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道教的主要經典及作者考

 

七節 《陰符經》與《常清靜經》

 

  《陰符經》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出現於唐代的兩種重要經 書,後世道教定為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亦稱《黃帝陰符經》。唐李筌《黃帝陰符經疏》謂演道章上一百五言演法章中九十二言演術章下一百三言,合為三百言,起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終我以時物文理哲

  《陰符經》分為三篇或三章。從觀天之道知之修煉,謂之聖人為上篇,又稱《演道章》,或稱《神仙抱一演道章》;從天生天殺小人得之輕命為中篇,又稱《演法章》,或稱《富國安民演法章》;從瞽者善聽昭昭乎進乎象矣為下篇,又稱《演術章》,或《強兵戰勝演術章》。

  關於《陰符經》的成書時代、作者、內容要旨,各家說法不一。唐李筌《驪山母傳陰我玄義》一卷下注云:

  筌,號少室山達觀子,於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黃帝陰符》本,題云:魏道士寇謙之傳諸名山。筌至驪山,老母傳其說。

李筌《黃帝陰符經注序》及《集仙傳》、《神仙傳感遇傳》均作同樣說法,因此產生了《陰符經》有成書於北魏、作者為寇謙之以及成書於唐、作者為李筌的看法,又有該經出之黃帝,寇謙之藏之石室,唐時為李筌所發現的看法。宋朱熹《陰符經考異》說:

  河南邵氏以為戰國時書,徨子以為非商末即周末。世數久遠,不得而詳知。

明呂坤《注陰符經題辭》說:

  《陰符經》必非黃帝語,然亦非漢唐以後人所為。

明胡應麟《筆叢-四部正訛》中謂,唐永徽初已有褚遂良寫本,《國策》記載蘇秦曾讀《陰經》,此書戰國以前有之,後毀於火,遂佚。又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陰符經》中謂,楊慎認為《陰符經》蓋出後漢末。又余家錫《四庫提要辨證-道家類-陰符經解一卷》中謂,唐初歐矛信本《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已摘引《陰符經》中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句,當然不是唐玄宗時李筌所作,認為是東晉楊羲、許謐所造。又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陰符經》說:

  ......其文簡潔,不似唐人文學,姚(陳恆)、王(謨)所言甚是。特亦未必太公或寇謙之所作。置之戰國末,與《系辭》、《老子》同時可耳。蓋其思想與二書相近也。

  《陰符經》的內容。諸家眾說紛紜,有說它是談道教煉養的,也有說它是談兵家、縱橫家、道家、儒家、陰陽家、醫家理論的。認識不同,演義自然相異,相互抵觸,見解蕪雜。正如明呂坤《注刻陰符經題辭》所說:

  《陰符經》......其言洞造精微,極天人蘊奧;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養生,兵家得之以制勝,術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抵昂時變。先有《陰符》以來,注者不啻百家,要之不出三見:曰儒,曰道,曰禪。倚其一,則三見皆邊也。夫玄金在鎔,萬物可鑄;謂秤錘是鐵則可,謂鐵是秤錘則不可。是書也,譬江河之水,惟人所挹;其挹也惟人所用。經深矣,而解之者又深,則道愈晦......。

  道教認為《陰符經》已清楚說出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其宗旨是說道教的修養方法,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便可以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掌握長生久視之奧道。《黃帝陰符經集解》中論《陰符》義旨說: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此陰符之宗。內以修身,外治家國,包羅天地,總御群方,古今得道仙真,皆因此義,以至於無為矣。沈業夫、蔡氏《黃帝陰符經注》說:上則神仙抱一演道,夫演道者,還丹抱一之門,云炁走泥丸,人之元炁走於首,為之字,《仙經》曰長生不老,還精補腦,《太清玉訣》曰若到河車地,黃金滿我家是也。中則富國安民演法,夫演法者,中去邪欲之心,上朝淳坎之水,為之字,是心為帝王,坦然得一,正其法度,富國安民也,《太清玉訣》若到褐河津造,白色藏真是也。下則強兵戰勝演術,夫演術者,木生火離,中虛是水也,坎中實,是火也,是以中心行真水真火相伏,為之字,《太清玉訣》曰若到紫精丹,不死亦不難是也。宋元名道士王道淵、侯善淵、蹇昌辰、黃居真、任照一、劉處玄等,都曾以道教煉養的觀點為《陰符》作注。道教十分重視《陰符》,將它視為和《道德經》、《南華經》同等地位的經書,教徒要經常誦習它。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常清靜經》、《清靜經》。

  《清靜經》作者不詳。據經文起句為老君曰,托稱為太上老君所說、傳。又經後有葛玄贊語,謂此經是東華帝君所授,皆口口真傳,不記文字,傳至他書而錄之,因以傳世。所以一說為葛玄撰。但宋代學者黃震在論《陰符經》文中指出,後世有偽道書者曰《清靜經》。認為它不屬早期道教,乃後世撰作;近代學者更認為它是唐、五代以來的道流所作。現傳《清靜經》注本有杜光庭、王道淵、李清庵等注多種。

  《雲笈七籤》卷十七有《老君清淨心經》,其書並見於《道藏》太清部,全文約六百餘字,起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終各已清淨,信受奉行,它的內容和現在流傳的《清靜經》基本相同。兩者關係如何?孰先孰後?有待進一步考證。金元以來,道士很重視《清靜經》,如金代的侯善淵,元代的王階、李道純都曾為此經作注。由於全真道中之清修派以此經為早晚必誦功課,故它能十分普遍地流傳。

  該經主旨在闡發清靜之妙。認為人能常清靜,則能使天地悉皆歸。人之所以不能作到清靜,即守靜而使神清,主要是欲念的牽擾,如果能遣欲,則心自靜,心靜則神清,故六欲不生,便能三毒消滅。怎樣才能遣其欲澄其心呢?就在於作守靜內觀的功夫,作到坐忘,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遠觀其物,一切皆入真道,悟道得道。修持的關鍵在於不生妄心,不貪求,這樣便不煩腦,得清靜了。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