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綱論
道書名。一作《元綱論》。全稱《宗玄先生玄綱論》。簡稱《玄綱》。是一部闡述道教義理,具有濃厚哲學思想內容的著作。一卷,三篇,凡三十三章。吳筠撰。成書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凡三十三章,並為一卷。即上篇為〝明道德〞,凡九章:道德、元氣、真精、天稟、性情、超動靜、同有無、化時俗、明本末;中篇為〝辯法教〞,凡十五章:神道設教、學則有序、陽勝則仙、虛明合元、以陽煉陰、形動心靜、神清意平、行清心貞、真人為儔、仁明貞靜、立功改過、制惡興善、虛白其志、委心任運、虛凝靜息;下篇為〝析凝滯〞,凡九章:會天理、畏神道、率性凝神、道友反俗、專精至道、長生可貴、道無棄物、明取捨、以有契無章。全書援引《老子》之自然道義闡述道教義理和修煉方術及其理論。自謂冀循流派而可歸其源,闡幽微而不洩其旨。至於高虛獨化之兆,至士登仙之由,或前哲未論,真經所略,用率鄙思,列於篇章〞。如《元氣章》和《真精章》中,他承襲元氣論的說法,又間以老子之自然道義闡發宇宙之本源。在《天稟章》中,主要論述了性和情的問題,認為人性的差別源於先天所稟之氣不同,〝稟陽靈生者為睿哲,資陰魁育者為頑凶〞,〝或善或否,二氣均合而生中人〞。分人性為三類,這對後來韓愈、李翱的〝性三品〞說有很大的影響。在性和情問題上,又將性和情對立起來,認為〝性本至凝,物感而動〞,既然〝情動性虧〞(《長生可貴章》),那麼損性背道的根源當歸結於〝我心〞,〝我心不傾則物無不正,動念有屬則無不邪,邪正之來在我而已〞(《虛明合元章》),論證了加強自身修煉,學道登仙的可能性。提出全自身之性是學仙的第一步,以性、形、氣、神、道迭次淨化,達到不死長生的境界,而且〝動寂忘而天理自會〞。在學則有《序章》中,強調〝精思〞、〝至靜〞,頗似司馬承禎〝坐忘〞、〝主靜〞之說。這種以加強自身修養為主,而不孜孜於外丹之燒煉,對後世道教內丹理論的漸趨完善有一定影響。其所闡述的道教思想,對後來道教徒也有很大的影響。他不僅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學者,而且又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對研究道教史及思想史有重要的地位。該書收入明《正統道藏》太玄部〝尊〞帙,與《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同卷,題曰《宗玄先生玄綱論》。《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宗元集>附》收錄,題曰《元綱論》一卷。《四庫提要》集部別集類著錄,謂此本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抄,末有跋云:〝收入《道藏》中,世無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