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  zhou

   又稱神咒,秘咒。道教法術的主要手段之一。原是古代語言巫術的主要內容,後被道教所吸收並發展。咒,即祝,字義相通。用咒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都曾出現過的現象。最早的咒是直接發佈命令給自然物,要求它們改變其狀態、功能。待萬物有靈論和巫術發展之後,才逐漸將咒的使用集中到巫師身上,而咒語中也開始出現祈求神靈的內容。中國古代大量流行於民間,巫師則專操其業。道教繼承和發展了咒語,認為咒乃天神所頒,得之者可以役使鬼神。《後漢書·襄楷傳》引《太平經》:“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來往也。人眾得之,謂神咒也。”道教認為,咒語念動起來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威力,能夠改變被咒的事物或厭劾鬼神精魅,“咒金金自銷,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滅,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縛,咒鬼鬼自殺,咒禱禱自斷,咒癰癰自決,咒毒毒自散,咒詛詛自滅。”(《太上正一咒鬼經》)故,對咒的傳授,運用視為至秘。咒法成了道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道教咒語大多數應用於祈禳、治病等場合,希匱通過向物件發佈命令以引起物件的變化,故其結構上多以稱引神名及贊其威嚴開始,中為祈請或命令內容,結束語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如某神律令’以及敕、攝等辭句。如律令,系沿用漢代宮府文書格式,命令下屬認真執行,不可違反刑律政令,敕,原是皇帝詔令的專用語;攝,指總攝一切。這些辭在咒中的作用,都是強調尊神的絕對權威,表示咒中要求必須得到絕對服從。它們成為道教咒語最顯著的特徵。咒語中也有一些盛讚尊神威德為主,但占比例不大,且在讚頌中仍夾有一些表示願望、祈求的內容。咒語中有一些在漢語中找不到明白的字義解釋,稱為哮咒、密咒。它們多數來自佛教,亦有道教根據某些自創的符音拼成。在和佛教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兩家咒語亦有過相互交流,就道教而言,曾經吸收過佛教真言。比如與鬥姆相關的咒語,即與唐代密宗僧人不空所譯的《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有關,元代又受過藏密的影響。密咒在宋以後興盛的雷法中應用甚多,如“哞哞”“鎳部臨”一類密咒在召遣雷將時大量應用。清代全真龍門派十一代傳人閔小艮獲得《雨香天經咒》、《密跡金剛咒》、《大悲神咒》等,輯入其《古書隱樓叢書》,則純為佛教密咒。道教咒語門類繁多。用於道土修煉、護身的,從起居生活中的櫛發、沐浴、衣、食,到入山涉海雲遊訪道用的辟虎狼咒等護身咒,滲透到生活的每一環節。在早晚功課中誦經先念《淨口業咒》、《淨身業咒》,開經前念《開經玄蘊咒》。結壇行法時,常先念《衛靈咒》、《金光神咒》以求衛護心神、賜予神通。行持中書符有《書符咒》,用符有《發符咒》,召合時有《召將咒》,用印有《開印咒》、《入印咒》,上香時有《上香咒》,步罡有《步罡咒》。為人治病,有針對各種症狀的治病咒。祈禳中呼風、召雷、召龍、致雨、止雨、祈晴、驅蝗、利蠶、和合利市、祈嗣等等,也各有相應咒語。另外,召鬼、殺鬼、召魂、制魔、降妖、厭劾等等,也都各有專咒。這樣,幾乎每一道派都有本派的咒語體系。集中收輯起來,少則一卷二卷,多則十卷八卷,甚至數十卷。咒語除口念之外,又可與符書寫在一起,作為鎮帖之用,稱為“符咒”;咒又與氣功的修煉結合在一起,念咒與布炁渾成一體,稱為“禁咒”;咒的應用又與水相關,叫“咒水”。都各有方法。行咒方法,總稱為“咒法”。

 

  道法名詞,也是道教經韻格式之一。〝咒〞有〝祝告〞之意。《後漢書•王忳傳》:〝有何枉狀,可前求理乎?〞道教經典中的〝咒〞語,是向諸神、諸仙祝告,向修持者、信徒以及香客、齋主祝告、勉勵的詞語。如《淨心神咒》、《淨口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咒》、《淨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蘊咒》、《靈官咒》、《供養咒》、《結齋咒》等。上述咒語,均為有實義之詞語,念咒時,只念咒不畫符,稱為〝無符咒〞。這類〝無符咒〞,咒語字數規範(多為四言句、僅有少量五言句),樂誦時,音律、音調穩定,節拍、節奏單一,已形成歌腔形態,稱為〝念咒腔〞。如:它一字一音,上、下句旋律不斷反復,直至該咒語念畢。對這種旋律、節奏極其簡單的道教音樂韻腔。還有一類咒語,為道士法師在齋醮祝告和書符演法時心念之咒語。它不著文字多由師傳。為道士法師在齋醮祝告和書符演法時心念之咒語。此外,在道教音樂韻腔中,亦有少量以〝咒〞命名的曲目,如《仰啟咒》、《出生咒》、《酆都咒》、《咽喉咒》等。這類韻腔曲目,大都短小精悍,旋律簡練、節奏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