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道教的主要經典及作者考

 

第四節 《太平經》與《老子想爾注》

 

  《太平經》與《老子想爾注》同為道教早期的主要經書。它們基本上概括性的闡述了道的教理教義及方術;對道教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

  《太平經》是東漢晚期所傳神書--《太平青領書》的簡稱。它是道教最先問世的第一部道書。據范曄《後漢書-襄楷傳》說:桓帝延熹九年(西元 166年),襄楷上疏曰:臣前上琅琊宮崇受于吉神書,不合明聽。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又說:初,順帝時,琅琊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本,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同書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十七卷也。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遐爾篇》中著錄有《太平經》五十卷、《甲乙經》一百七十卷。因《太平經》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取天干之首,故又稱之為《甲乙經》;五十卷本之《太平經》,乃另一傳本。又葛洪《神仙傳》說:漢元帝時(西元前48∼前33年),嵩隨于吉曲陽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經》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宋謝守灝《混元聖記》卷一說:漢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西元前27年),老君降於琅琊曲陽淵,授于吉《太平經》。又宋賈善翔《猶龍傳》:孝成時,授于吉《太平經》。關於《太平經》本身,宋《四庫闕書目》及《宋史-藝文誌》皆著錄為襄楷《太平經》一百七十卷

  這是誤將向漢桓帝獻神書的襄楷,當做該經的著作者。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說: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元趙道一《仙鑒》也說: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十七卷也。這說明《太平經》一百七十卷到元代還完整存在的。及至明代,《太平經》便殘缺嚴重。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詳注》都說《太平經》只存:卷一至十四、卷三十五至五十、卷五十一至九十內有缺卷、卷九十一至一百七內缺九十四、九十五、卷一百八至一百十九。這說明《正統道藏》中只存《太平經》八十七卷,除去外字號一至十卷為《太平經鈔》,則實存本文僅七十七卷。

   迨至近代,涵芬樓影印《正統道藏》,較之原刻本《正統道藏》中《太平經》卷帙則又更為殘缺,只存下五十七卷,即:卷三十五、卷三十六至三十七、卷三十九至五十五(五十一與五十三同卷,缺五十二)、卷六十五至七十二、卷八十六、卷八十八至九十三、卷九十六王一百四、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六至一百十九。另卷一至卷十,乃是閻丘方遠的《太平經鈔》。因涵芬樓影印《道藏》是照北京白雲觀所藏明英宗賜《正統道藏》影印,而白雲觀所藏《正統道藏》有散失,因而影印本也隨之短缺。近代學者王明先生,依據多種道教經書及有關史籍,參照合校,編著了《太平經合校》,基本還原了《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的輪廓與內容,這對於宗教及思想研究是一大貢獻。

  《太平經》出自于吉,這是史籍及道書基本相同的說法。所謂千室千君,也都寓指于吉。《太平經》卷帙浩繁,內容相當龐雜。從其思想源流來說,對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以及儒家讖緯之家,莫不有所求摭。作為早期道教主要經典的《太平經》,它除了宣揚神仙信仰及方術之外,還直接或間接地談論了當時世俗的社會政治問題。它不僅誘引信仰者追返彼岸的神仙境地,而且也熱切地呼籲人們能在大地上創建一個理想的太平王國。《太平經》以太平名經,概括而說,太平就是大和平、極大平均、極大公平,使宇宙萬物皆生活在這樣的自然境地的社會境地中,無一受傷病,亦無一人受冤,各得其處,各得其樂。《太平經》在宗教天道論的支配下,宣揚奉天地,順五行,調理陰陽,崇尚道德為治平社會的至理和方法。《太平經》在宗教信仰方面,承襲了殷周相傳下來的對天神、地衹、人鬼的崇拜,其特點是信奉戰國以後的神仙之說,相信仙真、仙境的存在,相信人可以學道積德,成為長生久視的仙人。

  繼《太平經》之後出現的重要道書為《老子想爾注》。東漢末,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信徒們都要誦習,因經張魯(或謂為張陵)定本為五千字,故稱《五千文》,《老子想爾注》便是當時五斗米道祭酒宣講《五千文》的註解本。

  《老子想爾注》在唐代是存在的,宋代則似有所聞,而見者甚少,元代、明代以後則更無人見過,顯然其書已亡佚了。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敦煌莫高窟山洞中所藏萬卷古經書文獻被道士王圓籙發現,《老子道經上想爾》才重現於世。不過原件已被英國人斯坦掠走,現藏倫敦博物館。據近代學者王重民、饒宗頤考證,原件為六朝(西元222∼539年)寫本。卷末題《老子道經上》,下注想爾二字分行。起則民不爭亦不盜,迄悉皆自正矣。六即注起使民不爭,終天下自正,基本上是《老子道經》(即上篇)的注釋本。注文與經文連書,即不用字體大小相區別,也不分章次,每章亦不起行,全部共五百八十行。據學術界考察,北宋時有僧人為逃避西夏兵燹,將大量古經書文獻藏進了莫高窟千佛洞中,一藏逾千年,始重問世。由於《老子想爾注》是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因而是我們現在了解五斗米道內容最直接、最寶貴的資料。從宗教信仰方面來說,已推尊太上老君和黃帝為崇高之神;宣稱信行真道,即信行天道生道。因上天察審世人,故必須尊道畏天神,所謂生道,即求長生仙壽之道。強調信道必須奉守道誡,所謂道誡,即道君對人所降的警告、文告。提借行善、積善,達到積善功以通天神。宣揚積精成神,守一不違,守靜為本,以辟穀、食氣、房中等道術。從社會政治思想方面來說,宣稱治國之君務修道德,行道方能治國令太平;宣揚封建道德,認為天下之事,惟孝忠誠信為大;主張重生,《想爾注》把《道德經》第十六章中公乃王,王乃大改為公乃生,生乃大,把第二十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字均改為字;在重生的前提下,又主張斷除兵革與戰爭。

  唐以前,道教十分重視《想爾注》,在唐張萬福《傳授經戒儀注訣》所列舉道士應誦習的十卷經中,第五便是《老君道經上-想爾訓》,第六便是《老子德經下-想政訓》。在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列舉的說經演戒目錄中,便有想爾二十戒,在道德經目中便有《想爾注》上下卷。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