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步 yu bu
原是巫步,後為道教吸收。被當成一種對鬼神、外物有神秘的禁製作用的步伐,廣泛運用於法術、科儀之中。《法言·重黎》:“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軌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這是比較早的解釋,比較符合實際。稍晚一點,又有禹步系由禹所傳而得名的說法。據《洞神八帝元變經·禹步致靈》雲:“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此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預測高深,故設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祗問以決之。然禹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人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演百端。漢淮南王劉安已降,乃有王子年撰集之文,沙門惠宗修纂之句,觸類長之,便成九十餘條種。”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仙藥》的說法基本相同。從這一傳說中可以知道,此步是為禁咒術中的一種,認為行之可以對外物起到神秘的禁製作用。禹步之法,有三步九跡之說。葛洪《抱卦子內篇》中兩處提到禹步之法,其中《仙藥》說:“禹步法: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從葛洪記載的來看,禹步九跡是排在一條直線上,並無鬥折之形。但後來,它與步鬥匯合為一。匯合之後。複在禹模仿鳥跡的基礎上,添上鳥跡為北斗的內容,將禹步致靈的觀念與北斗崇拜糅合為一。題名“中華仙人李淳風注”的《金鎖流珠引·三五步綱引》說:“北斗者,是中鬥也。中鬥九星,下變為九靈,步作九跡,謂之星綱。禹見鳥步星綱,轉石木,取蛇食,禹學之三年,術成能履九鬥,配星於足,以足指物即轉,不知手為之。後登剡山嶺巔,有神人謂之曰:‘足履手指,何以足履亦使足指?王不見靈鳥足履觜指?禹拜之而受。後得道,驅使神鬼蛟龍虎豹,開決山川,引理江河,分別九州。後登帝位,方取道解易形而{上日下升}太極。”這麼一來,禹步和步鬥就完全融合為一。禹步的三步九跡,遂和北斗九星(鬥杓七星加輔弼二星)掛上號,進一步又和八卦搭上鉤,稱“三步九跡,跡成坎、離卦”。(《洞神八帝元變經》)在以後的發展中,又演變出十二跡乃至更為複雜的禹步。其名且常與步罡互相通用。
凡兩足不相遇者曰禹步,謂道士步罡之法。本意指跛步。相傳禹治水辛苦,身病偏枯,足行艱難,故名。《屍子.廣澤》:〝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足無爪,脛無毛,偏枯之病,步不能過,名曰禹步〞。《荀子》:〝今羽士作法,步魁罡,即謂禹步也〞。漢揚雄法言.重《黎》:〝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後來道教引用為召役神靈的一種方術。據《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八及《洞神八帝元變經》等說:禹步是夏禹治水時,因不可預測高深以及伏泉盤石眼力不能及,必召山海之神問以決定之﹔禹到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使大石翻動,而此鳥禁咒時常作這種步法,夏禹便模仿其行,使之入術,自此後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稱禹步。後好道者加以推演,便成九十餘種,舉腳不同,咒頌各異,步法多種。如三步九跡法、十二跡禹步法、三五跡禹步法,躡地紀飛天綱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既濟禹步法、入斗步法、步雷火斗法等等。據《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八稱其是〝法乎造化之象,日月運度之行也〞。這是種制神召靈的行步,為萬術根源,玄機要旨,欲召神見鬼,禹步最為急要,步綱躡紀即取法於此。其禹步法大略如下:道術人於室內鋪前,面向神壇,以清淨白灰作星圖及八卦之數,作術者在地戶巽上,面向神壇鳴天鼓十五通,即閉氣,默念咒訣步之。先舉左腳踩於離宮,右腳踩坤宮,左腳踩震宮,右腳踩兌,左腳從右腳並作兌,右踩艮宮,左踩坎宮,右踩乾,左踩天門,右踩人門,左從右並在人門上立,然後通氣念咒。參見〝踏罡步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