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gif (3505 bytes)  
 

正一天師清微派微信平台文集

 

淺談清明 by 清微弟子

2014-03-31 正一天師清微派

         “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潔、氣象清朗之境。正是在這一充滿生機的時空境域中,中國先民們體驗到了自然造化之塑造與滋養生命的深邃力量,發出了深沉的生命吟詠。這其中,既有追念親人亡靈、招歸逝者遊魂的沉沉哀思,亦有登樓遠眺春光景、欲乘鶴飛天入仙境的美好憧憬;既有傷春懷抱、吹奏一曲離歌的苦澀愁緒,又有相將踏青去、陶陶盡醉綠野的恬愉歡欣。很明顯的,這是一種複雜、本真的生命情懷的詩意激蕩。

     在道教視野中,“清明”不僅僅是一種時令、節氣,或節俗或禮儀,而更乃是一種天、人和諧一體的理想生存境界。有道書釋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污辱也”,即當世界處於“清且明”的狀態時,則呈現出萬物生全、諧和安寧的局面。更且,“清明”於道教中亦為一種內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爾注》言,“清靜能睹眾微,內自清明,不欲於俗”,即當人處於“清明”狀態時,則可以真切感受到到自我生命與大自然之間的融合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個無限廣域的境界。古代的“清明節”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主題。

      道書《太平經》有言:“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時在外道巷,故萬物皆出,居外也”。道教認為,三月清明時節,陽氣初始遍佈於大自然中,還未入及土地與生命萬物體內之中。因而,當此之時,芸芸眾生皆應“積聚亦於外”,以汲取生命營養於自身。

      縱觀史籍清明祭亡與古代上巳節的招魂續魄,寒食節的上墳祭掃有關。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發佈的詔令提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不過,當時民間寒食日的“墓祭”形式,卻未能盡獲得當時官方與上層意識形態的完全肯定。

     至宋初,朝廷官方的清明祭儀逐漸採用道、佛二教的儀式。據載,宋紹興十三年,朝廷“初築三殿,聖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諸帝居中殿,元天大聖後與祖宗諸後居後。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結燈樓,寒食設秋千……凡帝后忌辰,用道、釋作法事”。雖然唐代就有皇帝在宮廷內大行清明遊戲活動,但並未作為正式的“禮制”內容。而由此條記載看,“寒食設秋千”,並用“道、釋作法事”,似應成為了朝廷清明祭的重要內容。

     道教儀式作為清明祭的主要載體,應始于明朝時期。據載,“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裡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後來清朝官方亦承繼了此一傳統。因而,明清時期,道教城隍廟宇舉行的“三巡會”,遂成為了清明節正式、大型的祭祀儀禮活動。“三巡會”主要包括祭厲壇、城隍出巡等儀式活動。屆時,從京師到地方,皆有規模很大,熱鬧非常的祭祀、表演活動。

      “三巡會”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厲”。“祭厲”,即專門祭祀、撫慰那些無後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此恰與許多地方、民間的古老的“招魂”、“野祭”習俗事實上,在許多地區,古代上巳、寒食節的祭亡活動,並不局限于對祖先或死去親人的悼念,而是對所有亡靈,或特別對孤魂野鬼的安頓。

  因此,“三巡會”可以說是道教對古代中國民間清明悼亡的一種儀式整合形態。在此影響下,後世許多地方的民間清明祭祀的儀式活動亦多與“三巡會”相伴而行,融為一體。如,河北《萬全縣誌》(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載,“(清明)是日,城鎮城隍為本年之初次出巡,各家皆祭掃祖塋,添土於各塚”。《甘肅新通志》(宣統元年刻本)載,“清明節前,通行拜墓禮,為春祭。舁城隍神于厲壇,郡縣官設饌致祭,士民共禮之”。

  在當代,道教於清明節舉行的主要儀式活動是“清明普度黃籙法會”與“薩祖青玄祭煉鐵罐施食法會”。該法會打醮三天三夜,為民眾提供清明祭祀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儀式需求。道教的黃籙齋儀主要是專為超度亡靈而起建的度亡道場。宋代高道白玉蟾的《海瓊白真人語錄》言:“(黃籙齋)濟生度死,下拔地獄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薩祖青玄祭煉鐵罐施食”法事通過誦經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賑濟九世父母及各類餓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此一由道教儀式所支持的清明節習俗活動,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日益深入、廣泛。

     道教視“祭厲”為“積陰德”之舉。《真誥》卷十二載:漢河南尹周暢,“好行陰徳,功在不覺。曾作河南尹,遭大旱,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骸骨萬餘人,為立義塚祭祀之,應時大雨豐收”。修道以仁孝立身經云:“至孝者,能感激鬼神,使百鳥山獸巡其墳埏也”。

 

策劃 洪百堅
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製作 楊大宇
志工人員 楊大宇
讚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