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張道陵與五斗米道

  與于吉傳播太平青領道同時,在巴蜀一帶有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興起。太平青領道與五斗米道兩者,實同源於黃老道。,皆尊崇黃帝.老子並以神仙崇拜及方術為教義特徵,不過後者由于創始巫覡盛行的地域,與巫道有所融合,故更重醮事章符,亦更多巫覡之術。

  《後漢書.劉焉傳》記載:
  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五斗米,故謂之米賊。陵傳衡,衡傳于魯。

  關於漢順帝時(一二六至一四四年)張道陵于鵠鳴山創五斗米道的史實,在《後漢書》.《魏書.釋老誌》.《華陽國誌》及道書中均有記載,故古籍雖乏專文論述,亦足證相傳不訛。

  關於五斗米道與巫道的關係問題,據《後漢書.孝靈帝紀》記載: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巫人張修反注:劉艾紀曰:時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米五斗,號曰五斗米師。又《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曰: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據此,知巴郡巫人張修亦修五斗米道。按《雲笈七籤》卷廿八謂:謹按張天師《廿四治圖》云:太上以漢安二年(一四三年)正月七日中時下廿四治。其廿四治分布於益州,遠及於長安,是張道陵在日,五斗米道已傳播於巴郡。張修,巴郡人,為五斗米道,自然是張道陵之同道。張修系巫人,可見張道陵之五斗米道與巫鬼有密切關係。又據北周甄鸞《笑道論.戒木枯死廿二》謂:
  又按三張之術,畏鬼科曰:左佩太極章,右佩昆吾鐵,指日則停空,擬鬼千里血。又造黃神越章殺鬼,朱章殺人。或為塗炭齋者,黃土泥面,驢輾泥中,懸頭著柱,打拍使熟。

又謂:
  今觀其文,詞義無取,有同巫侶解奏之曲,何期大道若此。

北周《笑道論》所說的巫術,南朝劉宋時之著名道士陸修靜猶行之。由此可以推知巴郡之五斗米道巫術淫祀必更盛行。再看明《正統道藏》所收張道陵著述,皆近巫覡。可見張道陵五斗米道乃是黃老道與巫道相融合的宗教。漢末的五斗米道,即後世之天師道與正一道,綿延承襲,至今仍保存符章醮儀及降妖驅邪的巫覡之風。

  要考察張道陵初創五斗米道的教理教義,我們當然要依據有關史籍及道書中所記載的張道陵著述。可是信徒們為了自尊其教.自文其教,往往托神造作,誇飾不實,這就不免使人產生難以考究清楚的感覺。雖然如此,但大體情況還是有據可查的。

《魏書.釋老誌》記載:
  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輒觀。至于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

《法苑珠林》六十九條:
  後漢時張道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道書廿四卷(《太平廣記》引《神仙傳》作篇)。

《雲笈七籤》卷六:
  漢末,有天師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後世踵事增華,托出於陵之道書甚多,但張道陵當時所持有者,可能只是《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極經》.《天官章本》及醮事章符.正一盟威之道.三天正法.黃書等。其所行教義的主要內容,道書有如下記述: 陸修靜《道門科略》續:
  太上……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科律,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萬通,誅符伐廟,殺鬼生人,蕩滌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心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灶。自此而外,不得有所祭。……若疾病之人,不勝湯藥針炙,惟服符飲水,及首生年以來所犯罪過,罪應死者皆為原赦。積疾困病,莫不生全。

《三天內解經》卷上謂:
  漢宣帝永壽三年……與天地水官太歲將軍共約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飲食,師不受錢,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灶,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從年七歲有識以來首謝所犯罪過,立諸道儀章符救療,久病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立廿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統領三天正法,化民受戶,以五斗米為信……。

陸修靜《道門科略》盟威清約之正教注:
  盟威法,師不受錢,神不飲食,謂之清約。治病不針炙湯藥,惟服符水首罪,改行章奏而已。居宅安冢,移徒動止,百事不卜日問時,任心而行,無所避就,謂之約。千精萬靈,一切神衹,皆所廢棄,臨奉老君三師,謂之正教。

葛洪《神仙傳.張道陵》謂:
  陵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得正一盟威之道,能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長官。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輸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陵又欲以廉恥治人,不喜施刑罰,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

據此再參閱《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及《三國誌.張魯傳》所述張道陵孫張魯推廣五斗米道的作為,則可歸納張道陵初創五斗米道的教義教規為:誦習五千文;不妄祀;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誓約;修路;行黃赤 之道(即男女和合之法);立廿四治,置祭酒;收信米五斗。這些統稱為三天 正法。五斗米道認為一切災害疾病,皆由精鬼作祟,須乞天官救治;求雨.請晴.卻蟲.斷瘟疫.保胎.催生.保嬰.乞子……等,道民皆要詣天師治,請祭酒用奏章.符籙通神,祈求消災降福,故五斗米道特重盟威之道及正一章符。

  五斗米道已形成龐大的道教團體,有其獨特的組織體系。初建廿四治.應天廿四節氣,繼增為廿八治,合廿八宿。《雲笈七籤》卷廿八《廿四治》記載:

   上八治:第一陽平治,治在蜀郡彭州九隴縣。
      :第二鹿堂山治,治在漢州綿竹縣。
      :第三鶴鳴山上治,治在其上青城天國山。
      :第四漓沅山治,治在彭州九隴縣與鹿堂山相連。
      :第五葛峇s治,治在彭州九隴縣與漓沅山相連。
      :第六庚除山治,治在廣漢郡綿竹縣西。
      :第七秦中治,治在廣漢郡德陽縣東。
      :第八真多治,治在懷安郡金堂縣。
   中八治:第一昌利治,治在懷安郡金堂縣東。
      :第二隸上治,治在廣漢郡德陽縣東。
      :第三涌泉山神治,治在遂寧郡小漢縣。
      :第四稠悛v,治在犍為郡新津縣。
      :第五北平治,治在眉州彭山縣。
      :第六本竹治,治在蜀州新津縣。
      :第七蒙秦治,治在越巂郡台登縣。
      :第八平蓋治,治在蜀州新津縣。
   下八治:第一雲台山治,治在巴西郡閻州蒼溪縣東。
      :第二濜口治,治在漢中郡江陽縣。
      :第三後城山治,治漢州什邡縣。
      :第四公慕治,治在漢州什邡縣
      :第五平岡治,治在蜀州新津縣。
      :第六主簿山治,治在邛州蒲江縣界。
      :第七玉局治,治在成都南門內。
      :第八北邙山治,治在東都洛陽縣。

  張道陵於廿四治外,後來又加岡氐治.白石治.鍾茂治.具山治.此四治在京師(洛陽)東北,合.治口四治,共為廿八治,上應廿八宿。

  所謂治,或稱廬,或稱靖,或稱靜室,即致誠請禱之所。以後靖.治有所區別,民家曰靖,祭酒住所曰治。祭酒即頭目,《三國誌.魏誌.張魯傳》謂:各領部眾為治頭大祭酒。治,也就是當時五斗米道分布于各地的據點,這個據點就是教區中心。

  五斗米道各治皆置職,陸修靜《道門科略》謂:天師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其職稱有:正治.內治稱治頭祭酒,別治稱主,還有將軍.校尉.主簿.領神.監神.督察.功曹.書吏.從事.仙官 等等。祭酒之官,父死子嗣。

  各治的活動,主要有付天倉及三會。《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引《太真科》謂:
  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行之氣。家口命籍,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飢民往來之乏。往來之人不裝糧也。

付天倉,即奉道者於十月一日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斗。所謂三會,即奉道者一年有三次朝會天師治。正月五日為上會,又稱舉遷賞會;七月七日為中會,又稱慶 生會;十月五日為下會,又稱建功會。陸修靜《道門科略》謂:
  令正月五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集本治。師當改治錄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申五令,令民知之。其日天哉地神咸會師治,對校文書。師民皆當清靜肅然,不得飲酒食肉,喧嘩言笑。會竟,民還家,當以聞禁威儀,教敕大小,務共奉行。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引《太真科》謂:
  十月五日清旦,朝會天師治,列行集入治堂前,北向,俱拜伏地,聽堂上主者宣令科戒。……十月五日言上生籍;七月七日中會,度生命籍,考進中外法氣合會之功;正月五日眾官舉遷次會,勸賞遷職。

又見《赤松子章曆》卷二:
  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右此日宣上章言功。….其日天帝一切大聖俱下,同會治堂,分形布影。……此日上章受度 法籙,男女行德施功,消災散禍,悉不禁制。

又見《猶龍傳.度漢天師篇》引《旨要妙經》:
  又三會日,以正月五日名舉遷賞會,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十月五日名建功大會。此三會日。三官考核功過,受符籙契令經法者,宣依日齋戒,呈章賞會,以祈景福。

  五斗米道各治的活動,還有宣行道法.設廚會(又稱飯賢).授籙。所謂宣行道法,即為病者請禱,或為道民向天神上奏章,祈恩求福。所謂設廚會,即道民求福愿廚,設廚會求愿收福,為病者設廚會求度,道民犯科法,設廚會解散,為亡人設廚會解罪過,廚會請客人數不等,客人為主人祈福。所謂授籙,即凡道民要接受護身符及三戒,然後由師授籙,認為各籙皆有神靈,可以治精鬼,消滅災禍;另則為授黃老赤籙(即行氣導引房中之法)以修長生。

  綜合而論,張道陵初創的五斗米道,不僅已有經典.醮儀.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響遠及洛陽的有組織的宗教團體了。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