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192">

 

 

index.gif (3505 bytes)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 共1頁
  簡稱《常清靜經》。撰人不詳。約成書于唐代。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一卷。今本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不足四百字,內稱:"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好靜而 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大旨以清靜為本,勸人澄心遣慾,空無常寂,乃至寂無所寂,則體合於道。其說出自隋唐道教重玄哲學;此經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唐末杜光庭、南宋白玉蟾、金元全真道士侯善淵、李道純、王道淵等人皆為之作注。全真道以誦習此經為道土日常必修功課。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宣稱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生成人物,煉度鬼神,治天地間種種不祥。其尊號有"中天梵氣斗姆元君"、"大圓滿月光王"、"
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等。又稱斗姆主宰人身,人面有七竅,以應乎心;魄有七真,以應乎斗。凡修煉九還七返大丹者,皈心奉持斗姆,則頓悟玄關,靈光現前,內外清靜,自然了證太玄三一之道。飛升玉京。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一卷 共3頁
  宋代道士傅洞真撰。三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注以結合科儀與內修為主旨。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一卷 共1頁
  原不題撰人。據考應為北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原本為《五斗經》中一篇,今《道藏》本分出單行,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托稱太上老君于漢永壽元年授張天師《北斗延生本命真經》之後,複授此經。宣稱北斗為司生司殺,養人濟物之都會。"凡諸有情之人,既票天地之氣,陰陽之令,為男為女,可壽可天,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故世人應依老君所授科儀,時時朝拜北斗星君,可保身命長存。參見《五斗經》詞條。

 

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據考應為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原為《五斗經》中一篇,《道藏》本分出單行,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假託太上老君于漢永壽元年在蜀郡為張道陵演說。宣稱北斗七政與南斗六司分掌水火,"注擬天人之爵秩,增減士庶之祿俸,延促年齡,去留災福,莫不由其與奪也"。故世人皆應至心恭仰星斗,請乞佑護。當上章投詞,設釀祈請,即可消災度厄,延年長生。經文中有南斗符六枚,依法佩帶可"令人長命,無諸災害"。參見《五斗經》詞條。

 

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據考應為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原為《五斗經》中一篇,《道藏》本分出單行,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托太上老君在蜀中傳授正一天師南北二斗經後,又于永壽二年傳授此經。謂東斗帝君主算延年,能度三堣限W八難之厄。世人應依科朝拜東斗,於本命生辰,或月之朔望、月之九日,在家庭或觀字中以時花珍果供奉,焚香靜念,望東斗帝君醮謝罪業,求益年壽。參見《五斗經》詞條。

 

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據考應為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原本為《五斗經》中一篇,《道藏》本分出單行, 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托稱太上老君于漢永壽二年在蜀郡傳正一天師《東斗長生經》後, 又降授此經。謂西斗帝君主天之柄, "典司內外伐戮之事,搜察容隱邪鬼之形。下記世人,有善必錄,有惡必記"。世人應依科禮拜西斗,誦經念神。當於本命日或每月七日、 九日或十五日夜中,修設淨釀,迎拜帝君,請求禳除災禍。參見《五斗經》詞條。

 

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據考應為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原本為《五斗經》中一篇,《道藏》本分出,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托稱太上老君于永壽年中傳正一張天師《西斗靈文》之後,複授此經。經中宣揚五斗各有所司,"東斗主算,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巍然至尊"。世人應依科禮拜中斗大聖,精心存想,懇禱心願。"但依經嚴奉供養,於有災之日,或於本命之日,或於三元八會之辰,鋪設淨壇,以時果名花寶香供養,宣告科儀,清淨身心,啟請真聖,醮謝罪業。真聖歡喜,益算延年,無願不從。"參見《五斗經》詞條。

 

太上說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咒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時。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為一篇咒語,勸人誦經念神。宣稱:"子慾超升上界,不入幽真,當至意齋心,旦暮誦經。誦之百遍,魂魄安寧;誦之千遍,龍神衛形;誦之萬遍,伏滅邪精。所願皆得,所作皆成,降伏惡鬼,束縛妖靈。"經中所呼神名有天師真人、金童玉女、天丁力士、將軍金剛、龍王雷公、五帝五嶽、六甲六丁等,但不見有中斗大魁之名。

 

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一卷 共9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假託為大道北斗元君傳授漢明帝,經文分二十八章。前七章為北斗七元章,勸導明帝持守真道,去財色貪嗔之念,治國修身以智信為本,禮義為先,戒伐生命,休貪娛樂。第八至二十四章稱作"北元統章",傳授消災神咒、表奏科儀、救難真符及齋戒朝元之法。最後四章稱作"北斗咐囑",勸人堅信善惡報應及神靈法力,廣通《北斗經》文。經曰:"一切生民,心念行善善果之報,心念行惡惡緣之報。大道文語翰實不虛"。

 

太上老君說救生真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假託太上老君與八乾徒眾在紫微宮中琉璃七寶殿上廣說妙法,勸人持齋誦經,以消災釋冤,延年益算,獲六丁六甲守護,永保平安。

 

太上老君說消災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稱太上老君與諸天大聖俱坐於碧霞之殿,敕令諸神攝錄天下一切鬼魔及諸等災害。謂世間男女若有急厄患難,皆當冰浴齋戒,禮誦供養此經,呼念三十六金剛、二十五神王、二十七力士及三十七天師之名號,則一切災患病難自然消滅。

 

太上太清天童護命妙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唐末。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已引此經,南宋《秘目》及《通志
藝文略》均著錄。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假託太上老君傳授。謂修道之士及世間男女若能念誦此經,即有仙眾及神將吏兵前來守衛誦經者,防獸御鬼,治病消災,延年益壽,永保長生。經中又有老君所授消災治病靈符二十四枚,依法書符佩帶或吞服,亦可驅邪治病。《道藏》本此經末有宋紹興甲子茅山道士傅霄跋文,宣稱大觀三年(1109)四月十三日,茅山梁悟真遇太上老君傳授"加句《天童護命妙經》",令其專心誦之,終成神仙。

 

太上泰清皇老帝君運雷天童隱梵仙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于北宋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前半篇經文與《太上太清天童護命妙經》大致相同。後半篇則增入雷法咒語,呼召天蓬元師、天猷元師、北帝黑煞、雷公電母等神靈興起風雲雷電,驅役鬼神、保佑祈禳之人名書上清,位列仙班,所求皆至。因經中咒語多為梵文,故名《天童隱梵仙經》。

 

太上老君說安宅八陽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根據書中避諱,應成書于北宋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宣稱:凡人修選宅舍,驚動龍神,觸犯諸煞,應轉誦此經以禳謝神煞,則神煞不致為害。又稱念誦此經能治病強身,匡保田蠶,功德無量。

 

太上老君說補謝八陽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宣稱:太上老君見四方三界國土州縣、城市鄉坊動土修建之後,頻道災厄,無由解謝,乃救令諸煞神不得作祟。世人當燒香受持並供養讀誦此經。修建安宅時轉誦此經,可免災厄,"人宅大吉,常納光明"。

 

太上說十練生神救護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宣稱:太上老君因四輩眾生有三業六根,罪根無量,致招殃咎,遂教眾生誦念十方救苦天尊名號。眾生"若能奉此真經聖號,俱蒙解脫。孤魂滯魄獲生天堂,塵沙罪咎盡使消除"。

 

太上飛步五星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列舉水木火金土五星、五星夫人及北斗九星君名號,並詳述步踏五星之法。其法包括布列星圖,存祝閉氣,呼念神名,步罡踏斗,存三八景二十四神等。謂依次飛登五星,即可飛升成仙;篇末又有消煉屍穢、 懺罪祈禳等道術。

 

太上飛步南斗太微玉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假託上清丹華紫靈真女傳授赤君,內言步踏南斗六星之法。經中有南斗六星符,教人按日吞符,並丹書青素錦囊,佩帶胸前,飛登行事,凶事悉解。又列舉五星魂名及七星魄名,教人祝名存神步星。篇未有南斗六星名諱,以及步踏六星法式和祝語。

 

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寶書紫文上經一卷 共5頁
  又名《太微靈書紫文上經》。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約出於東晉南朝。《真話》卷五稱:"仙道有天皇象符以合元炁,亦在《紫文》中";《上清大洞真經目》著錄"上清金闕上記靈書紫文一卷",皆指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假託後聖金闕帝君授五老上真仙都君,五老又授方諸青童君。書中首先記述吞服日氣之法。其法以日出之時,東向對日叩齒九通,心個默念日魂之名,存想日中流霞紫氣入我身中,向日吞霞咽氣四十五過,然後咽液、叩齒、禱祝。是為存思食氣之法。又有存想與吞符配合行用之法,所吞之符有太微飲日氣閉明靈符、紫微飲月精太玄陰生符、太微天帝君天皇象符等。此外經中又載"太微靈書紫文拘三魂之法"、"太微靈書紫文制七魄之法",以誦咒術拘魂制魄。以上法術,《真誥》、《無上秘要》、《太平御覽》、《雲笈七籤》等書皆引用甚多。

 

洞神八帝妙精經一卷 共11頁
  
原不題撰人。約成書於東晉。據《太上洞神三皇儀》著錄,此經為洞神部經典之一,原本三卷。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內容繁雜,大抵為魏晉方士通神降靈,吞符誦咒之法術。首為《齋持八戒法》,列舉學道之土所持齋戒八條。其次為《三皇三一經》,言存思人體內上中下三丹田三一神君之法。又其次為《陽歌九章》,言歌頌神章(五言詩),感召天神之法。又其次為《九皇圖》,言存九皇神召,招神驅邪之法。內有上中下三皇神君圖像。又其次為《招真降靈符》,內有三皇招真符、升天符,謂依法書符吞服,可招真降靈,飛升上天。最後為《西城要訣三皇天文內大字》,摘錄東晉初帛和及鮑靚所傳《三皇文》(即92枚符文),並言施用符文招神拘魂,禁鬼驅邪之方術要訣。
  本書之末附錄《抱樸密言》一篇,為東晉葛洪自述其早年牧牛之時,以天文符法召山神斷除虎害之事,並述三皇天文源出始末。是為研究東晉時《三皇經》傳世經過及其內容之重要資料。

 

太上老君內觀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之際。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篆略說》已引此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雲笈七籖》卷十七亦收錄此經。經文言內觀靜心之法。謂人心本來清靜,因染六情而人苦海。"心若清靜,則萬禍不生"。故修道即是修心,其要在於"內觀己身,澄其心也"。內觀之法,先思萬物之中人最尊貴,莫妄染諸塵。再滅六識六慾,虛心無心、定心安心、靜心正心,清心淨心。心靜神定,以至於"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日思尋,表媯穇I,神道微深"。又謂修心須與煉形結合,使精氣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 崑崙"。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應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言內觀了心之法。宣稱"心為神主,動靜從心";"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為"不動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廠真性心。心無所住,住無所心。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其說出自隋唐道教重玄哲學。

 


太上老君內丹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以《陰符經》為本,敍述內丹修煉之道。謂長生之術有三"上有神仙抱一,中有富國安民,下有強兵戰勝。"所述丹法為以神運精,氣結為丹,河車運轉,鼎爐烹煉。又謂修道先須修心。修心之要在洗心易行,清靜六根,"勿思衣食,勿思嗜 慾,勿思名利,勿思榮辱,抱一守中"。

 

太上內丹守一真定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原題南嶽七
金寶山慶華紫光天母傳,假託元始上帝授以修真妙道。經云:"夫動二以為陰,靜一以為陽;二則有變, 一則守常。知常悟明,抱一契靈;兆慾久視,當服金晶。定神運氣,真息綿綿;綿綿存之,玄之又玄。中田流火、陰魄上迎;坎離交固,變化自然。"所述丹法似為陰陽雙修,最終達”陰去陽純,白日超升"。

 

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言內丹修煉之法。謂人身中有七寶,"精是水銀,血是黃金,黑是美玉,髓是水晶,腦是靈砂,腎是
,心是珊瑚。此是七寶,歸身不散,煉就大藥,萬神盡登仙矣"。經文教人一心內守,調息綿綿,聚五行真氣,結成刀圭,神氣相結而成九轉大丹。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與《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為姊妹篇。內經言內丹修煉,而外經論處世修身。經文四十七句,每句三字。大旨勸人敬奉天地日月,忠孝仁義,行善積德,處世溫良恭儉。末曰:依此行,可超升。"

 

太上說轉輪五道宿命因緣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稱太上老君在舍衛國屍俱類樹下,與左玄真人及諸仙真講說宿命因緣。謂世人今身一切禍福,皆是前世行為之報應。勸人燒香行道,齋戒誦經,燃燈續明,佈施行善,種植福田,以求福報。經中有燃燈續明科儀。

 

太上化道度世仙經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分作三品。第一《化道品》,勸人修心煉性,清心寡慾。謂修道者應"持齋奉戒,淡泊為門,身心清靜,無愛無憎"。第二《五彩品》,謂"天地與人,元同一根";"人之生死,患害色身"。勸人隨
順天地,自然無 慾。第三《玄理品》,論述"餐津服氣"之法。宣稱:"故煉金丹者,以津液為本也,服氣者五行之正氣也。"全篇要旨為論述修心服氣之道。

 

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一卷 共2頁
  太上老君說天媳救苦靈驗經 撰人不詳。書中有明永樂七年(
1409)敕封天妃之尊號,當成書于明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按天紀即女神媽祖,相傳為北宋初福建莆田湄洲嶼人氏。生而聰敏,能知禍福,救護海上遇難之人。宋元以來,福建及東南沿海各省民間多奉祀媽祖,求其佑護。官方及佛道二教亦祟奉此神,尊之為天妃。本篇即道教奉祀天紀之經典。經中首先收錄莆田、興化地區民間禮贊及啟請天妃之咒詞,其次敍說天紀神話。宣稱太上老君觀見江河湖海多有舟船翻覆,損人性命之事,及命妙行玉女降生人間,救民疾苦,是為天妃。天妃立誓救助舟船,保護客商,斬惡除災,護國護民,為船家商賈、平民百姓造福。篇末載天紀救苦靈符及效符咒語,為遇難者禱告求救時所用。

 

太上老君說長生益算妙經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宣稱:太上老君命東極長生真君召六甲主算之神,令其遊行國界,賜人符策,教人轉經益算,齋戒供養,以除苦難。書中有太上開心符、益算符、護命符、金木水火土不相克符,以及各種厭鬼神符。勸人持經受符,求神保佑。

 

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壽真經一卷 共3頁
  原不題撰人。據卷首序文所述,此經應為元朝道士苗善時根據古本改編而成,約成書於泰定甲子年(
1324)。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分六章。宣稱三元帝君(即天地水三官)肇生於太極混噸,"職任宰御,巡曆考校。凡仙官真人、天神地抵、水母、三界萬靈、君臣人物善,悉主隸焉"。勸導世人應受持三元齋戒,澡沫身心,誦味此經,敬持真咒,精進力行,即可消災除罪,增延福壽

 

太上老君說解釋咒詛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假託太上老君傳授尹喜解除咒詛厭魅之法。經文稱:"善男子善女人或被惡人咒詛厭禱者,皆當香湯沐浴,建立道場,請三洞道士轉誦此經",其病即瘥,咒詛可解。又可召請五帝部從兵馬。剪除邪魅不詳之鬼,追取厭蠱之人,令善男善女
福壽延長。

 

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宣稱:人生宿命因緣,各有五行正氣,各有五斗所管。"五斗星君、九天眾聖,注生注祿、注富注貧、注長注短、注吉注凶,皆由眾生自作自受。"勸導世人或持齋戒,或作善緣,服飲五方真文神咒,隨力章釀。尤其應向五斗星君、本命元辰許納本命錢。"依此燒醮了足,別無少欠,即得見世安樂,出入通達,吉無不利,所願如心。"是為正一道士假借神名以求佈施之作。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三卷 共8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分三品。第一《開度品》,假託元始天尊與無極真人問答,勸人真心至禱,開轉此經,召請三五將軍、六六神將等百千萬神救諳厄難,獲福無量。第二《應機品》,托老君答尹喜問,講述三洞尊經、三清、九天帝、三十二天帝、二十七等齋。勸人"因經悟道,佩籙除邪,持齋感真,修真煉”。第三《統御品》,亦假託老君與尹喜問答。謂人事法象天地,上天有玉
皇統御三界,人間天子亦設文武百僚統御天下。勸導世人應"至心奉道,篤敬天地父母,日月星辰,上順天帝,下分地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臣克忠,為君克聖"。

 

太上日月混元經一卷 共1頁
  原不題撰人。約成書于唐代。北宋《祟文總目》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玄元先生日月混元經一卷";《通志.藝文略》亦著錄,題作"元光撰"。今本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言煉丹法訣。先論採藥,謂"
乾坤坎離,剛柔配合,四者相包,謂之橐籬,會於鼎中,煉火為藥"。又論煉丹火候,宣稱:"先白後黃,赤黑表堙A色變更紫,光華赫然。九轉純陽,五氣方足,歸彼厚土,而成還丹,流形金石,致火一年"。所述丹法當為外丹。

 

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一卷 共2頁
  簡稱《日月混常經》。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宋元。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稱北斗諸星及七曜、二十八宿諸星,各有星精。諸星精各於其所主之日化身降世,或為卜人、遊客、童子、飲食客、老人、文人、好女;或化作道土、師僧、美少年、老母、少女、尼師。世人若能遇而識之,則有求必應,或賜人富貴官職,或賜人妻妄貴子,或授以仙術。書中列舉太公、李斯、諸葛亮、黃帝、張良、李靖、李淳風等人識別星精化身而得秘要之事。此經似受唐李筌遇驪山老母授《陰符經》秘要故事影響。

 

太上妙始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首先論述宇宙天地萬物之起源,即所謂"妙始"。內稱:道以虛無為宗,以清微玄元之氣為本,合則為元氣,散則為天地。"天地之氣交合,然後人民、禽獸、草木、螘行、蠕動,森然皆生"。又稱天地之間有仙聖鬼神,勸人行善去惡。謂人生時能奉道守戒,死後皆生諸天中福舍安穩之處,長在道氣之中,無複謫罰,福流子孫,來世轉生豪貴。若生時唯惡無善,死後入地獄受考,魂魄苦痛備至,"若出為人,必生下賤愚癡之中"。篇末敘老子化胡及授張鎮南正一法等事,蓋為正一道士所作。

 

太上浩元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言內修煉養之術,經文內容文體皆襲取《黃庭經》。主張恬淡無為,絕愛棄慾、守精門固靈根,呼吸精氣,保營精神,以求長生升天。故云:"恬淡無為志不衰,玉扇金笛靜多扉,呼吸
中和生細微。返真還朴幼子機,絕愛棄慾神自歸;又云:"精氣周遊五神強,呼吸不輟升蒼蒼。""上宮朱堜y以溫,中宮赤幘儼而存,下宮丹衣守精門,審能引之齊乾坤"

 

混元八景真經五卷 共18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言內修煉養之術,經文內容文體皆襲取《黃庭經》。主張恬淡無為,絕愛棄慾、守精門固靈根,呼吸精氣,保營精神,以求長生升天。故疲”恬淡無為志不衰,玉扇金笛靜多扉,呼吸
中和生細微。返真還朴幼子機,絕愛棄 慾神自歸。"又云:"精氣周遊五神強,呼吸不輟升蒼蒼。""上宮朱堜y以溫,中宮赤幘儼而存,下宮丹衣守精門,審能引之齊乾坤"

 

老子像名經一○卷(存卷一至五、九、一○) 共18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際。原書十卷,今《道藏》本缺第六、七、八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另有敦煌唐寫本三件(Sl 513、P3344、S
6009V),題作《老子十方像名經》。此經假託高上老子與十方真人神聖遊歷十方無極世界,見眾生廣造諸惡重罪,孤魂流落十方地獄之中受苦。老子遂說十方天尊應化靈像及名號,令人"敬禮稱揚,悔過滅惡,生福長善"。經中列舉十方天尊靈像名號,共1160名(今本有缺)。勸人"隨其分力,金銀珠玉、瓦石銅鐵、丹青繡畫,造其形像,布散十方,遍滿國土,禮拜供養,立觀度人,行道念誦,散花燃燈,懺悔發願,奉誠持齋"。謂如此可消除罪惡,得福無量。

 

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托稱太上老君在西那玉國鬱利山中為十方諸聖講說因緣,回答海空智藏真人之問。老君詳說父母對於子女恩重如山,並顯現神變,展示地獄中不孝之子受惡報酷刑之相。以及孝子在天堂中受善報福慶之狀,勸導世人應進行孝道。經文貶低佛徒不孝父母,但其因果報應思想則來自佛教,文字術語亦模仿《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南末道士呂元素所編《道門定制》卷五提及"真武靈應真君報父母恩重經一卷",似即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前半部分為正文,假託玄天上帝(即真武)演說父母生養兒女之艱難,勸導世人應修行報答父母重思。後半部分為"玄帝報恩聖號",教人誦真禮聖,祈恩報本,祝願"我見在父母
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得超生"。經中稱玄帝聖號為:"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天尊"。經文末附載元末明初道士趙宜真跋文,略述真武為淨樂國太子,入太和山修道神話。

 

道德真經二卷 共8頁
  
即《老子》,又稱《五千文》。相傳春秋末期周朝史官老聃所著,或以為成書于戰國。其書敘道家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及個人修身處世之道。提出先天虛無之"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源,主張治國修身皆應效法自然,清靜無為,以達長治久安,長生久視之目的。秦漢以後,歷代道家學者及道教徒皆奉此書為根本經典,為之注釋者甚多。今《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收入《道德真經》白文本二卷,又唐初傅奕《道德經古本篇》二卷。又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歷代《道德經》注本五十餘種。近代從長沙馬堆漢墓出土之帛書《道德經》,為現存最早版本。

 

道德經古本篇二卷 共7頁
  唐初傅奕校定。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書為《道德經》較早版本。與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帛書《老子》近似。

 

西升經三卷 共24頁
  又名《老子西升經》或《西升記》。其序文稱:老于為關尹講授《道德經》之後,又為關尹講授道要,另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經》。實際此經應出於魏晉葛洪《神仙傳》最早提及"西升",北周道士韋節始為之注解。今《道藏》本三卷,為宋徽宗政和御注本,收入洞神部本文類。此經吸收《道德經》思想,論述煉養形神之道,大”以得一為要妙,以飛升為餘事"。告誡關令尹喜"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致虛守柔,返于自然。又稱"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合同,固能長久"。宋徽宗注文吸收韋處玄、徐道邈諸家之長,于趨妙達本,致虛守柔之義,多所發揮。

 

無上妙道文始真經一卷 共12頁
  原名《關尹子》。相傳為先秦關令尹喜之作。《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其書隋唐史志均無著錄,亡佚已久。今本《關尹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據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考訂,應為南宋文士偽託,出於宋孝宗時。其書分為(一字》、《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共九篇。書中雜採儒道神仙家之言,論述修煉形神性命之道。其中有嬰兒姹女、絳宮白虎等丹家術語,又襲取佛教思想。譚獻《複堂日記》卷五批評此書句意凡狠,"多有與《圓覺》、《愣嚴》相出入者"。

 

沖虛至德真經三卷 共31頁
  原名《列子》,相傳為戰國人列御寇所作。《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已亡佚。現存《列子》,似為魏晉玄學家偽託之作,東晉張湛始為之整理並作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沼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尊其書為《沖虛真經》。北宋真宗時改名《沖虛至德真經》。原書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另有歷代注釋本數種。書分八篇,其文模仿《莊子》,多為寓言故事,大旨宣揚道家清虛無為思想。《黃帝》、《湯問》、《周穆王》等篇描述神仙真人之靈異及仙界奇景,主張去 慾養性;《天瑞篇》宣揚佛教生苦死樂、輪回報應思想,皆為後世道教吸取。《楊朱》篇鼓吹及時行樂,放逸不拘,則為後人所詬病。

 

洞靈真經一卷 共1頁
  原名《亢倉子》,或作《庚桑子》。據韋滔《孟浩然集序》及《新唐書.藝文志》所述,應為唐玄宗天寶年間處士王士元撰。原本二卷,今《道藏》本合為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全書九篇,除首篇《全道》抄襲《莊子 .庚桑楚》外,其餘《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賢道》、《順道》、《農道》、《兵道》等篇,採自《列子》、《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新序》、《說苑》、《禮記》等古籍。雖屬雜抄,但內容較完整,大旨言治國全身之道。

 

南華真經五卷 共65頁
  南華真經 即《莊子》。相傳為戰國時宋國蒙人莊周撰,實際應為戰國至秦漢之際道家莊子學派之著作總集。其書上承老子,宣揚虛無之道為萬物本源,主張齊萬物,同是非,無己無待,與自然萬物相合為一。秦漢以後,歷代道家學者與道教徒皆奉此書為經典。唐玄宗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尊其書為《南華真經》。據《漢書 .藝文志》著錄,《莊子》書原本為五十二篇,現存西晉郭象注本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 係莊子本人所作;外雜篇十六篇,應為其後學弟子著作。現《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收入《南華真經》白文本五卷。又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歷代注本八種。

 

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二卷 共10頁
  又名《自然五勝文》或《真一五稱經》。道教古《靈寶經》之一,約成書于東晉末南朝初。陸修靜《靈寶經目》已著錄。原書一卷,今《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洞神部神符類。另有敦煌殘抄本一件(P
2440),題作《靈寶真一五稱經卷》。本書上卷有五枚大符,即"五稱符"(又名五勝文)。據稱此符隱含五方帝君姓諱,上應五星,下表五嶽,中寶五臟,乃五行之母。諸道士 慾求長生不老,役使萬神,諸百姓慾治病治生,求福求財,皆可書寫佩服此符。書中詳載佩符行道之法。下卷內載八封神名及治所,以及祭祀通靈,召八卦、六甲諸神之法。篇末載靈寶二十四真圖。總之,全書主要內容為早期道教佩符祭祀,召神役鬼之術。

 

太上老君說益算神符妙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神符類。此經內容文字與《五斗經》類似,假託太上老君與張天師討論眾生災禍罪報之源及解災益算之法。宣稱眾生之災禍受罪皆因不通道修行,若要攘災除患,莫過於清齋行道,佩帶神符,轉誦真經,"即得身心安泰,壽算延長,福祿增祟,日臻至道"。書中有北斗七星符、三召星君符等神符,用於禳災祛惡,增祿益壽。篇末附天師所作頌文,讚頌神符功德。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三卷 共3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三部符篆四卷",疑即此書。今《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神部神符類。本書彙集各種神符七百四十餘枚,其中有厭怪、辟鬼、安魂、護身、安宅、辟瘟、辟土氣、止虛耗、利田蠶等待,尤以厭怪之符最多。其施符之法,大抵為書符置於鬼怪之處,或安放門戶床物上,或佩帶吞服。書中所載神符,大多出於宋以前。

 

無上三元鎮宅靈籙一卷 共8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神符類。此書假託元始太上玉皇無極大道君以"無上三元安鎮宅籙"傳授金明七真。據稱以此策安於堂戶,可令無上三天之鎮防
大將軍各率官兵保宅鎮邪,驅魔消災。篇末載金明七真序,宣稱此靈籙可"使生者家門吉貞,死者升化天堂"。

 

上清丹天三氣玉皇六辰飛綱司命大籙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上看,似為唐宋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神符類。此書言存思南斗六真,飛綱步星之道。行道者須日夜存思南斗六星入形,星光貫體,在我手足中、心中、腦中。久之則六真降精,為行道者煉形度魂,飛神玉清。書中有蹈空符、頂中符、肘間符、存六心符、南斗六氣符、南斗九靈六真籙,以及南斗六真像、八玉女像等符籙神像,為行道時所用。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二卷 共27頁
  明太祖朱元璋注,成於洪武七年(1374)。注二卷,六十七章,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前有朱元璋自序,稱《道德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要寶,非金丹之術也"。其注亦以修齊治平為說,將老子哲學引合於政事。又稱自一統天下以來, 慾借鑒前代哲王之道,乃披閱《道德經》及堵家注論。因"所注者人各異見",故以自得立說、不用古注。《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謂其注,"文理不通,語句費解"。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四卷 共33頁
  唐玄宗李隆基注。成書於開元二十年(732)至二十一年(733)之間。原書四卷,八十一章,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用道門威儀司馬秀言,令天下應修宮齋諸州,各于一大道觀立石台,刊勒此注,今所傳有易州、邢州刊刻本。另有敦煌寫本,據日本學者大淵忍爾《敦煌道經 .圖籙篇》影印,存《道經》卷上第三十五至三十七章,凡三章完整,唯無章名,與《道藏》本體例不同,據卷尾題記,寫於開元二十三年。

  此注因唐玄宗留意道家經義而作,以老子自然無為之政理為宗旨。前有自序,以為各家《老子》注疏並未精當,有失玄元妙旨,因作此注。實則其注援引郭象《莊子注》之"性分"說,作為修身之要;又用唐初道教重玄家之"妙本"說,闡明道體有無之義,其無為而無不為之政理,即自此義轉出。此注義理有其勝處,唯臆改古本第二十章"而貴食母"作"而貴求食於母",被後人駁斥。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一○卷 共60頁
  舊題唐玄宗李隆基撰,實由精通《老子》之道士臣僚共同參議而成,書成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原書本為六卷,《道藏》本作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另有敦煌抄本殘卷。此書疏解唐玄宗《道德真經注》,亦間採舊解或時議,稱"又解"。疏中對唐初期佛道二教關於《道德經》義理的爭論也有所反映。此書是演繹玄宗《道德真經注》意旨的續作,二書宗旨相同。又採用重玄學"開題釋義"的著述體例,即于每章前作"釋題",解釋《道德經》章序結構,及各章義旨層次,與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相同。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四卷外傳一卷 共34頁
  原題唐玄宗御制。四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卷前有《道德真經外傳》。按《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謂此書"其非玄宗御制明矣。……此蓋諸臣所撰,或後人所為也"。《天一閣具存書目》稱玄宗所撰《道德真經疏》十卷本與四卷本迥異。又有當代學者檢考其文,斷此書作于玄宗之後。今按,此書即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之節錄本。卷前所謂《道德真經外傳》,是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正文四卷亦從杜氏之書節錄而出。杜氏為唐玄宗《道德經》注疏作義釋,"義曰"乃杜氏所作。

 

宋徽宗御制解道德真經四卷 共42頁
  宋徽宗趙佶撰。《宋史.徽宗本紀》稱:重和元年(1118)秋八月,"詔班御注《道德經》",注當撰成於此年。原本為二卷,《道藏》本作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注解推祟老子之道,謂"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又稱"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亙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評此注"以由解道,以得解德,唯阿同聲,善惡一性,皆依古誼,不事附會"。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一○卷 11-885
  
宋入章安撰。十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依宋微宗《道德真經注》演為義解,于徽宗注文下,逐條演繹,以"臣義曰"標識之。

 

道德真經注四卷 共22頁
  元人吳澄撰。書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其注以宋儒性理之說解《老子》,並校正經文章句文字。謂老子所說道德"以虛無自然為體,以柔弱不盈為用"。"道指形而上之理,不雜乎氣者而言"。其說出自陸象山。

 

道德真經解二卷 共18頁
  宋人陳象古撰。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經文不分章,以應道德和同,妙用一體之義。注以複歸自然為旨,其序稱:"道本真淳,理貴清淨。民興情 慾,巧偽萬端,全生不能,救死不暇。太上憨於苦趣,為著真文,以謂道非己生,百姓咸有,惑於障蔽,遂失自然。"其說蓋以性理學揉合儒道。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一○卷 共64頁
  原名《四子古道義》。寇才質纂。約成書于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書前有自序云:"因觀諸家解注,言多放誕,互起異端,朱紫{肴殳}亂,殆越百家,失其古道本真,良可歎也。獨莊、列、文、庚四子之書,乃老氏門人親授五千言教,各著撰義與相同”集解徵引《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以證《老子》古義,間述己見。力圖匡正百家注解之悖謬,申發其古道。

 

道德真經傳四卷 共32頁
  庸人陸希聲注。書凡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書前有自序,評議諸家之失,謂楊朱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莊周術老氏之用,失於太過,故務 慾絕聖棄智;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而失於虛無放誕。以為古來言老氏之術者,唯司馬遷近之。又稱伏菌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與之同原;文王觀《易》陰陽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與之通其宗;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導斯民以仁義,老氏則與之合其權。謂老氏於三聖”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可謂至神矣"。全書本此宗旨,合儒道而言政治哲學,是晚唐思想學術的重要資料。

 

道德真經傳四卷 共37頁
  庸人陸希聲注。書凡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書前有自序,評議諸家之失,謂楊朱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莊周術老氏之用,失於太過,故務 慾絕聖棄智;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而失於虛無放誕。以為古來言老氏之術者,唯司馬遷近之。又稱伏菌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與之同原;文王觀《易》陰陽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與之通其宗;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導斯民以仁義,老氏則與之合其權。謂老氏于三聖人"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可謂至神矣"。全書本此宗旨,合儒道而言政治哲學,是晚唐思想學術的重要資料。

 

道德真經三解四卷 共52頁
  元人鄧鑄撰。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三解即解經、解道、解德。解經即"惟以正經句讀,增損一二虛字,使人先
徽掄y烊惶斐桑抻需r”;解道則"直述天地大道,始終原反,其數與理。若合符節";解德乃"交索乾坤,顛倒水火,東金西木,結汞凝鉛,一動一靜,俱合大道"。此書以內丹說解讀《老子》,書中又錄蕭廷芒《大道正統》,敘神仙道統,起自浮黎元始天尊,止于金丹南宗之彭耜及全真道北七真,序則稱太上老君為四極真人,蓋元代內丹道興行之一流脈。

 

道德真經直解四卷 共26頁
  邵若愚解注。約成書于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卷前有《直解敍事》,謂此書會通三教之旨。"今所為注,凡言德者,事涉孔氏之門;言其大道虛寂,理准佛乘之旨。以儒釋二教為證,攝道德合為一家。"又稱《老子》之書"下有留形住世長生之術,中有保國安家久長之法,上有出離生死常存之妙。"作者不因循分《老子》為道、德上下篇、八十一章之舊例,謂"今以理考,道德混說,無上下篇"。以為八十一章之分是"圖像陽數"的"戲論",至於河上公章句創立篇名,更是"狹居其事,言理不”,因一併除去。

 

道德真經論四卷 共10頁
  名《老子道德論述要》。原題司馬氏注。據《郡齋讀書志》著錄,當即北宋學者司馬光撰。宋范應元《道德經古本集注》、彭賴《道德真經集注》等書已引此書。原本二卷。今《道藏》本改作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作者認為老子之書"道德連體,不可偏舉",故不分《道經》、《德經》為上下篇,亦不標章名。其注解則引儒家之書解釋《老子》。如引《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釋《者子》"反者道之動";又引"仁者必有勇"解釋"慈故能勇",皆是其例。其經文句讀,亦與前人有所不同。

 

道德真經注四卷 共19頁
  又名《老子新解》、《道德經義》或《道德經解》。北宋人蘇轍撰。原為二卷、《道藏》本作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蘇拭為作題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使晉末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三教同源處,則在"致中極和"。故注文引儒典《中庸》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老子》。

 

道德真經注四卷 共31頁
  又名《老子新解》、《道德經義》或《道德經解》。北宋人蘇轍撰。原為二卷、《道藏》本作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蘇拭為作題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使晉末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三教同源處,則在"致中極和"。故注文引儒典《中庸》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老子》。

 

道德真經新注四卷 共19頁
  庸人李約撰。書凡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據作者自序,其注大旨以《老子》為"清心養氣,安家保國之術",謂"六經乃黃老之枝葉"。道即清靜自然之道,分言之則有法地、法天、法道三種自然妙理,王者以此自然妙理為法而天下治,則謂之德。

 

道德真經指歸一三卷(存卷七至一三) 共54頁
  又名《老子指歸》或《道德指歸論》。漢人嚴遵(嚴均平)撰,唐人穀神子(馮廓)注。新舊《唐志》及晃公武《郡齋讀書志》均有著錄,作十三卷。今《道藏》本缺前六卷,存後七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另有明胡震亨《秘冊彙函》本、毛晉《津逮秘書》本六卷,較《道藏》又缺第十三卷。此書為現存《老子》最早注本之一,作者分《老子》經文為七十二章,與它本不同。注文大旨以自然無為為宗。自然即虛無之道,由道德而生神明、太和,進而化生天地萬物。作者主張人君應修身正己,以與道德仁義禮法相合,引申而為養物生民之策。是為漢代黃老家經世治國之術。

 

道德真經疏義一四卷 共151頁
  唐道土趙志堅撰。書本六卷,缺卷一至卷三,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據唐道教重玄學開題釋義之體例,注亦主重玄之說,以重玄家複歸真性說為宗旨。或謂此書章題之例取自前蜀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非是,作者趙志堅約為盛唐前後道士。

 

道德真經集解四卷 共37頁
  董思靖撰。約成書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書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五訣類。此書採摭話說,間出己見,所採擁有王弼、唐玄宗、宋徽家、陳景元、司馬光、王安石、蘇轍、朱烹、葉適、程大昌、劉驥諸家。作者反對以煉丹升仙之說解釋《老子》。

 

道德真經全解二卷 共29頁
  原題"毫社時雍造遙解"。卷前有時雍于金海陵王
正隆四年(1159)所作序,從序文可知此書作者實為時雍之友人谷阝去華。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注解《老子》,以自然為道之根本,旨在闡明陰陽運化之理。其中又雜入道教內修方術及術語。是為金元內丹道士解經特點。

 

道德真經次解二卷 共14頁
  作者不詳。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經文據唐遂州龍興觀石刻本。近人蔣錫昌《老子校訪》云:"《遂州碑》金石家皆末著錄,作《次解》者亦不可考,此碑賴《次解》而存,至可珍也。"作者自序則稱其注"不繼他人之作,自成一家之文"。注文略述經旨,或校正遂州碑本與它本文字之異同。

 

道德真經章句訓頌二卷 共16頁
  張嗣成撰。約成書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訓頌皆用韻文,以四、五、七言為句。主旨則以理氣性命詮釋《老子》之道。

 

道德會元二卷 共17頁
  李道純撰。約成書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作者自序稱:"將正經逐句下添個注腳,釋經之義以證頤神養氣之要。又于各章下總言其理,以明究體窮源之序。又于各章複作頌,以盡明心見性之機。至於修齊治平,紀綱法度,百姓日用之間,平常履踐之道,洪纖巨細,
廣大精微,靡所不備。"是即此書體例及主旨,蓋以儒家倫理、禪宗心性詮釋《老子》。

 

道德真經解三卷 共37頁
  作者不詳。書凡三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卷下原缺,後人以時雍《道德真經全解》第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之經並注補之。其解兼融儒佛,言清虛無為以修身治國之道,又涉及內修之術,似金元時道流所作。

 

道德真經口義四卷 共29頁
  林希逸撰。約成書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以推尋《老子》初意為宗旨,謂舊注唯蘇轍注解近似,其餘眾說,皆非《老子》本旨。

 

道德玄經原旨四卷 共33頁
  元代道士杜道堅注。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旨在申明皇道帝德,以老子本為柱下史,故援引《尚書》帝王政道之史以解《老子》,又兼及心性說。

 

玄經原旨發揮二卷 共22頁
  元代道士杜道堅撰。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書徵引古史以發揮《老子》原旨,自先天元始化生以至皇帝王伯。蓋以《老子》為窮極歷史變通古今政理之書。

 

道德真經注四卷 共41頁
  王弼撰。成書于曹魏正始年間(240一249年)。原書二卷,《道藏》本分為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另有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等版本。王強是正始玄學之大家,其注《老子》言簡意深,大抵秉持"以無為本"、"舉本統末"之說,闡發老子清靜無為的政治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影響很大。

 

道德真經集解四卷 12-821
  董思靖撰。約成書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書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五訣類。此書採摭話說,間出己見,所採擁有王弼、唐玄宗、宋徽家、陳景元、司馬光、王安石、蘇轍、朱烹、葉適、程大昌、劉驥諸家。作者反對以煉丹升仙之說解釋《老子》。

 

道德真經集注一○卷 共105頁
  集注者不詳。纂集唐玄宗、河上公、王弼、王男四家注。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書有元符六年(1098)梁迥後序,以為河上公、唐玄宗、王弼三家注究大道之本,王 雱深于道德性命之學,"明微燭隱,自成一家之說"。又云太守張公"命譽舍之學者參其四說,無複加損,刊集以行於時而廣其教",則此集成於北宋。書
中保存王雱之注,頗為珍貴。

 

道德真經集注一八卷釋文一卷雜說二卷 共168頁
  宋彭耜編。是其《道德真經集注》的繼補之作。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將有關《老子》之校勘、音注、字句訓釋分章錄出。
所據版本為北宋政和御注本,所引諸家音義釋文,除王弼、陸德明、河上公外,其餘亦多為宋人。由此書可略知宋代《老子》版本情況。

 

道德真經注疏八卷 共83頁
  
舊題吳郡征土顧歡述,實際應為宋入集注。八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清阮元曾考此書為唐道士張君相《三十家道德經集解》,今人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以其書引用宋陳象古之《道德真經解》,斷為宋人掇輯。按此書引錄十五家《老子》注解,其中多亡佚書,頗有資料價值。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二○卷 共182頁
  強思齊編纂。強思齊為前蜀道士,賜號玄德大師,故書名《玄德纂疏》。二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書集唐玄宗、河上公、嚴遵、李榮注及成玄英疏,基本照錄全文。每章前有題解,述各章前後次第及一章義旨、段落大意。或以此解題為強思齊所為,非是,實乃成玄英疏《老子》之開題釋例。成玄英疏、李榮注皆賴此書可得全本,唯李榮注衍有他文.可與敦煌抄本互校。

 

道德真經集義一○卷 共92頁
  危大有纂集,自序作于明太祖洪武丁卯年(1387)。原本為二卷,《道藏》本析為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書凡纂集十二家注解:河上公、何心山、呂知常、李道純、劉師立、林希逸、董思靖、柴元皋、倪思、蘇轍、晃迥、吳澄。作者自序謂"取其訓釋詳明,理長義同而不牽強者"。此書有一定的資料價值。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四卷 共31頁
  唐人王真撰,憲宗元和四年(809),以此書上於朝。書凡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錄《老子》章題,就其中論軍戰之要旨加以闡發,特以兵家言解《老子》,可備一說。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一○卷 共75頁
  陳景元編撰,約成書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書幾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採摭諸家舊解,益以己見,但引文多不詳出處。其說以重玄為宗旨,是研究宋代道教思想的重要資料。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五卷纂微手鈔二卷(存卷下) 共41頁
  薛致玄撰。原本二卷,缺卷上,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為疏通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而作。陳氏書徵引舊籍而未示出處者,此書標識其出處,可為讀陳氏書之輔助。唯殘缺非全,起《老子》第三十八章,止第四十八章。

 

道德真經衍義手鈔二○卷(存卷三至二○) 共75頁
  舊題"五峰清安逸士王守正集",蓋元代全真道士所為。二十卷,《道藏》本缺卷一卷二,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據考,《衍義》係王守正所作,《手鈔》則其後學所為。此書為元代全真道士研習《老》《莊》之作,可為研究道教思想史之資料。

 

道德真經取善集一二卷 共99頁
  金人李霖編纂。原本六卷,《道藏》本析為十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引錄嚴遵、河上公、鍾會、王弼、郭象、孫登、顧歡、羊祐、陶弘景、減玄靜、蔡子晃、劉進喜、車惠弼、成玄英、劉仁會等數十家注解,其中大多數為亡佚書,頗有資料價值。

 

道德真經疏義六卷(存卷四至六) 13-942
  唐道土趙志堅撰。書本六卷,缺卷一至卷三,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據唐道教重玄學開題釋義之體例,注亦主重玄之說,以重玄家複歸真性說為宗旨。或謂此書章題之例取自前蜀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非是,作者趙志堅約為盛唐前後道士。

 

道德真經注二卷 共10頁
  又名《老子新解》、《道德經義》或《道德經解》。北宋人蘇轍撰。原為二卷、《道藏》本作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蘇拭為作題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使晉末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三教同源處,則在"致中極和"。故注文引儒典《中庸》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老子》。

 

道德真經義解四卷 共26頁
  宋人李嘉謀撰。舊題"息齋道人解",或謂即唐道土李榮,非是。書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以修身治國之理解釋《老子》,頗曉暢。

 

道德真經注四卷 共20頁
  元人吳澄撰。書四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其注以宋儒性理之說解《老子》,並校正經文章句文字。謂老子所說道德"以虛無自然為體,以柔弱不盈為用"。"道指形而上之理,不雜乎氣者而言"。其說出自陸象山。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三卷 共27頁

 

道德真經集義一七卷 共225頁
  劉惟永、丁易東合編。成書于元成宗元真二年(1296)。原書三十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纂集舊注七十餘家,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卷 共157頁
  唐末杜光庭撰,約成書于天複元年(901)。原為三十卷,《道藏》本析為五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所廣"聖義",即唐玄宗《道德經》注疏。全文引錄玄宗注疏後,以"義曰"標識杜氏之解釋,頗繁冗。其義以重玄為宗旨。書前序著錄六十家《老子》之注,頗有資料價值,唯孫登、孟安排二家時代不確。

 

西昇經集注六卷 共37頁
  北宋道士陳景元編纂。六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書錄韋處玄、徐道邈、沖玄子、李榮、劉仁會五家注。集注時先校取本經,複竄去注經之非者。所存錄五家注解,頗有資料價值,是研究南北朝隋唐道教思想的珍貴資料。

 

文始真經注九卷 共87頁
  又名《文始真經直解》。牛道淳撰。約成書于宋元之際。書九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文始真經》即《關尹子》。此書將經文九篇分作七十二章,逐句注釋。其注融攝儒道釋三教,”見知雙泯,究悟俱忘"為旨,述明心見性之道。

 

文始經言外旨九卷 共45頁
  陳顯微撰。約成書于南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書本三卷,後分作九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卷首有陳氏弟子王夷序,宣稱此書"或因言而悉旨,或轉語以明經,或設喻以彰玄,或反辭而顯奧,或句下隱義,或言外漏機,或指意於言前,或顯微於意外,大率多《關尹子》言外之旨。故總其多者,目之日《言外經旨》"。是即此書體例。注則兼三教而為言,且涉及內丹說。

 

沖虛至德鬳齋口義八卷 共67頁
  又名《沖虛至德真經口義》。宋人林希逸撰。八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書多以《莊子》校注《列於》,或引佛教名相解《列子》。解釋擬於口語,故曰"口義"。

 

沖虛至德真經解二○卷 共101頁
  宋人江遹撰。二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另有《四庫全書》本,作八卷。此注依段落解釋《列子》義旨,《四庫提要》評其注"擺脫圳詁,自抒會心,往往得言外之旨","大致文辭都雅,思致玄遠"。

 

沖虛至德真經義解六卷 14-903
  宋徽宗趙佶撰。約成書於政和戊成年(1118)。書存《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四篇,《黃帝》、《仲尼》兩篇各分作二卷,故為四篇六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原依《列子》篇目作八卷。金世宗時高守元集《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全收宋徽宗之《義解》,可互校。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二○卷 共161頁
  高守元纂集。約成書于金世宗大定己酉年(1189)。二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集《列子》晉張湛注、唐盧重玄解、宋徽宗訓、宋范致虛解,頗有資料價值。《續修四庫提要》云:按《列子》注本,傳世極稀,其存於今日者,僅張湛注,殷、陳二家釋文,及林希逸、江遹、吳澄、朱得之、焦竑諸家之解。然林朱二氏及焦氏之注,皆失之淺陋。准張湛注得其玄旨,此外無一存者。幸有是編,出於金人之手,因得存四家之解,且注皆精。是則留心文學之土所不容忽視者也。"此書于正文後列四家注,以張湛莊居首,不著名氏,餘三家則以名氏列之。

 

沖虛至德真經釋文二卷 共12頁
  殷敬順撰,陳景元補遺。殷氏乃唐當途縣丞,陳氏是北宋道士。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續修四庫提要》云”按自明季以來,《列子》注本多以晉張湛注及敬順釋文合為一編,音注淆亂,往往不辨孰張孰殷。幸得是書,以窺殷書之舊。"但本書中不辨陳氏《補遺》與殷氏《釋文》,亦有其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六卷 共513頁
  南宋道土褚伯秀編撰。約成書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一百零六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集郭象、呂惠卿、林疑獨、陳祥道、陳景元、王雱、劉槩、吳儔、趙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應元十三家注。《四庫提要》云:"蓋宋以前解《莊子》者,梗概略具於是。其間如吳儔、趙以夫、王旦諸家,今皆罕見,實賴是書以傳。則伯秀編纂之功,亦不可沒矣”按此書於十三家之注後,斷以己見,標稱"褚氏管窺",或提摯一章大旨,或較評諸家得失,往往見識不俗。

 

南華真經口義三二卷 共207頁
  宋人林希逸撰。書凡三十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是作者老莊列《三子口義》之一,解釋明暢易曉。自謂"嘗涉獵佛書",而後於《莊子》"稍有所得,實前人所未盡究者"。此書之作"慾為南華老仙洗去郭象之陋",實則近于以禪解莊。

 

南華真經章句音義一四卷 共58頁
  北宋陳景元撰。為其《南華真經章句音義》的續補之作。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可作為校勘《莊子》之資料。

 

南華真經章句餘事一卷 共7頁
  北宋陳景元撰。為其《南華真經章句音義》的續補之作。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可作為校勘《莊子》之資料。

 

南華真經餘事雜錄二卷 15-959
  北宋陳景元編。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為陳氏所作《南華真經章句音義》一書的雜鈔資料之彙編,卷上錄有公孫龍《白馬論》、《指物論》(原為三論,脫《堅白論》)。另有唐玄宗尊《莊子》為《南華真經》詔及郭象、成玄英《莊子》注疏二序。下卷載唐楊嗣複《九證心戒》。

 

南華真經直音一卷 共4頁
  北宋賈善翔撰。約成書于宋哲宗元枯丙寅年(1086)。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以直音及反切之法,為《莊子》書中難字作音注,旨在幫助讀者閱讀《莊子》三十三篇。今《道藏》本僅存前十四篇音注,《天運篇》以下殘缺。

 

南華邈一卷 共1頁
  原不題撰人。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或題”賈善翔進"(見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詳注》)。《續修四庫提要》則云:"是否為善翔所著,殊不可知。《宋史 .藝文志》有《莊子邈》一卷,文如海撰,與此同否,亦難定也。"此書就《莊子》篇題釋其旨意,《道藏》本僅殘存六篇,即《天地》、《天道》、《天運》、《刻意》、《說劍》、《漁父》。

 

莊子內篇訂正二卷 共15頁
  又名《莊子內篇訂正》。元朝人吳澄編。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劃分《莊子》內七篇之章次段落,如《逍遙遊》分為五章等例。

 

南華真經循本三○卷共123頁
  又名《莊子循本》。明代人羅勉道撰。書凡三十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以循《莊子》本意為宗旨,謂舊注諸家"或敷衍清談,或牽涉禪語,或強附儒家之正理,多非本文指義",因而以先秦之名物典章訓釋《莊子》文句,多有所得。

 

南華真經新傳二○卷拾遺一卷 共119頁
  王雱撰。為其書《南華真經新傳》的續補之作。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書分《拾遺》和《雜談》二類。《拾遺》論述《莊子》"太廟之犧、"春秋經世"、"罔兩問影"、"夢為蝴蝶"、"後”五條義旨,由一義而探莊子基本理論,實即五篇論文:《雜說》二十九條,以性命之義為主旨,論述《莊子》形名、自然等辭例,是作者讀《莊子》書之劄記。

 

南華真經注疏三五卷 共400頁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書凡三十五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郭像是西晉玄學家,所作《莊子注》,以向秀性分自足之逍遙義為基礎,申發為獨化論玄學,即以萬物獨化的本體論哲學,證成其內聖外王之道。郭象以注《莊子》而成玄學大家。成玄英是唐初道教學者,依郭氏注作《莊子疏》,文義訓釋之外,亦重義理發揮,大抵以郭象獨化論為基礎,闡發重玄之道。此書為研究中國哲學史及道教思想史之重要資料。

 

通玄真經一二卷 共58頁
  原名《文子》。《漢書.藝文志》著錄《文子》九篇,注稱:"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其書已佚。近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竹簡本《文子》,確為戰國時道家著作,但其內容多不見於今本。今本《文子》十二篇,當出於魏晉以後。北魏李暹《文子注》,始稱文子姓辛名餅,號曰計然,乃范蠡之師,"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後世道教徒沿用此說。唐玄宗天寶元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其書為《通玄真經》。現《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此書注本三種。書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後略加論釋。其引文頗有不見於今本《老子》者。故柳宗元貶其書多引他書以合之。

 

洞靈真經三卷 共23頁
  原名《亢倉子》,或作《庚桑子》。據韋滔《孟浩然集序》及《新唐書.藝文志》所述,應為唐玄宗天寶年間處士王士元撰。原本二卷,今《道藏》本合為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全書九篇,除首篇《全道》抄襲《莊子 .庚桑楚》外,其餘《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賢道》、《順道》、《農道》、《兵道》等篇,採自《列子》、《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新序》、《說苑》、《禮記》等古籍。雖屬雜抄,但內容較完整,大旨言治國全身之道。

 

通玄真經纘義一二卷釋音一卷 共67頁
  又名《文子纘義》,元代道士杜道堅撰。書凡十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存《文子》十二篇,為完幟。注解則有舊注及"纘義"二類。杜氏"纘義"以《文子》乃"經世之樞要",視之為《老子》之波流。此書可為研究道教思想之重要資料。

 

通玄真經七卷 16-821
  原名《文子》。《漢書.藝文志》著錄《文子》九篇,注稱:"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其書已佚。近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竹簡本《文子》,確為戰國時道家著作,但其內容多不見於今本。今本《文子》十二篇,當出於魏晉以後。北魏李暹《文子注》,始稱文子姓辛名餅,號曰計然,乃范蠡之師”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後世道教徒沿用此說。唐玄宗天寶元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其書為《通玄真經》。現《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此書注本三種。書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後略加論釋。其引文頗有不見於今本《老子》者。故柳宗元貶其書多引他書以合之。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南宋《秘目》及《通志 .藝文略》均著錄"老子鎮元靈經一卷".疑即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類。經文假託為太上授仙公(葛玄),內容皆為符咒法術。首為 一七星符,用於祈告北斗諸星,召真通靈,驅鬼解厄。此外又有行病神符,主治病;天策符,主占卜;召神符,主收鬼;壙野符,主尋墓;縛賊符,主拘盜;神怪符,主伏怪。以及博戲符、入山符、木解符、納真符、通目符、天甲符、地甲符、人甲符、役使鬼神符、黑白二符等等。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注五卷 共38頁
  宋代道士傅洞真撰。三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注以結合科儀與內修為主旨。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注解三卷 共26頁
  "崆峒山玄元真人注解並”,未詳何代人。三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書前李白、蘇軾二序,皆出於扶航降筆。注文以修煉心性作為禮懺之本,後附七律頌詩,會通經注大旨。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注三卷 共12頁
  原不題撰人。據考應為北宋初蜀中道士所作。原本為《五斗經》中一篇,今《道藏》本分出單行,收入洞神部本文類。經文假託太上老君于東漢永壽元年降授張天師。內稱北斗諸星君司察世人善惡罪福,薦福消災。凡人性命五體,皆屬本命星官掌握。世人應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靜身心,焚香誦經,叩拜本命星君,隨力章醮,廣陳供養,念誦真君名號,即可消除罪業,
福壽臻身,永離輪回。參見《五斗經》詞條。

 

北斗七元金玄羽章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篇內有四言頌詩九章,分別讚頌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等北斗七元星官,以及左輔、右弼二星官。頌章之後,又載"金玄羽章真符"、"誦經解厄訣",言存思北斗星君,誦章施符解厄之法。《道藏》同神部玉訣類亦收錄本篇,附在傅洞真《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注》之後。其文字詳略與洞神部讚頌類所收《北斗七元金玄羽章》有所不同,當 係同書之不同版本。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六卷 共51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于唐宋間,流行於北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此經以紫微大帝與妙行真人問答形式,敍述玄武將軍源起及降世應化事蹟。宣稱玄元聖祖八十一化為老君,第八十二化為玄武,托胎于淨樂國皇后,以開皇元年
三月三日降生。後人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飛升。書中又敘玄武奉元始之命,率神兵下降,剪妖伏魔,濟世度人之神話。因書內有神咒,故稱"神咒妙經"。此書對後世頗有影響,南宋道土陳亻公為此經作注,元代武當山道士編撰《玄天上帝啟聖錄》,亦以此經為本。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 共2頁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書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是見存的《清靜經》最早注本。注謂"清者元也,靜者氣也,經則法也。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梯凳"。蓋本性命雙修觀念以立說,修性即觀空亦空,修命則有運用精華等法。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 共21頁
  金朝道士侯善淵撰。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逐句解經,解注後各有五言八句頌文。其旨在"不執空為空,不著有為”.略合《清靜經》本旨。篇末附載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題記。

 

清靜經注一卷 共2頁
  元代道士李道純撰。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注就道之體用演述生成本原,複據化生之義而言動靜一如之理,有會通儒道傾向。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 共8頁
  舊題白玉蟾分章正誤,王元
暉注。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蓋據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本,複集諸丹經及丹家語論以為注,約成書于元成宗、武宗朝。白玉蟾分此經為五章:《先天大道章》、《造化自然章》、《全神合道章》、《賢愚見識章》、《應現無方章》。經注中夾圖解,將《清靜經》解為內丹訣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 共8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元代。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有注有論,似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注論有清靜修性及內丹修煉內容,宣稱持誦《清靜經》須與煉丹內修及齋戒相合為用。注文中又記述唐代同昌公主等人誦經靈驗故事,旨在宣揚《清靜經》之神異。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 共12頁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書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是見存的《清靜經》最早注本。注”清者元也,靜者氣也,經則法也。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梯凳"。蓋本性命雙修觀念以立說,修性即觀空亦空,修命則有運用精華等法。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 共10頁
  元末道士王玠撰。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以圖解貫通經注,主旨在於性命雙修,修持之法即內丹。其說融性命修煉於一體,實精通內丹道之作。

 


太上老君元道真經注解一卷 共5頁
  原題"合明子隱芝內秀"。隱芝內秀疑系晚唐道士。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五訣類。本書有經有注。經文分三篇。上篇解說"元道"之義,中篇言修習元道之法,下篇言修習元道所應戒慎之事。大旨本於老子之說,闡述清靜內修而求長生久視之道。注文引述《道德經》、《升玄經》、《陰符經》、《黃庭經》、《中黃經》、《女仙經》等道書,解說原經清靜內修之旨,但加入三丹田及三一之說,重在發揮內丹家存神固氣,歸根複命之道。其說大旨符合經義,參見《太清元道真經》條。

 

太上太清天童護命妙經注一卷 共4頁
  金朝道士侯善淵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天童經》出於北宋,以誦念經咒,施用靈符祈求神明佑助,護命養生。侯氏注於每句經文後各作七言四句頌,或言符咒,或言內丹,略”性命俱備,精炁神全"為主旨。

 

老子說五廚經注一卷 共2頁
  唐玄宗時道士尹情撰。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本經為五言韻語,以見於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引錄為最早。經言存養五方生氣之事,尹氏解經題曰:"夫存一氣,
和泰和,則五藏充滿,五神靜正。五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 慾除。此經是五藏之所取給,如求食於廚,故云《五廚》爾。"注則以存養五方生氣為修身衛生之要,以坐忘遺照為修性甯神之方。

 

太上三元飛星冠禁金書玉籙圖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靈圖類。此書假託太上老君于鶴鳴山傳授張道陵,言存神冠星之法。書中有冠五星法、冠七斗法,冠二十八宿法。五星即金木水火土星,七斗即北斗七元,亦即
@ABCDEF七星。行道者存思諸星辰附於自身手足、肩肘、頭頂、心上等部位,並默念咒語,依禹步圖、九跡步圖踏罡步斗,如此則可伏魔制鬼,存神消災。

 

上清金闕帝君五斗三一圖訣一卷 共6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約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靈圖類。《雲笈七籤》卷四九亦節錄此書,題作"金腦帝君五斗二元真一經口訣"。經文假託為金闕後聖帝君傳授仙人涓子,言存神飛斗之法。其法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
六月一日或十五日夜半子時,入室螟目靜坐,存想自身中三元真一、三卿及我,共七人俱乘五色煙炁,共登北斗五星(即陽明、丹元、陰精、北極、天關星),得見斗宮真神,授以真光、寶書、符策等物。又存思三一、三卿及我俱乘紫炁上登太極(北斗星),忘身失體,恍如升天之狀,"如此則仙道近矣"。是為早期上清派存守三元真一之法,源於《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

 

四氣攝生圖一卷 共10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晚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靈圖類。卷首有序,作者自云幼年慕道,"今則採掇方書,搜羅秘訣",編成此書,號為《四季攝生圖》。書中講述攝生理論及方法。認為人稟元氣而成形,"形氣相須,全在修養"。攝養有方則壽,恣情縱 慾,飲食不節則百病橫生。又稱人之五臟六腑與四季、五方、五行相應,各有圖像和神名,並各具飲食禁忌及沐浴修齋之法。若臟腑有疾,則可以呵、噓、咽、吹、呼、嘻等六氣吐納法治之。又稱人不畏威則大威至,攝生若無畏,則心亂形躁,神散而氣昏。本書所述攝生理論和方法,多採自唐人所作《黃庭遁甲緣身經》、《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孫真人枕中方》等書。

 

太上通靈八史聖文真形圖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靈圖類。此書言招致八史,通靈感聖之法。所謂八史即八卦之神,各有名字。第一史夫字臨罡、妻字柱下;第二史夫字建罡,妻字玄精;第三史夫字天罡,妻字月精;第四史夫字日源,妻宇太玄。修道者清齋沐浴以祀八神,呼念八史名字,並施用八卦神符、八史通靈符,可召致八史降靈,占問吉凶休咎。能前知未兆,卻災穣禍,致富保安。此道法出自六朝上清派道書《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符上經》。參見該詞條。

 

圖經衍義本草四二卷序全例五卷 共541頁
  北宋唐慎微、寇宗奭等編撰。按《本草》一書,自漢以來流傳已久,歷代皆有增補注釋。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林億、蘇頌等奉敕編撰《本草補注》及《圖經本草》二書。哲宗元佑中(1086∼1093年),蜀人唐慎微取二書合為一書,並加以增補,撰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二卷。至政和六年(1116),太醫曹孝忠奉敕校正唐書,改名為《政和本草》。同時又有醫官寇宗奭,亦取《本草補注》、《圖經本草》二書考辨注釋,編撰為《本草衍義》二十一卷。金元之際,平陽張存惠命工刊刻《政和本草》,始將寇氏《本草衍義》與唐書合併。明代刻本因之不變。今《道藏》本《圖經衍義本草》,即沿襲明刊《政和證類本草》,稍加分合改動,作四十七卷,收入洞神部靈圖類。
此書前五卷為序例,後四十二卷為正文。正文共收錄各類藥品1042種,分作十部。各種藥物皆注明產地、圖形,解釋藥性,並廣引《圖經》、《唐本草》、《外台秘要》、《經驗方》、《千金方》、《肘後方》、《齊民要術》、《藥性論》等百余種醫藥方書,以及陶隱居、孫思邈、青霞子、日華子、陳藏器等十人注語,對各種藥物之性能、療效、產地、採制方法、服用禁忌等,皆有所注釋考辨。是為北宋以前本草學之集
大成著作。

 

混元聖紀九卷 共105頁
  全名《太上老君混元聖紀》。南宋道士謝守灝編集。九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此書為老君神話傳記。編首有紹熙二年(1191)謝守灝《進書表》,宣稱歷代有關老君之傳記,率多疏略,百小具一。或雖記述頗詳,但枝蔓旁引,首尾失次,使覽者滋惑。作者有感于此,故遍考三教經典傳記。究其源流。編成此書。全書第一卷為《老君年譜》,以編年體簡要記述天地開闢以來老君事蹟本未,下至北宋宣和年間為止,並且記述歷代帝王崇奉老君之事。卷二至卷九則詳記太上老君于歷朝歷代垂世立教,應顯變化之靈異故事。全書徵引宏富,敍事博而不亂,為現存最詳悉之老君傳記。

 

太上老君年譜要略一卷 共1頁
  
南宋謝守灝編集,李致道校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此書以編年體簡要記述老君事蹟及歷代帝王崇奉老君之事。全篇內容與《》第一卷相同,僅個別文字有異。當系李致道從該書中抄出年譜而加以校刊。

 

太上老君金書內序一卷 共6頁
  本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本篇根據有關史料,記述太上老君本始及隨世應化事蹟。謂老君起於元始,曆無數之劫。周時下為王師,剖左腋而生,曾授經于尹喜,化胡於西域,與孔子論禮,為秦孝公言霸王之道。篇末附"玄師"跋文,"自稱曾遍覽道記,外考典據,撰成此書,題曰《老子金書內序》。據此,本篇當為玄師所撰。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 17-890
  南宋道士謝守灝編集。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此書系節錄謝守灝《太上老君混元聖紀》而成。其卷上為《老子年譜》,敘老君事蹟本末及歷代崇奉老子之事。內容相當於《混元聖紀》卷一。卷中卷下記述老君自三皇至周時垂世設教,曆劫為師,度關授經,化胡西域等事蹟。大致與《混元聖記》卷二至卷四內容相同。

 

猶龍傳六卷 共37頁
  北宋道土賈善翔編撰。南宋《秘目》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此書三卷。今《道藏》本分為六卷,收入洞神部譜錄類。此書為老子神話傳記。卷首有賈氏自序,謂自《史記》以下,歷代史書記述老君降世事蹟,大多簡約不詳。作者因此據有關史書道典撰集此書,"庶其詳也"。全書分二十八篇,以編年體詳述老君應時降世,傳道設教之靈異事蹟,以及歷代祟奉老君之事。其事上起元始之時,下止于北宋真宗朝。雖旁徵博引,但大多為道流偽託之神話。傳說孔子曾讚歎"龍子其猶龍乎!"故本書題名為"猶龍傳"。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于唐宋間,流行於北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此經以紫微大帝與妙行真人問答形式,敍述玄武將軍源起及降世應化事蹟。宣稱玄元聖祖八十一化為老君,第八十二化為玄武,托胎于淨樂國皇后,以開皇元年
三月三日降生。後人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飛升。書中又敘玄武奉元始之命,率神兵下降,剪妖伏魔,濟世度人之神話。因書內有神咒,故稱"神咒妙經"。此書對後世頗有影響,南宋道土陳亻公為此經作注,元代武當山道士編撰《玄天上帝啟聖錄》,亦以此經為本。

 

真武靈應真君增上佑聖尊號冊文一卷 共1頁
  原不題撰人。據篇內文字,應為宋徽宗大觀二年(
1108)所發沼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語錄類。按真武大帝原稱玄武,古已有之,為北方護衛之神。唐宋以後演變為道教祟奉之神。北宋真宗時因避聖祖趙玄朗之諱而改”真武靈應真君",徽宗時又增上"佑聖"尊號。本篇即增上尊號之救文。文中稱真武真君保佑國家海宇靜溫,妖孽不作,嘉祥薦臻,太平熙盛,故命吏部尚書余深"奉冊增上尊號曰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章獻明肅皇后受上清畢法籙記一卷 共2頁
  北宋道士朱自英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朱自英是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曾為宋真宗祈嗣而誕生仁宗,受二帝寵信。天聖初詔請入京,為仁宗之母劉太后(即明肅皇后)傳授上清法篆。本篇即記述此事,詳言皇后受上清法篆之實況。記作於天聖二年(1024)四月。

 

華蓋山浮邱王郭三真君事實六卷 共34頁
  南宋道士沈庭瑞、章元樞等編撰。六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按華蓋山在江西崇仁縣,山中有浮邱、王、郭三真君祠廟及遺跡。相傳浮邱公乃周代神仙,晉時降世,度王褒、郭真人升仙,後世稱為"三真"。唐宋以來華蓋山及江南各地頗有三真靈跡,文人道士多記述之。本書即根據前人記述重新編集而成,編撰者非止一時一人。書中敍事晚至宋末,而最後刊板則在明初永樂五年(
1407)。全書前二卷為沈庭瑞編撰,首先引述《太平御覽》、《九域志》等宋代典籍,略敘浮 邱公事蹟及其遺跡。又收錄唐顏真卿《王郭二真君碑銘》、宋李沖元《三真記》,以及沈庭瑞自撰之《二真君實錄》,記敍浮邱公度王郭二真升仙之事。並附宋神宗、哲宗、徽宗、理宗等加封三真君尊號之冊文。卷三至卷六收錄章元樞所撰《華蓋山事實》一書,該書不僅敍事較沈庭瑞更為詳備,而且又增補沈氏死後華蓋山之道教靈跡。其中卷三卷四記述華蓋山之峰岩洞嶺,奇異祥瑞及宮觀壇井等名勝景致。卷五卷六則收錄沈庭瑞、詹太初、毛道人、饒處士等人傳記,並雜錄與三真有關之奇聞異事二十五條。

 

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一卷 共12頁
  又名《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原不題撰人。據書前序文所述,應為南宋道士張道統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按葉真人即唐代著名道士葉法善(616∼720年),此人于唐高宗、武後、中宗三朝屢次應詔入宮,玄宗先天二年拜鴻臚卿。本書前半部分詳細記述其生平字堣峟蚽u體道匡濟世人,屢受封贈之事蹟。後半部分輯錄葉法善之家譜、表奏,以及李邕、唐玄宗、葉氏弟子丁政觀等人撰寫的有關碑記、敕書、奏狀。最後是北宋政和六年及宣和二年加封葉法善尊號之冊文。

 

地祇上將溫太保傳一卷補遺一卷 共7頁
  南宋道士黃公理校正並補遺。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本書記敍地祗上將溫太保事蹟。據稱溫瓊字子玉,溫州平陽人。曾為唐朝名將郭子儀部下猛將,後因受郭猜忌,逃歸
泰山屠牛賣酒,遇神仙指點,化為東嶽太保。宋徽宗時,溫州百姓祈雨救旱,設醮謝天,向玄帝保奏溫瓊。宣和年間(1119-1125)虛靖先生張繼先又為之作"地祗一司正法"及符籙咒訣,使統領鬼兵,佐虛靖天師等仙真行法濟世,專司斬妖伏魔,殺鬼驅瘟等事。據此,溫太保實為宋代正一道派所奉神將。本傳之後有《溫太保傳補遺》一篇,乃黃公瑾摭拾見聞,以補原書之缺佚。

 

玄品錄五卷 共43頁
  元代茅山道士張天雨編集。五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卷首有乙亥歲(1335年)作者自序,稱此書集老子以後歷代"若老子徒者,採其道德文章而類次之"。全書分十品,纂集先秦至宋代人物一百三十餘人,人各一傳,略述其生平事蹟及其與道家之關係。所載人物不限於神仙道士,凡與有關者皆在收羅之列。如司馬談、曹參、張良、王弼、向秀、皇甫謐、謝安、王羲之、陶淵明、李白、賀知章等文人,或取其清靜無為,或緣其隱居清修,或因其風流倜儻,不慕權貴,皆載之於編。故《四庫提要》批評此書"蒐羅雖富,難免蕪雜之譏矣"。

 

大滌洞天記三卷 共25頁
  原名《洞霄圖志》。元初隱土鄧牧與大滌山道士孟宗寶合撰。書本六卷,有浙江孫仰曾家藏本,著錄於《四庫提要》史部地理類。明初道士重刻此書時,刪改為三卷,題名《大滌洞天記》,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按大滌山在今浙江余杭縣境內,山中有大滌洞,相傳漢武帝曾在洞前建宮壇。唐高宗時道士潘師正奉敕在此建天柱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稱洞霄宮。唐宋以來在此修道者頗多,道教稱之為"大滌洞天",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本書詳記大滌山之山川奇秀,岩洞深杳,宮觀沿革,人物挺特,以及仙聖遊化之跡,英賢記述之美。觀之可見大滌洞天之概貌及其歷史。原書分宮觀、山水、洞府、古跡、人物、碑記六門,《道藏》本刪去人物門。

 

墉城集仙錄六卷 共46頁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編集。據卷首杜光庭自序稱:此書記古今女子得道成仙者事蹟,取材于仙傳道經。"纂彼眾說,集為一家"。因道教女仙以西王母為尊。而西王母相傳居於金墉城。故書名題作《墉城集仙錄》。又據序文及《通志 .藝文略》著錄,此書原本為十卷,共集古今女子成仙者一百零九人。今《道藏》本僅為六卷:收入洞神部譜錄類,所載女仙不過三十餘人。另有《雲笈七籤》本三卷,所錄女仙僅二十七人。又北宋《太平廣記》亦節錄此書所載女仙二十六人。以上諸本皆非完帙。內容互有異同,尚可輯補校正為更完備之版本。

 

太上老君戒經一卷 共9頁
  原不題撰人。約成書於南北朝。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九引《老子戒文》,當即此書。原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其卷未有缺文。又《雲笈七籤》卷三九亦節錄此書,題作《老君說五戒》。此經記述老子西遊天絲,路經函谷關,授尹喜《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受經之後,又請問持身奉經之法。老君乃授尹喜五戒,並為之解說持戒方法及重要性。五戒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據稱此五戒乃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奉持五戒可得道成真,失戒則受種種報應。按南宋《秘目》及《通志》均著錄《老子戒經》一卷,題作"葛洪撰",未知是否此書。

 

老君音誦戒經一卷 共8頁
  又名《太上老君樂音誦械》或《樂章誦誡新法》。原不題撰人。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按《魏書.釋老志》稱:北魏初道士寇謙之假讬太上老君降臨高山,授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使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本書內容與《釋老志》所述略同,蓋即寇謙之所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但較原本已缺佚大半。書中假借太上老君之口,嚴厲抨擊早期天師道之種種流弊,宣稱老君授誠於寇謙之,使其在設治授籙、收取財物、治病求福、修煉房中術等方面革除三張舊法。其新道法則強調奉守道誡、齋功禮拜為修持長生成仙之要道。本篇為研究南北朝道教改革之重要資料。

 

太上老君經律一卷 共4頁
  原不題撰人。約成書於南北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本書為早期天師道戒律彙編。據編首目錄,原書有《道德尊經戒》、《老君百八十戒》、《太清陰戒》、《女青律戒》、《道德尊經想爾戒》等五種戒律。現《道藏》本僅存前兩篇。其中《道德尊經戒》包括九行二十七戒,共三十六條。要求道士無為柔弱,清靜守雌、勿喜邪、勿費精氣、勿傷生血食等等。《老君百八十戒》假託老君傳授 乾君(即受《太平經》之乾吉),有一百八十條戒律,主要勸誡道士勿貪淫殺盜,欺梅他人,輕慢經教,不敬師長等等。從中可見早期道教之道德倫理觀。本書內容又見於《雲笈七籤》卷三八及三九。

 

太上經戒一卷 共6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本書從早期道教經典中摘錄六種戒律,彙集成編。包括《玉清經》十戒、《智慧上品大戒》、《大霄琅書》十善十惡、《思微定志經》十戒、《妙林經》二十七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六種戒律大旨皆勸人行善去惡,奉守戒律,勿殺戮、偷盜、貪淫、欺詐、違逆父母師長等等。上述戒律,又見於《雲笈七籤》卷三八及三九。

 

三洞法服科戒文一卷 共4頁
  唐道士張萬福編錄。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本篇系抄錄道經《天師請問法服品》而成。經文假託太上授天師張道陵法服、法具,為之解釋各等仙真所穿法服之區別。太上又為天師說科戒四十六條,規定道士穿戴、脫去、製作、放置法服之規章禁戒。據稱凡不依科戒,應服不服,非服而服者,。皆四司考魂,奪算一千二百"。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 共7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一卷,收入《道藏》正一部。本書原為早期天師道經典《正一法文》殘卷之一,書中輯錄五篇天師道戒科教令。即《老君戒經》(原佚名)、《大道家令戒》、《天師教》、《陽平治》、《天師五言牽三詩》。首篇先敍說教戒,解釋奉道持戒之理,勸人修持天師道五戒。其次《大道家令戒》、《天師教》、《陽平治》等篇,是曹魏時張魯後裔發佈,概述太上大道化生天地萬物,自黃帝以來屢次降世傳教授經,以及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使立二十四治教化道民等神話。並且批評曹魏時五斗米道組織混亂,科律廢弛,要求諸道官道民清整道治,奉守教令,行善積德,以求太平長生。最後《牽三詩》十一首,似為東晉王嘉所撰。此書出於漢末張魯之後,北魏寇謙之以前,對研究魏晉天師道歷史和教義有參考價值。

 

女青鬼律六卷 共13頁
  原不著撰人。從內容看,應為魏晉南北朝時天師道戒律。《赤松子章曆》、《道要靈祗神鬼品經》等早期道書已引此書。原本八卷,《通志.藝文略》著錄作十卷。今《道藏》本六卷,收入洞神部戒律類。書中宣稱:自後天皇元年以來,天下有無數惡鬼傷害人民。太上不忍見之,乃于後天皇二年七月七日,"下此《鬼律》八卷,紀天下鬼神姓名、吉凶之術,以救天師張道陵,使敕鬼神不得妄轉東南西”。書中記錄各種鬼神姓名,並假託太上和張天師勸導通道男女行持戒律,念誦鬼名,如此則可趨吉避凶,"萬鬼不 干,乾神賓伏"。又有所謂三五七九長生之道、黃赤合氣之術,亦為早期天師道方術。

 

正一威儀經一卷 共7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應為南北朝或隋唐天師道經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經文假託由太上授天師張道陵,內載正一道士人道受戒、日常修行及衣食起居等各方面必須遵行之規章儀範。共計有三十種,一百三十二條威儀。依次為:受道威儀二十四條、法服威儀五條、入靖威儀四條、啟奏威儀四條、讀經威儀八條、講經威儀八條、事師威儀六條、奉齋威儀九條、受戒威儀三條、懺悔威儀二條、禮拜威儀三條、燒香威儀六條、燃燈威儀三條、鳴鍾威儀五條、鳴磬威儀一條、章奏威儀三條、釀請威儀五條、法具威儀一條、食器威儀一條、器用威儀一條、居處威儀四條、臥具威儀一條、屨履威儀一條、井泉威儀二條、用水威儀一條、飲食威儀五條、動止威儀一條、遊行威儀二條、住觀威儀六條、死亡威儀六條。

 

玄門十事威儀一卷 共6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此書假託太上老君為無相真人講說,內載玄門道士日常修行及生活起居所應遵奉之十種規章儀範。書分十品,共計一百四十四條威儀。依次為:第一執坐壇品,威儀八條;第二禮渴品,威儀十六條;第三出入品,威儀十四條;第四坐起品,威儀十四條;第五執瓶品,威儀十一條;第六洗漱品,威儀十二條;第七巾器品,威儀十條;第八齋食品,威儀三十三條;第九請法品,威儀九條;第十護持品,威儀十七條。據稱能奉行以上威儀者,可修成大順真士,違犯者則入地獄。

 

太清道德顯化儀一卷 共6頁
  撰人不詳。內稱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應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此書敍述釀祭太上老君,祈求老君顯化施法之儀式。據稱行此醮儀,可以懺斷業緣,超出迷惘,咸歸清靜。全篇內容分三部分。首先為"上壽貢獻",有宣衛靈咒、請稱籙職、請聖、降聖等儀節。其次為"顯化禮文",文中讚頌太上老君降世為帝王道人之師,顯靈教化之故事,內容與謝守頹《太上老君混元聖紀》相似。最後為"顯化設醮儀",有宣衛靈咒、請稱法位、誦經、送聖等儀節。

 

正一解戹醮儀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正一道醮儀之一。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書中記述正一道士為人消災解厄之各種醮儀。謂凡人有年命之厄、元辰死忌,疾病及官祿財產不利等災禍,可依法行醮上章,即可解禍消災,轉禍為福。

 

正一出官章儀一卷 共8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正一道醮儀之一。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此篇敍述正一道士為人上章祈請老君、天師,出身中"五體真官功曹"及各種神宮神吏,以求消災解厄之醮儀。內載各種章文、咒訣和符籙。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籙醮儀一卷 共5頁
  原題"廣成先生杜光庭刪定",系唐末道士杜光庭據早期天師道法籙改編。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書中列舉正一道士佩籙中所載諸功曹、使者、將軍、吏兵之員額職司、並敘簡閱佩籙之醮儀。其閱策儀包括出官、出籙中吏兵、出諸部將軍兵馬等儀式。據稱行此醮儀,可使諸功曹吏兵各司其職,營衛身命,免厄度難。

 

太上正一閱籙儀一卷 共5頁
  原題"廣成先生杜光庭集"。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內容大體與杜光庭刪定之《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策釀儀》相同,但文字稍繁,蓋系同一書之兩種版本。參見該詞條。

 

正一指教齋儀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指教齋乃早期天師道齋法.源出於漢末三張創教之時。本書內稱:"謹依漢中舊典,奉建指教齋"。蓋系後人據三張舊齋法改編而成。原書包括《宿啟僅》、《清旦行道儀》二篇。主要記述正一道士為人行齋祈攘,上啟太上及天師、嗣師、系師,求其消災降福。其儀式程式有發爐、禮拜、讀辭、說威儀、複爐、詠頌出壇等。所謂"宿啟僅"與"清旦行道”,其儀式程式
大同小異。但宿啟僅在夜晚開壇,清旦儀于清晨行道,故《道藏》本分作二篇。

 

正一指教齋清旦行道儀一卷 共2頁
  參見"正一指教齋儀"條。

 

正一敕壇儀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為早期天師道醮儀之一,內敘正一道士建立壇場時淨壇之儀式。有啟奏,存思、招神、念咒等儀程。

 

正一醮宅儀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正一道醮儀之一。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書中記述正一道士為人消災解厄之各種醮儀。謂凡人有年命之厄、元辰死忌,疾病及官祿財產不利等災禍,可依法行醮上章,即可解禍消災,轉禍為福。

 

正一醮墓儀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敍述正一道士為人酷祭墓山、以求消災解禍之儀式。謂凡人如有墓山年久失修,或有因時凶衰,地氣王動、而致子孫貧耗遭禍,百事不利者,須請道
祭墳墓之山川土地神祗。安穩亡靈,即得子孫平安,所向吉利。醮墓之法,須置辦法物,治壇於基地,上香念咒等。

 

太上洞神三皇儀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敍述洞神法師傳授弟子《洞神經》及篆圖契券之儀式。書中列舉《大有策圖經目》,即南北朝時洞神部經典目錄,包括《三皇經》、《八帝經》及有關科儀書,共十四卷。本篇內容與《道藏》正一部所載《太上洞神三皇傳授儀》有關,疑系同一書。參見該詞條。

 

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一卷 共3頁
  原題"廣成先生杜光庭刪定",系唐末道士杜光庭據南北朝道教三皇齋法改編。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敍述道士建壇設醮,行洞神三皇齋儀,釀祭"七十二君",為皇帝 懺謝罪愆,祈福攘災,使國家軍民同沾善慶。其儀式有啟告七十二君。謝北方太一元君等程式。所謂"七十二君",指三十六位"四方九天帝君"、三十六位"四方九土皇君",皆為天地四方之神。

 

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一卷 共11頁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修。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此書序文首先講述三元仰謝齋要旨。宣稱:"太上出河洛龜龍之書,青文綠甲之字,以授帝王,此蓋教民
致福謝過,度厄解災之法也"。,凡國有兵戈水火之災,妖邪作怪,帝王國主不安,以至民間危急,皆可求道士行此河圖仰謝齋法,告謝天地,玄感官吳,即可度厄解災。正文分九章,詳述從設置壇堂神位,至齋釀完成的全套齋儀程式及方法。其儀式次序為:壇堂第一、神位第二、入壇第三、思神第四、上香第五、發爐第六、禮三十二天第七、,懺告第八、複爐第九。

 

太上金書玉牒實章儀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正一道士所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此篇分四章,即謝過祈安章、言都功章、保、護嬰兒章、斬惡破鬼章。內敘正一道土為人行釀,向太上老君及天師等神仙上章,以求謝過祈安、言功請賞、保佑嬰兒,斬破惡鬼。其行醮儀程有出官、奏章、召神等。本篇內容文字與《正一指教齋儀》頗為近似。

 

天心正法修真道場設醮儀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內稱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應為宋代天心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講述道士舉行天心正法時,修建道場之設醮儀式。有宣咒、奏章、請聖、上香酒茶等程式。按天心正法為宋代天心派道士所行法事,詳見《上清天心正法》、《上清北極天心正法》二書。

 

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一卷 共6頁
  原題"廣成先生杜光庭集",系唐末杜光庭據南北朝或唐初道教法策改編。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書中敍述傳授《道德尊經》、《紫虛寶籙》、《河上章句》、《想爾要戒》等道教經戒法籙之儀式。其中包括法師向弟子傳經之儀,以及弟子受經三日之後拜表謝恩之儀。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斷殟儀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內敘道士為人醮祭五帝,斷除疫鬼之儀。謂凡人家遭逢天災厄難,家口瘦療,皆因宅舍前後五帝神祗不衛於人,以及疫鬼作祟所致,可擇良日準備法物,請道士醮祭五帝。釀祭之法,有入壇解穢、發爐、宣咒、上香酒茶、吟贊等儀式。

 

太上消災祈福醮儀一卷 共4頁

  撰人不祥。內稱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應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內敘正一道士為人祈福消災之醮儀。有禁壇、存念、宣咒、出官、發爐等儀式程式。

 

太上金匱玉鏡延生洞玄燭幽懺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此經假託為太上道君宣講,由左玄真人傳付蓬萊宮真人。內稱太上老君告諸仙真曰:世間眾生不能固守先天所受天地清寧之氣,背真失性,逐物隨情,以致犯有種種罪惡,遭遇種種災厄。老君因此宣講解免眾生惡報苦難之法。解脫之法有懺悔前非,志心敬禮諸天尊真人,每日持念尊號,祈求上真原赦罪愆等。

 

太上瑤台益算寶籍延年懺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內列舉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位真人尊號。謂志心歸命敬禮諸天普及真人,即可護身去厄,長生久視。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謝罪法懺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內有元成宗加封天師張陵之尊號,應成書於元明之際。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書稱正一派弟子雖專心求度,但因多有前世宿累,所以流轉輪回,受諸業報。如 慾使形神合道,障累頓消,法依三八謝罪之儀,志心皈命三清上聖、玉皇上帝等神靈,懺悔殺生、偷盜、邪淫等三業十惡之罪,斷惡修善。勉而行之,當可漸入仙宗,升于天路。書中有向三清、玉皇等神仙表示懺悔之啟詞數篇。

 

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當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本篇假託元始天尊告妙行真人云:常念眾生處於三毒十惡之世,被六天魔王、五府瘟曹等妖邢傷害。天尊乃命北方真武神將巡察諸天,錄善伐惡,輔正除邪。天尊又垂示消災免厄之法,謂眾生常以三元八節、甲子庚申等日,燒香持齋,志心歸命朝禮北方四十九位靈應天尊.謝過懺悔,即可消諸罪戾,免受厄難。本篇部分內容文字與《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相同。

 

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一○卷 共25頁
  撰人不詳。書中有宋甯宗加封真武真君之尊號,當出於南宋後期或元代。原書十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書為禮懺真武法文,
敷衍《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與《修真十戒》而成。書中假託無上赤文帝君金闕化身天尊告訴妙行真人曰:玄元聖祖伺念世間凡愚積惡造罪,無由冀仙,因此演說修真十戒。世人若能備列香花,虔心禮懺,誓依吾教,改往修來,即可名標丹籍,獲福超升。妙行真人遂將此禮懺之”散佈人間流傳"。正文十卷,每卷依次列舉一條修真戒律,並勸人志心朝禮三清及諸天尊,皈依北極佑聖院諸神。又勸人依照有關戒律檢討前世今生所犯罪業,乞求神仙赦罪賜福。各卷除戒律不同外,禮懺方法大致相同。

 

北極真武佑聖真君禮文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書中有宋徽宗加封真武真君之尊號,當出於南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威儀類。本篇敍述禮贊真武佑聖真君以祈福謝罪之齋儀。有啟奏、志心歸命禮贊三清及北極真武等神靈、懺悔、發願、諷經等儀式。

 

太清中黃真經二卷 共11頁
  又名《中黃經》、《胎藏論》、《胎藏中黃經》。原題"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此皆據其經義虛擬。據《雲笈七籤》卷十三所載此經《釋題》注稱:"中黃者,九天之尊、餘始自人間登于聖路"云云,可知造經與作注者實同 一人:注中又有"慾悟玄元,先了義趣"等文句,並稱引《太升玄經》及《洞玄經》、《洞神經》等等,皆唐道教著述之常例,疑此經即出於唐道士之手。原注本當作 一一卷,以應"萬行皆歸之於一"之義,《道藏》本分作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經凡十八章,各有七言韻語若干句,以章首四字為題。經並注之義旨,即所謂"義精于成道,言盡于養生",蓋以義理演述內修養生之法。

 

太清導引養生經一卷 共7頁
  不題撰人。《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共五部分:《慎修內法》、《王喬導引圖》、《彭祖導引圖》、《淘氣訣》、《咽氣訣》。第一部分《慎修內法》,與《雲笈七籖》卷三四所載《太清導引養生經》、《甯先生導引養生法》等略同。此經似為唐人所作,後人複作增補,集諸家導引按摩之養生法為一書。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一卷 共3頁
  不題撰人。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書共四部分:服氣法、上清氣秘法、上清法、《補瀉圖》。服氣法言冥心息念而和氣至,即內修法。上清氣秘法言服食五牙,即吸服五方元氣入五臟之法。上清法言咽津導氣之術。《補瀉圖》似因承于胡愔《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疑此書即中晚唐好內修術之道流所為,書由纂集而成。其胎息服氣之法,實六朝隋唐道教所行養生術。

 

太清調氣經一卷 共7頁
  不題撰人.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代。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前半部分駁斥舊傳服氣諸法,如日中前後分為生氣死氣、存想五方生氣、有病閉氣攻之、固氣勿泄等。後半部分敍述調氣、服氣、煉氣、閉氣、委氣等法,其說以胎息服氣而祛病養生為旨。

 

太上老君養生訣一卷 共3頁
  原題"華佗授廣陵吳普",疑系唐代道士偽託。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文分四部分:第一"五禽",有虎熊鹿猿鳥五禽戲之作法;第二"六氣",言吐納治臟腑疾病之法;第三"養生",言愛氣節 慾,除六害,行"十二少"等養生訣要;第四"服氣",為吐納存想之術。

 

太清服氣口訣一卷 共2頁
  又稱《上清服氣口訣》。不題撰人。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口訣言服食元氣之法,如固氣勿泄,以意運之令散;不失時節,令丹田常滿等。又有服外氣訣,如以夜半元氣始生之時,掠齒舐唇,鼻納口咽,則生氣流通百脈等。另有按摩、存思、守一等術。

 

莊周氣訣解一卷 共2頁
  此文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其說以《莊子.養生主》中"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一語來理據,以為火借薪傳,命由氣延,納氣養生,可以延年。又引《陰符經》以言養生之道。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二卷 共6頁
  又名《太無先生氣經》。約出於唐代。二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書,注云:"失名,大曆中遇羅浮王公傳。"《通志 .藝文略》道家類著錄《太無先生氣經》二卷,李奉時撰。按此書序及服氣訣,見於《雲笈七籖》卷五九所收《太無先生服氣法》。序言大曆中(766∼779年)作者遇羅浮山王公自北嶽返,傳其經訣事。其服氣訣,則與同卷所收《張果先生服氣法》同,略有數字異。同卷又收錄《嵩山李奉時服氣法》,其內容不見於本篇。據此書序稱其大旨,以為長生之道要在形氣相須,故其術以養生煉形為主。養氣之法,上卷有服氣、調氣、行、氣、閉氣等十六種訣要。下卷則有修存訣及慎氣法。其說以精氣兩全為煉形之關鍵,為唐道教內修術之重要內容。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一卷 共9頁
  又名《新舊服氣經》。廷陵先生編,桑榆子評。約成書于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書中輯錄服氣法十五種:《修養大略》、《張果先生服氣法》、《(曇)鸞法師服氣法》、《李奉時山人眼氣法》、《蒙山賢者服氣法》、《王說山人服氣新法》、《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用氣訣》、《胎息口訣》、《胎息精微論》、《胎息雜訣》、《秘要口訣》、《用氣神集訣;、<煉氣法》、《秀氣法》、《閉氣法》;前十三種均見錄於《雲笈七籤》卷五八、五九及卷六一。此書收集胎息服氣諸術。其中多唐人所作。

 

諸真聖胎神用訣一卷 共5頁
  纂集者不詳。約成書于宋元。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共集行氣胎息法三十種,包括御氣法及海蟾真人、玄葫真人、袁天綱、于真人、徐神公、煙蘿子、達磨禪師、李真人子明、抱樸子、亢倉子、元憲真人、何仙姑、張果老、侯真人、鬼穀子、黃帝、陳希夷、逍遙子、張天師、郭真人、中央黃老君、柳真人、驪山老母、李仙姑、天臺道者、劉真人、朗然子、百障內視、曹仙姑等二十九家之胎息訣。此書收集之胎息法,以氣凝精固、結胎成真為旨。

 

胎息抱一歌一卷 共2頁
  作者不詳。約成書於五代北宋間。凡七絕歌訣二十首,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其言胎息之法,以神氣相合為旨。

 

幼真先生服內元炁訣一卷 共5頁
  簡稱《服內元氣訣》。約成書于唐代。《新庸書.藝文志》著錄"康仲熊服內元氣訣一卷",疑即此書。今本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又《雲笈七籖》卷六十亦收錄此書。此書內容與《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略同。內載十五種胎息服氣訣法。依次為:進取決、淘氣訣、調氣訣、咽氣訣、行氣訣、煉氣訣、委氣訣、閉氣訣、布氣訣、六氣訣、調氣液訣、食飲調護訣、休糧訣、守真訣、服氣胎息訣。書前有序,內稱作者于"天寶年中(742-756年)遭遇羅浮真人王公自北嶽而返"。傳其經訣。而《太無先生氣經》序文則稱:"大曆中(766∼779年)遇羅浮山王公自北嶽而返"。可知二書皆為羅浮山王公傳授。

 

胎息精微論一卷 共2頁
  作者不詳。約成書于唐。《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三卷。今本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五八摘錄其章節,文字略有出入。此篇分為三部分。其一胎息精微論,以”守靜愛氣,全精寶神,道德凝密,魂魄固守",即可得道。其法以胎息養內氣,又甚講安神含和之修持。其二內真妙用訣。以精氣為生命之本,神生於氣,使神氣相守,則神明而氣和。其三胎息神會七返內丹訣,亦名留精回氣補腦,言胎息內丹之法, 云"內丹者,津、水、唾、血、精、腦、氣是也"。其法同于唐道教流行之內修術。

 

服氣精義論一卷 共4頁
  唐朝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撰。《雲笈七籖》卷五七收錄本書,凡九篇:《五牙論》、《服氣論》、《導引論》、《符水論》、《服藥論》、《慎忌論》、《五臟論》、《療病論》、《病候論》。今《道藏》本將此書割裂為二種,以序文及前二篇為《服氣精義論》,收入洞神部方法類;以後七篇為《修真精義雜論》,收入洞真部眾術類。二者應合為一書,並以《雲笈七籤》校正。

 

氣法要妙至訣一卷 共4頁
  作者不詳。約成書于唐宋間。《通志 .藝文略》著錄。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內載服氣法凡五種:《氣法》、《調氣法》、《節氣法》、《量導引咽氣法》、《導引新候要訣》。其法以行氣為主若依法修持可保固元氣,"一切疾病皆治"。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一卷 共2頁
  作者不洋。約成書于唐宋間。見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本篇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上士修行煉氣訣》,言漱津咽液、鼻引口吐等煉氣術。第二部分為《天老十 乾第甲經十二月氣法》,言斷谷服氣之生理反應及行氣之術。此部分內容文字與《雲笈七籖》卷六一所錄《十二月服氣法》基本相同。

 

神氣養形論一卷 共1頁
  作者不詳。約成書于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一卷。今本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三四亦收錄,題作《神氣養形說》,其中有缺文.此篇論述神、氣、形相守之內修術。謂神與氣相結而成形,神氣相守則可以養形。又稱耳目為神之戶牖、陰陽為氣之干戈,修行者須閉戶牖,息干戈,清靜虛無、以養神氣:能積精累氣,守中抱一,心游於淡,氣合於漠.則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為真人矣。

 

存神煉氣銘一卷 共1頁
  唐初孫思邈撰。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三三收錄《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即此文,略有文字出入。其言煉氣之法,云"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氣海若具,自然飽矣"。修煉法度則有五時七候,五時即攝心人靜之五種進境,七候為修持其法之七種境界。

 

保生銘一卷 共1頁
  唐人孫思邈撰。銘文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全文皆五言韻語,是包括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的養生格言。如云:"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又云:"寅醜日剪甲,理髮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饑則坐漩溺;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等等,皆為攝生保養之經驗。

 

神仙食炁金匱妙錄一卷 共6頁
  原題京黑先生撰。據《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當為京堨生。約成書于唐。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所載食氣七法,自諸家氣法輯集,大略以寶精行氣為主。七種食氣法依次為:服陰陽符召六甲玉女法、中嶽先生郤儉食十二時氣法、食氣 辟穀法、真人食黃氣法、行氣法、行氣訣、治萬病訣。

 

枕中記一卷 共9頁
  原不題撰人。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孫思邈枕中素書一卷;宋《崇文總目》作孫思邈枕中記一卷,即此書。又《雲笈七籖》卷三三所收孫思邈《攝養枕中方》,其內容與《道藏》本略同,但篇章文字頗有歧異。全書分五章,言學道之士養生繕性之法。首為《自慎》章,論治身養性者須有所憂畏,衣食起居,舉止言行皆自慎而有節制。其次《禁忌》章,列舉學仙養生者禁忌數十條。其三《導引》章,言按摩導引之法。其四《行氣》章,言保精、行氣、服餌等三種養生方法。其五《守一》章,言存守三丹田真一之法,並附存神煉氣口訣。按此書《道藏》本首尾多有缺文錯簡,應據《雲笈七籖》校補。

 

養性延命錄二卷 共11頁
  梁朝陶弘景撰集。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三二亦節錄此書。書首有序言,稱此書採集古人修身養性,延年益壽之方,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略取其要法,刪棄繁蕪,"分為上下兩卷,卷有三篇"。正文第一篇《教誡》,採集古代諸家格言,綜述攝生養性之要。其次《食誡》篇,論述飲食之宜忌。其三《雜誡祈禳》篇,論述日常言行起居之宜忌.其四《服氣療病》篇,論述吐納行氣以防治疾病之法。其五《導引按摩》篇,論述叩齒咽液,按摩導引之養生方法。其六《御女損益》篇,論述房中御女、還精補腦之術。大抵上卷三篇為養生禁戒,下卷三篇為養生治病方術。全書徵引宏富而條理清晰,是為道家養生名著。

 

三洞樞機雜說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應為唐代道士撰集。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系雜抄六朝隋唐道教三洞經書仙傳而成,全書分編為九節。其內容頗雜,大抵以養生治病,降神驅邪法術為主。其中有導引治病法、叩齒咽液法,按摩通血氣法、守庚申制三屍法、北帝曲折咒(召神驅邪術)、仙真聖二十七品說、服符念咒以除殃長壽之法、通靈真香法、降真香珠法,以及製作香油神燭之法等等。書中又雜入劉京、唐覽、惠施、麻姑、王方平等仙真術土故事,頗為零亂。

 

彭祖攝生養性論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其部分內容見於《抱樸子內篇》,似為六朝或隋唐道士所作。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本篇言攝生之道。謂柔弱憂畏者神強,鼓怒騁志者氣強;"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人之思慮言行,衣食起居,皆須有所節制,不可過極,極則傷生。是故養生之法,不遠唾,不驟行,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疲,臥不及極,寒而後衣,熱而後解,不甚饑,不過食,不甚勞,不過逸,冬不極溫,夏不極涼……。一切皆得中不偏,則可保五臟魂魄不受損傷。

 

孫真人攝養論一卷 共1頁
  唐人孫思邈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本篇言臟腑補養法,文體類似《禮記.月令》。書中列舉一年十二月中五臟六腑之氣運病變,以及飲食起居之相應增減宜忌事項。例如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鹹酸,增辛味以助腎補肺、安養胃氣;此月勿冒冰凍、勿極溫暖,早起夜臥,勿食生蔥生蓼,勿食蟄藏之物,虎豹狸肉;此月四日宜拔白髮,七日宜靜念思真、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忌遠行等等。其餘各月與此類似。南宋《秘目》著錄孫思邈《五臟旁通導養圖》一卷,似與本篇有關。

 

抱樸子養生論一卷 共1頁
  晉葛洪撰。《宋史.藝文志》著錄此書一卷。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類。本篇首先論述治身之道與治國相同。治國者愛其民以安其國,治身者愛其氣以全其身。民弊則國亡,氣衰則身謝。故治身者當制 慾愛氣,以保全性命。又謂養生者當先除六害,行十二少。六害即名利、聲色、財貨、滋味、佞妄、沮嫉。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又當調節飲食勞動,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 干,可延年長壽。本篇疑系後人摘錄葛洪《抱樸子內篇》而成。

 

養生詠玄集一卷 共9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末五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書中收錄七絕詩三十首,並附注解。詠述煉養形神,內修心性之道。認為榮衛二氣乃人之陰陽,二氣和合,形質乃具,魂魄始成。又稱:人生具神識,染塵著境,多 慾傷生,以致"氣衰形悴少精神"。須補過全氣,返本還元,使玄關善閉,神與氣合,自然心隨息盡,氣逐息生,塵境既消,系保都盡。若能胎息元和,抱一守中,伏虎降龍,煉陽銷陰,慎守三田,靜持重玄,養閉玄牝,絕利一源,則可明心見性,合道通真。

 

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傳一卷 共2頁
  又名《菖蒲傳》。撰人不詳。書中提及"大曆十四年"(779),當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本篇稱菖蒲為水之精神,仙之靈草,山林隱士皆服之。書中列舉幾種採制菖蒲丸藥之法,又詳言服用菖蒲丸之效驗。謂服食藥丸可消食除疾,返老還童,皮膚滑膩,面如桃花,以至於長生度世,永為真人。書中又列舉歷代服食菖蒲得道成仙者姓名,以為佐證。篇末假託神仙云:"菖蒲傳十二卷,秘在上宮,此是上清經中具載,聊錄要節,以示學道之人。"可見此書應為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

 

上清經真丹秘訣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書中言煉丹法訣.謂真丹用二黃煉成,有消冰丸、內灸丸、沃雪丸等十種名稱。依法煉製服食,能治氣症、冷症、積症、結症、瘕症、疝症、血症等七種病症。又稱二黃丹可用於點汞或點硫成金,"久服返老還童,永為屍仙"。書中詳載煉丹之操作方法及程式。

 

太清經斷穀法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此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輯錄服食斷穀之法約三十種,謂服食藥物可經久不饑。包括服食松根、服食茯苓、服術、服黃精、服食萎蕤、服食天門冬、服食巨勝、服食雜米麥、服食大豆、服食桑椹、服食牛羊蘇等方法。又有服葵子湯、大麻子湯之法,用於解除斷穀而還食。書中所述服食巨勝法出自《靈寶五符經》,並引述抱朴子葛洪之語,可證此書應出於晉代。

 

太上肘後玉經方一卷 共2頁
  晚唐道士霞樓子盧遵元編撰。南宋《秘目》、《通志》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七七亦收錄此書。書前有作者自序,稱此書是昔年青童君傳授巢居子,長安年間(701∼704)巢居子以之傳寒樓子,貞元八年(792)寒樓子傳霞桂子,霞樓子又於寶曆乙未歲(應作乙巳,825年)傳授隱樓子施君(施肩吾)。全書分八篇,依八卦次序收錄八種藥方。即:天父地母七精散方、風後四扇散方、王君河車方、龜台王母四童散方、彭君麋角粉方、夏姬杏金丹方、赤松子枸杞煎方、清精先生{食,迅,左右結構}米飯方。此上八種皆為上清派道士眼食藥方,托為仙人傳授。每方皆列舉所用藥物(多為草木藥)之配方劑量,並注明制藥和服用方法。

 

混俗頤生錄二卷 共7頁
  北宋茅山處士劉詞撰。《通志.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卷首有作者序文,自稱昔年酒食過度,痼疾纏身,後棲心修道,肆志林泉,漸致痊複,遂總結攝生經驗,撰成此書。其書分十章,包括飲食消息、飲酒消息、春時消息、夏時消息、秋時消息、冬時消息、患癆消息、患風消息、戶內消息、禁忌消息。各章分別論述飲食之調理宜忌,四時之補養將息,風癆疾患之治療護理,房事生活之節制禁忌。大旨以克制情 慾,順情適性為宗,恬淡自然,保養和氣,以祛疾延年。

 

保生要錄一卷 共3頁
  五代後蜀人蒲虔貫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論攝養保生之道。分作八門類:養神氣門、調肢體門、論衣服門、論居處門、論藥食門、果類、穀菜類、肉類。作者認為:養生之術"先 慾固其正氣"。蓋因喜怒哀樂皆有傷身體,故須調節心情,使心不撓而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其次為調其肢體,行導引按摩,叩齒咽液之術,以便身輕目明,筋節血脈流暢。至於衣服、居處、飲食、藥餌,亦須隨時合度,善於調理。如此則"諸疾不生,遐齡自永矣"。

 

修真秘錄一卷 共4頁
  原題"前商州豐陽縣主簿符度仁纂"。約出於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一卷。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類。此書為食療保健著作,分《食宜》、《月宜》二篇。假託思仙與真人問答,論述飲食調養之法,大旨謂選擇食物須應四時月令,以和五味,益五臟,治百病為主。《食宜》篇列舉宜食之肉果谷萊諸類食物百餘種,注明其性能及主治疾病。《月宜》篇依次列舉四時十二月宜食之物。

 

三元延壽參贊書五卷 共31頁
  元人李鵬飛編撰。約成書于元世祖至元末年(1294)。五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書言攝生延年之道。作者自序稱:曾于飛來峰下遇宮道人,告之曰:"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不知戒慎則日加損焉。精氣不固則天元之壽減矣,謀為過當則地元之壽減矣,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減矣。"作者遂編撰此書,論述保全三元之壽。全書前三卷分別為:《天元之壽精氣不耗得之章》,論述節制男女房事,保固精氣之道;《地元之壽起居有常者得之章》,論調節思慮言行,日常起居之道;《人元之壽飲食有度者得之章》,論調節飲食,醫藥養生之道。後兩卷分別為《神仙救世卻老還童訣章》、《神仙警世章》,大旨勸世人注意調養滋補,懲忿窒 慾,行善去惡。此書徵引宏富,立論平實,為醫藥保健之重要著作。

 

太上保真養生論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宋史.藝文志,著錄此書一卷。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論述養生延年之道。謂人乃天地至靈,所貴"莫重手性命",長生之道可學而得之。又稱柔弱畏威則神強而長生,鼓怒騁志則氣強而短壽。又述養生之要數十條,大抵以清心寡 慾為主,其次則飲食起居皆須有所節制禁忌,常行吐納導引,咽氣補瀉,服藥治損等等。書中所述,大多抄襲《彭祖攝生養性論》、《抱樸子養生論》等書。

 

養生辯疑訣一卷 共1頁
  晚唐道士施肩吾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作"施肩君辨疑論一卷"。南宋《秘目》及《通志》亦著錄。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八八亦節錄本篇。本篇辨論養生學仙之道。作者認為:"萬物生死,共氣盛衰"。學道者當正本知源,保氣棲神,使神氣相合,形神不離。不可徒知恬淡自守,委志於寂默之間,妄作於形神之外;亦不可但服草木金石,行氣絕粒,驅役考召,如斯者並非保生之道。作者最後指出:"保氣棲神,不可以湛然而得之,亦不可以兀然而守之。且神無方而氣常運,形至靜而用無窮。是知保氣者其要在乎運.棲神者其秘在乎用。吾嘗聞之于師曰:"體虛而氣固,形靜而神會。此蓋為出世之玄機,無名之大用矣。"

 

太上三皇寶齋神仙上錄經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應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言三皇齋法醮儀,托為黃帝所說。內容分五節。首為"三皇神仙內神寶祝齋錄門",謂修道者應勤心齋戒,燒香祝願,沐浴雲水,潘煙上元,持誦三皇秘文、八帝神篇。依法行持可滅禍生福,上升三天。其次為"合上元香珠,以沉香製作香珠,依法燒香持齋,可感真降靈。又其次為"作香玄映法"、"作雲水法",用麻油、真檀、青木香等物製作,以備燒香沐浴之用。最後為釀儀,包括設三皇座、燒香獻禮、跪拜祝請,燒香複爐等程式。

 

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三卷 共19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應出於北宋。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言召神役鬼、驅邪度世之符咒法術,分為三十章。上卷十章,假託天皇君說。內載天地鬼神之名,以及建立法壇、上章奏表,以神印符咒召神治邪斬妖之法術。中卷十章,托為地皇君說。內載地皇神印符籙,道士入山修行擇地法事,以及辨識仙邪,服食芝草藥物之法。下卷十章,托為人皇君說。內言制惡揚善,絕情去 慾,積精煉氣,清虛自守,以求長生成仙之法。又有南嶽魏夫人續文,抄錄靈寶五符真文、符咒、神圖,言吞符誦咒、步是驅鬼之術。

 

三皇內文秘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為唐宋道士採集六朝時《三皇經》、《太上黃神越章》、《抱樸子內篇》等書改編而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卷首有紫微道人所撰序文。正文分上中下三章,分別為天地人三皇內文,其文多為咒語。謂依法受持念誦,或書寫佩帶,或埋地下,或焚燒吞服,可以落死保生,人山辟惡獸邪精,召神護佑,招財治病等等。正文之後有《太清黃神越章秘印》,系早期天師道殺鬼治瘟之神印符咒。又抄錄《抱樸子》論黃神越章神印之語,以及五嶽真形符文。

 

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三卷 共20頁
  原不題撰人。約出於北宋。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原書卷上附錄北宋尚書右仆射趙普《進經表》及無名氏《遁甲神經出處序》:內稱此經乃黃帝得之于九天玄女,其後陳平、鄧禹、諸葛亮、郭子儀、李靖等
漢唐將相皆得此書。用於行軍破陣,偷營劫塞,可召風雨雷電隨時而至,兇神惡煞皆入地回避,不敢阻擋。羅浮山隱士劉罕以此書進獻趙普。戒普恭謹而行”則功不在五子之下"。開寶四年(971)奉旨于秘書閣收藏此書。據此可知,此書當系北宋道土偽託之作;原書上卷為本文,大旨言兵家陰陽遁甲之術。謂佩帶此經,齋戒燒香,仰啟玉皇上帝、九天玄女、北極真武佑聖真君等神,呼念存想六丁玉女,踏罡念咒,可召請六陰六丁臨壇,擴佑我身,破敵保國。中下二卷為發揮上卷之作。解說六丁六甲之名號職掌,以及祭祀六丁之醮儀法事。內載法事中所用各種神印、符咒、壇圖、表狀、指訣及祭品等等。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經一卷 共7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內容為兵家六壬遁甲之術。其一《六甲神箭式》,依法念咒吹氣,書寫六甲符安於箭頭,可保"射無不中"。其二《鑄青龍劍並煉大丹式》,煉服九光丹,並以淨眼符水洗目,"能視天上地下人間一切鬼神";又入名山採八石煉大丹,服之可長生;取五金鑄青龍劍,能萬里取人首級。其三《五假式》,書寫五假符,念五假咒,可以隱形變化。

 

太上通玄靈印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言召役六丁八史之法術,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前半篇首先列出通靈印、攝鬼印、策鬼印、召鬼印等印圖,又假託老子講述通靈印之用法及神驗。宣稱此通靈印是一切法術之根,依法施用符印咒術,可以召八史(八卦)及六丁玉女護佑,使八史六丁為人取金銀寶物仙藥。以至於"移山竭海,雷電霹靂、天地暗冥、日月墜落、興雲致雨,此通靈印皆能為人使役。"後半篇假託諸葛先生講述通靈役鬼法。大抵為施符念咒,驅役鬼神取金銀仙藥,撒豆成兵、千里視伏藏寶物、隱形變化、聚集鳥雀蛟龍魚鱉等,頗為神奇。

 

上清鎮元榮靈經一卷 共6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老子鎮元靈經一卷".疑即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類。經文假託為太上授仙公(葛玄),內容皆為符咒法術。首為 一七星符,用於祈告北斗諸星,召真通靈,驅鬼解厄。此外又有行病神符,主治病;天策符,主占卜;召神符,主收鬼;壙野符,主尋墓;縛賊符,主拘盜;神怪符,主伏怪。以及博戲符、入山符、木解符、納真符、通目符、天甲符、地甲符、人甲符、役使鬼神符、黑白二符等等。

 

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四卷 共2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四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卷首序文稱:昔孫臏學道于鬼穀,在園中遇白猿賜以此書。其書言兵家六壬遁甲之術。大抵以書符念咒、踏罡步斗、醮祭啟告玉皇上帝等方術,召役六丁六甲來助,使行法者能隱形遁身,造作兵器有靈,或召風雨雷火,破敵成功等等。原書正文三卷。卷一共十式:混元式、天元式、地元式、人元式、二儀式、三才式、四序式、五行式、六丁式、六甲式。各具符咒祭法。卷二共四式:造褙子式、造器械式、六甲厭式、造神槍式。卷三共十一式:九星式、十 干式、十二支式、十二月式、十二月將式、八門式、太一式、祭風式、祭雨式、平地成河式、平地生火式。
  三卷之後,又增補第四卷,引述三元經及伍子胥、王璋之語,講述奇門遁甲之法十餘種。包括:急則從神緩取門、避形遁跡、玉女反閉局、門下十 干神名、慾行千里出門法、三奇吉門禹步、真人禹步斗罡、六甲陰符、行軍禳風法、五女返閉指南、每日出門咒、四不向戰、推人節宜向、李仆射孤虛法等。大抵亦言卜戰求財、出門求仙、隱形遁跡、趨吉避凶之符咒法術。

 

顯道經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經文分三節,假託老君講述行氣斷穀之術。第一節先泛論修道者面色、年齡、臟腑、精氣神等生理條件,謂蓄精養氣安神,可以保命延年。其次為《素道解》,解釋人室修道行氣之有關事項。謂人室修道應選擇時日,先沐浴齋戒。行氣時令精氣出人丹田,瞑目念田,存思五臟,"氣定意專",自然氣足不饑。第三節為《絕穀食氣法》,謂安處靜室,存神三丹田,漱津咽液,行六氣除六病,然後服氣斷穀。行此法三年則"顏色有光",六年能"預知存亡",九年則修成真人,"與天同壽"。本篇部分內容又見於唐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

 

神仙煉丹點鑄三元寶照法一卷 共3頁
  唐末隱士歸耕子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卷首有唐天複二年(902)歸耕子序,聲稱此書乃嵩山老叟傳授,文皆古篆。書中講述煉丹鑄鏡之法。所謂"三元寶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種鏡鑒,以五金鑄成,各重七十二斤。其背面鑄有紫微二十八宿、山川嶽瀆,甲子本命等神像。依法鑄成後,如遇天災、地變、人禍,各取其鏡開照,則災禍自消。鑄造此鏡時,須以金丹點煉,故本書中又載煉丹點五金法、金鼎養丹法、爐養丹法、火候法、祭法。此書可供研究唐代冶金鑄造技術。

 

元陽子五假論一卷 共2頁
  又稱《長白山真人元陽子隱身法》。約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敘念咒隱遁之法。內載金假、木假、水假、火假、土假五條咒浯。宣稱;焚香齋戒,靜心默念每假祝咒,各持四十九日。但有災厄險難臨身,速默念一遍,以手捉一物而投避,災難即獲解免。能令刀劍分身而無血,逢木隱身而免災,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隱地人牆而人不見。

 

太清元極至妙神珠玉顆經一卷 共1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經文言內丹修煉法。內稱:神珠者太陽之精,玉顆者月華之英;太陽流珠主人之陽,太陰玄珠主人之陰。陰陽沖和應用,然後白金施,紅雪配,精血住,真胎結,男女始孕。人之生成,與天地陰陽五行、四時八卦之運行變化同理。至於人之修養,亦與天地同途。"慾煉金丹大藥,不離陰陽造化,須憑周天應用"。故本書所述內丹功訣,皆與周天符火進退,卦爻變化相配合。其丹法分上中下三功。上功三年,行年月日時四用周天。依卦象行功,進退水火。行水即漱津咽液,行火即閉息咽氣。中功三年,行四正八用、日月、還元三周天。按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功,交媾龍虎,積精全神。下功三年,行妙水、妙火、返還三周天。依干支五行、陰陽六銖之數行功,交合神羔,煉氣生神。篇末附讚語及煉丹咒。內稱”慾知修煉,精氣神全。真水真火,真汞真鉛,或順或逆,七返九還"。"若修此法,人聖升天"。

 

天老神光經一卷 共5頁
  原題庸衛國公李靖修,疑系後人偽託。《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題作"蔡登撰"。《宋史.藝文志》作"蘇登《天老神光經》一卷"。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類。卷首有貞觀七年(633)李靖所撰《進書表》,內稱此書流傳已久,後由李靖編次成一卷。其書假託晉平公與師曠問答,述明目觀星,預占休咎之術。謂 慾知休咎,須觀察北斗輔星,見之則吉。若天陰不見,則當先存目中神光。於陰暗處以手指刺目訾頭,搖指可見輔星。又稱存神光可察知人事,"光黃及赤而圓,有德有喜;白者有伏兵,於人有喪;青缺者有憂,黑者有賊及兵病矣"。又稱凡人耳鳴聞呼或鼻聞腥臭皆凶,可齋戒沐浴,夜向本命星禹步三呼。有難呼本命星名,星即來救。書中載禹步法及告玄圖,並列舉醮請北斗十四星官之儀範。

 

鬼谷子天髓靈文二卷 共18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宋代。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本書內容頗為雜亂,以符咒術為主,兼服丹藥。上卷為鬼谷子《秘密天文》,內載隱形藏體符、驅神入室符、魂游三界符、火假四大符、五假符等十余種符文。依法書符吞服,並念咒浯,可以隱形屍解,驅役鬼神。又有《求祭福神應靈之法》,內載天甲符、地甲符、人甲符,鬼甲符、通目符、伏藏符,塚墓符等,謂書符念咒,可以識天災,見伏藏,尋人送鬼,見神捕賊。下卷有《混天移地法》,內載天地人、龍虎風雲、金木水火土等十 一二種印圖。謂施用神印能制天動地,克敵制勝,降龍伏虎,起雲生風,辟金生木,行水發火,生長穀菜等。又有《天髓治國安邦章》,內載灰壇圖、開心符、通身符、戰勝符、神兵符等。謂依法施用,能千變萬化,出有入無,撒豆成兵,斬草為馬。又有《點檢法劄依法施符念咒,可起死回生。又有返魂丹、招魂符、登波術、啟扉術、脫殼現形術、分神散、異容散、知命丹等靈藥和法術。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聖母資傳仙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本書前半篇摘自《混元聖記》卷二,假託聖母元君告訴老君修道通真之事。宣稱”道者虛通之至真,術者變化之玄技";"道之要者無為而自然,術之秘者符與
藥而已"。又稱聖母以金液還丹術授老君,告之曰:神仙之道不在祭禱鬼神,不在導引屈伸、不在咒願多言,不在精思自苦,"長生之要在神丹"。本書後半篇摘自《混元聖記》卷三,假託老君以道授尹喜,修煉內外丹法。謂修道之士得內丹者可以延年,得外丹者可以升天。"三一九思者,內修之要也;九丹金液者,外丹之極也。合而修之,道成決矣。"書中對內外丹要點皆有概述。

 

思印氣訣法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元。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本篇言用印方術。首為"印封山川河海江湖"。其法先叩齒思神,撚訣禹步,吸氣噓印.然後念咒用印。謂"印山山崩,印邪邪消,印鬼鬼死,印叛叛亡即還;印盜賊、刀兵、毒疫及諸山賊,盡皆摧折"。書中又有封門斷疫法、封符廟法、印五酉送鬼法、封惡人逆吏中傷之法、封門戶斷鬼法、為道民祈福解災法,以及治塜墓不安、蠶不收、火災水淹等法。

 

北斗治法武威經一卷 共3頁
  原不題撰人。約出於唐代。《宋史.藝文志》著錄唐李筌撰《北帝武威經》一卷,似與此書有關。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類。卷首有序文,宣稱隋
大業末有布衣遠清,在東都洛陽夜遇九天玄女,傳授《武威靈文》一卷。遠清因此建功立業,唐初受封為行台左仆射。其書”天剛神法"。首先列舉北斗九星君之名字、主管職事及所屬分野。謂世人有急難,但念本命所屬星君之名,"其災悉變為福"。又稱北斗九星主司人間生殺禍福,"天剛破軍星是天下威武所在,一切星宿鬼神不敢輒犯"。凡人遇修造不利、敵吉我凶、風濤兵惡、惡人惡獸等,皆可行"天罡法"解之。其法先啟告北斗,誦天罡咒,念七星名字,以杖畫地四縱五橫,禹步而行,”殃災消滅"。

 

太上附三屍九蟲保生經一卷 共8頁
  撰人不詳。書中提及"唐光化三年(900)",當出於唐末五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內容分三部分:首先列舉三魂七魄圖,並述"煉陽魂而制陰魄"之法。其法以誦咒為主;其次為守屍鬼圖.並述唐末兄弟二人服丹藥除屍鬼成仙故事:又其次列舉三屍圖、九蟲圖,並述三屍九蟲之名稱、害人症狀及除治方法。據稱此圖及去蟲法乃孫真人(孫思邈)所傳。書末又抄錄去三屍九蟲方法十餘種。如老君去屍蟲方、蘇仙內傳去三屍蟲方、守庚申日法、太上真人口訣、趙先生除三屍九蟲法、蔣先生除三屍法等。大多以服藥為主,兼行符咒。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經記為老君所說,言誦經念咒,存神衛身。經文僅七百字,大意謂存念身中三魂七魄、五臟六腑諸神,可召神護佑,坐臥安穩,魂魄康寧,辟邪除鬼,與道合真。

 

黃庭遁甲緣身經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太玄部。《雲笈七籖》卷十四亦節錄此經。經文首先論述呼神治病,書符卻惡之法。謂人有疾病。可依法閉氣念誦當值六甲神名,則百病皆愈。又書寫六甲六丙六壬六戊六庚諸符,可持之以辟鬼神、兵賊、水火諸災,治痛卻惡,人山林辟虎狼等。其次解釋《黃庭外景經》名詞術語,並指示五臟六腑處所、形狀、損傷及治療之法。謂存思內視可以治病,如憂慮傷肝,可思心以養之;淫傷腎,可思肝以養之,等等。此即所謂內視曆藏之法。最後載《魏夫人頌》、《誦黃庭經訣》。前者言吞服雲牙之術,後者言念誦《黃庭經》及存思面部七神、臟腑六神之法術。此書所言道法,均為魏晉南北朝上清派道士修真之法。

 

紫庭內秘訣修行法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上清道土編集。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經內窮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抄襲《上清靈書紫文經》,言存神吞符之法。所存之神為人體內三元宮之三元神,謂呼念神名,存思其形,並咽液閉氣,吞符祝咒,行之十八年可白日升天。又有拘三魂制七魄法,其法亦為存神念咒,以保魂魄安寧。第二部分抄襲《真誥》,敘理髮、服藥、飲食、冰浴之宜忌事項,並有北帝殺鬼之法。第三部分抄襲《抱樸子 .登涉篇》,言道士人山採藥修行之方法。有辨別芝草、採藥禁忌、遁甲秘術、佩符念咒以避山精虎狼蟲蛇之術。以上皆為早期上清派所修法術。

 

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一卷 共8頁
  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傳授經戒儀注訣》著錄:"老君思神圖注訣一卷",即此書。原書有十八篇,今《道藏》本殘存後十篇,收入洞神部方法類。又《雲笈七籖》卷四三收錄《老君存思圖》十八篇,其內容文字較《道藏》本更為完備,但缺少圖像。
  此書主要講述存思法術。卷首序文稱:"修身濟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則不能感應通神。故本書列舉神仙圖形,並注明存神方法及咒訣。書中所列存思篇目有:存道經師三寶、存十方天尊、存三宮、存四明、存四上、存三師、存五臟五嶽五星五帝、坐朝存思、臥朝存思、存玉女、存少女、存雲氣兵馬、存三一魂魄、存禮三尊、存侍衛、存雲駕至等。凡存思之時,皆閉目內視,或坐或臥,默想身外之神來入我身,或想身中之神鎮守其位。又須誦經念咒、握固咽氣,禮拜朝真等等。據稱依法行持,可通神感真,得道飛升。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訣一卷 共8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應為南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書言飛步空常之道,亦即存神念真,踏是步斗,飛行五星七元空常之法術。首先為飛步五星之道,其行法要訣為踏五星罡圖,存思水木火土金五星神君來降,誦咒閉氣,並念身中三部八景神名。其次言飛步七元法,其行法要訣為步踏七元空常罡圖,誦咒閉氣,存思北斗七星及輔弼二星神名。行此道可分形變化,隱身藏影。最後”修空常訣要",步踏飛步空常罡圖,誦念五星七元神名。據稱"空常"為天地之魂魄陰陽之行用。"常者常陽,主飛仙;空者常空隱也,主變化無方"。行此道可分形化景、長生飛仙。本書系摘錄早期上清經典而成,內容與《真話》及《太上回元九道飛行羽經》有關,參見該條。

 

上玄高真延壽赤書一卷 共6頁
  唐終南山隱士裴鉉編撰。《宋史.藝文志》著錄:"裴鉉《延壽赤書》一卷",即此書。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類。卷首有作者所撰《進書表》,其書大半抄襲《真誥 .協昌期》,分作八篇。其一《鬱儀前奔》,言存思
日月光芒及身神法術。其二《洗心內忌》,言學道修真者日常起居櫛沐之禁忌。其三《清神外禁》,列舉酆都六宮之名,並言辟惡夢法術。其四《藏密鉤神》,言存思內視法術。其五《寶神平氣》,言按摩櫛沐,返老駐顏之法。其六《注藏永圖》,言飲食服藥禁忌及去疾除穢之法。其七《陰行真氣》,言按摩眼目,使明亮徹視之法。其八《對時習真》,言檢制魂魄,消滅鬼屍之法,以及選擇時日誦經修真。

 

紫團丹經一卷 共6頁
  撰人不詳。書中屢引北宋高象先、張伯端之語,蓋系宋元內丹派南宗道士所撰。原書似為二卷,今《道藏》本合為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類。經文言內丹陰陽雙修之道。上半卷假託紫團真人講述,分序言、金丹秘訣、古仙秘方三節。宣稱內藥之道(內丹清修法)易遇而難成,外藥之道(男女雙修法)難遇而易成。修煉之道,不離五行並陰陽交媾之情。其要在取女子陰中一陽,補男子陽中之陰,龍虎交媾,成圓珠一顆,大若石榴子,色若琥珀鮮,服之一粒,即登仙位。書中載西蜀蘆庵子鬱守一所傳秘方,謂服之可閉鎖精房,補益元陽。下半卷題作《偃月玄金篇》,分作七節,言御女採補之術。謂偃月玄金爐在身中交感宮,為採陰煉陽之處。書中屢引前人之語泛論丹道,但不明言行功之法。謂下手功夫在《混元經》中,須由明師口傳。

 

上清金書玉位元組經一卷 共3頁
  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約成書于東晉南朝、《真誥》卷十四引《方諸洞房經》,當即此書。又《無上秘要》、《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等書引此經,題”金書洞房經"或"洞房內經"。原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此經假託為方諸青童君傳授,言存思北斗九星之法。卷首有二圖。其一為存思北斗九星圖,圖中一人頭頂北斗九星作思神狀。存思者兩手分指北斗元星、紐星,兩足分躡尊星、帝星,兼思太星、綱星、紀星、關星、辰星、華蓋星等。存思後誦祝,祝訖臥斗。另一圖為存國洞房神圖,圖中一青童坐洞房內,存思中央黃老君魂與己魂對坐。據稱修道者早晚臥起之時按圖存思誦祝、叩齒咽液,"行之九年,除死上生";"行之十八年,九精來下"。九精即北斗九星之神,其中第八星(帝星)”高上玉皇"、第九星(尊星)神"太微帝君"為大神,據稱存見中期之一可增壽三百所,見二星則增壽六百年。本書道法,與《上清紫精君皇初紫靈道君洞房上經》後半篇略同,參見該詞條。

 

太清金液神丹經三卷 共7頁
  原題"長生陰真人撰"。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據
葛洪《神仙傳》稱:漢末陰長生師事真人馬鳴生,得授《太清神丹經》三卷。又《抱朴子金丹篇》稱:漢末左慈以《太清丹經》三卷傳葛玄,後由鄭思遠傳葛洪。其說雖不可盡信,但此書據陳國符考證,至遲在東晉或梁代已問世。經文言外丹術,內容可分三部分。

  其一為序,假託天師張道陵撰,弟子王長、趙升注解。內言服食行氣,內修守一之術。

  其二為經文,假託陰長生撰。包括兩段七言韻文及治六一泥法、治金液還丹法、取雄黃雌黃精法、作霜雪法等內容。皆列舉煉丹所用藥物配方、器具、製作搗煉程式。據稱依法煉成金液還丹,可點鉛成金,服之可羽化飛升,得變化自在"。

  第三部分為鄭思遠及葛洪所述。包括記述晉人鮑靚遇陰長生傳授道法故事,以及扶南、西圖、大秦、月支、安息等二十余國之方位、物產。據稱各國多出產丹砂仙藥,故稱作"生丹之國"。按《雲笈七籖》卷六五亦收入本書,但無上述第三部分內容。本書可與《抱樸子內篇》參照,為研究早期煉丹術之重要資料。

 

太清石壁記三卷 共13頁
  原題"楚澤先生編"。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抱樸子.遐覽篇》已著錄"樊英石壁文三卷"。《新唐書.藝文志》亦著錄"玄晉蘇元明太清石壁記三卷"。注稱:"乾元中(758∼760)劍州司馬纂,失名。"按蘇元明即隋代羅浮山隱士蘇玄朗,號青霞子,精通內外丹法。本書似為蘇玄朗據魏晉丹書纂集而成,又經唐人楚澤先生改編。書中記載外丹服食藥方五十餘種,皆列舉藥物分兩及搗煉製作方法。上卷有太一金英神丹方、造大還丹方、黃帝九鼎丹方、太一金膏丹方、石硫黃丹方等二十餘種藥方,並有造六一泥法、造丹爐藥釜法、飛丹禁忌法等。卷中收錄八神丹方、三使丹方、召魂丹方等三十餘種造丹方法,並附服丹方法、禁忌及效驗。又有《丹經秘要口訣》及《合藥訣》,列舉六十餘種藥物之異名。下卷有煉鍾乳法、作鐵粉法、造砒丹法等丹方,並有服諸丹訣、療病狀法、服丹人消息法,以及鑒定金石藥形質美惡之法等。據稱依法服丹,可治病或登仙。本書亦為研究早期煉丹術及醫藥史之重要資料。

 

太清金液神氣經三卷 共11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隋唐道士之手。北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十卷。今《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經文上卷假託清虛真人講述,言"三丹要道"。三丹即絳晨丹、五輝丹、陰丹。分別用二十八味、十六味或十二味藥品合煉而成。書中列舉所用藥物斤兩及合煉方法。謂服用三丹可起死回生,殺滅精魅,"白日升晨"。卷中首先列舉天神地神姓名,謂常呼天神姓名可卻病治鬼,起死回生;呼地神名字則"所向通利,禍散災消"。其次又載靈飛散方、漆丹法、未央丸方等丹方,各具藥物斤兩及製作法。謂服藥後可長生不老,飛升成仙。卷下抄襲《真誥》之文,記述郭子華、趙叔達、山世遠、展上公、郭四朝、趙威伯等仙人修道求仙之故事及其仙術。全書內容大致以外丹服食術為主,思神咒鬼術為輔。

 

太清經天師口訣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南北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經文言外丹法術要訣,可分作兩部分。前半篇為《太清神丹經訣》,有作華池法、水真珠法、消鉛錫為水銀法、銀雪法、雄雪法等,皆為水法煉丹術。其內容與《抱朴子 .金丹篇》所述略同。後半篇為《赤松子肘後藥訣》,內載赤松子所傳製作丸散膏藥之法,共計十種。即度災靈飛散、玉靈飛霞散、白精固命散、乾元子黃神膏、胡衝子玉靈膏、真華子白神膏(原缺)、太真未央丸、三景膏、凝靈膏、初精散。皆列舉藥物配方斤兩及合藥方法,以及服藥方法和藥效。篇末又稱:凡合大藥,須選擇山林靜處,作符藥以卻惡鬼神。書中有作卻鬼丸藥法。

 

太清修丹秘訣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書分三節,言內丹法。首為《採神靈砂修丹法》。其法先服美食藥物補氣,導引行氣、漱咽津液以種砂;然後用白細瓷盆淘取金砂,密封貯之;然後依法服砂,送人丹田烹煉成丹。丹成之後可不食不饑”永為地仙"。其次為《沖虛子大藥真鉛訣》。謂丹砂乃日月流精結成,可從中抽取鉛汞二物,配合而修至藥。其要訣為採丹元及五臟真氣,"陰陽運轉,氣化為精,精化為朱,朱化為汞,汞化為金,金化為藥,號為金砂,煉為還丹"。所述似為陰陽丹法:其三為《坎離二用法》。先引述《胎息精微論,,謂精氣為生命之本,精氣結而成形,形氣先立而後有神。故氣為母,神為子。修道者如能使子母相合.神氣相守,久之則神自明,氣自和,可望長生。又論坎離二用,謂離上坎下,水火不交.名曰未濟;坎上離下,水火相交,名曰既濟。煉氣者若能兩卦並用,周而復始”變既濟未濟水火之象,使六爻俱陽,以成乾體,則純粹矣"。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二○卷 共12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當出於唐代。北宋《崇文總目》著錄作十卷。《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二十卷。今《道藏》本二十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本書第一卷為經文,即《抱朴子 .金丹篇》所引《黃帝九鼎神丹經》,出於漢末。其經假託黃帝受丹道于玄女,謂呼吸導引及服食草木藥,只可卻病延年,唯有服神丹可以"令人神仙度世,與天地相畢"。其丹法有九種:一丹華、二神符、三神丹、四還丹、五餌丹、六煉丹、七柔丹、八伏丹、九寒丹。又有土釜法作玄黃法、作六一泥法。皆列舉所用藥物分兩、煉丹火候,以及服丹方法和功效。大致先作土釜,以所煉藥物入釜,用六一泥密封之,然後以火煉之,先用文火,後用武火,煉至一定時日,冷卻開釜,此時藥皆飛著釜上,以羽掃取,丸之成丹,是為九轉金丹,服之
可成神仙。
  卷二至卷二十為經訣,系唐人纂集,注解發揮原經。內容包括論述丹經源起及傳授法、選擇煉丹時間地點、防辟惡邪、煉丹禁忌、論九丹功能、制選煉丹泥釜爐鼎灶屋、化諸石藥為水法等等。又有服煉金石藥物之法,如煉服五金法、煉服鉛汞法。又論述丹砂、三黃、二青、三硝、三石等藥物之性能、產地、煉法、服法及功效。又論合丹長生原理、去金石藥毒方法,以及合丹忌諱敗畏訣、上洞心丹經訣等。全書徵引廣博,內容豐富,實為研究
漢唐煉丹術及化學、藥物學之極重要史料。

 

九轉靈砂大丹寶聖玄經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經文假託太極真人為寶積真人講授,言九轉靈砂大丹之煉製方法。書分九篇。第一《真父母篇》,言炒煉依母水銀之法。第二《聖胎聲生篇》,言製作真銀法。第三《瑤池皓蓮篇》,言煉製皓蓮砂(又名金穀種)之法。第四《仙掌月明池篇》,言煉製紫磨黃金法。第五《紫府金蓮篇》,言煉製紫府金蓮砂法。第六《紫府湧泉篇》,言煉製紫府湧泉砂法。第七《七返金液還丹篇》,言制取金液還丹法。第八《歸元靈液金丹篇》,言煉製靈液金丹法。第九《九轉金丹篇》,言製作九轉金丹法。據稱九轉丹成,服之百粒則白日飛升。本書之末又附煉丹火候及製作藥物之法,有二氣武火之候、父母文火之候、陰制硫黃法、陰制水銀法、炒青金法、陰制二氣砂法。

 

張真人金石靈砂論一卷 共3頁
  原題"蒙山張隱居撰"。作者自稱:"餘自開元間二十餘年專心金鼎,頗悟幽微",可證此書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全書分十二篇:黃金篇、白金訣、黑鉛篇、雄黃篇、朱砂篇、真汞篇、砒黃篇、成金篇、釋紫粉篇、釋還丹篇、釋金液篇、釋陰陽篇。以上前七篇分別論述黃金、白銀、黑鉛、雄黃、朱砂、水銀、砒黃等七種金石藥物之品類、性狀、產地及作丹服食之功效。其次四篇論述金丹、紫粉、還丹、金液等四種成藥之煉製方法及服用功效。最後一篇論述內丹。謂人生於天地之間,負陰抱陽。聖人"法天象地,辨列陰陽,外合造化以成還丹,內養精氣以固形體"。凡斷五穀,約六情,服食元氣,煉神守精,皆不離陰陽之道。此與前篇所說"陰陽配合,方成還丹"之外丹原理相同。

 

魏伯陽七返丹砂訣一卷 共2頁
  原題"黃童君注解"。似出於隋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七返靈砂歌》一卷,題後漢魏伯陽撰,黃君注,當即此書。書中有歌詞及注文,皆言外丹要訣。謂天出玄女(水銀),地出黃男(硫黃),皆稟靈氣。以丹砂煉化為水銀,再煉水銀又變為丹砂。如此反復變煉七轉,是為"七返靈砂"。書中對煉製丹砂之火候、作丹法及服食方法、功效,皆有論述。謂人藥於瓷缸盞蓋,以六一泥封閉,抽添火候,變化成砂。然後去除藥毒,研作粉末,丸之如綠豆大。面南存想,閉氣叩齒,旦服三粒,服之千日則通靈徹視,長生不死。唐陳少微所撰《七返靈砂論》,與此書內容大致相同。

 

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經文假託西城王君說,內載煉製九轉還丹之法,其法先製作土釜,建屋立灶。然後依次將礬石、空青、白石英、丹砂、雄黃、雌黃搗細入釜,以水銀灌之。密封後溫養燒煉九十晝夜,即成還丹,冷卻後開釜,以羽毛掃取還丹。平旦向東用清水吞服還丹,據稱能分身隱形,飛翔太虛。用還丹點化鉛錫,
可成金銀。又以釜中丹滓與白砂蜜搗合成太極還命神丸,服之可起死回生,治傷殘盲聾。書末又附載製作黃帝四扇散、王母四童散、茅君五種芝茸方。據稱依方制藥服用,可斷穀除病,返老還童,位列仙官。

 

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一卷 共9頁
  簡稱《大洞煉真寶經》。唐朝衡岳道士陳少微撰,約出於玄宗先天、開元年間。《新唐書.藝文志》已著錄此書一卷。據書前作者自序聽說.原書包括三部分,即《序論》、《靈砂七返篇》,(七篇)、《金丹至訣》(二章)。今《道藏》本分此書為兩種,即《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一卷,《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一卷,二者皆收入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籖》卷六八及六九亦收錄此書,稱為"九還金丹二章"和"七返靈砂論"。
  原書序論首先綜述七返丹砂之名義。謂"丹砂者,太陽之至精,金火之正體";是金火之精而結成形,乃還丹之基本,大藥之根原。丹砂品種甚多,唯光明砂、白馬牙砂、紫靈砂三種"堪為至藥"。將丹砂反復變煉七次,謂之"七返",可分別煉出白銀、黃花銀、青金、黃金、紅金、赤金、紫金。紫金為七返靈砂所化,"含積陽真元之氣足矣"。再將紫金變化為砂,運火燒之一周,即成紫金還丹,服之可輕舉成真。亦可用于點化水銀及鉛錫銅鐵成金。本書所載《靈砂七返篇》,即分別敍述變煉丹砂一至七返所需藥品分兩、火候飛伏要訣,以及服食方法及功效。又有《金丹至訣》二章,言抽砂煉汞要訣,詳見《大洞煉真寶經九還丹妙訣》詞條。

 

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一卷 共5頁
  文字略有增刪改動。大抵論述丹砂之名稱、品類,伏煉七返還丹之藥物、鼎爐、火候、製作法訣,以及辨別石藥性狀之法(詳細內容可參見該詞條)。最後三品內容包括:煉聖修丹石訣、造小神水訣、造大丹訣、造藥鼎受氣訣。前兩訣言製作"神水華”之方法,以及所需玄精粉、小神水之作法。後二訣言製作"神符白雪丹"之方法,以及所需藥鼎受氣之法。據稱神水華池"能化五金為寶,水銀遇之立於";神符白雪丹"服之即奇功莫測,造化無窮。鳥餐成鳳,蛇餌為龍,人服神仙"。

 

太上衛靈神化九轉丹砂法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煉製九轉丹砂之法。其煉製程式為:第一轉化丹砂為水銀、第二轉將水銀卻變成丹砂、第三轉卻化丹砂成水銀(太陽流珠)、第四轉化太陽流珠為丹砂、第五轉入陰陽爐令藥砂堅剛、第六轉變硬砂成伏火黃銀、第七轉變黃銀成赤鉛金、第八轉變赤鉛金成金粉、第九轉(原文缺)。以仁除第一轉取光明砂為丹藥外,其餘每轉皆取前轉煉成之物為藥,再加其他藥物合煉。書中列舉所用藥物配方,入藥固濟方法及燒煉火候,並引《參同契》為證。全書末附錄造玄明粉法。

 

九轉靈砂大丹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煉製九轉靈砂大丹之法。先作準備:將水銀、硫黃炒研成青金頭末,造爐鑄鼎,升砂煮砂,用花銀作銀珠子。準備完畢開始煉九轉丹。第一轉先以銀珠與煮過靈砂配合成藥頭,入爐固濟,升火伏煉而得初真丹。然後以前轉所煉丹藥為料,再加砂添汞燒煉。依次得到第二轉正陽丹、三轉絕真丹、四轉靈妙丹、五轉水仙丹、六轉通玄丹、七轉寶神丹、八轉神寶丹、九轉登真丹;書中詳載各轉所需藥物及入藥燒煉方法。據稱從第五轉起,所得丹藥可點汞成金。至九轉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九轉青金靈砂丹一卷 共1頁
  撰入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煉製九轉靈砂丹之法。先用水銀、硫磺炒制青金頭。以青金頭為料,入爐鼎燒煉,得到伏火靈砂,是為第一轉。然後以前轉所煉丹藥為料,再加硫黃燒煉。依次得到第二轉重遊丹、三轉紫霞丹、四轉丹、五轉丹、六轉丹、七轉還丹、八轉丹、九轉真陽丹。至此九轉丹成,祭謝天地神明,用紅棗泡湯服丹。本書內容與《九轉靈砂大丹》一書
大同小異。參見該詞條。

 

陰陽九轉成紫金點化還丹訣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煉製九轉丹砂之法。其煉丹程式為:第一轉化丹砂為水銀、第二轉化水銀為朱砂、第三轉又化丹砂成水銀、第四轉煉水銀結汞砂、第五轉煉汞砂令微堅、第六轉煉微堅汞成微黃堅汞、第七轉煉微黃堅汞成赤金葉、第八轉煉赤金葉成紫金砂、第九轉煉紫金砂成赤色還丹。據稱以赤色還丹出去火毒金毒,服之可除病延年。又可用丹點汞成金,或點鉛錫成金。按本書所載煉丹藥物及作法,與《太上衛靈神化九轉丹砂法》所述
大同小異,但文字繁簡、用藥名稱斤兩略有不同。參見該詞條。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一卷 共7頁
  原題唐姑射山人張果纂。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分十七品,言外丹方術要訣。其中前十四品皆為抄襲唐人陳少微《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文字略有增刪改動。大抵論述丹砂之名稱、品類,伏煉七返還丹之藥物、鼎爐、火候、製作法訣,以及辨別石藥性狀之法(詳細內容可參見該詞條)。最後三品內容包括:煉聖修丹石訣、造小神水訣、造大丹訣、造藥鼎受氣訣。前兩訣言製作"神水華池"之方法,以及所需玄精粉、小神水之作法。後二訣言製作"神符白雪丹"之方法,以及所需藥鼎受氣之法。據稱神水華池"能化五金為寶,水銀遇之立於";神符白雪丹"服之即奇功莫測,造化無窮。鳥餐成鳳,蛇餌為龍,人服神仙"。

 

靈砂大丹秘訣一卷 共8頁
  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本書內容可分前後兩部分。前半篇為《抱一聖胎靈砂》篇。據稱此篇乃老子傳授葛玄、玄傳鄭隱、鄭傳葛洪、洪傳虛靜天師;天師于建中靖國元年(
1101)傳張侍中。"侍中之後入東川之任,傳與鬼眼禪師";書中稱抱一靈砂"外可以富家(點石成金)。內可以成大道(服食成仙)"。其煉製過程分九轉:第一轉先將硫汞炒成青金,加藥加熱而成白體靈砂;第二轉將白體靈砂煉成玉筍靈砂;第三轉將玉筍靈砂入匱三次,澆汞火養而成澆淋芽子;第四轉以澆淋芽子煉出丹頭朱砂;第五轉用金合子盛丹頭朱砂,火養三七日;第六轉用金石丹頭朱砂煉成金體朱砂;第七轉用金體朱砂加三黃煉成三奇丹;第八轉用金體朱砂煉八十一日而成大丹頭朱砂;第九轉用大丹頭朱砂煉一年而成混元大丹。書中有十首詩歌,詠述作丹方法。
  原書後半篇又包括四篇丹訣。第一《九轉金丹訣》,以九首詩歌詠述九轉丹法,其內容與《九轉靈砂大丹資聖玄經》略同。第二《赤松子四轉訣》,用雄黃、雌黃、朱砂等藥飛煉四轉,所成丹藥可用于點金。第三《太極靈砂賦》、第四《靈砂秘訣》,分別論述靈砂之製作程式,以及丹砂生成原理。

 

碧玉朱砂寒林玉樹匱一卷 共2頁
  原題西蜀陳大師述。約出於南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煉養朱砂之法,其法頗煩雜。大致先以鉛汞、硼砂等藥物拌勻置匱中,然後將朱砂人匱封閉固養,成碧色伏朱。再將伏朱添加生朱,置匱中加火鍛養兩遍,得白色朱,名”白雪不消"。此白色朱研末為藥,"可作養寶長生匱"。加入生汞封養三日,即生出汞苗一二寸。又將白色朱依次加藥封養四遍,而其色複紅,是為還丹。書中稱:"朱砂養至七遍,極紅,丹質成也,故曰還丹,至此大備"。還丹中加入雄黃可生養黃芽,"黃芽至靈,同汞芽可點化為金也"。據稱此法出自西蜀青城山,乃蒲先生傳自杭州西湖道院,"乃經驗秘方也"。
  原書後半篇又有養寶法五段,包括:碧玉朱砂匱養庚砂、煆煉、脫聖胎、轉養粉霜,結庚母砂。據稱依法將庚砂養火九日,則庚砂成寶,"坯鎔不折,十分足色"。

 

大丹記一卷 共3頁
  原題魏伯陽撰,疑系隋唐人偽託之作。宋《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均著錄此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首先論述鉛汞性狀。謂"龍者汞也",汞生於砂,屬金,性冷產
南方,屬"陽中有陰之位",象離卦;"虎者銀也",銀生於鉛,屬石,性熱產北方,屬"陰中有陽之位",象坎卦。煉銀於鉛,鉛沉銀浮,謂之黃芽。黃芽孤陽性熱,不堪服用”須合之以汞,為雌雄黃芽"。書中又載《真鉛真汞用藥鼎器肘後訣》,謂真鉛真汞是日月之精,亦名龍虎、坎離、陰陽、夫婦。二物同歸於土釜,可養煉成丹。"人服長生,五金土木瓦石等並化為寶"。

 

丹房須知一卷 共4頁
  南宋道士吳悮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書前有隆興癸未年(1163)作者自序,自稱幼慕丹法,晚年遇淮南王先生傳授《金碧經》,因集諸家之要而成此書。書中引述《參同契》、《火龍經》、《金碧經》、《混元經》,以及魏伯陽、陰真君、青霞子、司馬子微等前人之說,解釋有關煉丹須知事項。其內容包括擇友、擇地、丹室、禁穢、丹井、取土、造炭、添水、合香、壇式、採鉛、抽汞、鼎器、藥泥、燠養、中胎、用火、沐浴、火候、開爐、服食等項目,共二十一條。所述丹法大抵以黑鉛丹砂為料,經採鉛抽汞而得真鉛真汞,將二物研末投入鼎內,固濟火養”藥在鼎中,如雞抱卵,如子在胎,如果在樹,但受氣滿足,自然成熟"。丹成去毒,即可服食。原書卷末有缺文。

 

石藥雅二卷 共5頁
  唐人梅彪編撰。約成書於元和丙戌年(806)。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均有著錄。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是一部外丹術名詞小詞典。作者仿照《爾雅》文體,列舉各種金石藥物、丹藥、丹法及丹書之名目,並注釋其別名異號,旨在"令疑迷者尋之稍易,習業者誦之不難"。原書分六篇。第一篇《釋諸藥隱名》。內載水銀、丹砂、金銀等金石藥名六十餘種,烏頭、附子、牛膽、豬脂等動植物藥名百餘種,並注釋其別名異號。第二篇《載諸有法可營造丹名》。列舉太一金丹等七十餘種丹藥名目,均屬於有法可造之丹。第三篇《釋諸丹中有別名異號》。內載召魂丹等二十餘種丹名,並注釋其別名異號。第四篇《敘堵經傳歌訣名目》。著錄《太清經》、《青霞子訣》等百餘種外丹書名。第五篇《顯諸經紀中所造藥物名目》。內載黃輿伏火法、造朱雀符法、煉雄黃法等百餘種煉丹方法名目。第六篇《論渚大仙丹有名無法者》。內載黃帝九鼎丹、大仙升霞丹等丹名二十餘種。據稱皆為古代仙真服食有效之丹,但其製造方法及所用藥物不為世人所知。本書對研究古代煉丹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稚川真人校證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書中有"真一子(彭曉)金丹歌",似出於五代以後。一卷,收于《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煉鉛汞成丹之術。據稱此術出自葛玄、鄭隱、葛洪,後由無名氏傳崔黃冠,崔傳授西方仲成,仲成授戴道亨,道亨授楊旭兄弟。書中所述丹法稱作"二因四變"。:二因即煉月所用真鉛、真汞二藥,"雄曰真鉛,雌曰真汞"。四變即煉丹中四次變化:一變名就胎借
、二變名陰質陽胎、三變名六神伏屍、四變名朱髓換形。其煉丹程式大致為:將雄鉛雌汞二藥配合中宮,入釜火養,于十二時中分寅、中、巳、亥四次行火,煉至七日而成寶。據稱人服之可長生,"雞餐成鳳,蛇化為龍"。

 

純陽呂真人藥石制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為草木藥典。書中收錄六十余種龍芽草藥,列舉其名稱,並附詩歌,詠述草藥之形狀、產地、藥性及用草藥伏制金石丹藥之功能。例如第一條"天寶龍芽"(赤芹),其詩云:"草中第一最為先,點假成真遇有緣,伏制五金並八石,會點頑銅軟似綿。"又如"天焰龍芽"(蓮花),其詩云:"長生根葉在水中,花如火焰葉背紅,六月採時堪供養,更能伏汞變成銀。"其餘各條與此相似。全書未有詩云:"七十二般龍芽草","解將假物變成真"。可知原書應有七十二條,今《道藏》本有缺佚。

 

金碧五相類參同契三卷 共13頁
  原題漢人陰長生注。據陳國符考證,應為唐人依託之作。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原書每卷分六章,假借《參同契》所述煉丹原理,以言內丹修煉之道。謂煉丹之藥物爐鼎皆在自身,不必外求。其要在於養氣、保精、存神而已。氣者為陽,精者為陰,陰陽相感而為正氣,是人.之根柢。"正氣散而神不聚,正氣聚而神自清,方可得長生。"又稱煉丹之法為:"閉息納氣,九一之數。"亦即閉息納氣,心暗數之,每至九息一咽。如此"息閉 乾數,五穀死氣自除,人乃不饑不渴";"加之至萬數,金丹乃自然燒就"。故本書所述丹法以精神為藥,而以息為火。"火者,是閉息氣,在(存)神之數也。"息住神存,真氣自生,穀氣自除,三蟲自滅,不饑不渴,益壽延年。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一卷 共2頁
  北宋盧天驥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術中伏制石藥之法。首先解釋魏伯陽《參同契五相類》要旨。宣稱:"五相類者,論諸相類伏制三黃二寶也。"三黃即雄黃、雌黃、硫黃,二寶則指鉛、汞,皆為煉製大還丹之金石藥。煉丹時需用相類之藥配合伏制,然後體法卦象,運用火候而煉成金丹。故本書中列舉十三種相類之藥,並注明伏制石藥之法。如稱:"雄黃類于
砂";"雌黃類于蜜水貝母,得火倏忽成水";"朱砂同類於醇醯";"鉛同類于桑灰死魂";"崑崙(曾青)同類於羯羊(羊脂)",等等。能瞭解應用諸石藥相類伏制之性,方可作丹。

 

陰真君金石五相類一卷 共14頁
  撰人不詳。據陳國符考證,應為唐代道士假託陰真君(漢陰長生)而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門術中"配金石門戶,五類相成"之法。書中稱:各種石藥因產地不同,各有陰陽性格。"陰山出陰石,諸青之類也;陽山出陽石,是硫黃之類也。"煉丹需配合相類石藥陰陽精氣,方得有成。若用藥乖謬,藥性不合則不成。故本書分二十篇,列舉金公、水銀、曾青、硫黃、鉛精、白丹砂、金剛砂、硝石、空青等金石藥物之產地、異名、性狀,以及藥氣相類伏制之法。例如首篇《配合金公相類門》稱:金公即是鉛,"鉛是陰中有陽,陽是鉛中有銀"。黃華乃鉛之氣,銀是鉛精,鉛質是肉,合為鉛中三才。三才全謂之真鉛,方可制水銀成質。"鉛若不真,其汞難親"。其他各篇內容與此相似。

 

金石簿五九數訣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書中提及"近唐麟德年甲子歲"(664年),應為唐人所撰。《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書中稱學道修丹須先識金石藥物之出處,定其形質,知其美惡。故本書列舉朱砂、雄黃、硝石等四十五種金石藥物之產地、形狀、性能,以及鑒別品質美惡之法。因其數為四十五種,故”五九數訣"。

 

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他書所引《上清九真中經內訣》不符。

 

龍虎還丹訣二卷 共20頁
  原題金陵子述。出於唐代。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作四卷。今《道藏》本合為三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黃白術。書稱鉛汞為丹藥之本,又名青龍白虎。煉丹先須辨識真鉛真汞,金石情性,然後運火燒煉,方可有成。故本書上卷先講述辨識水銀及砂中抽汞之法,又述辨識真鉛之法。其次為《龍虎還丹訣》,謂朱砂內含水銀,陽中有陰,象離卦;黑鉛內含銀,陰中有陽,象坎卦。煉丹須依法採鉛制汞,方
可成丹。書中又載用丹砂、真鉛及其它藥物煉丹之方法。有金花還丹方、黃花丹陽方、點丹陽方等。卷下則有伏丹砂成紅銀法、青結紅銀法、石膽紅銀法、土綠結紅銀法及結砂子法、去紅銀暈法等。

 

金華玉液大丹一卷 共7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宋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黃白術,首先敍述製作金華及紫霞丹法。其法頗煩瑣,大致分為五轉。先用草木藥灰汁煮朱砂一月,使朱砂變成雪白色"玉英';再以八石為匱,銀作神室,將玉英納入其中密封火養一月,變成"玉液";再以金作神室,八石為匱,將玉液納入其中密封火養一月,變成綠褐色粉末,名曰"紫粉";再以銀為內神室,金為外神室,八石為匱,將紫粉納入其中密封火養 一月,則銀室紫粉俱成黃色金,名曰"金華";最後再以金華為匱,金作神室,將生朱納入其中密封火養四十九日,"金華成紫金色,可作長生匱,朱砂如膽礬色,此名紫霞丹"。據稱用此丹匱可 乾汞成金,化五金成寶。本書中又有煉朱砂成銀精丹之法,其功效可與金華並駕。又有作四聖丹匱、六神匱、獨砒匱、四神匱、硫黃汞匱,以煉養朱砂或雄黃,點化金銀之法。書末載"朱砂轉庚梅核",謂以朱砂加藥煉成黃芽,置梅核中,再入鍋煆紅,可化汞成金。本書內容,與《碧玉朱砂寒林玉樹匱》相似,參見該詞條。

 

感氣十六轉金丹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術。其煉丹步驟分十六轉,故名"十六轉金丹"。首先煉砂制汞,然後逐次加汞火養,觀其變化。其汞變如魚鬣、玉犬牙、馬齒琅殲、瓊林玉樹、黃芽等狀態。至第九轉乃摘黃芽,經炒芽、沐浴、紅粉、明窗塵、大丹、紫河車、黃輿、紫金粉等八次變煉,再轉大丹。書中載《轉大丹法》,即將先前煉成之紫金粉再入金混沌中密封火養十月,其藥結成大還丹、神符白雪丹等五品丹藥。據稱其上者服之
可成天仙地仙,其次者飛升,下者久視長年,其服丹功效根據服者有無內功而異。

 

修煉大丹要旨二卷 共1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數種煉丹法訣。上卷首為《外丹要訣>,謂鉛與硫加熱後可得真鉛,亦稱白虎;再加朱砂同研,加熱後可得真汞,亦稱青龍,是為丹母。可以養煉成丹。例如書中所載"火龍玄珠大丹"。即以所採龍虎四兩研細,依法煉成玄珠,再用玄珠養汞成銀、養汞成金。煉至十轉成丹,服之
可成仙,或點汞成寶。又”金丹法",即將丹頭與金煉作黃粉,與煮過朱砂同研火煆,候金硃真死,再細研人缸,火養成寶。其次又敍述養煉粉霜成白雪神符之方法,有神雪丹轉四皓丹、四皓丹轉四寶神雪丹、四寶神雪丹轉神符白雪丹、神符白雪丹轉輕紅粉丹、神符白雪丹養靈砂為紫河車丹,以及養成神粉轉雌雄為金英丹、金雄丹等。下卷載《混元九轉金丹訣》,其丹法分九轉。即養砂成丹寶、丹寶砂成寒林玉樹、寒林變玉筍、五筍匱養小丹、小丹養黃芽、黃芽匱養金蠶、金蠶匱養金芽成庚寶,庚寶鑄金鼎、金鼎養金丹。據稱此丹"解將凡骨變仙骨,能使貧家作富家",即服丹者可成仙,亦可用丹點化金銀。

 

通幽訣一卷 共9頁
  
撰人不詳。書中稱唐朝為"大唐國",又稱老子為"混元皇帝真君",蓋系唐宋間道士所作。《通志 .藝文略》著錄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論述煉丹之道,以外丹為主,兼及內丹。認為"日月二寶是天地至靈",日為陽魂,象火;月為陰魄,象水。其陰陽水火交合變化,而結成丹砂。煉丹中所用鉛汞二藥皆自丹砂中生出,故口:"寶丹本乎一物而生二;""大藥只有一門"。還丹"即一物陰陽運動自制伏",此物即是丹砂。書中又以五行生克解釋還丹生成,謂"道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合而為還丹"。"萬物因水而生,因火而成,火金相伐,水土相克,以成大丹"。書中又區別內外丹法,謂"氣能存生,內丹也;藥能固形,外丹也。服餌長生,莫過於內外丹"。"夫人內修道德,元和之氣沖融,修養含道,結精為珠,自然長生"。本書內容文字,多半與《還丹肘後訣》上卷相同。參見該詞條。

 

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二卷傳一卷 共10頁
  南宋白玉蟾、蘭元白傳授,孟煦編集。約成書於嘉定年間(1208-
1224)。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原書卷首有寶慶乙酉(1225)孟煦所作《傳》文,稱此書上卷名《金華沖碧丹經》,乃白玉蟾傳授弟子彭 耜,後孟煦於嘉定戊寅(1218)游福州時得之于彭 耜。孟煦又於嘉定庚辰(1220)遊白鶴洞天,遇蘭元白老人授以九轉金丹秘要,編成本書下卷。書中言外丹黃白法術。上卷僅概述"探鉛結胎"原理。略言採煉藥物,神室法象,外鼎制置,水火符候,而不涉及具體作丹方法。下卷則詳言煉九轉還丹之具體作法,並附圖像。其九轉丹法為:第一轉金砂黃芽初丹、第二轉混元神樸丹、第三轉通天徹地丹、第四轉三才換質丹、第五轉三清至寶丹、第六轉陰陽交泰丹、第七轉五嶽通玄丹、第八轉太極中還丹、第九轉金液大還丹。每轉皆列舉鼎器圖像、藥物分兩、燒煉火候及丹藥形質功效。據稱所煉丹藥可點汞成金成寶,至九轉丹成,則服之可待沖舉。

 

還丹肘後訣三卷 共16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數種內外丹經歌訣而成。上卷為《還丹肘後訣》,主要論述丹砂之生成、性狀、品類,及其煉化成丹之原理。其內容多半與《通幽訣》相同,屬外丹。中下二卷收錄《龍虎金液還丹心鑒》、《餌還丹應候歌》、《指真秘訣》、《玄迪秘奧》、《證道歌》、《黃芽歌》、《金丹鉛汞歌》、《快活丸歌》、《金晶歌》、《呂真人寫真自贊》等丹經歌訣。大抵假陰陽五行以言煉鉛汞成丹之原理,其丹法屬內丹。如書中稱:"心者,丹之元也";"靈丹至藥全是陰陽化氣而成"。陰陽二氣感通成丹之道,猶如人之受赤白二氣、母血父精交結而成胎。煉還丹不用四黃八石,只須認得真鉛真汞,"伏火成丹,便是大還"。又如《玄迪秘奧》篇稱:父精即是真汞,母血即是真鉛,乃真陰真陽也,"鉛含五彩,汞吐三華,二物合璧,名曰河車"。河車即鉛汞相合,二者相合即結成金丹。全書末又有《唐仵達靈真人記》一篇,記述作者遇青城丈人授真元丹訣及神水黃芽之要,餌丹長生,返童複元之事。該篇作于乾符乙未(875年),可證本書當出於唐宋之際。

 

蓬萊山西灶還丹歌二卷 共19頁
  原題黃玄鍾撰。作者自稱為"漢檢校仆射金紫光祿大夫",于西漢元封年間奉詔赴蓬萊求妙術,得遇大仙,躬受還丹妙道,錄而成書。但書中官名、地名及歌詞文體皆出於唐代,故作者實際應為唐人。宋《秘目》、《通志 .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此書一卷。今《道藏》本二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收載草藥一百七十二種。除第一種"造黃芽"外,其餘各種皆列舉藥名,注明其形狀、產地、採用時節及生死日等。每種草藥之後並附錄五言或七言歌詞四句,以詠述其性狀功效。書中另有八十五種草藥,僅錄其藥名而無注解和歌詞。

 

抱朴子神仙金汋經三卷 共10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假託葛洪而作。《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三卷。今《道藏》本亦為三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本書上卷敍述金汋還丹之作法及功效。其法以黃金、水銀加雄黃、硝石,人青竹筒中密封百日,化作金水、汞水。再將金水煮水銀,用淳苦酒汩漬其上,猛火煆之三十日,使水銀皆紫。再用六一泥塗黃土甌堶情A將水銀盛人其中燒煉成還丹。據稱服此丹可以升仙。若再將還丹置猛火上燒成赤色,名"丹金"。用丹金塗刀劍可辟兵萬里,以之作盤碗飲食可長生。中下二卷全系抄襲《抱朴子 .金丹篇》,僅個別文字有異。其內容大要為論述丹經源流及煉服金丹、黃
金能令人不死之理;並敍述黃帝九鼎丹、太清神丹(九轉丹)、九光丹、五靈丹、岷山丹、務成子丹、羨門子丹、立成丹等金丹之作法及服食效驗。最末為製作金液及威喜巨勝之法。

 

諸家神品丹法六卷 共3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唐宋間道士編集。六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數種外丹黃白方術而成。前五卷主要摘錄《抱朴子.黃白篇》、《金丹篇》、《孫真人丹經》、《葛仙翁紫霄丹經》等諸家丹書,面以玄真子孟要甫所撰《金丹秘要參同錄》殿於其後。故本書疑即孟要甫編撰。孟氏之書主要論述以真龍虎真鉛汞煉丹原理及方法。謂真龍乃丹砂中水銀,名曰汞;真虎乃黑鉛中白銀,名曰鉛。其煉丹步驟"是將丹砂化出真汞,汞借鉛而變作黃芽,黃芽複變作丹砂,丹砂伏火變化還丹"。書中詳載其煉養黃芽及將朱砂伏火共煉成丹之方法。原書第六卷又雜錄黃白方術三十餘種,有點庚法,罨金法、化庚粉法等等。

 

鉛汞甲庚至寶集成五卷 共28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唐宋間道士編集。五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十餘種外丹黃白術而成。其篇目有《見寶靈砂澆淋長生湧泉匱》、《虛源九轉大丹礫砂銀法》、《太上聖祖金丹秘訣》、《九轉出塵糝制大丹》、《子午靈砂法》、《日華子口訣》、《太微帝君長生保命丹》、《丹房制煉藥材》、《丹房鏡源》、《白雪聖石經》、《黃芽大丹秘旨》等。各篇多摘引前人丹書,講述從丹砂中抽鉛制汞,點化金銀之法。書中稱日月陰陽為"甲庚",日月精氣陰陽相感而生丹砂,可從中制取鉛汞,點煉成金銀丹寶。其煉製方法大抵先用硫黃、碟砂、真鉛、白堊等藥材煉養成丹藥。
再用丹藥匱養朱砂成寶,或干汞成金,或點澆五金成寶。其具體作法,用藥及功效,皆詳載書中。

 

丹房奧論一卷 共6頁
  北宋道士程了一撰。約成書於天禧四年(1020)。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黃白術,分為十六論。一論真土、二論真鉛、三論真汞、四論三砂(朱砂、靈砂、母砂)、五論三黃(雄黃、雌黃、硫黃)、六論三白(即碸砂、砒霜、粉霜)、七論用鉛、八論用母、九淪假借、十論制轉、十一論澆淋、十二論點化、十三論灰霜、十四論煙煤、十五論作薤、十六論裝制。大抵前六章主要論述煉丹所用金石藥物之性狀及用途;第七至十二章論述用石藥煉製金丹及點化黃金之法,最後四章論述用草木藥伏制諸石藥之法,以及匱養諸藥時入藥之法。全書論述較為詳備,但缺少具體製作方法。

 

指歸集一卷 共4頁
  南宋道士吳悮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本書引用《金碧經》、《參同契》、《陰符經》及青霞子、葛仙翁、彭曉、張伯端等前人之說,論述煉丹修仙原理。其書分五篇:第一《還丹不用藥》、第二《還丹只鉛汞》、第三《鉛汞須得真》、第四《五行相生克》、第五《火候在精詳》。作者認為世人學仙煉丹,遍尋靈草,鍛煉金石,皆煌
ɡ"唯丹砂一味能存神與形"。古仙修大丹唯用鉛汞,而不云四黃八石等雜藥。鉛汞即坎離、龍虎,皆出自丹砂,"一物分二體,半象鉛半象汞"。此一物即是丹砂,此鉛汞即真鉛汞。煉丹者須按五行生克之理,火候卦象之機,煉養砂中鉛汞成為金液還丹,則可服之長生。書中又主張內外丹兼修,反對先內後外之論。謂"修內丹未有不煉外丹而飛升者也"。內丹之說,不過心腎交會,精氣搬運,存神閉息,吐故納新,"皆所以求安樂也"。若不煉外丹則不能升仙。此說與南宋盛行之內丹派有所不同。

 

還金述一卷 共3頁
  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撰。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陶植撰《還金術》一卷,即此書。今《道藏》本收入洞神部眾術類。《雲笈七籤》卷七十亦收錄。書分上中下三篇,假陰陽五行原理以言還丹之道。大旨謂五行相生相剋為陰陽之用,"以其相生相殺,迭盛迭衰,合天地四時而成實萬物"。煉丹之道亦不離萬物生成造化之理,故曰五行具,陰陽用,萬物生,還丹就。書中又稱煉丹所用砂汞生於鉛,如人之惰性稟於元氣。砂汞、情性與龍虎、金水、
乾坤、牝牡相應,皆同出異名;二事者本乎一物也"。此一物即是鉛、即是元氣。故曰:"鉛中之有砂汞,猶人之有情性";"是以砂汞者,鉛之情性;元氣者,人之根本"。以金制汞而成還丹,猶如推情合性,修性合真而複其本初。可知此書假內丹術語而言外丹之道。

 

大丹鉛汞論一卷 共2頁
  唐人金竹坡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論述以鉛汞煉製大丹之原理和方法。首先指出;"大丹之術,出乎鉛汞。"鉛為五金之首,其中有汞,象離卦陽中有陰,木中生火,是為青龍。煉丹者抽鉛取汞,使坎離互用,鉛汞相合,則
可成丹。其煉丹程式為:首先用黑鉛與山澤銀鑄取鉛黃花,是為白虎、水中金;又從丹砂中煉取水銀。名曰玉液,是為青龍、砂中汞。然後將所得真鉛真汞對半配合,人鼎密封火養丹鉛得汞而降,汞得鉛而伏,乃為龍虎大丹"。書中又論述轉制四神為大丹之法。其法大略以母砂、靈砂、朱砂互相包裹火養,使三砂混一而成"四象匱";再將粉霜匱養成白雪,白雪變成黃粉;再用鉛銀養黃粉而成鉛黃信,將信與朱砂對勾養死;再將鉛銀養汞而成大丹。書中稱此丹"久而光,光而明,由是黃白生焉。眾寶出焉。曰 乾汞、曰點化,皆由此丹而出"。

 

真元妙道要略一卷 共7頁
  原題鄭思遠(晉人鄭隱)撰。但書中屢引唐人李勳、吳筠及五代煙蘿子之語,當系五代北宋道士偽託之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本書分為三篇,以論述內丹為主,兼述外丹。首篇《黜假驗真鏡》,論述識別真鉛汞之重要性。認為"鉛汞識真,萬化窮矣",修煉者若誤認鉛汞,則累修不成。書中列舉外丹家錯認鉛汞,燒煉硫黃、硝石、水銀、黑鉛等藥物,以致損身破家之事例三十餘條。其二《證真篇》,論述保養元
精元氣為長生登真之要。謂"三一元精者,天地之根,還丹之宗,萬物之母,七寶之精,大道之體"。"人本從元氣成身,再得靈元之精氣補之,可以長生"。第三《煉形篇》,論述煉形之要在守一。認為"一者出為精行,入為心性,乃是太和真一"。修道者若能保精運氣,煉形化質,住心絳宮,使神靜心定,則亂想不起,邪惡小生,"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丹方鑒源三卷 共6頁
  唐人獨孤滔撰。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丹房鑒源》三卷,即此書。今《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分二十五篇,列舉外丹黃白術所用金石藥物之名稱、產地、異名、性狀及功能,共計二百三十一條。書末附錄"點制五黃丸子方",敍述以雄黃、雌黃、砒黃、硫黃及黃礬等藥物製作五黃丸之方法。另據近人何炳郁《道藏丹方鑒源》一文稱:日本東京國會圖書館收藏有此書手抄本,題作隋獨孤滔撰。其內容較《道藏》本多出鉛內銀、石炭、鹽硝、駱馬汁、巨勝汁、枸汁等六條,可資校補。

 

大還丹照鑒一卷 共7頁
  原不題撰人名。據卷首廣政二十五年(962)作者自序稱:"偶因閒暇,採摭仙經,重刪先聖格言,留為後人軌范,名曰《照鑒登仙集》"。可知此書當系五代末後蜀道士編撰。南宋《秘目》、《通志 .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大還丹照鑒(鏡)登仙集一卷",即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內丹要旨。作者貶斥外丹黃白術"錯認鉛汞,妄求赤白",非成仙登真之道。全書分三十四章。太抵以歌訣形式,假天地日月造化之原理,坎離龍虎陰陽五行之說,泛論修煉鉛汞成丹之要旨。正文前有五方歌訣,詠述真水真金真火真木真土之別名異號。

 

太清玉碑子一卷 共4頁
  原不題撰人名。《宋史.藝文志》著錄此書一卷,注稱:"葛洪與鄭惠(思)遠問答";但從本書內容文字看,當系唐宋間道士偽託之作。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前半篇假託葛洪與鄭思遠相互問答,論述全神存身及金石煉丹之道。謂人身之陽魂陰魄兩精相薄,而生神明;修道行術可以全神存身。道術有導引胎息、御女還精、餌丹存身等方法。"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金一石之謂丹。"使金石相合,陰陽得中,則金精石液合煉成丹,餌之可強筋健骨,超厄度世。本書後半篇即收錄有關煉金精石液、鉛汞成丹之歌訣。包括《瑤瓶歌》、《太上訣付天師》、《太清經口訣》、《陰長生歌》、《龍虎訣》、《五金歌》、《大還丹歌》、《皇人三一法》、《楊真人歌》、《金液大還丹歌》等。其中《瑤瓶歌》、《大還丹歌》等篇言外丹法,而《皇人三一法》、《楊真人歌》、《金液大還丹歌》等篇則言內丹。無論內外丹法,大旨皆以陰陽得中,鉛汞相合為要妙。

 

懸解錄一卷 共3頁
  又名《雁門公妙解錄》。原不題撰人名。據卷首甯大中九年(855)作者自序稱:"餘因覽道書,偶見九霄君告別劉泓丹藥要訣。……今故採其要語,書之座隅,目之曰《懸解錄》"。可知此書當出於唐代。北宋《崇文總目》已著錄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雲笈七籖》卷六四亦收錄此書,題作"玄解錄"。
  此書假託神仙九霄君于漢安帝廷光元年下降道士劉泓家中,傳授辨別金丹石藥及去丹藥毒性之方法。謂世人所造金丹及諸石藥各有毒性,服之必死:唯有神符、白雪、九轉丹為仙人所煉至藥,服之可長生飛仙。煉服此三種丹藥亦有禁戒,"各有三一禁法,不可輕傳"。書中宣稱:"夫三一者,造化之機關也。非獨至藥中有之,凡人身中亦皆自”;若能常調身中三一,可致神氣相守,萬慮不生,"與碧空之氣相合,內外光明,虛無同體者,亦可升騰矣"。書中又載九霄君所傳(守仙五子丸方》,用余甘子、覆盆子、兔絲子、五味子、車前子等五味草藥煎制藥丸,服之可去金石之毒。據稱唐通玄先生張果于開元中進上此方,"玄宗大喜,秘於禁中"。

 

軒轅黃帝水經藥法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內容可分兩部分,前半篇言水石煉丹術.據稱乃徐久遊歷天臺蓮溪洞时遇占仙傳授。內載三十二種石水之製作方法,包括神砂石水、雄黃石水、海浮石水、水晶石水、陽起石水、玉石水、金晶石水、銀晶石水、大青石水、大碌石水、白滑石水、砒霜石水、白礬石水……等等。其作法大致為:以某種石藥研末水飛,加入所需龍芽草藥,與苦酒同煮 乾,再加膽石、硝石同研,埋入地下三十日或四十九日,即化成石水,據稱可用石水點化金銀,或辟水火刀兵,服之可延年益壽,長生登仙。

  本書後半篇為《龍芽易名辨證》,內載六十九種龍芽草藥名稱。各種草藥皆用於伏制五金八石等金石藥物。其中有六十三種草藥又見於《純陽真人藥石制》一書。書末附詩一首,亦見於《藥石制》,可知兩書當出於同一時代。參見該詞條。

 

三十六水法一卷 共4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魏晉南北朝。《通志 .藝文略》著錄此書,題作"煉三十六水石法"。今《道藏》本 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水法煉丹術。其法淵源甚古。《抱樸子.遐覽篇》中已著錄有《三十六水經》。本書中首先記述二十六種石水製作方法,包括礬石水、雄黃水、雌黃水、丹砂水、曾青水、白青水、磁石水、疏黃水、硝石水、白石英水、紫石英水、赤石脂水、玄石脂水……等等。據稱此三十六法出於古本,其後又增補石膽水、銅青水、戎鹽水、鹵鹹水、鐵華水、鉛釭水等十五種(原書缺八種)。其石水作法大致為:將某種金石藥物與輔助藥物相配,納入竹筒中,加入硝石,封固後納入華池(盛有濃醋的溶解槽),或瓶裝埋入地中,若干日後即化作金石藥水。

 

巨勝歌一卷 共1頁
  五代宋初道士柳沖用撰。《通志.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此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作者自稱曾遇明師,獲傳要妙,"為巨勝歌十首,其間歌詠鉛汞五行之妙"。歌詞主要詠述內丹原理。作者在序文中貶斥燒煉朱砂水銀以求長生者為"不知道人也"。謂還丹之要在五行生克,龍虎配合。所謂坎離、龍虎、鉛汞、日月、天地等煉丹家術語,皆為一氣所生陰陽之異名。歌曰:"九鼎何所自,都因一羔生";"乃知天地間,陰陽制樞轄"。又曰:"黃芽不是鉛,二物生丹田,若求巨勝法,鉛汞須自然"。"修真煉形須守一";"妙法玄之又更玄"。

 

白雲仙人靈草歌一卷 共7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為草木藥典。書中收錄五十四種草藥,列舉其名稱、形狀、產地、主治疾病及用草藥伏制丹砂石藥之功效。如第一條"達道草",有注云:"紫花青莖葉";詩曰:"結汞事如何,莫拋靈草歌,只知赤勤好,偏用達道多";末注曰:"此草獨體成砂子"。又如"青金草"一條注曰:"黃花綠葉";詩云:"久聞有靈草,不過青金好,葉綠枝條嫩,服食人不老";末稱:"此草生於水次,偏治惡瘡"。其餘各條與此類似。據全書末詩云:"七十二草總有靈,各伏丹砂並通神"。可知原書應有七十二條,現《道藏》本有缺佚。

 

種芝草法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種芝經》九卷,疑與此書有關。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書中首先引述《神芝第七經》,其經文假託老子講述。謂蒼山泉水之上,木石之下埋藏丹砂、黃金、曾青、雄黃,冀上生長芝草,吸收四物之至精,含天地陰陽之和氣。服食芝草能使人長生輕舉,其藥效勝過其他草木藥或金石所煉丹藥。書中又介紹種植芝草之法:分別于立春、立夏、立秋、季冬之日,往東南西北四方之山陰處掘坑,用曾青、丹砂、黃金、雄黃四物配合其他藥料,埋入坑中,百日後其上生青芝、赤芝、黃芝、紫芝。據稱依法採服,可長生成仙,坐致行廚,役使鬼神。此書所述種芝法,較魏晉以前神仙家採服天然芝草更為進步。

 

太白經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書中引述唐李筌《陰符經注》及施肩吾頌詩,當出於唐末五代。《道藏子目引得》著錄此書即施肩吾撰。原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修煉金丹之道。首先講述《黃帝九鼎神丹經》源出及傳授,並指出有十種人可傳丹經。十種人不可傳丹經。其次論述煉丹須具備"十全"方
可成丹。所謂十全即擇地、備材、直時童子性靈、爐灶合式、鼎器如法、識真藥採時、(第七缺)、洗濯藥材、四象五行配合人鼎、水火依時合卦。書中又引《四明先生傳》,假借四象五行相生相剋之說,論述配合銀鉛砂汞等藥物入鼎之原理。其次又引李筌《陰符經注》及施肩吾頌詩,論述金丹之術"其要在神水華池"。所謂神水華池蓋指鉛母,煉丹時須從中採取黃芽真鉛,交感龍虎,顛倒乾坤。但書中用語隱晦,不明言龍虎交感之方法訣要。全書所述丹道,似為外丹,又似內丹派之陰陽丹法。

 

丹論訣旨心鑒一卷 共5頁
  五代宋初道士張元(玄)德撰。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此書一卷。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又《雲笈七籤》卷六六亦收錄此書。書中引述前人丹書歌訣,論述修煉還丹之要旨。全書分五章。第一《序訣》,論述還丹至藥為鉛汞二物,而非四黃八石。謂大丹是天地玄元正真之氣結成,煉丹之要在順陰陽五行之理,若用石藥煉丹則有毒性而不堪服用。第二《明辨章》,論述金石藥物之陰陽性能及配合鉛汞君臣之理論。第三《金丹論》,論證服丹成仙之效驗,並引《參同契》等丹書歌訣,敍述煉丹訣要。第四《大還丹宗旨》,論述天地孕育生成"自然還丹"之度數,謂世人煉丹應效法天生還丹之法度。第五《赤松子玄記》,論述丹砂所含鉛汞乃天地之精。又稱煉丹成功在於人心;"心靈藥自靈,心迷藥難測"。

 

大還心鑒一卷 共2頁
  原題寒山子撰。約出於五代宋初。南宋《秘目》、《通志.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又《雲笈七籤》卷七三內丹部亦收錄此書。書中引述前人丹經歌訣,論述修煉大還丹之要旨。其內容文字多與張玄德所撰《丹論訣旨心鑒》類同。宣稱鉛汞為煉丹至藥,而非四黃八石。鉛汞合天地之元紀,包日月之精華,修煉成丹,服之必仙。又稱大丹"唯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合天機也;一金一石謂之丹,亦合天地也。一金者真鉛中白虎是也,一石者丹砂中水銀是也"。水中金乃真鉛,木中火為真汞,二者合歸中宮土而成丹。是為《參同契》聽說:"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列為龍虎……三物一家,都歸戊己"之意。又稱煉丹須知爐鼎,明火候, 慾明火候又不可不知心。"故知萬妙不離其心也"心為出世之宗,丹為延年之藥,服之歸陽宮,即陰司落名以後.縱往亦神解上仙。此真聖之言不惑矣"。書名《大還心鑒》,蓋取意於此。

 

太還丹金虎白龍論一卷 共2頁
  原題還陽子述。據書末所載光啟二年(876)杜希遁跋文稱:永陽子杜希遁因避禍隱居汶郊,書”先師藥訣"以贈南陽公。可知此書出於唐末。《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此書。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全書分序言、《識黃芽》、《識鉛汞》、《師訪》、《師勉》、《師貽》、《師誨》等篇章,言內丹修煉之道。大抵以龍虎交媾,神氣相合為煉丹駐形之方。宣稱:"燒丹煉藥,須烹龍虎之陰陽;駐命存形,籍養神氣之魂魄。"貶斥外丹家燒煉五金八石、三黃五礬,呼鉛汞為龍虎,妄配陰陽水火,實為"虛勞歲月,枉役心神"。內丹家則"修煉神氣,返本還元,息慮澄真,忘思靜一",配合金木龍虎,陰陽坎離,是為仙方妙理。

 

太丹篇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為五代宋初道士編集。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唐末五代丹經歌訣,略加注釋而成書。所錄歌訣包括:《龍虎上經》(即元陽子《金液還丹歌》)、《黃牛山金碧歌》、《劉真人歌》、《九霄真君大丹歌》、《荊南李真君大丹金液訣》、《彭真君歌》、《術中經》(即陶植《還金術》中篇)、《鬼谷先生九轉金液大還丹歌》、《裴相公歌》等。以上除首篇假託元陽子論述外丹法術外,其餘各篇多言內丹。大抵以陰陽五行之說解釋坎離龍虎交媾,金液還丹生成之道。

 

大丹問答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內丹法。前半篇假託葛洪與鄭思遠問答,討論全神延形之道,以及用金精石液煉丹存身等問題。後半篇載《太清真人歌》,言還丹火候要訣。全書內容多摘自《太清玉碑子》。參見該詞條。

 

金木萬靈論一卷 共1頁
  原題"葛稚川(葛洪)撰",疑系唐宋間道士偽託之作。《通志.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此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本書前半篇千餘字摘錄《抱朴子 .金丹篇》,論述丹經源流及服金液還丹可長生不死之理。後半篇二百餘字摘錄《太清玉碑子》,假託葛洪與其師鄭思遠相互問答,論述全神延形之術。篇末稱”如此之謂,金木之靈,何可議也"。書名"金木萬靈論",蓋取於此。

 

紅鉛入黑鉛訣一卷 共2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黃白術,其內容多半出自《還丹肘後訣》、《五清內書》等唐宋間丹書。書中稱:將紅鉛(即丹砂)入于金盒內封固,人鼎上灶燒煉。九十日而成黑鉛,名曰先天鉛。又將天生黑鉛入灰池中脫去黑衣,十分精潔,名曰九煉精。上”先天黑鉛"為陰汞,"天生黑鉛"則為陽汞;前者從丹砂中抽煉而出,後者從砂中自然生出。將陰汞陽汞各半斤配合,入鼎室固濟燒煉九個月;再依法守運半月至二年,所得丹藥可點汞成白道;守運三年,可點汞為赤道;守運至九年,"能化五金八石瓦礫等,並隨本色成寶",服食三粒則"長生不死"。書中又稱:將陰陽二汞人鼎釜固濟,作壇圈埋灰中,再於灰上運火燒煉,所得丹藥亦可點汞成白道。

 

通玄秘術一卷 共8頁
  唐人沈知言撰。原本三卷,今《道藏》本合為一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書前有作者所撰序文,自稱于太和初年(827)遇道士馬自然,授以秘訣及藥方;鹹通五年(864)春又于淮南遇故人滎陽鄭公,授以"神丹諸家秘要",遂編成此書。書中集錄二十餘種丸散丹藥之方。包括鄭氏三生丹、青花丹、太陽流珠丹、黃庭丹、華蓋丹、紫金丹、黃英丹、陰伏紫金丹、太陽紫粉丹、勝金丹、綺金丹、下元走馬丹、走馬四神丹、陰伏下元丹、延生保命丹、抵聖固陽丹、下元補骨丹、御仙丹、羊腎丹、辟暑丹、辟寒丹、擲果丹、鹿茸散、令飲子等。諸丹方皆備載用藥分兩,製作方法及服用功效。其中部分丹藥用於制伏五金八石,點變造化,而多數用於治病養生。書中又有造花露粉、煉花粉、釀仙醽等仙方。據稱服用仙醽可致顏如桃李、皓發變青”一年神會通悟,二年可為地仙,三年雲升可致也"。

 

靈飛散傳信錄一卷 共2頁
  唐人齊推編撰。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雲笈七籖》卷七四亦收錄此書。書前有元和七年(812)齊推所撰序文。宣稱其友人君彝在已故中書李泌宅中發視 一卷軸,"題曰《太清真經》,發視乃《靈飛散方》卷"。作者從君彝處抄得此方,乃編錄成書。其書載製作"靈飛散"之方法。大致以雲母、茯苓、 乾地黃、柏子仁、石鐘乳、桂心、續斷、術、菊花等九種藥物治下蓰訖,用天門冬汁液和藥成丸;蒸熟後曝乾搗細,再以白蜜和之,搗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小。據稱日服七丸,三服則發不白、齒不落、不食不饑,壽可數百歲。又稱:"凡作此靈飛散服之,三日力倍、五日血永盛、七日身輕、十日面目悅澤,智慮聰明,十五日力作不知極,徐行及馬,二十日力不復當,三十五日夜視有光"。書末附錄《治雲母法》及孫處士進《養生秘訣》二條。

 

雁門公妙解錄一卷 共1頁
  原不題撰人。從內容文字看,當系唐朝大中年間道士所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內容文字與《道藏》所收《懸解錄》大致相同。兩書相校,本篇比《懸解錄》缺少末尾四百餘字。蓋系同書之不同版本。參見《懸解錄》詞條。

 

玄霜掌上錄一卷 共3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全篇約六百字,言製作"玄霜"之法。謂玄霜又名女玄霜、瓊漿、玉液、地母乳、甘露漿、九轉陰丹、醍醐酥。其作法大致為:取鉛二斤於銚內撲細,人汞半斤熟攪作硐子,安于向陽坑內醋瓶上,用紙及瓷碗蓋之;受熱七日後,碢上如重雪倒懸",見風變硬;掃取至一斤時,於瓷碗內加甜漿水和研如麵糊,入甑蒸九次;再入熟絹袋清水內,於銀器中擺動一伏時;用清水濕綿蓋器口,曬乾掃下研細,其狀如春雪,其味甘美。以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日服五丸,服至一年,萬病不侵,經夏不
"。

 

太極真人雜丹藥方一卷 共5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黃白術,內載二十四種丹方。各方皆列舉藥物分兩及煉製方法。又有"合六一泥法",用牡礪、赤石脂、白石脂、蟻糞加鹽、醋製成,與它書之六一泥制法不同。書中附晉州、廣州等藥物產地名,以及白虎匱、水火鼎、純陽鼎等鼎匱名稱和圖形。

 

玉清內書一卷 共7頁
  撰人不詳。書中提及"今大唐國內",當出於唐代。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此書二卷。今《道藏》本一卷,文字有殘缺,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內容又見於《通幽訣》,但文字有殘缺。主要論述真鉛與水銀的區別。認為丹砂中自然生出之陽汞為鉛,從丹砂中抽煉而出之陰汞為水銀,又名為"車"。鉛汞二物皆出自丹砂,"本一體而無二也"。第二部分內容又見於《紅鉛入黑鉛訣》,主要講述煉鉛汞成丹,服食金丹求長生及點汞成金銀之方法。有"金丹服食變化五金制汞"、"作外鼎制汞法"等法訣。第三部分內容多見於《還丹肘後訣》,主要講述掌握煉丹火候之法。有"用火直符六候進退訣"、"直符更漏進退圖"、"用火進退直符火記正曆"、"元君潛運手鏡訣"等法訣。

 

神仙養生秘術一卷 共6頁
  編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南宋道士抱一子(陳顯微)校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書中輯錄四十種丹方秘術。其中有外丹黃白方術,煉水銀、硫黃等金石藥物,以點化金銀。又有服藥長生之方,如服食生地黃、蒺藜、黑豆、仙酒等物,以求辟穀不饑、延年長生。又有製作聖蠟燭、省油燈等方術,能使一支蠟燭、一兩燈油點燃一月而不息。各種方術皆載明所用藥物斤兩、製作方法及瓶鍋爐鼎等製作器具。全書之未有後趙永寧二年(351)黃門侍郎劉景先所撰《進 辟穀方表》自稱遇太白山隱士傳授辟穀方,特進獻其方法濟京師米貴。該方用黑豆五升蒸熟曬乾去皮,大火麻子三升湯浸一宿,曬乾去皮;將二物與黃豆同研,用糯米粥攪拌,丸如拳頭大小,蒸一宿而成。據稱每次服食三塊,"第一頓七日不饑,第二頓七七日不饑,第三頓三百日不饑,容貌佳勝"。

 

太古土兌經三卷 共9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均著錄"土兌訣三卷",當即此書。《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言外丹黃白術制伏金石藥性之法。首先指出土兌者,天地之精,山川之靈";土兌即金石之異名,為陰陽氣所生養。五金四黃八石等藥物各具陰陽之性,能相互制伏,故學道者須先辨金石,次審爐火,三明藥性,四達制伏。書中依次載錄十余種制伏金石之法,包括伏汞法、狐剛子伏雄(黃)法、伏丹砂法、癡汞伏丹法、伏煉鐵法、煉鐵精法、伏錫法、變換黃白入藥法、又伏汞法、伏白礬法、伏石腦法、飛磁石法、伏硫黃法、制庚法、伏流珠法、玄黃膏法等。書末又載《金石抄錄》一篇,分作明君臣、明飛伏、明陰陽、明剛柔、明浮沉、明相類、明相惡、明性靈、明銀汞、明黃芽等十節。主要論述金石藥物之性能變化,即其化學反應性質,陰陽伏制、相類相惡特性等。書中又稱故張先生得道而後,論此三卷聖法,以為濟世養生之術。"可
知本書作者當即張先生。

 

上洞心丹經訣三卷 共6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唐宋間道士所作。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本書抄錄《抱樸子內篇》及《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六朝隋唐丹書,重新改編而成書。其內容主要論述內外丹法術要訣。上卷首先指出:神仙至要在寶精行氣及服食藥物。寶精、行氣之要在還精補腦和服氣胎息。二者皆須選擇時辰入靖行功,”內外貞白,專氣致柔如嬰兒";然後在身中運轉精氣,上人腦部泥丸宮;或吐納調息,使"息息入胎"。行此術可致小則無病,大則升仙。服藥之大要則在金液還丹。只用丹砂為藥材,九轉煉之而成金液還丹,服之可飛升成仙。若服食草木藥,則以黃精為上品。書中稱丹砂、黃精皆稟太陽之精氣而生,故服之能令人長生。中卷主要論述內外雙修之法。內修指陰丹、內丹,可駐形延年;外修指陽丹、外丹,可飛升成仙。"三一九室(行氣固精術)者,內修之要也;還丹金液者,外煉之極也。"內外丹缺一,"皆未能升舉"。下卷主要敍述黃帝服丹飛升及傳授丹經故事,以及擇日人山合藥之宜忌事項。

 

許真君石函記二卷 共15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南宋洪州西山道士假託許遜之名編撰,並由謝守灝、朱明叔、鄭道全等人遞相傳授。原書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書前有序,宣稱許真君于東晉甯康二年(374)在洪州西山"拔宅飛升,乃留下一石函"。後人從石函中發現秘文九篇,乃修煉金丹之上道也,名曰《石函記》。其九篇目次為:太陽元晶論、日月雌雄論、藥丹論、藥物是非論、丹砂證道歌、聖石指玄篇、神室玄明論、金鼎虛無論、明堂正德論。各篇分別論述丹砂之生成變化,藥物之根源性質,金石之父母君臣,以及壇爐鼎室之制置,陰陽五行之生克、火候直符之推移等等。大抵吸取《參同契》陰陽五行、卦爻變化之說,以及《陰符經》三才互盜之理,以言內丹修煉之道。謂先天一氣能生化三才萬物,乃還丹之基,大藥之母;金丹非人間五金八石、朱砂水銀之所"。煉丹者須效法宇宙神運氣化之理,使陰陽氣並,四象合和而成丹。全書文筆頗佳。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二卷 共10頁
  撰人不詳。約成書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際。唐初《道典論》卷四已引述此書。《通志.藝文略》著錄此書三卷,今《道藏》本二卷,文字有殘缺,收入洞神部眾術類。此經假託神仙太清真人講述,內言飛煉丹砂水銀而成九轉金丹之法。其九轉丹名為:丹華、神符、神丹、還丹、餌丹、煉丹、柔丹、伏丹、寒丹。書中所述丹名、作法、服食功效,以及歌訣、注解之文字,多與《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第一卷相同。篇末又附錄餌雄黃方、真人神水法、仙人鳳綢法、呂恭起死方、服芝方、淮南神仙方等服食方法.各具藥物分兩,作法及功效。參見《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詞條。

 

庚道集九卷 共70頁
  編纂人不詳。從內容文字看,似出於南宋或元代。九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彙集外丹黃白術方訣二十餘種。包括《文真子金丹大藥寶訣》、《月桂長春丹》、《太上靈砂大丹》、《東坡三黃匱法》、《丹陽術》、《葛仙翁九轉靈砂丹》、《升仙大丹九轉靈砂訣》、《西蜀玉鼎真人九轉大丹》等篇。據近人陳國符考證,書中所載丹法多為唐宋人聽做。少數為元明人增補。各種丹方對鉛汞、砒霜、硫黃等金石藥物之配方劑量。製作養煉方法及製備器具均有詳細記載,此外亦有其他金石及草木藥物之妥治方法。為明人《本草綱目》所採用。據近人研究,此書所載藥物配方劑量已近於合理,與現代製作某些中醫丹藥之方法大致相同,是為研究我國古代化學及藥物學之重要典籍。

 

太上混元真錄一卷 共9頁
  撰人不詳。書中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當出於唐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此書首先講述老君自殷周以來歷世降生之神話,宣稱老君傳道於
尹喜,西游開化西域、天竺諸國。其說受《老子化胡經》影響。又論述修真養神之道。認為"人以身為國,神為君,精為臣,氣為人也"。修道者應重神輕形,"乙太虛為上,存真為寶"。其修真養神之法,則以行氣、守三一為主,反對辟穀導引之術。從全書內容文字看,作者似為樓觀派道士。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三卷 共27頁
  元朝李道謙撰。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書作者為全真道士,曾居終南山全真祖庭五十餘年。其書中記述金元時代全真道士三十七人生平事蹟。首先記述與王重陽在劉蔣村同時結茅修道之和玉蟾、李靈陽,其次則為王重陽弟子馬丹陽、 邱長春,以及再傳弟子于洞真等人。從書中可見全真道土倡導三教合一,重視道德性命修煉之教義。是為研究早期全真教史之重要資料依據。

 

終南山說經台歷代真仙碑記一卷 共6頁
  元朝茅山道土朱象先編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道家金石略》亦收錄此篇,題作《樓觀先師傳碑》。碑文記述陝西樓觀台歷代道教宗師之生平事蹟。據作者後記稱: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自周朝關令尹喜升仙之後,歷代在此修道登真者甚多。晉代尹軌、北周韋節、唐人尹文操所撰《樓觀先師傳》三卷,記樓觀宗師三十人事蹟,其書垂世久矣。本書作者朱象先於至元三十年(1279)來樓觀,得見《樓觀傳》,乃節錄其書,刻於碑石。碑文除節錄原書所載尹軌、杜沖、梁堪、王子年、韋節、王延、岐暉等三十人外,又增補尹喜、尹文操、梁筌、尹志平、李志柔等五人,凡三十五人,各為一小傳,傳後附以讚語。是為研究樓觀道教歷史之重要資料。

 

古樓觀紫雲衍慶集三卷 共22頁
  元朝朱象先編撰。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書中彙集陝西樓觀台所存唐宋,元三代碑記及名土題詠。所收碑文包括唐歐陽詢《大唐宗聖觀記》、員半千《天水尹尊師碑》、劉同升《大唐聖祖玄元皇帝靈應碑》,以及元人所撰《重修古樓觀宗聖宮記》、《清
和大宗師尹真人道行碑》等。所錄歷代名士題詠樓觀之詩文,有王維、儲光羲、盧倫、蘇子瞻、尹志平等人作品。朱象先自撰之碑文、題詩亦收入書中。

 

玄天上帝啟聖錄八卷 共61頁
  原不題撰人。從內容看,當系元代武當山道士所撰。八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書中第一卷記述玄帝(真武)降生及修道成真故事。謂玄帝乃先天始炁所化,黃帝時托生為淨樂國
太子,生而神明。後放棄王位,遇紫元君授以無極上道,至均州太和山(即武當山)修煉,功成飛升後,奉上帝之命降妖伏魔。第二至八卷主要記述宋代真武靈應故事。謂宋太祖于瀛州建北極七元四聖詞,真武感降,助宋朝統一天下;又稱真武下降,輔佐狄青平定西番南蠻;宋仁宗於內庭建真武祠堂等等。從中可見宋代祟奉真武神之事實。又本書中對宋元時武當山之玄帝神跡及宮觀祠廟亦有所記述。

 

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一卷 共9頁
  原不題撰人。從內容看,應為明永樂年間道士編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書記述明初修建武當山宮觀始末。武當宮觀在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十年秋,救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統帥軍民二十余萬修建武當宮觀;又命正一天師張字清選舉道士住持南岩宮、玉虛宮、五龍宮等處。本書記述在修建武當山時出現各種祥瑞,如"黑雲感應","榔梅呈瑞"等,皆繪成圖畫進呈朝廷,故書"“瑞應圖錄"。本書之末,附錄永樂十三年明成祖御;制《真武廟碑》一篇,碑文讚頌真武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贊助永樂帝肅清內難,"其有功德於我國家者大矣"。故敕令修建武當宮觀,永永祀神。又於北京建真武廟,為神攸棲之所。由此可見明成祖耗費民力修建武當,旨在利用真武神化其統治。

 

玄天上帝啟聖靈錄靈一卷 共6頁
  原不題撰人。從內容看,似為元末明初武當山置士編集: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書內容分兩部分。前半部彙集元代崇祀玄帝真武神之碑記詔旨。有翰林學士徐世隆所撰《創建真武疝靈異記》、程钜夫撰《武當山天一真慶萬壽宮碑》、泰定二年詔封水火二神聖旨等。後半部分收錄《啟聖嘉慶圖》,序文七篇。按《啟聖嘉慶圖》系元代武當天乙真慶宮提點張守清及其弟子編撰,主要描繪真武降生顯靈故事。該書已佚,但張與材、吳全節、趙孟順、虞集等文人道士為該書所作序文保存於本書中。

 

武當福地總真集三卷 共21頁
  元朝武當山道士劉道明撰。書成于至元辛卯年(1291)。三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此書記武當山勝景及道教史跡。該山在今湖北丹江口市,周圍六百里,山勢峻拔,奇峰迭起。相傳玄帝(即真武神)于此修道升真,故道教稱之為武當福地。宋元以來.該山道教興盛,山中宮觀祠廟及神仙靈跡甚多。本書上中二卷,首先詳記武當山之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及台池潭洞等勝景;其次記述五龍宮、紫霄宮、佑聖觀、王母宮等宮觀修建始末;磨針石、試劍石、二天門、榔梅祠等神仙靈跡,以及各種仙禽神獸、奇草靈木等等。卷下首先記述有關玄帝真武之神話傳記及宋代加封真武尊號之史實。其次則記載歷代在武當山修道成仙之名士,如關尹、尹軌、陰長生、姚簡、陳摶、孫寂然、曹觀妙、唐風仙、汪貞常、魯洞雲、葉雲萊等,共二十餘人。此書對研究宋元武當道教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武當紀勝集一卷 共11頁
  元朝道土羅霆震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此書為武當山名勝題詠集,共收錄七言律詩及絕句二百餘首。凡武當山宮觀祠廟、樓臺殿閣、峰岩襇穀、潭泉溪池,以及奇單靈木、仙禽神獸等,皆為之詠頌。從中可瞭解元中期以前武當山之宮觀建築、神仙傳說及民間信仰等情況。

 

西川青羊宮碑銘一卷 共8頁
  唐翰林學士樂朋龜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碑文稱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為天地之父母,自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以來歷世下降為帝王之師。唐僖宗
中和四年(884)在四川獲古磚,上有"太上平中和"六字。僖宗因此而撥庫錢二百萬,興建青羊宮。此碑文刻于成都青羊宮。

 

宋東太一宮碑銘一卷 共2頁
  北宋翰林學士扈蒙撰。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詔建太一宮於皇都開封東南。次年,太宗又親詣太乙宮禮祀太一神,並命扈蒙撰此碑文記述其事。

 

宋西太乙宮碑銘一卷 共1頁
  北宋翰林學士宋綬撰。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詔建西太乙宮于京師開封之西南,選道土徐思簡等三十余人住持。宋仁宗及皇太后均親往拜謁,並命宋綬撰此碑文記述其事。

 

宋中太乙宮碑銘一卷 共2頁
  北宋呂惠卿撰。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司天監奏稱太乙五福之神將行臨中宮,應立祠以求民康物阜。神宗准奏,於京都開封城南建中太乙宮。至熙寧六年春完工,神宗御書殿額,並命知制誥呂惠卿撰此碑銘記述其事。

 

龍角山記一卷 共8頁
  編者不詳。約成書于金朝。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此書輯錄唐宋金三代有關龍角山慶唐觀之碑記、詔令和祈禱文。按龍角山原名羊角山,在山西浮山縣南。相傳唐武德三年(620)二月,曲沃人吉善行宣稱太上老君顯現于羊角山。告之曰:"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孫長有天下"於是唐高祖李淵封古善行為朝散大夫,並于浮山縣建慶唐觀,奉祀老君。本書所收唐玄宗御制《慶唐觀紀聖銘》,詳記其事。書中又收錄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詔令、北宋韓望所撰《慶唐觀碑銘》,以及金代祈雨雪等祭禱文。

 

天壇王屋山聖跡記一卷 共6頁
  編者不詳。約成書於元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書輯錄唐宋元三朝有關王屋山之碑記詩文。按王屋山在河南北部,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相傳黃帝在此禱告上帝,上帝命西王母降臨王屋山主峰天壇山,授黃帝經書。遂大破蚩尤。西晉時神仙王褒在此山清虛宮授南嶽魏夫人上清道經。唐代上清派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亦在此山修道多年。為唐睿宗女兒玉真公主之師。本書所收唐人杜光庭撰《天壇王屋山聖跡記》,記述以上道教神話傳說及史跡。書中又收錄睿宗、杜甫、宋代道士林山人、通真道人,以及元朝杜人傑等人所撰詩文,最後為元朝至大二年(
1309)陳道阜所撰《元特賜玉天尊記》。

 

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廟碣一卷 共2頁
  唐朝左威衛錄事參軍衛研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篇記述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生平事蹟。司馬承禎為潘師正之弟子.上清派宗師。開元十二年(724),唐玄宗召承禎入內殿,傳授《上清經》。後居王屋山之陽臺觀修道,著有《修真秘旨》十二篇。卒於開元二十三年(735)。

 

唐嵩高山啟母廟碑銘一卷 共2頁
  唐朝崇文館直學士崔融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篇為嵩山夏後啟母廟碑文。相傳夏禹娶塗山氏之女,生子夏後啟,其母化為石。後人為紀念啟母之辛勤,立廟祀之。唐朝崔融奉敕撰寫碑銘,讚頌啟母之德。武則天皇后至嵩山,見此碑文,深加讚歎。

 

宮觀碑誌一卷 共2頁
  編者不詳。約出於元代。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本書收錄九篇道教官觀碑記。首篇《涇州回山重修王母宮記》,為宋初翰林學士陶谷所撰,其餘各篇作者皆為金元時人。有鄭子柟《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魏摶霄《十方大天長觀玄都寶藏碑銘》、党懷英《中都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感應碑》、朱瀾《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馮志亨《敕建普天黃篆大醮碑》、王鶚《重修亳州太清宮太極殿碑》,以及無名氏《重陽成道宮記》。本書編者蓋
元代全真道士。所收碑文對研究金元道教史有重要價值。

 

甘水仙源錄一○卷 共93頁
  元朝全真派道士李道謙編撰。書成于元世祖至元戊子年(1288)。十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此書彙集各地名山宮觀有關全真道之傳記碑文。前八卷首先錄入元世祖至元六年褒贈全真道之沼書。其次收錄自王重陽以下全真派道士約五十余人之傳記、碑文、祭文等。後二卷收錄全真道宮觀碑記,以及七真傳序贊。相傳王重陽于金朝
正隆己卯年(1159)在陝西甘河鎮遇二仙人,"飲以神水,付以真訣",遂棄家人道,創立全真派。本書題名《甘水仙源錄》,旨在說明全真道源起始末。書中所收碑記詩文,多出自金元名家之手,是為研究早期全真道歷史之重要資料。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一卷 共3頁
  金朝道士默然子劉通微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篇以五言頌詩注解《清靜經》。注文融合道禪,以澄心遣慾,清靜常寂為宗旨。勸人去貪嗔癡,修戒定慧,則六 慾不生,法界寬廣。

 

北斗七元金玄羽章一卷 共1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篇內有四言頌詩九章,分別讚頌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等北斗七元星官,以及左輔、右弼二星官。頌章之後,又載"金玄羽章真符"、"誦經解厄訣",言存思北斗星君,誦章施符解厄之法。《道藏》同神部玉訣類亦收錄本篇,附在傅洞真《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注》之後。其文字詳略與洞神部讚頌類所收《北斗七元金玄羽章》有所不同,當系同書之不同版本。

 

太上洞神五星贊一卷 共2頁
  原題張平子(東漢張衡)撰,疑系南北朝或隋唐道士偽託。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篇為天文星占之書,觀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運行情況,以占驗災祥吉凶。又敍述禳解災禍之法,有施捨、修德、設醮,轉誦金簡玉經等方法,謂行之可逢凶化吉。經名"五星贊",應為"五星占"之誤。

 

道德經篇章玄頌二卷 共23頁
  北宋監察御史宋鸞撰。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書以七言詩詠頌《道德經》八十一章之旨意”或一句以分吟,或全章而紀事"。大抵以清靜無為,少私寡 慾,逍遙出世為宗旨。南宋《秘目》著錄此書,題作"道德篇目閑吟"。

 

道德真經頌一卷 共4頁
  宋朝茅山道士蔣融底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此書以七言絕句八十一首詠頌《道德經》八十一章之旨意。其詩融合道禪,以排遣名相,據棄寵辱,泯除是非,歸根複本為宗旨。

 

明真破妄章頌一卷 共3頁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書以老子道生天地人之說為根據,用七言絕句詩詠述道教雷法宗旨。認為人身三寶(元
精元氣之神)皆先天一氣所化,與上天雷神"同祖同宗"。修道者以我身與天仙同諸一氣,以心合神,即可發動"雷機",叱吒元神,召喚百萬雷兵,左右晴雨。又認為萬法歸於道,法即是心,心外無法,修道者把握自身之神,心靜神定,即可通天體道。因此作者反對坐守丹田泥丸及符圖咒訣等方術,否認正一派與清微派道術之別。

 

諸真歌頌一卷 共7頁
  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為唐宋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讚頌類。本書以詩歌讚頌道教經典及仙真。所頌真經有《大有妙經》、《老君本生經》、《太上智慧經》、《本願大戒經》等。所頌真人則有太上玄一真人、青童君、西城王君、西王母、魏夫人、南極王夫人、昭靈李夫人等男女仙真。書中所錄詩歌,大多摘自東晉南北朝上清、靈寶諸經。

 

大明御制玄教樂章一卷 共3頁
  原不題撰人。從內容看,似為明永樂中道士奉敕編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表奏類。此書輯錄三種道教齋醮樂章,即《醮壇贊詠樂章》、《洪恩靈濟真君樂章》及《玄天上帝樂章》。每章包括頌神曲詞數首。其中《酷壇贊詠樂章》在曲詞旁標注工尺譜,其餘兩章則僅有曲牌
曲詞而無譜。

 

太上三洞表文三卷 共22頁
  撰人不詳。似出於唐宋間。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表奏類。此書輯錄道教齋醮所用章表奏文數篇。內容主要為上表啟奏東極青玄老君、太一救苦天尊、天師、五帝、天地水三官等神靈,祈求救苦悔過,超度亡靈上天。

 

萃善錄二卷 共16頁  
  原不題撰人。書中提及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當成書于明朝萬曆年問。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表奏類。此書輯錄宋元明三朝天師道之青詞數篇,系道士舉行齋釀時上於皇天神抵之祝詞。其中最晚者為《張國樣薦父終七詞》,故此書疑即張國祥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