬼,休令恨骨填蒿堙C

五代錢易《芭蕉》詩曰:

  綠章封事緘初啟,青鳳求皇尾乍開。

南宋林景熙《送橫舟真士游茅山》詩曰:

  綠章夜徹九虎關,坐使業海生青蓮。

  ……

  瓣香持謁三茅君,上清秘笈開瓊文。

  林景熙《贈泰霞真士祈雨之驗》詩,也有“泰霞真士鞭風霆,綠章叩天天亦驚”之語。お

  唐代翰林院的翰林學士,有為國家齋醮撰寫青詞之責。唐翰林學士吳融代唐昭宗撰《上元青詞》曰:

  維光化四年,歲次辛酉,正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皇帝臣稽首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伏以時當獻歲,節及上元,爰命香火道人,煙霞志士,按科儀于金闕,陳齋醮於道場。伏願大鼓真風,潛垂道蔭。俾從反正,永保無虞。四海九洲,干戈偃戢;東皋南畝,皆獲豐登。冀與兆人,同臻介福。謹詞。

  唐元和進士封敖撰有《太清宮祈雪青詞》、《祈雨青詞》,祈求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降雨雪以福佑群生。白居易任翰林學士時,曾代唐憲宗撰《季冬薦獻太清宮詞文》,亦是太清宮齋醮的青詞。

  五代時天子的禦劄用朱書,時人認為是仿道家的青詞。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朱書禦劄》說後唐莊宗時大水,莊宗以責孔謙,謙不知所為:

  小吏段徊曰:“臣嘗見前朝故事,國有大故,天子以朱書禦劄問宰相。”莊宗乃命學士草詔,手自書之。按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儀奏事於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為青詞。恐初立此體時,是仿道儀也。

  宋代東京的學士院承襲唐代翰林院禮制,有為國家齋醮撰寫青詞的職責,宋代學士院正廳稱為“玉堂”,此名稱被認為來自道家,玉堂學士中不乏具有道學修養者。宋崔敦詩撰《玉堂類稿》二十卷,載宋孝宗時的青詞及制詔口宣批答等。學士院文士們撰寫的供奉青詞,一時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以至青詞成為宋代文士創作的常見文體。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學士草文”條說:

  學士之職,所草文辭,名目浸廣。拜免公王將相妃主曰制,賜恩宥曰赦書、曰德音,處分公事曰敕,榜文號令曰禦禮,賜五品以上曰詔,六品以下曰敕書,批群臣表奏曰批答。賜外國曰蕃書,道醮曰青詞,釋門曰齋文,教坊宴會曰白語,土木興建曰上樑文,宣勞錫賜曰口宣。

  宋人文集中的供奉青詞,就是文士們為國家齋醮所撰寫。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九日,宋太宗准敕江州廬山舉行春秋國醮,當年七月初十廬山太平興國宮開建道場,“青詞朱表系學士院降到,令本州永為定式。三年,郊祀禮畢,遣中使齎禦名青詞朱表,建道場五日,設醮謝恩。”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八月二十五日,廬山太平興國宮為國家修設羅天大醮,普度在六月抗金之戰中為國捐軀的英魂。《廬山太平興國宮採訪真君事實》卷三載儀式中擬寫的青詞說:

  百戰間關,見危致命,一忠激烈,雖死猶生。惟勇士不忘喪元,故敵人每為奪氣。追念胡氛之甚惡,遂令國步之多艱。不貳爾心,豈與共戴天而處;勉出乃力,蓋將置亡地而存。義重而形軀則輕,役同而瞬息即異。興言钜痛深愴,至懷帶劍之辭;尚新忍忘,楚野複矢之哀。曷挽空慨邾婁,虔修薦拔之科,庸寫盡傷之極。伏望大垂慈鑒,俯挈冥途。壯節難磨,已可垂名於穹壤;英魂未逝,尚能效役於風霆。

  元代文士方回曾撰寫《出征海外青詞》一首,是為國家的軍事行動祈禳禱告。

  歷史上文士青詞的撰寫,在以文治立國的宋代是高潮,宋朝皇帝將齋醮視為神道設教之要務,由此文士撰寫青詞成為時尚。宋歐陽修《內制集序》說:“今學士所作文嘗多矣。至於青詞齋文,必用老子浮屠之說;祈禳秘祝,往往近于家人堳悀夾ヾC而制詔取便於宣讀,常拘以世俗所謂四六之文,其類多如此。”如蘇軾撰青詞十七首,王安石撰青詞二十六首,歐陽修撰青詞四十五首,夏竦撰青詞二十七首,王智陲C詞一百四十一首,胡宿撰青詞一百二十五首、張孝祥撰青詞十三首,洪適撰青詞四十二首、周必大撰青詞九十首。學士們閒暇切磋青詞的用語對仗,以至成為文壇流傳的佳話。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丙集《史越王青詞》,載史越王寫得一首青詞,其中有:

  “反本狐邱,寓誠獺祭,念此闔門之多指,迫於投老之一身”云云,欲用“侵尋歲月,八十有三”,未有其對。訥齋馮端方在坐,應曰:“補報乾坤,萬分無一”,王稱賞久之。四六話中亦載,謂其本于古人之聯,未知前今所載孰是。

  民間的齋醮儀式中的青詞,也因文士的記錄而傳諸後世。南宋葉適《水心文集》卷二十六《代子設醮青詞》說:

  身嬰降割,已無可贖之愆;教許追亡,尚有自投之路。伏念臣母令人高氏,蚤懷微志,備受多堅,經營甚勞,細大可考。豈不酬賞于晚節,胡為殞落於中年!遺骨空存,先靈何往!恍尋求而莫見,冀仿佛以能通。倘舊宇安棲,乞長為孤露之托;如煩冤上訴,幸曲垂矜度之私。俾獲依憑,奚閑存沒。臣等精蘄有限,哀意無窮。

  《水心文集》共有青詞六首,其中《代子設醮青詞》、《大祥設醮青詞》、《謝恩青詞》,詞文的內容都是設醮祭奠亡母。宋王《野客叢書》記載唯室先生撰追薦弟青詞說:

  氣分父母,孰知兄弟之親;痛切肺肝,無甚死生之隔。

  民間齋醮所撰的青詞,就不似宮廷青詞之華麗。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也有關於青詞的描寫。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說諸葛亮在祁山軍營中祭斗祈禳,在朝斗儀式中宣讀青詞曰:

  伏以周公代姬氏之厄,翌日乃瘳;孔子值匡人之圍,自樂不死。臣亮受託之重,報國之誠:開創蜀邦,欲平魏寇,率大兵于渭水,會眾將于祁山。何期舊疾纏身,陽壽欲盡,謹書尺素,上告蒼穹:伏望天慈,曲賜臣算,上達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懸。非敢妄祈,實由懇切。下情不勝屏營之至。

  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齋醮最盛的時期。嘉靖之初,世宗聽信太監之言,在乾清宮“修齋醮,奏青詞”,“不齋則醮,月無虛日”,朝中大臣文士爭相撰寫供奉青詞。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嘉靖青詞》說:“世廟居西內事齋醮,一時詞臣,以青詞得寵眷者甚眾。”嘉靖青詞的興盛,是和嘉靖頻繁的齋醮法事相聯繫的。明世宗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曾因所喜愛的一隻貓死去,命朝中文士撰青詞以設醮祭祀。詞臣袁煒才思敏捷,所作青詞有“化獅作龍”語,博得世宗喜悅,恩賜豐厚。明代顧鼎臣、嚴訥、袁煒、李春芳、郭朴、夏言、嚴嵩等人,因撰寫得一手好青詞而位至宰相,時人稱之為“青詞宰相”。夏言與嚴嵩獲得明世宗信任,很大程度是依侍其青詞之功力。其餘海內名士董份、嚴分宜、徐華亭、李余姚、陳玉壘、王對南、于穀峰等,皆竭盡文思,爭新鬥巧。《萬曆野獲編》卷二《嘉靖青詞》例舉袁煒一首青詞:

  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九,陽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歧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據清鈕琇《斛賸續編》卷二《芙蓉閣》,此青詞為李春芳假手昆侖山人所作。當時昆侖山人王光胤客居李春芳府第,“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崑崙山人題寫的就是這首《嘉靖青詞》,李春芳以此青詞進呈,深受嘉靖皇帝獎賞。當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此嘉靖青詞在當時詞臣中,傳為膾炙人口的嘉句。可以說嘉靖朝頻繁的齋醮法事,促成了青詞撰寫的空前興盛。

  青詞的撰寫者並不僅僅是文士,歷代道門的高道大德,也撰寫青詞並傳諸後世。《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說陳景元,“初游京師,居醴泉觀,眾請開講。宋神宗聞其名,詔即其地設普天大醮,命撰青詞以進,既奏稱善”。明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其中收錄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天師與弟青詞》曰:

  昔三天之後,父往而子來,今諸籙之師,兄辭而弟受。當小臣之披戴,祈太極以鑒知。將儲福於微躬,實難忘於大賜。臣無任。

  張宇初《峴泉集》卷六《青詞齋意》,其中收錄其所撰青詞九首。對文人學士們撰寫的青詞,道門人士自有宗教角度的看法,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五說:

  常俗齋官或非自己撰述,詞又率多委之他人。而士人用力於功名,未免專心舉業,又不復辭以不能。往往齋中青詞祈一次,醮中青詞又祈一次,間有善于作文者,不過形容齋之與醮而已。彼又安知道家齋後設醮之本旨?

  學士們雖有文才及名氣,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他們對道教齋與醮的區別,建齋設醮的本旨很難把握。

 

二、青詞書寫投送的科儀格式

  道教稱青詞為“四六金文”,因青詞多用駢體,以四六文句構成,對仗工整,音律相協。駢文盛行于兩晉南朝,隋唐時朝廷的表章詔誥即用駢體撰寫,青詞作為敬呈天神的文書,亦沿襲世俗表奏文體並予以神聖化。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序》說:“道門齋醮簡牘之設,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狀文移之屬,皆後世以人間禮兼考合經教而增益者。”由於青詞在社會生活中廣泛行用,因此歷代文士有關四六體的文論,幾乎都要論及道教的青詞。元陳繹就曾論青詞、密詞,明徐師曾《文體明辨》亦論及青詞。道教齋醮科儀中使用的文書種類很多,青詞是科儀文書中重要的一類。這體現在道經中對青詞的書寫,歷代都有書寫格式及禁忌的規定,這在道經中稱之為青詞式。《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玉鑒》、《道門定制》、《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等道經,都有關於書青詞式的儀格規定,青詞詞文的具體書寫要求稱之為詞格。元代道經《清微齋法》卷上載青詞式的文體要求說:

  律曰:章詞之體,欲實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華,實而不偽;直而不曲,辯而不繁;弱而不穢,清而不濁;正而不邪,簡要而輸誠。則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徑上天曹,報應立至也。

  道教科儀文書的儀格,要根據神靈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文種,這與世俗社會的公文發送頗相類似。正如宋代道經《靈寶玉鑒》卷一所說:

  齋法之設,必有奏申關牒,悉如陽世之官府者,以事人之道,事天地神[f1暀]。所以寓誠也。

  科儀文書的撰寫要求清淨典雅,具太上立教勸善之意蘊,這是與世俗文書的內在不同之處。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一,就指斥科儀文書撰寫的不良現象,說某些撰寫者“一一模仿官府行移,造為文牒公據之類,言詞蕪鄙,淩脅神祇。……不知奉道事天理趣,與法官考召治鬼之義大不同,況于官府文法,尤不相干也”。青詞在形式上摹仿了世俗文書,但內在的宗教旨趣與功能,與世俗文書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作為在齋醮科儀中敬獻天神的詞文,其實是表達道教思想的一種工具。青詞採用四六金書的駢文格式,在書寫上比較講究對仗、用典,以收言簡意賅、道韻深沉的效果。元蔣子正《山房隨筆》載:

  寶祐甲寅,江東多虎,有司行禬禳之典。青詞末聯云:“雖曰寅年之足,或有數存;去其乙字之威,尚祈神力。”蓋古詩有“寅年足虎狼”之句,傳謂“虎威如乙字”,對屬甚切。

  歷史上青詞中的上乘之作,都是文學與道教義理完美結合的作品。

  按照道教青詞式的規定,青詞須選用上等青紙,要求不能有玷污破損,一幅青詞紙長一尺二寸,要使用小楷朱筆書寫。《太上六壬明鑒陰符經》卷一,列舉混元式、天元式、地元式、人元式等法術,其修煉者都要造青詞修持,其中混元式的修煉,“用新筆朱砂造青詞,請三清玉皇”。道教認為青紙朱書,是表披肝瀝血之意,因肝在五行中屬木,在五行理論中為青色,而紅色的血則表示齋者心誠。能否寫得一手好青詞,既是書寫者文才的展示,也是道學修養的體現。北宋王明清《投轄錄》“鄭子卿”條載:林靈素疾賢妒能,高道鄭子卿在其門下供灑掃之役,“會禁中設醮,命道士輩書青詞,稍魯莽,靈素躁怒。”於是鄭子卿自薦書寫青詞,“但以尋常所用筆倚而寫之,眾竊怪且笑其不知事體也。俄頃書就,端謹精密,前所未見,靈素固已訝之,自是遇之良厚。”書寫青詞須使用專門的紙筆,鄭子卿不用林靈素給的吉蠲筆墨之類,而隨意用平常之筆書寫,被道士嘲笑為不知事體。高道鄭子卿並非不懂青詞式,這不過是他韜晦不露的風格使然,但正是通過這首前所未見的好青詞,由此林靈素始知他非一般道士。

  按照青詞式嚴謹的書寫格式,每首青詞書字不能超過十七行,每行不拘字數,前空一掌,後空兩掌。青詞開始部分是“啟聖”,啟聖以後的正文不得超過十六句,應直述奏請事項。因青詞是表達齋主之誠切,要求辭旨簡而不華,實而不蕪,不可堆砌華麗詞藻,行文以質樸為上,這是青詞與世俗駢文風格之不同處。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五,述青詞的書寫格式說:

  文用四六,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務在實樸,言減意深,不可繁華多語。紙用一張,陽數也。不用二幅,蓋偶數也。紙高一尺二寸,密行書寫,闊不容紙,上空八分,下通走蟻,前留二寸,後空半張,以待太上判命。書法與書章並同,切在志誠,不可滅裂,戒之慎之。

  道教認為青詞是奏告太上老君的文書,書寫青詞是否遵行格式,關係到能否將其投送天界。明代道經《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就明確告誡:“若書寫不合格式,牽引文華,字畫不真,干犯觸穢,功曹不敢遞去,三天亦不受領。已上醮官各受大不恭罪,三官考錄,徑奏三天。”道教宣稱在青詞送呈的三天門下,有值日功曹使者負責傳遞文書,這些功曹又稱為靈官。管三天門的分別是陽精天門上元唐將軍,洞華天門中元葛將軍,正陽天門下元周將軍。齋醮儀式中呈送太上的青詞,就由三將軍負責送達之事。相傳宋徽宗曾自書青詞,實封密奏,翌日宣林靈素問青詞是否已奏達上天,林靈素回答說:“青詞不達,緣誤寫一字,為靈官所收。”此故事即屬青詞字畫不真,被把守天門的靈官沒收而不能傳送太上。

  按青詞式的書寫禁忌規定,書青詞者當齋戒入靜室,香案上敷淨巾、朱筆、朱盞,口含妙香,閉氣書寫,一氣呵成。不得中途擱筆與他人談話,書詞時須至誠嚴潔,紙不得飛落地上,衣袖等不得沾拂詞文。書寫完畢後蓋三炁玉章,以黃紙三寸腰封,用引進伏裹青詞放入方函,方函兩頭用三天太上印,以備齋醮壇場使用。引進狀的紙依青詞紙大小,用以裹封青詞。宋洪遵《翰苑遺事》引《國朝會要》載,天禧元年(10017年)二月,學士院言:“又諸處奏告青詞,比來只是用紙裹角。今請委三司造黑漆木筒五十枚,凡有奏告,封詞齎往。” 宋真宗聽從學士院的建議,由此可知宋代國家齋醮的青詞,還曾專門製作封詞的木筒。宋洪邁《夷堅志》記載兩則書寫青詞的故事,意在告誡世人不尊科法將遭報應。《夷堅志》支志戊卷第六《王法師》載:

  臨安湧金門堣法師者,平日奉行天心法,為人主行章醮,戴星冠,披法衣,而非道士也。民俗以其比真黃冠,費謝已減三之一,故多用之。每使李生書寫章奏青詞。慶元二年正月十五日,一富家以上元令節,邀建保安醮。李生從其朋輩先夕出遊觀燈,飲酒食肉。至是亦不言,乘醉操筆,字畫封緘,皆不精緻。醮方罷王夢兩朱衣吏,追攝至天官庭下。天官盛服正坐,侍從整肅。吏引王立於前。俄而數武卒擒一囚至,則李也。天官赫怒,問曰:“比所奏青詞,如何敢吃酒肉後書寫?”叱使搦坐,出其足,訊刑杖百餘下。

  李生沒有遵行書寫青詞須齋戒的規定,王法師主行保安醮而未按青詞式予以監督,兩人都違反書寫青詞的禁忌,由此受到天官的譴責和報應。

《夷堅志》丙志卷第五《李明微》條載:

  李明微法師,福州人,道戒孤高,為人拜章伏詞,報應甚著。紹興五年,建州通判袁複一使與天慶觀道士同拜醮,既罷,謂葉曰:“適拜章時,到三天門下,見此郡張道士亦為人奏青詞,函封極草率,又已破碎。天師云:‘此不可進禦’。擲去之矣。”葉曰:“張乃觀中道侶也。但不知今夕在誰人家。”明日,張自外歸,葉扣其所往,曰:“昨在二十堨~葉家作醮。村民家生疏,青詞紙絕不佳,及焚奏之際,架複頃側,詞墜於地。吾急施手板承之,賴以不甚損,然鶴氅遂遭爇。”葉為話明微所見,張甚懼,即日自具一醮謝罪云。

  張道士的青詞用紙絕不佳,函封極草率以致奏上時破碎,違反了青詞用上等好紙及函封的規定,張道士不得不建醮以向神靈謝罪。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真宗朝內醮青詞》,是道經中列舉的國家齋醮青詞的範文。唐楊钜《翰林學士院舊規》,記載的《道門青詞例》說:

  維某年月歲次某月朔某日辰,嗣皇帝署,謹差某銜威儀某大師賜紫,某處奉依科儀,修建某道場幾日。謹稽首上啟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聖眾、十極靈仙、天地水三官、五嶽眾官、三十六部眾經、三界官屬、玄中大法師、一切眾靈,臣聞云云。尾云:謹詞。

  比較唐宋翰林院的供奉青詞,其體例格式大致相同。唐代供奉青詞皆列神仙聖位,宋朝國家齋醮亦因襲此例,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一就說:“青詞止上三清玉帝,或專上玉帝為善。” 國家齋醮青詞有道教經法的根據,並且較之民間青詞更為規範。

  宋蔣叔與《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一載有一首青詞範文,此青詞用於無上黃籙大齋壇,在壇場上法師進拜青詞一通,恭對太上御前宣讀後,即申發投送天庭。上奏青詞有時間的限制,《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說:“燒奏青詞,須於二更內。若至三更,即時日不同,亦不達上天矣。”法師在壇場天門焚化青詞,以上奏關申天神的科儀叫青詞關,又稱發詞關。無上黃籙大齋的《發詞關》說:

  無上黃籙大齋壇:

  本壇今月某日,奉為黃籙齋主某人,崇建無上黃籙大齋。所有進拜青詞一通,已對太上御前宣讀訖,本壇用重封印全,須至關發者。

  右關,某日當值功曹使者,請疾速齎捧,上詣三天門下省投進,雲程不得稽滯時刻,有所遏截,攝付天一北獄,依律治罪,以明天憲。故關。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九所載青詞關,與此格式大致相同。

  道教舉行齋醮儀式,使用的文書種類甚多,而青詞與其他文書的性質、功能都有所不同。南宋金允中曾詳細稽考古式,在《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中指出:

  齋醮自始及終,皆備詞關申,是高功措辭者。獨青詞乃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據憑,科所謂謄詞者也。

  在齋醮的上啟之後要宣讀青詞,以表達齋主建齋心意,這就是道經中所謂青詞主意。道教齋醮最重奏告青詞,認為主行儀式的高功有通真達靈之道,如此則青詞奏無不達。南宋白玉蟾述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二說:“一壇之醮,重於上詞。若主行之人有通真達靈之道,則奏無不達矣。故迎真之始即宣詞,送真之後即焚詞。”道教齋醮科儀使用的文書種類甚多,在科儀的上啟之後要宣讀青詞,以表達齋主祈禱的心情,這是高功在儀式中通告神靈的依據。宋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十七,談道教齋法中行朝的秩序是:高功上香,發爐,各稱法位,上啟,“次宣青詞,以露齋官之心愫也”。清陳維崧《四六金針》,專門談到四六體中的道士青詞說:“青詞,方士懺過之辭,一籲天,二懺過,三祈禱。”

  與道教齋、醮儀格的不同相應,青詞功能也有齋儀、醮禮之別。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五說:

  所有黃籙建齋,至散壇方行設醮謝恩。此隨齋主之醮,以其營衛壇場,傳達誠悃,功成事竟,醮謝真靈者也。與四十二等專醮之義不同。故齋中青詞,則求哀請宥,述建齋之所禱也。至於醮謝青詞,則敘齋修有闕,祈請蒙恩陳謝之辭也。如曰齋事慶成,懼典儀之違謬,亡靈獲度,沐恩造之宏深,此乃謝恩醮中青詞意也。

  齋儀青詞旨在禱請薦福;醮謝青詞則向神靈謝過。正如《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所說:“奏醮青詞,只許謝過,不許祈福。”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王惟忠”條記載:陳大方誣陷閬中帥王惟忠致死,後二年王惟忠陰魂顯現,陳大方遂設醮以謝過。醮儀呈上的謝過青詞說:“閬帥暴屍於都市,幽魂銜怨於冥途。蒞職柏台,盡出同寮之議;並居梓堙A初無纖隙之疑。”《夷堅志》支志景卷《向仲堪》載:洪州通判向仲堪,曾秉公審理一殺人冤案,後患重疾瀕臨危殆,夢中得神靈護佑,醒來後病情逐漸痊癒,遂至天慶觀啟建醮筵以謝再生。醮儀中的謝恩青詞說:“頃既罹於重患,忽得夢於良宵。覘玉嶺之無涯,恍身歷真都之邃。續龜年而有永,覺親聞帝語之祥。”

  醮儀青詞表達齋主謝過、悔過的心情,因此有心詞之稱。五代張若海《玄壇刊誤論》,其第十五為《論齋主心詞品》。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一也說:“若醮事,止用啟散心詞為善。”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二說上啟之後,“則宣青詞,以露齋官心愫也。齋官心詞,既已如此”。元無名氏撰《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卷一《道教門》之《心詞誑語》說:

  新昌縣董與行,至元辛巳設黃籙大醮,托館客傅雲叔作醮壇一宗文字。醮罷數月,雲叔忽患背疽,口中言語謬亂。其家請法官陳辛叔行法。附體童子云:“傅雲叔作心詞,不直寫事意,裝成巧語,謂黃與行禮義傳家,詩書教子。黃與行貪虐鄙吝,破眾成家,安有詩書禮義耶?決脊杖二十,臥枕三年,押酆都收管。”越三年,云叔疽發死。

  另一篇《心詞保母》說浙中陳少卿母親生病不愈,“自撰青詞而自寫之,即召羽衣設醮而祈禱焉”。《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卷一《道教門》,共收有《心詞保母》、《心詞逛語》、《心詞簡直》、《心詞代筆》、《心詞淫語》等齋醮類故事,都是有關建醮投送青詞的故事,其中折射反映出齋醮青詞的禁忌。

  道教齋醮科儀中敬獻的青詞,要向神靈述說建齋設醮之緣由,在齋醮科儀中的“宣詞”儀節,要宣讀呈送三清玉帝的青詞。科儀經本是較為固定的範本,供建齋設醮依科演儀,因此科儀經本中雖有“宣詞”的儀節,卻並不記載青詞的詞文。青詞是表達齋主意願的文書,每一場法事都要專門擬寫道場青詞,向神靈述說建齋事由及祈請意願。我們根據青詞的祈告內容,可知建齋祈禳的具體目的,這正是青詞有別於其他科儀文書的重要之處。從道教青詞的具體祈禳內容,可知古代道教的濟世度人活動。

  青詞的創作能在宋代達到一個高峰,與宋代道教齋醮盛行於朝野有關,明朱國禎《湧幢小品》說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閭巷,所在盛行”。宋代文士的青詞創作水平為後世所嘆服,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評價宋人青詞說:“其組織之功,引用之巧,令人擊節起舞。”道教以神仙信仰為特徵,通過齋醮祀神儀節的渲染演繹,道教神仙思想得到儀式化的闡揚。青詞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學化表達,它蘊涵著道教的濟度之“道”。

 

結語

  青詞在清代隨道教的衰落而趨於沉寂,唐宋學士院的青詞撰寫盛況已成歷史煙雲。清代皇帝對青詞的看法與明代皇帝迥然不同。清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在南宋王質《雪山集》前附有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上諭,說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篇進呈,乾隆皇帝在頒發的上諭中稱:“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軌”,“蓋青詞跡涉異端”,“況青詞之尤乖典則者乎”。因此,責令將永樂大典散篇中胡宿、劉跂的青詞,以及王質《雪山集》中的全部青詞刪去,此事反映了乾隆皇帝對道教的態度。由於歷史上道教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青詞也隨道教文化傳播進鄰國。如韓國《東文選》收錄了多篇青詞,是隋唐以後道教傳入高麗後使用的青詞,說明青詞在高麗社會及文壇產生一定影響。道教青詞涉及宗教學、文學的諸多層面,本文的研究還僅是一極其粗淺的討論,願以此文與學界方家共商。

 

注釋:

ヾ《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95冊第298頁。下同。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05頁。

ゞ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47頁。

々《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冊第867頁。下同。

ぁ《道藏》第31冊第715頁。

あ《道藏》第4冊第294頁。

ぃ《道藏》第6冊第620-621頁。

い《道藏》第4冊第294頁。

ぅ《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第17冊第459頁。下同。

う《藏外道書》第17冊第459頁。

[清季振宜編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卷三百九十,第12冊第4396頁。

え清李調元編纂:《全五代詩》,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下冊第1343頁。

ぉ宋林景熙撰:《霽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卷二,第42頁。下同。

お《霽山集》卷一,第32頁。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卷八百二十,第9冊第8644頁。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第144頁。五代後唐莊宗因大水責孔謙,樞密小吏段徊回答莊宗事,參見《新五代史》卷二十八《豆盧革傳》(《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月,第1冊第302頁。)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冊第479頁。下同。

《廬山太平興國宮採訪真君事實》卷二,《道藏》第32冊第665頁。

《道藏》第32冊第675頁。

《文忠集》卷四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2冊第337頁。

[宋葉紹翁撰:《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99頁。

[宋葉適撰:《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2冊第535頁。

[宋王撰:《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1頁。

[明羅貫中編:《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下冊第1005頁。

[清夏燮撰:《明通鑒》,四川珠江同馨書局校刻,光緒三十二年(1906),卷五十,第24、27頁。

[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59頁。下同。

《萬曆野獲編》第59頁。

[清鈕琇《斛賸續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第30編第5冊第3186-3187頁。

《道藏》第5冊第381頁。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卷一,《道藏》第32冊第370頁。

《道藏》第31冊第498頁。

《道藏》第31冊第653頁。

《道藏》第4冊第294頁。

《道藏》第10冊第141頁。

《道藏》第31冊第657頁。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五冊第6538頁。

《道藏》第18冊第621頁。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五冊第6878頁。

《藏外道書》第17冊第459頁。

《道藏》第30冊第535頁。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十三,《道藏》第5冊第409頁。

[清鮑廷博輯,鮑志祖續輯:《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三集《翰苑群書下》,清乾隆道光間長塘鮑氏刻本,第55頁。下同。

[宋洪邁撰:《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冊第1101頁。下同。

《夷堅志》第1冊第401頁。

[清鮑廷博輯,鮑志祖續輯:《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三集《翰苑群書上》,第32頁。

《道藏》第31冊第655頁。

《道藏》第30冊第535頁。

《無上黃[f1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一,《道藏》第9冊第437頁。

《道藏》第31冊第496頁。

《道藏》第33冊第121頁。

《道藏》第31冊第229頁。

[清陳維崧撰:《四六金針》,王雲武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第7頁。

《道藏》第31冊第498頁。

《道藏》第30冊第535頁。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五冊第5889頁。

《夷堅志》第3冊第963頁。

《道藏》第31冊第655頁。

《道藏》第31冊第483頁。

元無名氏撰:《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52-153頁。下同。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第152頁。

明朱國禎撰:《湧幢小品》卷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694頁。

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卷十,第270頁。

《雪山集·上諭》,《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9冊第3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