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 dong jing
指火候的運用和行功次序。魏伯陽《參同契》:“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神氣調定,方曉動靜。動者,氣也。氣者,命也。靜者,性也,性乃神也。神不離氣,氣不離神。神氣不相離,道本自然也。”《道樞·玄綱篇》:“祟玄子曰:道至無,而生天地者也。天動也,而北辰不移,含虛不虧焉。地靜也,而東流不輟,興雲不竭焉。故靜者,天地之心也;動者,天地之氣也。心靜氣動,所以覆載而不極歟?通乎道者,心甯以同於道,氣運以存其形,不為物之所誘,是之為至靜者也。”同書《玉芝篇》:“朝元子曰:吾嘗觀乎大道,莫越乎陰陽相合,會于中宮,蓋有動有靜焉。動者,汞也,清而喜飛;靜者,鉛也,濁而不起。汞之飛,偶乎火者也,鉛不起,偶乎水者也。”《性命圭旨·天人合發章》:“何謂之動靜?曰:寂然不動,返本複靜,坤之時也。吾則靜以待之。靜極而動,陽氣潛萌,複之時也。吾則動以應之。當動,而或雜之以靜;當靜,而或間之以動。”
用以說明道及其派生物的關係。動即變化、變動;靜即不變、靜止。動靜之說淵源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老子尚靜。靜是道的根本性質,萬物變化無常,最終歸於虛靜,回復到萬物所由生的初始狀態,與道為一。有生於無,動(即躁)起於靜。靜是絕對的,“靜為躁君”。道教繼承了老子主靜的思想,又將其向宗教義理和修行實踐兩個方面引申發展,動靜關係遂成為道教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道教義理中,動靜具有宇宙化生的意義。李榮《老子注》:“至道”玄冥寂靜,湛然不動。從萬物化生而言,從無生有,變動不已,這又為動。道生萬物,即從靜(寂)起動;萬物歸根,即息動歸寂。就動靜而言,則是動不常動,寂不常寂。動與靜都是相對的。道本玄寂不動,永恆不變。但為教化“眾生”,才說“道”有寂有動。就其實質而言,動與不動(靜)應視作非動非不動,方是重玄申道之義。最終唯寂動俱息,達到至虛空無的重玄之境。《雲笈七籤》引《老君清淨心經》: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清淨為本,濁動為末。陽清陰濁,陽動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道教宗旨在於修煉成仙,動靜關係在其養生理論中得到充分地論述。《太平經》:人生而具備陰陽,動靜喜怒皆有時,時來為牝牡之合。天地亦有陰陽。天為陽主動,地為陰主靜,主靜以養,陰陽相合,產生萬物。養生之要在於陰陽平衡,如此即可長生久視。魏伯陽將萬物化生與修道養生緊密結合。《周易參同契》:“動靜有常,奉其繩墨,四時順宜,與氣相得。”天地的動靜變化有法則可循,若加以掌握,就能使丹道煉養與四季變化和順適宜,與陰陽之氣相得無礙。魏伯陽還用《周易》乾坤二卦演動靜關係,闡述作丹之意:乾動而直,氣希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唐宋以後,動靜關係為煉養家所重,成為靜坐養生理論的基礎。司馬承禎《坐忘論》:心為一身之主,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心靜生慧,動則生昏,養生之要在於收心,守靜去欲。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與道相合。內丹學強調修煉由動入靜,從有向無轉化,由此體道,並與道合一,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1:為師者的三種修為品德之一。《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動靜者,建立館治,繕寫經圖,申明要義,宣暢玄風,來則訓之,勸而不苦,去則誨之,導而弗牽。退者時引,進者時抑,抑引取中。回動還靜,反者道動入靜根,守此能篤利物濟身,明之者鮮用,戶牖之無也”。
2:道教教義名詞。動為變動之意,靜為靜止、不變之意。道家老子首先提出這一對概念,《道德經•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認為世界萬物變化無常,最終皆歸於虛靜,主張“靜為躁君”。道教吸取了老子的這一思想,加以衍化,成為其教義理論的內容。東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說:“動靜有常,奉其繩墨,四時順宜,與氣相得”。以為天地動靜運作有一定的法則可循,若加以掌握,就能使丹道煉養與四季變化相合順適宜,而與陰陽之氣相得無礙。並主張“乾動而直,氣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從而把動靜與《易》的乾坤二卦聯繫起來闡述其作丹之意。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亦論及動靜,如說“人生備具陰陽,動靜喜怒皆有時,時未牝牡之合也”。即人具有陰陽的性質,天為陽,主動以生;地為陰,主靜以養,陰陽相合,生產萬物,從養生的方面說明動靜。唐司馬承禎主張“坐忘”修道,認為“靜則生慧,動則成昏”,心靈虛靜才能產生悟知真道的智慧,心神馳動只能使人昏愚遠道。任真子李榮用“重玄”的觀點解釋動、靜,其《老子注》中說,“至道”玄冥寂靜,湛然不動;但從萬物化生的方面看,從無生有,變化不已,又是有動的。道生萬物,就是從靜(寂)起動,萬物歸根,就是息動歸寂。如此則動不常動,寂不常寂”,動與寂(靜)都是相對的。道本玄寂不動,永恆如此,但為教化“眾生”,才說“道”有寂有動。實際動不動(寂靜),應視作“非動非不動”,才是重玄中道之本義;最終,“唯寂與動,寂動俱息”,達到至虛空無的重玄境界。南宋鮑雲龍用“理學”觀點解釋動、靜。其所編著《天原發微》卷二中說:“太極動靜而陰陽分,太極無象陰陽有氣,動靜氣也,理乘氣而行也。奇偶變化,牝牡相御,得其陽氣者,乾道成男;得其陰氣者,坤道成女。氣聚成形,形交氣感,陰陽綜錯,所以易天地間,只有個動、靜,循環不已,此外更無餘事”。
3:養生名詞。動即運動,靜為靜止。內煉養生中,言動則萌發勃勃生機,靜則思維活動虛極靜篤,動靜交相作用,以成陰陽互根,陰陽交媾作用。《養生秘錄》:“動中求靜,靜中有為,動靜有作”。《性命圭旨全書•天人合發採藥歸壺》:大道有陰陽,陰陽有動靜。靜則入杳冥,動則恍惚應。《太平經》:“人生俱備陰陽,動靜喜怒皆有時,時謂牝牡之合也”。《坐忘論》:“靜則生慧,動則成昏”。靜時有定動,罔不吉。靜者動之吉,動者靜之機。動靜不失,其道真常。
4:自然變化的一定法則。《中和集•動靜》:“剛柔推蕩,易之動靜,陰陽升降,氣之動靜,奇偶交重,卦之動靜,氣形消息,物之動靜;晝夜與寢,身之動靜。至子身之進退,心之起滅,世之通塞,事之成故,皆一動一靜,互相倚伏也。觀其動靜,則萬事之變,萬物之情可見矣。靜時有存,動則有察;靜時有主,動則可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