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正一天師清微派微信平台

   

閒談文藝創作中的“娛僧戲道”現象

  陳凱歌的一部《道士下山》火熱播出,這部娛樂電影究竟會為道教帶來怎樣的影響還不好判定,畢竟陣容宏大,群星雲集的去塑造一個描寫道士的作品,在國內尚屬首次。  

  “娛僧戲道”這一現象由來已久,從宋代話本到元代雜居直至明清小說現代文學,道士形象或主角,或配角,或龍套層出不窮。

  為什麼文藝創作者喜歡僧道形象呢?首先道士喜好隱居與社會鮮有接觸,加之修煉符籙,養生等等略顯神秘。其次呢宮觀內道士長袍闊袖,頂冠帶巾,神情肅然給人以不好接近的感覺。又加重了神秘感,探求未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愛好,文藝創作者為了迎合大眾胃口去描寫道士吸引讀者觀眾也就容易理解了。

  作家們為了刻畫人物搞一些虛構的故事是可以理解的搞得玄幻些也能接受,問就是在於有些“不良”作者為了賣書為了吸引票房、收視率、把道士塑造成反面人物,甚至有些下賤就讓道士群體很難接受收了,例如金庸大師筆下的“尹君”。

  道教是道德之教,弘揚道德思想導人向善的。是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理應該得到相應的尊敬。但是自民國以來西學盛行傳統文化日漸衰落,西方學者對道教瞭解甚少在一些分析中國社會的文章中直接給道教“扣上”迷信帽子,緊跟西方腳步的新學者也全盤接受了這一觀點導致道教的“封建迷信”帽子一直未能摘除。

  在這種思想指引下道教就是算命看風水“降妖捉鬼”的而忽視了《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忽視了黃老思想在歷史上發揮的積極作用。

  當然道士本身也應該自律,不要抹黑“道士”群體在社會發展中真正起到勸人向善,引導正能量的作用。

 

 

 

策劃 洪百堅
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製作 楊大宇
志工人員 楊大宇
讚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