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教
1:道教的別稱。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德經.第一章》說: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名。唐李咸用《披沙集》卷六《吳處士寄香兼勸入道》詩:〝空掛黃衣寧續者,曾聞玄教在知常〞。《漢天師世家》載元成宗贊,稱道教自張宗演起宗風為之益振,玄教為之增光〞。《雲山集》卷首王鶚序:〝幼讀書習儒業,業成涉大變,因歸玄教,盡棄世緣,徑遂神遊〞。
2:道派。為元代道士張留孫所傳一系的名稱。張留孫是信州貴溪人,幼從伯父學道龍虎山上清宮,為龍虎山道士。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朝,張留孫從行。次年,帝以留孫奇士留侍闕下,留孫所進〝虛心正身,崇儉愛民以保天下〞言深合帝意,後為太子和皇后治病得愈,更為世祖器重。於是在兩京建祠宇,賜額〝崇真宮〞,以留孫居之。後欲賜天師號,因留孫奏告天師乃張氏宗親世襲稱。臣不敢妄受而罷,遂賜為上卿、玄教宗師,總攝江、淮、荊襄道教事務,佩銀印。在政治上也深得元世祖及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四朝帝王的信任,朝廷大事必先咨詢,聲望顯重。門下高徒數十人,聰明賢達,分別擔任江淮荊襄諸大宮觀的提點,管理各處道教事務,其著名者有:徐懋昭、余以誠、何恩榮、吳全節、王壽衍、毛穎達、夏文泳、陳日新、張嗣房、薛玄卿、張德隆等,形成了一支相對獨立的龍虎山天師正一道的道派。為天師道的傳播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後吳全節、夏文泳、張德隆曾嗣玄教為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大宗師,其中吳全節影響最大。至明代,玄教宗師一系遂解體,重歸於天師道。
玄教本為朝廷對道教的通稱。元代皇帝以張留孫掌玄教院,形成一個以玄教道官直接佈道的教派,可視為道教龍虎宗支派。創始于元初,創始人張留孫。張留孫(1248~1321),字師漢。信州貴溪(今屬江西)人。幼從伯父張聞詩學道于龍虎山上清宮。後以所學游江淮。至元十三年(1276),隨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闕,留侍闕下。次年,因為昭睿順聖皇后之疾祈禱有驗,命為上卿,賜寶劍,敕兩都各建祟真宮以居之。至元十五年(1278),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佩銀印。此後,“寵遇日隆,比於親臣”。所封教職也不斷提高,至仁宗延祐二年(1315),晉銜為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真人、領集賢院道教事。(見袁桷《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吳澄《神德真君張公道行碑》等)從作玄教宗師起,他就不斷從龍虎山選調道士(前後幾十人)至京師,或委以京師道職,或派至各地任各級道官。從而以他們為骨幹,逐漸組織起一個規模龐大的教派,即龍虎宗支派——玄教。玄教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組織規模是很大的。其宮觀除少數在北方外,大部遍佈於南方。計有:鎮江路、常州路、杭州路、揚州路、平江路、龍興路、撫州路、臨江路、袁州路、信州路、天臨路、惠州路等。約當今之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該派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組織領導體制。其最高首領是玄教大宗師,居大都祟真萬壽宮,負全教指揮之責。其副手是玄教嗣師,輔助大宗師工作,又是日後大宗師的合法繼承人。大都祟真萬壽宮設提點一職,協助大宗師處理日常事務。大宗師之下,設江淮荊襄都提點,為大宗師指揮各路道教的直接助手。其下的各級地方組織,根據元代行政區劃進行設置,行省設都提點,路設道錄、道判,州設道正、道判,基層各宮觀設住持、提點、提舉。玄教從成立至元末,承傳五代掌教。第一代張留孫,掌教四十三年(從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師算起),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逝世,傳給第二代吳全節。全節掌教二十五年,於至正六年(1346)逝世,傳給第三代夏文泳。文泳掌教四年,於至正九年(1349)逝世,傳給第四代張德隆。德隆掌教約五年,於至正十四年(1354)傳給第五代於有興。於有興掌教至元亡。玄教大宗師之承傳,逐漸形成一套制度。第一,除第一任掌教張留孫為元世祖任命外,其後幾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提名,先作嗣師,待前任掌教逝世後,由皇帝降“璽書”加以任命。第二,歷代繼任掌教在接任時,皆須以張留孫遺留下的大宗師印和寶劍(原為皇帝賜張留孫者)相承傳,作為傳承憑證和教權象徵。玄教雖是由龍虎宗分衍出的一個支派,但卻自成體系,對龍虎宗天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即它的教務直接受命于玄教大宗師,而不直接受命于龍虎山上清官和天師府。玄教之信仰和所習方術,呈雜采兼收特點。除主要承傳天師龍虎宗之符籙咒術外,兼習神霄、清微、天心雷法,也兼習內丹術。在道教理論上的建樹很少,僅吳全節所著《靈寶玉鑒》,現尚存于《道藏》。玄教存在的時間雖不長(至元亡而解體),但它卻對諸符籙派合為一個大派正一道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玄教大宗師長期居住大都祟真萬壽宮,有如江南道教首領歷代天師在京的常駐代表(歷代天師除被沼命去京師外,常年居龍虎山),江南眾多道派的不少事務,往往是通過玄教大宗師解決(有些須請示天師)。玄教大宗師對於溝通江南道教與元室的關係,溝通道教各派之間的關係,加強各派的團結,促進正一道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玄教組織的發展,又大大增強了龍虎宗的力量,為正一道的形成,作了必要的組織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