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192">

 

 

index.gif (3505 bytes)
 

太上感應篇三○卷 共141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北宋末南宋初。南宋《秘目》著錄"太上感應篇一卷",即此書。現存版本甚多,主要有一卷本和八卷本兩種,皆源于南宋李昌齡注本。《道藏》本分作三十篇,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贊,收入太清部。《感應篇》正文僅千餘字,主要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思想,旨在勸善懲惡。認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之間有司過之神,家中有灶神,人體內亦有三屍神,時刻記錄人之善惡,按時上天報告。行善者天必降福,依其行善多少而成各等神仙;為惡者天必降禍,依其罪惡輕重減奪壽算,罪有餘辜者殃及子孫。書中所列善惡標準,皆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是為神道設教之代表著作。宋元明清以來,此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李昌齡注文博引三教典籍,列舉報應故事,極力宣揚天神難欺,感應靈驗。鄭清之援引《四書》、《五經》,稱讚《感應篇》句句不虛。後世儒道學者為之作注者甚多,日本、朝鮮等國亦有此書流傳。

 

太上老君中經二卷 共14頁
  又名《珠宮玉曆》。撰人不詳。約出於魏晉。《三洞奉道科戒》著錄"老子中經一卷",即此書。今《道藏》本二卷,收入太清部。《雲笈七籖》亦全錄其文。此經分五十五章,言內視存思之法。以存思人體內諸神為主,兼涉天地之神。書中列舉人體各部神主之名稱、形狀、服飾,較《黃庭經》更為詳明。除思神外,又言及祝禱、辟穀、服氣、按摩、去三屍、食日月之精、服藥餌丹、用符念咒等方術。並且宣揚忠孝仁義,善惡報應思想。東晉南朝上清派道書受此經影響。稱老子《道德經》為上下篇,而以此經為中篇。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太清部。《雲笈七籖》卷十七亦錄其全文。經文僅六百餘字,其內容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略同。大旨以清靜為宗,以明道家清靜無為之妙。認為人心不靜,皆因嗜 慾牽累。若無嗜慾,則心自靜而神不擾,則常清靜,常清靜則能體合於道。篇末附七言偈文一首。

 

太上老君說上七滅罪集福妙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太清部。經文僅幹餘字,假託太上老君宣講道法。謂世間萬民不信三寶,背正信邪。每到上七之日,有斗口使者抄錄其善惡,上奏天曹,減勉壽算。老君遂派遣北斗七真為滅罪消災興福助善天尊,並說《上七妙經》。令善男善女每月上七之日修建章醮,供養燒香,念誦此經。如無力修奉,可以酎水獻花,對北斗稽首禮拜,念誦北斗十大天尊及本命真君名號。如此則可消災仟罪,請福延生。如不信者則有天神奪其壽算,轉生為禽獸,永失人身。

 

鬻子二卷 共9頁
  《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系戰國秦漢之際黃老家著作。偽託楚國祖先鬻熊撰。原書已佚。今本《鬻子》十四篇則出於魏晉南北朝,唐連行珪注解,永徽四年(653)繕寫進獻。《道藏》本二卷,收入太清部。此書輯錄黃老刑名家經世政教之言。逄行珪序文稱其書"敷衍大道,銓撰明史,闡域中之教化,論刑德之是非"。

 

公孫龍子三卷 共7頁
  《漢書。藝文志》名家類著錄《公孫龍子》十四篇,戰國時趙國平原君門客公孫龍子撰。魏晉以後該書殘缺,現存宋人謝希深注本三卷六篇。此書為中國古代邏輯學著作。公孫龍以善辯著稱,其白馬非馬、堅白石合一之論,辨析名實同異,自成一家之言。《道藏》收錄此書入太清部。嚴可均《公孫龍子跋》評論此書版本,"唯《道藏》本為差善"。

 

尹文子二卷 共6頁
  《漢書.藝文志》名家類著錄《尹文子》一篇,系戰國時墨家後學之作。原書已佚。現存《尹文子》二篇,則系魏晉人偽託之書。《道藏》本二卷、收入太清部。此書分《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其大旨本黃老刑名家言。泛論大道無形,檢形定名,以仁義禮樂名法刑賞為治世八術。高似孫《子略》批評此書學黃老而雜申韓,"非純乎道者也"。

 

子華子一○卷 共21頁
  原題晉人程本著,據考應為宋人偽託之作。《道藏》本十卷,收入太清部。此書雜采儒釋道諸家之說,泛論天地陰陽,人物典故,治世養生之道。朱熹《偶讀漫記》批評此書"其辭故為艱澀而理實淺近,其體務為高古而氣實輕浮"。屬道家諸子之末流。

 

鶡冠子三卷 共26頁
  《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鶡冠子》一篇,戰國時楚國隱土所作。原書已佚。現存《鶡冠子》十九篇,則系後人偽託之書,約出於魏晉南北朝,北宋陸佃注解。《道藏》本三卷,收入太清部。此書輯錄戰國秦漢之際黃老刑名家之言,泛論天地陰陽,經世政教之道。唐柳宗元《辯鶡冠子》貶斥此書"盡鄙淺言"。

 

墨子一五卷 共78頁
  《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為戰國時墨翟及後期墨家學派著作集。該書隋唐以後逐漸殘缺,現存《道藏》本十五卷,五十三篇,收入太清部。王念孫《讀書雜誌敘》稱:"是書傳刻之本,唯《道藏》本為最優"。墨家為戰國時顯學,其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之說,對諸子百家頗有影響。其《天志》、《明鬼》諸篇宣揚鬼神思想,《非命》、《節用》諸篇反對奢侈,強調自食其力,亦為早期民間道教所吸收。魏晉以後墨學衰微,其著作因收入《道藏》而保存至今,良可珍貴。

 

韓非子二○卷 共115頁
  《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為戰國末年法家著名學者韓非著作案。該書現存版本以宋乾道刊本為優,但其中亦有文字脫落殘缺。《道藏》太清部收入《韓非子》二十卷。亦為古本之一,完整無缺,可資校勘。《韓非子》雖為法家著作,但其中《解老》、《喻老》二篇,以黃老刑名之學闡發《老子》思想,語甚詳備,實為現存《老子》之最早注本。韓非所見老子《道德經》以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漢初馬王堆帛書本《老子》相同,而異于後世諸流行版本。

 

黃石公素書一卷 共7頁
  北宋張商英注。一卷,收入《道藏》太清部。卷首有張鹵英序,宣稱《黃石公素書》六篇,是西漢時黃石公傳授張良,西晉未有人盜發張良墓而獲此書。《四庫提要》斷定《素書》實即張商英偽撰,注文與本文皆出一人之手。其書泛言大道虛無之理,主張遵行道德禮義。治國養生。大旨歸本于黃老。張商英推祟此書超出孔、老。胡應麟《四部正偽》則貶斥此書內容"皆仙經佛典之絕淺近者"。

 

黃石公素書一卷 共8頁
  宋人魏魯注。一卷,收入《道藏》太清部。此書據張南英《素書》注本,略加更訂,而為之詮釋。卷首有魏魯序文,稱讚《素書》"上有道德治國之行,中有全身保命之術,次有霸業匡邦之理,備而無遺"。可見魏氏襲取《陰符經》文,其注文近於兵家之言,而歸本于黃老。

 

孫子注解一三卷 共139頁
  《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先秦兵家名著,歷代學者為之注解者甚多。宋吉天保《孫子集注》,輯錄曹操、孟氏、李簽、杜佑、杜牧、陳降、賈林、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十一家注解,為現存最佳注本,該書版本甚多,皆有訛誤。《道藏》太清部收入《孫子注解》十三卷,亦為《孫子》十一家注古本之一,可與其他版本互校。十一家中的李筌,為唐代著名道土。

 

孫子遺說一卷 共9頁
  宋人鄭友賢撰。一卷,收入《道藏》太清露。此書作者自設問答,摘錄《孫子》書中若干論述,加以闡發詮釋,自以為能補充十一家注《孫子》之遺漏,故稱"孫子遺說"。

 

天原發微一八卷 共156頁
  元初鮑雲龍撰,方回校正。書成於元貞年間(1295∼1296)。《道藏》本十八卷,收入太清部。另有《四庫全書》本。此書言天文象數。作者認為秦漢以來言天者,或拘於數術,或淪於空虛,以致天人之故鬱而不明。遂根據《周易
大傳》,博考詳究而撰此書。其書分二十五篇,論述太極體用、歲運、萬物終始、動靜陰陽、日月星辰、十二次、七十二候、置閏法、河圖洛書、先後天、左右旋、數原、鬼神、變化等。各篇皆先列舉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朱熹、蔡元定等宋儒之說,而以自己見解附於其後。大旨以象數《易》學原理發揮程朱理學,而歸本于朱子主敬之說。

 

集注太玄經六卷 27-740
  北宋司馬光集注。六卷,收入《道藏》太清部。另有清嘉慶刊本。此書為《太玄經》注本。《太玄》是西漢著名學者揚雄所撰,其書模仿《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為本,著重闡發宇宙生成、天地運行及人事變化之哲理,具有辯證法因素。該書對東漢以來天文象數學發展影響甚大,但其文辭艱深晦澀,故歷代學者為之注釋訓詁者頗多。司馬光《太玄經集注》為現存最為完備之注本。書中採集東漢宋衷、吳陸績、晉范望、唐王涯、北宋宋惟良、吳秘、陳漸等七家注文,並以司馬光自撰序文和《讀玄》、《說玄》二篇冠於卷首。七家之注多為文字訓詁而少有義理發揮,司馬光則頗能發掘精義。如《說玄》一文評述《周易》與《太玄》之異同,謂二者"大抵道同而法異",《周易》以陰陽為本,卦畫有二,《太玄》則以三畫象天地人三才。可謂中肯之說。

 

淮南鴻烈解二八卷 共170頁
  東漢許慎、高誘注解。二十八卷,收入《道藏》太清部。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下之士,編著子書一部,分內篇、外篇及中篇。其內篇二十一篇,即世傳《淮南鴻烈》,又稱《淮南子》。該書事義繁富,文辭雅麗。自稱其書"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經古今之道,治倫理之序,總萬方之指,而歸於一本,以
經緯治道,紀綱王事。"其內容兼采儒、墨、名、法、陰陽諸家之言,而大略歸之於道家。倡言自然無為,秉要執本以治國養生。是為漢代黃老學派順天道而治人事之思想宗旨。此書歷來為學者所珍重,後世道教亦受其影響。晉葛洪撰《抱樸子》內外篇,即多取義於《淮南》。其注本在漢代有許慎《淮南鴻烈閑訪》、高誘《淮南鴻烈解》。北宋以後許、高二注混淆。現存《道藏》本原題"太尉祭酒許慎記上",實際前十三篇為高注,後八篇為許注。近人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最為完備。

 

抱樸子內篇二O卷外篇五O卷 共172頁
  晉代道教學者抱朴子葛洪撰。二十卷,收入《道藏》太清部。另有敦煌殘鈔本,遼寧圖書館藏宋刊本。全書分二十篇。作者自序稱此書"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攘邪卻福之事,屬道家"。書中備述金丹、黃白、辟穀、服氣、導引、存思、房中、服藥、攝養、變化分形、符籙禁咒等方術。其大要以玄道為宇宙之本,以煉丹服食,養生成仙為旨歸:極力論證修煉成仙之可能性,批判巫術妖道,提出以服餌金丹為主,兼行其他道術為輔的修仙途徑。是為集魏晉神仙道教之
大成的經典著作。其《金丹》、《黃白》諸篇詳細記錄古代煉丹藥方及操作方法,是研究煉丹術之寶貴資料。《遐覽篇》著錄早期道書符圖數百種,亦可供道教史研究者參考。此書對後世道教發展影響甚大、傳本頗多。近人王明所撰《抱樸子內篇校釋》,為最佳注本。

 

橐笛子附陰丹內篇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南宋《秘目》著錄"橐笛子金石真宰通微論一卷",疑即此書。今本收入《道藏》太清部。本篇言內丹法訣,分作五章。第一《三道明真反本》。宣稱人若能以金玉填補骨髓枯竭,則可返老還童,長生久視。第二《五行建位泉石》。謂金丹之道不離元氣、五才;元氣即水銀、五才即五金,五金即黑鉛。又稱制伏眾石乃作道之本,為丹之源。第三《八卦系象指明》。以日時、月象、八卦、五行、五味、五色、雌雄等相配成圖,以明金丹之道。第四《四序剛柔成歲》。以四時之氣運行成歲比喻煉丹火候,指示陰陽升降。第五《九一道備無為》。宣稱"金丹九轉,必備五常,實由陰陽之所生,乃悉天地以奉之"。全篇詞旨隱晦,大略以外丹術語論述內丹藥物、火候。

 

天機經一卷 共2頁
  原不題撰人,蓋為唐人所作。《通志.藝文略》著錄《陰符天機經》一卷,即是書。今本收入《雲笈七籖》卷十五,又載《道藏》太清部。篇首敘文稱:"聖人將 慾施為,必先觀天道之盈虛,後執而行之,舉事應機,則無遺策。"是為全篇要旨。正文分十九節,詮釋《陰符經》名詞經義。謂聖人治國用兵處世,皆應以心統物,細察天人之兆,把握進退之時,順從陰陽相勝、剛柔變化之道,以立於不敗之地。書中頗引《易傳》、《老子》及孔明、太公注《陰符》之語,文字簡明流暢、條理清晰。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三卷 共15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末五代。三卷,收入《道藏》太清部。此書假託鍾離權、呂洞賓傳授,言內丹法。分作小乘、中乘、大乘三篇。小乘安樂延年法凡四門,言匹配陰陽、聚散水火、交媾龍虎、燒煉丹藥。中乘長生不死法凡三門,言肘後飛金晶、玉液還丹、金液還丹。大乘超丹人聖法凡三門,言朝元、內觀、超脫。三篇共計為十門。詳述呼吸積氣,生液還元,聚散水火,采補還丹,勒陽關,日月周天,咽津,金液煉形,靜坐忘機,存想人定,神游諸天等內煉步驟,大旨以煉合精氣神而成丹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