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192">

 

 

index.gif (3505 bytes)
 

太平經一一九卷(存卷一至一○、三五至三七、三九至五一、五三至五五、六五至七二、八六、八八至九三、九六至一一四、一一六至五五九)共287頁
  又名《太平清領書》。據《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祟詣闕,獻其師于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係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凡一百七十卷。今《道藏》本僅殘存五十七卷,收入太平部。另有唐間 邱方遠節錄之《太平經鈔》十卷(其甲部系偽書),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一卷(S4226)。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等二十餘種道書古籍中,亦摘引《太平經》文。近人王明據有關資料輯校補遺,撰成《太平經合校》一書,大體可見原書舊貌。

此經假託神人(又稱天師)與六方真人問答,演說原始道教教義方術。其卷幟浩繁,內容龐雜、文辭古拙。大抵以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為宗旨,廣述治世之道,倫理之則,以及長壽成仙、治病養生、通神占驗之術。其說雖受漢代讖緯神學影響,宣揚災異祥瑞、善惡報應觀念,"多巫硯雜語"。而亦自成體系,以順天地之道,治政修身,達於天下太平為主旨。有代表下層民眾反對統治者恃強淩弱,主張自食其力,周窮救急的思想,故為張角等早期民間道團領袖所利用,組織發動農民起義。後世道教各派教義,亦受此書影響。如南北朝隋唐上清派道士周智響、閭 邱方遠等人均傳習此書。

 

太平經聖君秘旨一卷 共3頁
  原題"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係神仙之名。據近人王明考證,此書當係唐末間邱方遠從《太平經》中輯出。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稱:"《太平秘旨》一卷,上相青童君受,言守一之法",即此書。今本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專言守一思神之法,奉之為太平聖君所傳"秘旨"。其文字分別抄自《太平經鈔》癸部《令人壽治平法》、乙部《守一明法》,又抄《太平經》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卷七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訣》。此外亦有《太平經》佚文。

 

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二卷 共10頁
  是書亦稱《淨明秘法》或《淨明真經》。傳說南宋初年許真君降臨江西西山(今
新建)傳授,為南宋淨明派道士奉持之主要經典。原書二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書分為三十五篇。前十二篇概述淨明教義,宣稱淨明道以忠孝為上,以煉形修己為要,行孝之人禮拜天神,為國王父母祈禱福壽,以符咒召神攝鬼,為人治病救度,可以升仙。第十三篇以下諸篇,分述淨明派煉形救度諸道法。其中第十二至十七篇言誦念《靈書》之法。所謂《靈書》,是以梵語(漢字梵音)寫成,隱含諸神仙真名及咒訣,誦念隱名咒語可以招降仙真。第十八至二十九篇言佩帶符圖寶篆、飛步玄綱、朝見天帝、洞識前生及起死回生等道法。第三十至三十五篇敍述以符咒為人治病消災、超度亡靈之法。此數篇中符篆多已佚失,可據《道藏》洞玄部方法類所收《太上靈寶淨明秘法篇》一書補足。

 

太上靈寶淨明玉真樞真經一卷 共1頁
  此篇蓋為宋元淨明派道書,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為七言訣,言夜坐存想之法。其中有云:"玉真本在想中立,想意要在有端靜,是知淨明常了了,便是玉真樞要境。

 

太上靈寶淨明道元正印經一卷 共1頁
  此篇蓋為宋元淨明諸經之一,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為四言訣,僅三百餘字,敘修真養性之要。其中有云:"不執不著,不與不並,視乎無形,聽乎無聲,心定神慧,是為淨明。"

 

太上靈寶淨明天尊說殟經一卷共1頁
  此篇蓋為宋元淨明派諸經之一,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宣稱瘟疫疾病皆有鬼神主掌,以懲罰行惡之人,修道弟子及其眷屬若不如法行善,亦罹其殃。故太上靈寶淨明天尊降授避瘟神咒、禦瘟神符、赤散雄丹。修道者依法誦咒佩符,服食神丹,可禦瘟毒疾疫。

 

太上靈寶首入淨明四規明鑒經一卷 共2頁
  此篇蓋為宋元淨明派諸經之一。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分四章,略言修持忠孝淨明之道。《玄本章》稱上士學道以忠孝為本.行忠孝者可以列于仙班。《修身章》謂上士學道修煉.不必棄家人山,舍去榮華,只須"以心達心,以
生達",則心性圓融而自然長生。《建功章》謂下士以符水藥餌救治疾病,以為有功,而非功也。唯忠孝淨明之道可使天下太平,君上安而民自阜,其功不可勝計。《成終章》謂仙學始乎孝,至道而學成。"淨明之習,忠孝以為習,積忠孝之道,備矣。何謂淨 ?不染物;何謂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全書語句辭旨,多與元初淨明派祖師劉玉之語錄相同,蓋為劉玉或弟子所作。

 

太上靈寶淨明九仙水經一卷 共1頁
  此篇蓋為宋元淨明派諸經之一,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集葛仲卿、傅處士、隱玄子、雉子、袁知機、吳夫人、胡安公、劉延卿、許丹陽等九位仙真之言。諸仙皆以人身血脈喻水,謂善養生者取法于水,得血脈行止之理,以氣運血,使流通周身,會於五臟所起所歸,如百川之流于江漢而會于大海。故此經名曰"九仙水經"。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一卷 共4頁
  此篇亦為宋元淨明派諸經之一,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分九章,言識守中黃,建立八柱以養生正性之道。所謂"中黃"者,中言其位,黃言其色,即五行方位之正中也。修中黃之道者以"適正為本"。求之於身,則脾居五臟中位,名曰黃庭,中有真人焉,識而守之,壽與天齊。用之于修性,則以守一正性為本,去其妄性,得其正性,"合乎正真,是名正性"。以中黃之道修身,又須建立八柱。所謂"八柱"者,虛四穀、塞二兌、開二洞之謂也。使眼無非視而神光熒熒,使耳無非聽而和聲殷殷,口無妄食而靈泉清,鼻無妄聞而真香馨,此之謂"虛四穀";絕色則前兌精不泄,絕食則後兌氣不泄,此謂之"塞二兌";開頭頂則氣能出入,開上齶則精液流通,此謂之"開二洞"。經文稱人身為神之所舍, 慾神舍之長存者,莫善於立柱。修中黃,立八柱,則身安性定,而天地之理得矣。

 

淨明忠孝全書六卷 共33頁
  原題"淨明傳教法師黃元吉編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書成於元泰定四年(1237)。原本六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是書為研究元代淨明道派歷史及其教義之主要資料。卷一收入淨明派祖師許遜、張氳、胡慧超、郭璞、劉玉、黃元吉、徐慧等人傳記,共七篇,其中黃元吉、徐慧二傳蓋為後人所增。卷二收入《玉真靈寶壇記》、《淨明大道說》、《淨明道法說》、《淨明法說》、《玉真立壇疏》等五篇短文,假託許遜、胡慧超、郭璞等先師降授,實際應為元代淨明祖師劉玉所造。各篇分別敍述淨明派教旨、道法、戒律,以及劉玉將為淨明道新祖師之讖語。卷三至卷五為劉玉語錄,分為內、外、別三集。其說大抵以"淨明忠孝"為宗,謂"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以淨明忠孝為基,不離日用人事而實踐之,懲忿窒 慾,則心火下降,腎水上騰,不期長生而自然長生成仙;又稱以淨明忠孝治內,為施行祈禳煉度等淨明道法之根本。卷六載《中黃先生問答》, 係劉玉弟子黃元吉語錄。其說與劉玉略同,而特重懲忿窒慾,認為真人"只是懲忿窒慾,改過遷善,明理複性,配天地而為三極,無愧人道,謂之真人"。全書所述淨明教義,多取于儒家理學心性修養及忠孝倫理觀念,而又承襲道教符篆祈禳、性命修煉傳統,是為儒道融合之典型。

 

太玄真一本際妙經一卷 共6頁
  簡稱《本際經》。據唐釋玄嶷《甄正論》云:"《本際》五卷,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道士李仲卿續成十卷"。現《道藏》本僅殘存此經第二卷《咐囑品》,收入太平部。另據大淵忍爾《敦煌道經日錄編》著錄,敦煌遺書中有唐代《本際經》抄本一百零二件。經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復原書十卷舊貌。

  此經是隋唐道教重要論著。經文假託元始天尊與法解、妙行、天真皇人、正一真。人等仙真相互問答,宣講道教義理及教法。每說一段後,附錄偈文一首。其內容頗廣泛,涉及因果宿緣,功德行業,科儀戒律,修行階次,煉養方法等各方面,而歸本於開演本際真義.指示重玄體道之法。經文宣稱《本際經》為道教真一不二法門。謂大道超乎有無,自然空寂.無根無本,無祖無宗。"所言道者,通達無礙,猶如虛空。非有非無,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聖,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無所即,何以故 ?一切法性即是無性,法性道性俱畢竟空,是空亦空,空無分別。"道體既然空寂,則所謂萬物眾生歸根返本,實無根可歸,無本可返。眾生不了此義,而於無法中生出法想,不空中生出空想,"妄造諸法,計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真"。作者有感于此,故提出修仙體道應先破心想幻相,既不滯有,亦不執無,有無兼忘,乃至於忘亦忘,是即兼忘重玄之道。故經文曰:"一切凡夫從煙蘊際而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修空,除其有滯。有滯雖淨,猶滯于空,常名有 慾,故示正觀,空於此空。空有雙淨,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觀之相。"又稱:"正觀之人前空諸有,於有無著;次遣於空,空心亦淨,乃口兼忘……如是行者,于空於有,無所滯著,名之曰玄;又遣此玄,都無所得,故名重玄,眾妙之門。"此兼忘重玄之道即為修道之最高境界。本書對隋唐道教重玄哲學思想有重要影響。

 

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內容文字與《洞玄靈寶道要經》類同,蓋係隋唐間道士所造。 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經假託元始天尊告誡三真孝王(又號至孝真王),以宣揚孝道為宗旨。內稱:"孝道至大,與元並生,治於三光,照耀幽夜"。修持孝道者,可離生死、暗障、饑寒等怖畏,即身成道,升入無形;而不守孝道,則淪於地獄,輪回不已,永無出期。又稱下世明王以孝治天下,可使家國太平,八表歸一,乃至於百病不生,眾毒不害,草木不枯,風雨以時,田蠶豐收,詣端呈樣。

 

太上洞玄靈寶國王行道經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本書假託元始天尊為人間國王說經演教,告誡國王人主弘道奉教,造像寫經,施捨錢財田產于道觀,供養道士,建齋行道,仟罪誦經,開有囚徒,救危濟苦等等。經文宜稱世間水旱疾疫之災,惟國王感之。故人主應
順天化人,愛民養物,少私寡 慾,清靜無為,始可長生久視,國柞永安。

 

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一卷 共5頁
  原名《太極左仙公請問經》。道教古《靈寶經》之一,約成書于東晉末南朝初。陸修靜《靈寶經目》已著錄。原經二卷,上卷有敦煌抄本(S1351號);下卷收入《道藏》太平部,經名誤題作"本行宿緣經"。本書上卷假託太極左仙公(葛玄)向"高上老子無上法師"請問修行善功之事。老子答曰:學道以修德行善為上,然後當齋戒吐納;若無善功。亦徒勞于山林矣。所謂善功,即奉師營齋,寫經造像.燃燈燒香,勸善度人,周窮救疾,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各守倫常道德。若能清齋誦經,修道立行,則仙道自成,不必隱藏於山藪。經文下卷假託葛玄向"太極真人高上法師"請問人生宿緣之事。謂世人各有本行宿緣命根,隨先世善惡之不同而受命有異。罪福之報應如影隨形,而報在三世。修道受戒者來世可得福報,作惡犯戒者生受刑罰考治,死入地獄受苦,來世轉生為下賤僕役或邊夷殘疾。全書主旨在勸人修道行善。

 

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一卷 共3頁
  原名《太上洞玄靈寶仙人請問本行因緣眾聖難經》。道教古《靈寶經》之一,約成書于東晉末南朝初。陸修靜《靈寶經目》已著錄。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另有敦煌唐抄本(P
2454),題作《太上洞玄靈寶妙經第十五眾聖難》。經稱吳赤烏三年(240),地仙道士三十三人登勞盛山遏見葛玄,請問彼等修道六百年尚為地仙,師尊方始學道即被賜為太極左仙公,不知作何功德受此天職。葛玄答云:爾等前世學道,志在小乘,唯念度己,不念度人,少作功德,故止為地仙。葛玄宿世發心向道,多生積修,尊法讀經,志行大乘,大作功德,度諸困厄,故今得為太極左仙公。經文宗旨在勸人修行大乘之道,不僅自度,而且普度他人。

 

洞玄靈寶太上真人問疾經一卷 共10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蓋係南北朝或隋唐道土所作。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分十二品,假託天尊為弟子元始真人演說,解說眾生疾病苦惱之原由。謂眾生今世富貴貧賤,皆前身善惡之果報。後世學仙之士有內懷陰惡、不念濟眾生、慳貪殺害、不仁不孝等七十二大病。齋戒行道,可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情罪源,得六慧通達。修誦此經,能各滿所願,成仙升天,九祖同度。全書要旨在說明善惡因緣果報,勸人敬禮天尊,修道行善。

 

太極左仙公說神符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應為唐宋時道士所造。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此書一卷。今本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假託太極左仙公葛玄在華陽洞天為道士鄭思遠說長生神符之法。此神符即金丹(外丹),游于金木之間,合五行之理,水火之性。以爐鼎煉製,化砂為金,化金為寶,服之可以延壽增福。經文略述安爐立鼎,加水煉製之法,但文字頗隱晦。文中插人注解,亦不署注者姓名。
 

太上洞玄靈寶飛行三界通微內思妙經一卷 共6頁
  道教古《靈寶經》之一,約成書于南北朝或隋唐。《太平御覽》卷六七六引此書,蔣叔輿《齋壇安鎮經目》亦著錄。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假託太極真人(徐來勒)說"太上靈寶飛行三界隱存上道"。此道乃存思之法,於規定時日依法叩齒、誦咒,心中存思日月星斗之精或身內諸神。據說行此道法百日。諾疾皆除,三百日可役鬼神,騰身虛空;三年得道成真,五年位登仙王。

 

洞玄靈寶玄一真人說生死輪轉因緣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約出於隋唐。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假託二天法師玄一真人為仙人云度講說生死因緣之事。謂天地與人皆隨因緣輪轉相生,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皆非常會,死後各隨善惡之緣轉生。世人若能供養三寶,心慕神仙,必降致仙人,白日升天。又稱行善者天選善人生為其子孫,使父母得其福;行惡者天選惡逆生於其門,使父母受其累。又稱金馬之末,天運交周,水龍之歲,李君(李弘)出治。其時聖世,生死善惡將分,善心男女得遇聖人超度,一門同慶,惡人則不與聖人相宜。此說出自《太上洞淵神咒經》。

 

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內容與《升玄內教經》卷七《
中和品》類同,而文字更為簡古,蓋 係南北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以勸人奉道守戒,行善去惡為主旨。謂道以中和為德,人當以戒制情,使德行合道,攝護心口耳目意,守五道戒。五戒者,一不得淫佚不止;二不得縱情喜怒,罵詈詛咒;三不得妄含毒害,嫉妒於人;四不得穢身長濁,飲酒迷亂;五不得貪求財貨。又當忠孝仁義,恤貧濟危,如此則自然與大道合一,上得神仙,中得倍壽,下得延年而不橫夭。

太上洞玄靈寶三十二天天尊應號經二六卷(存卷一二、二二) 共8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應為南北朝道士所造。原書二十六卷,今《道藏》本僅殘存第十二及二十二卷,收入太平部。第十二卷載"清明何童天"二百位天尊名號;卷二十二載"無思江由天"二百位天尊名號。經文宣稱:世間男女若燒香燃燈、至心歸命信禮天尊,思神念真,誦詠洞章,可乞求天尊解脫前世今生及九親姻族所犯罪過,滅除五苦,形魂安寧,衣食自然,逍遙適樂。

 

太上靈寶昇玄內教經中和品述議疏一卷 共14頁
  原不署注疏者姓名,從內容文字看,似為唐人所作。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本書是南北朝道經《升玄內教經》卷七《
中和品》之注疏。作者以隋唐重玄派哲理疏解原經。條分縷折,發明雙遣有無,棄邊取中,不滯於善惡之義。如開篇第一段疏文即云:"夫中和經者,蓋是登真之妙訣,人道之要方,理貫重玄,義該雙遣。"又云:"所言中和者,中是非外之名,和是順從之目。攝心于內,呼之曰中;順道無違,乃受和稱。…'思善舍惡,名曰中和"此段為全書要旨。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一卷 共13頁
  唐太清觀道士史祟、學士崔堤、蔗稷等奉敕編撰。《通志。藝文略》著錄"一切道經音義序一卷",即此書。今本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原為唐代官修道書《一切道經音義》之序論。卷首有唐玄宗禦制《一切道經音義序》,救命諸觀大德及兩宮學士討論義理,考校群籍,撰寫《一切道經音義》一百四十卷。又有史祟撰《妙門由起序》一篇,內稱史崇與兩宮學士、諸觀大德四十餘人,據京師所藏道經二千餘卷,以為音訓,名曰《一切道經音義》,兼撰《妙門由起》六篇,以及《所音經目》與《舊經目錄》,總為一百十三卷。按此序所說《一切道經音義》,又名《道藏音義目錄》, 係唐代官修道教辭書反目錄書,《新唐書.藝文志》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該書正文佚,僅存序文及《妙門由起》六篇。其篇目依次為:《明道化》、《明天尊》、《明法界》、《明居處》、《明開度》、《明經法》。各篇皆摘引道教諸經之說,概論天地化生、道教源起及道門經法降世傳授始末。其中所引道書約八十餘種,可供研究道教經典者參考。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一卷 共7頁
  又名《玄門大論》或《道門大論》。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之際。據《道藏缺經目錄》著錄,原書有二十卷。今《道藏》本僅殘存一卷,收入太平部。殘本內容係闡釋道教十二部經典之名義,分為二十小節。前六節總釋十二部名義要旨,第七至十八節分釋十二部之義,最後兩節復述道教三乘(三洞)真經各有十二部之義。全書行文體例類似南朝宋文明《通門論》,皆引經據典,條分縷析,逐字逐句詳為闡釋。其說對後世頗有影響。《三洞珠囊》、《雲笈七籖》等書均大段摘引本書。唐道士孟安排亦節取本書要旨而撰《道教義樞》十卷。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六卷 共25頁
  又名《三洞奉道科霞》.原題"金明七真撰",金明七真乃神仙名號。據考魔書實際應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最晚在唐玄宗之前已問世。原書三卷,《宋史 .藝文志》有著錄。今《道藏》本六卷,收入太平部。另有敦煌抄本四件(S3863、P3682、S809、P
2337)。其中P3682、S809兩件不見於《道藏》本,當 係佚文。

  本書為現存早期道教科戒威儀之重要資料。據卷首序言,全書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其一為"指修時要",分品著錄道士女冠出家修道及日常飲食起居,服飾舉止等方面所應遵守奉行之科條戒規,共五百十二條。其二為"儀范八章",即八種科儀軌範。有誦經儀、講經儀、法次儀、法服儀、常朝儀、中齋儀、中會儀、度人儀等。第一部分相當於《道藏》本前三卷及敦煌S3863、P3682、S809抄本內容。第二部分相當於《道藏》本後三卷及敦煌P2337抄本內容。但今《道藏》本及敦煌本僅存十一品(原書品數不詳,至少應有二十四品),約二百數十條科戒,較原書五百十二條之數相差甚多。儘管如此,本書對研究隋唐官方道教科戒制度、宮觀生活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中《法次儀》載道士分階授度經戒法籙之制度,著錄道書近二百五十種,尤為研究考定早期道教經典之重要史科。

 

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二卷 共13頁
  原題"太極太虛真人"。從內容文字看,與《三洞奉道科戒》極為相似,疑係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二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分三十五品,詳述道士出家修行及日常生活所應遵奉之科戒儀軌。其言談舉止、坐臥起居、服飾飲食、出家奉道、製作法具、誦讀經典、建齋設醮、燒香燃燈、奏章乞請、省問雙親、供養父母、為師服喪,以至死亡擯葬、處分遺物等等,凡大小事項皆有科條規則。

 

陸先生道門科略一卷 共3頁
  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撰。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言東晉南朝天師道"立治置職",以道官祭酒統制道民之法。據稱此法乃正一天師張道陵所制,用以誅伐群鬼,禁斷淫祠,佐時理化。奉道之家皆應編戶著籍,一年三會,核定戶籍人口,落死上生,繳納"命信"。道師據此向天曹啟告,祈請天神保佑道民家宅安全,禳災卻禍。又稱天師道祭酒道官受職升遷、穿著法服皆有制度科法。道民受籙之後,積有功德者依次從籙吏升遷至散氣道士、別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八治、中八治、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方可拜署陽平、鹿堂、鶴鳴三治職任。道家法服如世間朝服,有品秩五等之制,不可違亂。此書對研究早期天師道團組織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三卷 共21頁
  原不題撰人。書中載唐天皇(唐高宗)問道于中嶽潘尊師(潘師正),當係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南宋《秘目》著錄此書一卷。今《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太平部。此書內容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卷1一8頁)概述道教及道門經法肇起原由,並解釋二天、三洞、三君、十二部經、三乘、三界、四寺、六度行、六根、四大、五蔭、三業、五苦、等名詞術語之義。第二部分(上卷9頁_下卷2頁)是唐高宗與潘師正關於道教經法之問答記錄。解答的問題有存三守一、發際九宮、六合宮、道教階梯證果、天尊名號階級、天尊十身、諸天聖真名號居處、諸真位業品級、三十六天名弓、日月星宿之神、玄中大法師十號等等。第三部分(下卷2一l7頁)為道教法術名詞解釋,所釋名詞有一乘、 一念、二景、二氣……等等,約百餘條。第四部分(下卷17-20頁)摘錄《海空智藏經》,解釋有關修持心性觀慧之名詞術語,如"三階"、"十心"、"十行"、"十迴"、''十轉"、"十種障"等等。全書所釋道教經法名義約一目四十餘條,實為一部解釋道教義理之小辭書。(王卡)

 

道教義樞一○卷(存卷一至五、七至十) 共34頁
  原題"清溪道士孟安排集"。孟安排係唐高宗、武後時人,此書撰于唐高宗初年。原書十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一部闡述道教義理之重要論著。作者模仿《玄門大義》之體例,舉出道教義理名數之重要者三十七條,先以駢文提其玄要,名之曰"義" 然後廣引六朝道經及諸法師之說,詳加論析解釋。其所舉三十七義有道教義、法身義、三寶義、位業義、三洞義、七部義、十二部義、兩半義、道意義、十善義、因果義、五廟義、六情義、三業義、十惡義、三一義、二觀義、三乘義、六通義、四達義、六度義、四等義、三界義、五道義、混元義、理教義、境智義、自然義、道性義、福田義、淨仁義、三世義、五濁義、動寂義、感應義、有無義、假實義。(以上三乘義至四等義五條原文缺佚)。全書引述六朝隋唐道書及諸法師之說近一百六十種,亦可供研究者參考。

 

道典論四卷 共20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于隋唐之際。據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原書有三十卷。今《道藏》本僅殘存四卷,收入太平部。另有敦煌殘抄本二件(S3547、P3920)。此書是一部道教名詞術語辭典。現存《道藏》本有五十四個詞條。包括:太君、大神、飛天、童子、大士、道土、先生、上人、至學、貧道、宗匠、弟子、主者、屍解;誹謗、毀辱、攻擊、耽酒、放蕩、不慈、不孝、三障、三畏、三毒、四病、五 慾、五濁、七傷、八難、七患、五敗、田獵、漁捕、苦酷、淫把、謀逆、承負、妙瑞、災異、怪妖、夢相、真人、吉兆、凶徵;服餌、導引、胎息、雲牙、服黃炁、服王炁、服六戊、服三光、丹品、丹名,等等。以上各條皆先列舉詞目,然後引經據典以解釋其義。所引道書約八十種,均為漢魏六朝道教三洞四輔諸經典,可供研究者參考。

 

太上妙法本相經三卷 共17頁
  簡稱《本相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原書至少有二十多卷。現《道藏》本僅殘存三卷,收入太平部。乃據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著錄,敦煌遺書中有唐代《本相經》抄本殘卷十二件。其中P
2429S2122、P 2389P 2476P3091及貞松堂藏本等八件抄本內容均不見於《道藏》本。P 2357S 3173、P 2396P2755等抄本與《道藏》本有頗多異文。此外《上清道類事相》、《要修科儀戒律抄》等唐宋佛道典籍亦保留不少《本相經》佚文。

  此經假託元始天尊與"辨夫"及外道之人相互問難,解說道教義理及齋戒法術要旨,其內容頗雜亂,涉及宇宙生成,眾生業報因緣,治國修身及修道求仙等等。大旨以《道德經》為立論之本,又受《靈寶經》影響。謂"道者萬物之父,空者萬物之母"。學道之人應抱道執德,為于尤為之為,居於無想之想,處於無著之著。又駁斥外道,論證宿業因緣。謂"一切眾生各有緣品,前世積業今塵所受,今身所造後世所受"。又強調學道尊師,持齋守戒之重要,論述治身治國皆應以無為無 慾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囑卯金,木子弓口乃興焉",可見此經受《洞淵神咒經》影響。

 

上清道類事相四卷 共17頁
  原題"大唐
陸海羽客王懸河修。"王懸河 係唐高宗、武後時道士。原書四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道教類書,分品纂集諸道書中有關神仙道士所居樓臺宮觀宅室等建築之文。共有六品:仙觀品、樓閣品、仙房品、寶台品、瓊室品、宅字靈廟品。全書引述道教典籍一百七十餘種,多為六朝古籍,可供研究者取資。

 

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三卷 共21頁
  原不題撰人。據考應為金朝上方真元派四種經典之一。三卷,收《道藏》太平部。是書有經有注。經文分二十四章。上中二卷十六章以宣揚儒家忠孝倫理,修齊治平之說為主;下卷八章,鼓吹儒釋道三教合一,講述佛家明素歸空、道教修真煉性之旨。注文除逐句解釋經意之外,又有"洞曰"、"頌曰"兩種文字,以內丹修煉之道附會經文,其內丹養生說大旨為抱陽守 一,煉氣養神,而終歸于複合常道,成仙證真。

 

上方鈞天演範真經一卷 共1頁
  此篇亦為金朝上方真元派四種經典之一,收入《道藏》太平部。經文僅三百餘字,分作三章。上章言儒家忠孝仁慈,持守中正之道。中下二章言破執有相,清靜覺慧,抱一守神,修仙證真之道。全篇思想內容與《上方靈寶無極至道開化真經》略同,而詞旨更為含渾賅練。

 

太平兩同書二卷 共8頁
  原不題撰人。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四之說,應為唐末學者羅隱所作。原書二卷,收入《道藏》大平部。另有寶顏堂秘笈本、四庫全書本。書》十笛:(貴賤)、《強》、《損益》、《敬慢》、《厚薄》、《避亂》、《得失》、《真偽》、《同異》、《愛憎》。宗老子、孔子之說,論述以上十對矛盾之相對
統一關係,以明治國治身之道。認為貴賤、強弱等皆相反相成,可向對方轉化。若能掌握其轉化之機,用以立德養生,禦下任臣,察人斷事,始可為有道之君,臻太平之治。又認為儒道二家其旨同歸,故名"兩同"。是為唐末五代較為重要之哲學思想資料。

 

洞玄靈寶左玄論四卷 共1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為隋唐道士所作。敦煌道經P
2390抄本及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七已引用此書。從《三洞珠囊》引文看,原書至少應有十三品。今《道藏》本僅殘存其中第四、第五品,分為四卷,收入太平部。前二卷為第四品《正真無上上仙大道金剛見品》,敘修持"正真無上上仙大道"之法。謂此大道分大小二乘,大乘先修慈悲,後人空觀,小乘先修空觀,後修慈悲。大乘因大果大,乃上仙之道。小乘修持諸觀法,包括有觀、生觀、死觀、老觀、兩觀、外觀、理觀、事觀等等。後兩卷為第五品(無上上三十六部經王品》,解釋三洞三十六部道經旨又.其說亦涉及修持慈悲、空觀。

 

上清太玄鑒誡論一卷 24-935
  原題"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太玄子即金末元初道士侯善淵。原書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訓誡道眾之論。分為八段,每段先說五言頌一首,然後為訓誡。作者認為: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在修真見性,做個天地不收,鬼神不管,自在逍遙的"分明漢"修直要旨在於真清真淨,寂然無形,棄假還真,認取本來一點神珠,換凡胎,棄濁骨,使體若虛空,性同日月:作者告誡道眾,要一刀兩段,割愛離親,除情去 慾、損念忘機 。一心志於仙道,積功累行,以期道契神真,超出生死。其說蓋本于全真道教旨。

 

無上秘要一○○卷(存卷三至七、九、一五至三五、三七至五七、六五至六六、七四、七六、七八、八三至八四、八七至八八、九一至一○○) 共295頁
  原不署撰人。《續高僧傳》卷二《釋彥瓊傳》稱: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齊之後,自纘道書,號曰《無上秘要》。原書一百卷,二百八十八品:有唐開元六年(718)敦煌抄本(殘存目錄及正文八卷),詳見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另有《道藏》本.殘存六十七卷,收入太平部。兩本除重複實存約六十九卷,一百三十七品。本書是道教史上第一部官方主持編修的大型道教類書。分類輯錄約三百種道書要言,全面概述道教神學、教理、科儀、方術。綜觀全書,大略以敷述天地萬物生成演化為首,次述人倫治化、眾神仙官、道門經法源起,再次為齋戒威儀之法、服食煉養之術,而終歸于成仙證真,體無合道。其品目分類頗具內在聯繫,
大大不包,細無不入,體現南北朝道教之神學世界觀、人生觀。書中保存不少現已亡佚之早期道教經典文獻.可供研究道教史學者參考。

 

三洞珠囊一○卷 共68頁
  原題"大唐
陸海羽客王懸河修"。南宋《秘目》、《通志 .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作三十卷。今《道藏》本僅存十卷,收入《太平部》。此書 係唐代重要道教類書,摘錄各種道書,分品編集。今本共有三十品,其中救導品、貧儉品、韜光品、敕追召道士品等,述古來神仙道士生平事蹟。投山水龍簡品、服食品、絕粒品、神仙丹藥名品、丹灶香爐品、坐忘精思品、時節品、叩齒咽液品等,述道教煉丹服食及養生成仙方術。長齋品、齋會品、舍失戒品、清戒品、立功禁忌品、受持八戒齋品等,言齋戒之法。二十四治品、二十四氣品、二十四地獄品、二十四職品、二十四應品、二十四真圖品等,言天師道立治設職及所奉天地鬼神。法門名數品、相好品,言神仙真靈之位業品級及其相貌。諸天年號日月品、分化國土品、劫數品等,言天地運轉劫數。老子為帝師品、老子化西胡品,言老子降世為帝王之師,化胡成佛故事。全書引述道書多達二百餘種,其中有不少亡佚古籍,如《道學傳》、《通門論》、《老子化胡經》等。是為研究六朝隋唐道教之重要史料。

 

雲山集八卷 共59頁
  元初全真派道士姬志真撰。八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姬志真詩文集。書中收錄賦二篇、碑記跋文十四篇、詩詞四百餘首。其詩詞大多宣揚遁世學仙,修心煉性,從體用、動靜等方面闡發心性本靜本寂之理。謂"神仙莫向外邊尋,止是元初一片心"。識心見性即超生死,證法身,形骸四大皆為患累。碑記主要追述王重陽、 邱處機等全真祖師業跡,並記述元初全真道士興建終南山、洛陽、盤山、咸寧、開州等地方名山宮觀,以及行齋度亡之情況,有一定史料價值。姬志真生當金元之際,詩文碑記往往描述當時赤地千里,萬無一存之慘況,國破家亡之痛流溢筆端。其文筆亦清雅可讀。

 

仙樂集五卷 共31頁
  金朝劉處玄撰。五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道大師劉處玄詩詞集,收錄詩詞歌頌五百六十餘首,皆宣揚全真教旨。認為人生短暫,輪回難逃,應早悟玄理,修道求仙,方可全家拔宅飛升,脫離生老病死,輪回業報之苦。所述修真大旨為內丹心性修煉。認為行住坐臥心常清靜,不著有無,俱忘動靜,以至心混世境,鬧媯L心,氣神相見,命住性定,則真性了,大丹成。又強調倫理綱常,勸行忠孝仁慈,為官清正,處世謙和,多作齋醮度人之事。又倡言三教歸一,勸人看三教書,與其師王重陽無異。

 

漸悟集二卷 共26頁
  金朝馬鈺撰。二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馬鈺詞曲集,收錄詞曲三百餘首。多係馬鈺出家離鄉後在陝西關中修道傳道時所作,書中詞曲或自詠自勉,描繪自身蓬頭垢面,乞食苦行之情狀;或贈答他人,勸人棄家學仙,勉勵學道之士,指示修真要旨。作者極力渲染生死輪回之苦,讚頌出家修道逍遙無累,神仙長生自在,所述修真之旨,以內丹清修心性為主。謂心地清靜無為,則神氣相結,自然成丹。為此必須違逆人情,斷絕酒色財氣、攀援愛戀之念,絕慮忘機,牢縛心猿意馬,磨瑩心鏡,直至"居塵不染真常應,真常應後顯胎仙,胎仙顯後真常定"。又稱"真功"與"真行"須雙修;真功即清靜自修,真行即救人疾苦。又有詠物詩詞數首,皆寄寓離塵出世之情。大抵以詩詞作為傳教救世工具。

 

草堂集一卷 共14頁
  金朝全真派道士王丹桂撰。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詞集,內載詞一百四十餘首,皆宣揚早期全真教旨,與馬鈺所撰詞曲同一格調。其詞多為贈寄答和之作,勸誡世人覺悟人生如夢幻,應早斷恩愛,脫離名利,覺悟心性本來圓成,以臻仙真之位。書中所述修真大旨以悟明心性為主。認為神仙即人之本來真性,只要"常使靈台熒熒,自然真息綿綿",精氣神凝,結就大丹。又唱言三教同源一體,無高無下。抒寫道土山居閑趣,讚美"欣即高歌困即眠"之自在生活。

 

自然集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應出於元代全真派道士之手。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輯錄散曲四十二首,大多歌詠內丹,謂調息綿綿,意固丹田,匹配陰陽,進火退符,煉就大丹,即可"騎坐白鶴跨鸞輅,離卻凡間登仙路"。其《正宮》一曲,讚頌全真道士生活情趣,有云:"我則待西風兩葉寬袍袖,看口月搬昏晝,千家飯足可求,百衲衣不害羞……傲人間王子公侯。"又斥責世人貪戀塵俗,為兒女名利奔波,難逃生死輪回之苦。感歎人生光陰似水,"都在煩惱中過了春秋"。

 

玄虛子鳴真集一卷 共4頁
  元朝玄虛子撰。卷首有元憲宗元年(1251)玄虛子門徒張志明序文,可知此書出於元初。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書中輯錄七律、七絕詩四十五首。多抒寫全真道士閒居養素之情趣,歌詠明心修性之事。如云:"人間利害般般盡,眼底浮華物物疏,興後蒲團盤膝坐,閑來土塌展腰舒。"警誡世人看破名利榮華,斬斷塵念。又唱言道禪一致,謂"禪道無為道是禪.道禪無二沒枯偏"。玄虛子為金元之際全真教徒,山西汾陰龍興觀道士。

 

葆光集三卷 共31頁
  金末元初道士尹志平撰。三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宗師尹志平詩文集,收錄詩詞四百餘首,語錄二則。其詩詞多即事感懷之作,抒寫作者自己及全真道士清閒安適之生活情趣,反襯亂世之艱難。又以因果報應勸人安分守己,莫起貪戀欺詐之心。其言修道,則以明心見性為主,類似禪宗。認為無須問汞學鉛,只要認得本來真面目,便是神仙。明心見性之要在於清靜,清靜之要則在觀空。既明萬法又不著于萬法,即是"諸法空相"。又轉述其師(邱處機)所傳全真性命之要為:"慧命相資助,一性真定,人大無礙法門,混而為真一,永超生滅,得靈通自在,目前有驗,是為妙道也。"

 

西雲集三卷 共10頁
  元朝祁志誠撰。三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道士祁志誠詩集,收錄七絕二百餘首,多抒寫出家隱居之逸趣,修真養性之心得。如云;"不羨人間萬戶侯,忘名棄利百無憂。饑來隨分巡門乞:飽後門庵學解牛。"教人修真學道,皆以廠悟心性為主,謂頓悟心性,即是神仙,其說近於禪宗。如云:"性定方知命自全";"不須窮論汞和鉛"。又云:"心性徹了,自然神氣沖和,結就大丹。"教人忘機絕塵,出塵學道,符合全真道教義。

 

勿齋先生文集二卷 共17頁
  南宋楊至質撰。二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收錄答謝書狀六十八篇,皆為駢體,文辭頗清麗。作者楊至質為南宋閣皂山道士,宋理宗敕賜高士,主管道教事。故與其書信往來者皆為朝官貴人、文士秀才,上至丞相皇帝。書信內容或恭賀官吏升遷,或
賀處士受徵召,或酬謝朝官之薦舉,從中可見道士與官府相互交往情形。部分文書亦反映當時社會狀況。如《謝郡守王監薄》一文稱:"巾缽如雲,政張頤而待哺;犁鋤得雨,須乞糴以贍耕。倉苗未了於半輸,縣稅早行於預借。"可見南宋農民遭受官府盤剝之重。

 

洞玄金玉集一○卷 共63頁
  金朝馬鈺撰,十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大師馬鈺詩詞集。共收錄詩詞九百餘首,皆係馬鈺出家入道後所作,反映他棄家入道,在山東、陝西修道傳教事蹟及其宗教思想。大多數詩詞為贈答之作,所贈者除道士、女冠外,且多儒士、官吏、醫者、商人、鐵工等各階層人士。其內容皆宣揚全真教旨,勸人覺悟人生短暫,輪回難逃,看破功名利祿,斷除酒色財氣,舍愛棄家,學道求仙。又教人去嗔忍辱,安貧抱樸,慈悲濟度。倡言三教和同,奉勸僧道互謗者"各休返倒"。書中所述修仙之道,以內丹性命修煉為主。言修性則以清靜無為求明心見性,言內丹則以養氣全神為要。如云:"清心境,常螢徹,照破萬緣,無生無滅,這本來一點元明,便朗如秋月。"詞旨清雅可誦。

 

丹陽神光燦一卷 共13頁
  金朝馬鈺撰。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都。此書為馬鈺詞集,收錄《滿庭芳》詞百首,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間。其詞多係贈答之作,皆以全真教旨勸人學道修行。主張性命雙修,功行兩全,而特重明心見性,行道濟世。謂"意靜心清,精秘氣結神凝,自然性停命住",神氣混合,結成大丹。又謂須常慈悲萬類."但見男兒女子,父母如然";立誓狀外戒'一首為馬鈺入道誓詞,其中提及早期全真道戒律:'遵依國法為先";"永除氣財酒色,棄榮華戒斷腥{羊,擅去提手}";"不得貪財誑語,詐做高賢"。又有詞頌揚全真教祖王重陽等人死後現象入夢之事。

 

悟真集二卷 共13頁
  金末元初全真派道士:李道玄撰。二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書中輯錄詩歌一百五十餘首。或述懷,或寄答,或歎時警世。宣揚全真教旨,倡言性命雙修。有云:"專氣保精能實腹,抱元守 一自虛心。"又鼓吹三教一致,謂"釋道從來本一源,如來老氏共登滅。"詩中又多抒寫道士閒居無累之逸趣,詩風略似邱處機。

 

雲光集四卷 共41頁
  金朝王處一撰。四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大師王處一詩詞集,收錄詩詞歌頌六百餘首。以贈答酬和之作居多,皆宣揚全真教旨。其贈答對象有太守、將軍等文武官員兵吏,以及儒生、釋子、道士、女冠、卜者、船家、店戶、村翁等社會各階層人物。大抵勸人歸去修道,而其教法以內丹為主。謂神氣混合,三田反復,三華聚頂,結成神丹,可臻形神俱妙,性命雙全。又多言悟性了心,教人"認得元初一點靈,無修無作了無生"。亦主張斷絕酒色財氣、妄情恩愛,處世柔弱謙下。又有齋醮詩多首,反映當時全真教為金朝宮廷及士民舉行宗教活動情形。

 

重陽全真集一三卷 共89頁
  金朝王喆撰。十三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道祖師王重陽詩詞集,是王重陽羽化後諸門人編集,共收錄詩詞歌頌千餘篇。其詩詞題材除應酬唱和,宣教佈道外,多為自述和抒懷,從中可見王 喆之思想及其生平。倡言三教一家,認為:"儒門釋戶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其交遊應答物件除道眾外,亦多有儒生釋子,而且遇儒言儒,遇釋言釋。詩詞多勸人看破肉身假合,功名空華,應及早歸心仙道,以求超出三界。斥酒色財氣為"四害",兒孫妻女為系累,勸人拋離妻子,出家修道。有詠骷髏詩多首,教人觀骷髏以自省肉身無常,覺悟生死輪回之苦,但又教導在家教徒遵守忠孝綱常,"與六親和睦,朋友圓方"。所述成仙之道,頗近禪宗。如云:"諸公如要真修行,饑來吃飯,睡來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學道,只要塵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靜兩個字。"又詠述內丹之道,謂神調氣和,氣神相結,性停命住,複返本來真性,即成就金丹。又有齋醮詩數首,可見王 喆亦兼行符錄。王重陽詩詞常雜以俚語,形式多樣。古詩、律絕、詞曲,乃至一字濤、三字詩、藏頭詩詞等無所不能,而尤喜填詞。金元全真派道士能為文墨者,皆好以詩詞歌曲論道言志,宣講教旨,其祖師王重陽實首開此風。

 

重陽教化集三卷 共22頁
  金朝王喆撰。三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收錄詩詞曲二百餘首,皆係王重陽化度弟子馬鈺入道之時,王、馬二人唱和之作,由馬丹陽之徒編集刊行。故本書中部分詩詞亦見於《重陽全真集》、馬鈺《漸悟集》、《神光燦》等書。王、馬唱和,為早期全真道傳教佈道之生動記錄。其詩詞內容,無非割愛離 慾,黜酒色財氣,縛心猿意馬,立志求仙。所述內丹之法以明心見性為主,謂心地清靜則神氣調和,行三田搬運,返還本初真性,則自然結成大丹。全書前後,有馬丹陽同鄉親友所撰序文六篇,記述王重陽教化馬鈺入道始末,可供研究早期全真教史。

 

重陽分梨十化集二卷 共8頁
  金朝王喆撰。二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收錄王喆與馬鈺應酬唱和詩詞,凡八十餘首。卷首有大定癸卯年(1183)甯海州進士馬大辨序文,內稱:王重陽初化馬丹陽時,令其棄家學道,馬氏夫婦未肯輕從之。王重陽於是每隔十日索一梨分送馬鈺夫婦,每次皆作詩詞歌頌隱其微旨,丹陽悉皆酬和。如此往來百日,分梨十化,馬鈺遂曉悟天地陰陽奇偶之數,明性命禍福生死之機,由是屏俗累,改衣冠,焚誓狀,夫婦皆師事王重陽。其唱和濤詞,後由門人編集成此書。原書收入《重陽教化集》中,今《道藏》本分出單行。王重陽教化馬鈺,大抵以肉身假合無常,輪回路險,勸其斬斷妻子牽累,脫離家庭樊籠,離鄉乞食,黜酒色財氣,調和神氣,返照心性,以求神仙之樂。所授道法乃性命雙修之內丹法。書中部分詩詞亦見於《重陽全真集》、《漸悟集》、《神光燦》等書。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一卷 共8頁
  金朝王喆撰。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假設問答以論述煉養修真之法。稱口齒為玄關,"提金精上玄者為金關,緊叩齒者為玉鎖",故書名"金關玉鎖訣"。大抵言叩齒存神,咽津服羔,保養精血,培丹田氣,以祛病保身之法。認為修真者斷絕酒色財氣,除去 慾樂貪戀,清靜惜氣,精血不衰,即可長生不死。又倡言三教歸一,稱"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謂三教皆不離真道。又述治冤魔、擒白牛、治陰鬼等法術。蓋 係王重陽早期著作。

 

馬自然金丹口訣一卷 共1頁
  北宋道士馬自然撰。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本篇內載七言古詩一首,歌詠內丹。作者自稱幸遇劉海蟾,得授金丹口訣。訣文稱:"玉液還丹人人有","本在人身休外覓"。修丹之要,唯在息念合精神,使元神不散,鉛汞相親,則九轉丹成,自然長生成仙。具體修煉方法語焉不詳。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一卷 共1頁
  金朝王喆撰。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內容為王重陽與馬鈺師徒二人就修真內煉相互問答,由全真門徒編集成書。所談問題有二十四條,即祖宗、性命、根蒂、龍虎、鉛汞、金公黃婆、嬰兒姹女、心猿意馬、賓主覺照、龍蛇、三寶、太上、出家、修行、長生不死、大道、清靜、三命、九星、九竅五剛、四時四大、三才、抽添、火候、太上七返等。大抵以元神元氣為內丹性命修煉之根蒂,以少私寡 慾、虛心見性為要訣。強調修真者真性不亂,萬緣不著,內心清靜不起雜念,外清靜而不染諸塵,即是長生不死。又言養起氣之法:"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心性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戒嗔怒養肺氣,五者美飲食養胃氣,六者少思慮養肝氣,七者寡嗜 慾養心氣。"此謂之"太上七返"。篇末引述徐神翁、晉真人、丹陽師之說,謂"凡人出家,絕名棄利、忘情去慾則心虛,心虛則氣住,氣住則神清,神清則德合道生矣"。是為全書要旨。

 

磻溪集六卷 共37頁
  金朝邱處機撰。《道藏》本六卷,收入太平部.另有北京圖書館藏金刻本。此書為全真道大師邱處機詩詞集,由其門徒于金末編集刊行,共收錄詩詞歌頌四百七十餘篇。詩詞題材廣泛,大多為抒情言志,紀事寫景之作.言求道成仙之志,抒傷時濟世之懷,是其詩詞基調.其登臨攬勝,謳歌山川,苦旱喜雨,警世湣物,有如仁人志土:其贈答應酬,隨機施教,除頑解蔽,論道明心,儼然一代宗師;其居山臨海,吟松贊月,流連風景,歸心自然,則似隱居高士。書中贊道湣物之詩屢見不鮮,大抵謂浮生若夢,世事無常,四大皆空,有如泡影。應及早看破紅塵,驚覺黃梁,脫離名利場,拋卻臭皮囊,遁人玄門,悟道修真,方為人生之歸宿。其或不然,亦當敦倫盡分,隨緣修行,身在凡間,而心明物外。其論修道,重在身心清靜,返本歸真,去愛 慾,離聲色,除妄念,複真性。所謂"本來一物無凝礙";"一念無生即自由"。其說近似禪宗。然其傷時感事之作,表達對亂世眾生哀憫之情,教人以真行濟世化人,則又近儒。故又倡言三教同源,謂"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其詩詞藝術水平極高,"動容無不妙,出語總成真"。是為道流詩詞上乘之作。

 

水雲集三卷 共20頁
  金朝譚處端撰。三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為全真道大師譚處端詩文集,收錄詩詞歌頌二百四十餘首,示門人語錄一則。詩詞題材多為贈答、述懷之作,問亦詠物、記遊。皆宣揚全真教旨,謂人生短促,苦海波險,應斬斷名韁利鎖,割棄恩愛牽纏,出家悟道修真。其所述修真之要,在於念念清靜,認識靈源,明心見性。謂眾生迷昧真源,於一切境上起貪嗔癡等無明之心,意念生滅不停,故不得解脫。修道人割情棄愛,摧強挫銳,降伏滅除不善之心,十二時中念念清靜,自然神氣沖和,得見"父母未生時真性本來面目"。頗似禪宗之說。對居家信徒,則勸導踐履忠孝,常行仁慈,宣稱:"為官清政同修道,忠孝仁慈勝出家。"又宣揚三教一家,有詩云:"三教由來總一家,道禪清靜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跨彩霞。"

 

太古集四卷 25-865
  金朝郝大通撰。原本十五卷,今《道藏》本僅存四卷,收入太平部。此書為全真道大師郝大通詩文集,其詩詞歌賦缺佚大半。殘存內容可分為三部分。其一為《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乃四言偈頌,逐句自注。大略謂道以虛無為體,以有為用;太極肇分,三才定位,天地垂象於八卦五行七政。修真之士仰觀俯察,體天之道而用之於修煉。《周易》之道以
乾坤為門戶,以北辰為樞機,以日月為運化,以四時為職宰,以五行為變通,以虛靜為體,應動為用。聖人體之用之,必在乎心;變而通之,必在乎神。以一神總無量之神,一法包無邊之法,一心統無數之心,是其大義。其二為周易圖像,羅列三十三圖,皆有釋義,從八卦五行、天文曆法之圖像,研究其間運動流轉之象數規律,以用之於煉丹。其三為金丹詩三十首,皆述內丹。其說以存神守氣為要,謂忘情息慮,"一性朝元攢正氣,萬神聚頂放三花",則大丹成就,乘雲升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九三卷 共598頁
  唐孫思邈撰,北宋林億、高保衡、錢象先等奉敕校正。原書三十卷,唐宋公私書目多有著錄。現存日本影宋本、影元本、明慎獨齋刊本,皆為三十卷。《道藏》本分作九十三卷,別出目錄二卷,凡九十五卷,收入太平部。此書為中國醫藥養生學名著。全書分二十六科,二百二十五類,輯錄醫藥方論約五千三百首。凡臟腑之論、針灸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以及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無所不包。其論病用藥,前本古人,斷以己意。古方用藥不過數味,而《千金方》有一方用藥多至數十味者,又兼取雜方單方,自成一家。孫思邈號稱醫聖,兼通三教而尤精道術。此書卷一論述醫德、卷十一言治魃魅咒客忤法、卷二十九辟瘟方、卷三十五治症符;以及卷八十一至八十三論養性之方,專述攝生、調氣、按摩、導引、服食、房中之術,皆深受道教影響。孫氏自序稱:古之名醫治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複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 慾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關攝養所致"。是為醫道與世態人生相關之至論。

 

急救仙方一一卷 共60頁
  原不題撰人。約出於明代。十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另有《四庫全書》本六卷,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此書內容分三部分。前三卷為明朝徐守貞所撰《婦產急救方集》,言救治婦產科疾病之方。分作妊娠諸疾晶、產難諸疾品、產後諸疾品、婦女雜病品。卷四至卷五為《濟陰品》,撰人不詳。後六卷又為另一書,內言救治外科疾病方。分作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治傷損方、療瘡治法、秘傳五痔品、上清紫庭追癆方.可見此書乃三種醫書合編而成,搜羅治婦產、外傷、痔瘡、癆瘵等類驗方頗多。其中卷十一收錄"淨明法中治癆瘵法",似為明代淨明派道士編集。

 

仙傳外科秘方一一卷 共64頁
  明初趙宜真編撰。焦竑《國史經籍志》著錄作十一卷。收入《道藏》太平部。卷首有洪武戊午年(1378)趙宜真及吳有壬序文,謂此書原係楊清叟所述,後輾轉授于趙宜真,趙臨終時囑其門徒刊印行世。全書分為十三品類,分別論述救治各種內外科疾病及雜症之方,尤以論治外科癰疽疔瘡等病為主。書中所收藥方四百餘首,除傳統驗方外,亦廣 採民間驗方,為一部有臨床實用價值之外科專著。此書編者原陽子趙宜真,係元末明初淨明道第四代宗師。書末附錄《力到行方便文》,勸人廣行濟危救難,佈施戒殺等善事。可見此書之編輯刊行,表明淨明道注重行善濟世。

 

法海遺珠四六卷 26-723
  編集者不詳:約成書於元末明初。四十六卷,收入《道藏》太幹部。此書彙集宋元金丹派南宗、正一道天師派、淨明派、西河派等道派法術,共收入符咒秘法四十餘篇。所述道法以雷法為主,用以召神役鬼、呼風喚雨、興雲起雷、催雪禦電、止雨祈晴、移妖星、滅火殃、煉度亡魂、治病除癆、斬鬼捉祟等,皆詳備行法式。其所述雷法特點為內丹外符並用,以內煉默運存想之丹法與外用符篆章咒召請雷神之道法相結合。凡書符念咒召請外神,莫不先存思默運,煉神合氣於內,然後以內氣吹呵出壇,以吾神與師神合為一體,號召雷神。其所用咒語如"唵嚙
Z@Z"等。書中所述宋元雷法之淵源流派,亦可供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