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虛 ying xu

  即表示事物的興盛與衰落。《易·豐·彖》:“曰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天地萬物隨時間的推移,出現由充盈到虛空,再由虛空到充盈的變化。《莊子·秋水篇》:“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認為世間萬物的得失生死各有定分,因此,人要順應自然的盈虛變化。唐成玄英進一步闡發了這種思想:“夫天道既有盈虛,人事寧無得喪!是以視乎盈虛之變,達乎得喪之理,故儻然而得,時也,不足為欣;偶爾而失,命也,不足為戚也”。由於道教追求長生久視,莊子的盈虛觀被改造為以虛求盈。持盈保泰的修煉理論。《雲笈七籤·九守·守盈》:“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沖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是故聰明俊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勇驍力守以畏,貴富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道教教義名詞。盈,意為充溢﹔虛,意為虛空。出《周易•豐象》:〝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本意是太陽行至中空則西斜,月亮圓後則虧缺,天地萬物一盈一虛,隨時消長變化。《莊子•秋水》中也有〝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認為若懂得天地盈虛變化的規律道理,有所得也不欣喜,有所失也不憂愁,這是因為知道了得與失是沒有一定的。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疏中說:〝夫天道既有盈虛,人事寧無得喪﹗是以視乎盈虛之度,達乎得失之理,故儻然而得,時也,不足為欣﹔偶爾而失,命也,不足為戚也〞。道教沿襲莊子之意,用天道的盈虛變化來解人事的得失現象,認為這是〝時〞和〝命〞,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