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宮觀及宗教活動

 

第一節 道教宮觀之由來

  東漢末,五斗米道有靖.治和靜室,南北朝時有仙館,都是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北周武帝時改;唐代尊奉老子為宗祖,並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晝像陪祀老子,因而也稱。以後道教祠宇遂稱道宮.道觀。

  道教相傳,最早的觀是陝西的樓觀。據《淵鑒類函》居處部四觀二引《關尹傳》說: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周康王聞,拜為大夫。故號此宅為關令草樓觀。即觀之治也。又《埤史》亦沿用道教傳說:周穆王好神仙,召尹軌.杜仲居終南山,尹真人草樓因號觀,由是奉仙之地皆名曰觀。

  最早的祀神的宮觀,出現於漢武帝時。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 109年)齊人公孫卿上言武帝:

   仙人可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莖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

此實為道教祠宇稱觀之由來,亦即道教襲用了武帝致神之所名的稱呼。

    南北朝以前,道觀的規模無史料可考,南北朝期間,南朝曾在盧山建招真館.南嶽衡山建九真館.桐柏山建金庭館.茅山建曲林館.太平山建日間館。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 626年)頒布僧侶道士沙汰詔,大量拆毀道觀,並規定京城只許留道觀兩座,地方各州縣只許留道觀一座,高宗時,到泰山祀昊天上帝,改年號為乾封,在山東兗州建紫壇.仙鶴,萬壽三觀;弘道元年又放寬建立道觀的禁令,容許上州建道觀三座,中州建觀二座,下州建觀一座。中宗神龍年間(西元705∼707年)建中興觀。睿宗景雲二年(西元 711年)作金仙玉真觀及玄元皇帝廟(祀老子)。玄宗二十六年(西元 738年),改各地宮觀為開元觀,天寶年間(西元742∼756年)又設置真符玉芝觀.升仙觀.太清宮.太微宮等,並在各地建立玄元皇帝廟,以後遂宮觀大興。據《唐六典-祠部》記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到宋代,宋真宗時(西元 998∼1022年)作玉清昭應宮,日以繼夜,七年方成,凡二千六百十一楹,甚為宏麗,屋宇稍不中式,雖金碧已具,必毀而重修。歷代宮觀建築形式,雖規模有大小,但形式大都為宮殿式,也大都金碧輝煌,甚為豪華。封建統治者不惜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興建宮觀廟宇,其心意一方面固然在於扶持和利用宗教以維護其統治;但同時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信仰和長生的欲望。

 

道教概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