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xuan
含義相當於道。玄,本為老子用語。《道德經》多次用“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或德的一種形容。道教將此概念衍化成為其教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老子想爾注》最先把“玄”提升為一種實體性概念,與道相類,具有本原的意義:“玄,天也。古之仙士,能信守微妙,與天相通。”葛洪對此作了充分發揮。《抱樸子內篇·暢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玄,與老子的道相類似,為宇宙的本質,天地萬物皆從“玄”而生。玄的性質和狀態為:眇昧精深,微而不顯;綿邈幽遠,神妙無比。“因兆類以為有,托潛寂而為無。……胞胎元一,範疇兩儀。”先天地而存在,超乎一切之上,產生世間一切事物,又同時構成它們的基礎。“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玄既通過天地萬物顯現為有,又還原虛寂而歸於無。玄即道,又與“一”貫通。道起於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修仙長生,必行守一之術。玄、道、一既是天地化生的根源,又是修仙煉道的準則。隋唐之際,道教重玄思想興起,義理之學盛行,教義理論家援佛入道,將玄發展為認識、體悟大道的一種精神境界。李榮《老子注》:說有、說無,皆為偏之一端,未悟真道。非有、非無,合于中道即為“玄”。但不能滯于此玄,須以“又玄”破之,不滯於滯,同時又不滯於不滯,玄之又玄,達到體悟真道的境界。
1: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中多次使用〝玄〞,如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或〝德〞的一種形容。道教創始,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玄〞的概念,衍化成為其教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老子想爾注》說:〝玄,天地。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因此後世道教極為信仰的天界尊神真武大帝,又稱為玄天上帝。東晉時葛洪建構道教教義理論體系,將〝玄〞提升為宇宙的本原實體。《抱朴子內篇.暢玄》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目未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此論〝玄〞成為宇宙的本體,尤重於玄道。興乎日月,迅乎電馳〞;〝因兆類而為有,托潛寂而為無〞;〝胞胎元一,範鑄兩儀,吐吶大始,鼓冶億類,迴旋四七,匠成草味〞,〝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既通過天地萬物顯現為有,又還源於虛寂而歸於無。這樣的〝玄〞基本與〝道〞是相同的,因此他說:〝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此所謂玄,源自漢代揚雄之《太玄》,非魏晉玄學之玄。玄道亦即玄一之道。隋唐之際,重玄思潮興起,義理之學盛行,一些道教學者沿用前此〝玄〞的概念,將〝玄〞發展成為認識體悟〝至真大道〞的一種精神境界。唐初道士李榮認為:〝魏晉英儒,滯玄於有、無之際〞《老子注序》),主張〝無〞和〝有〞都是偏執一邊。因此要〝非有非無〞,〝合於中道〞,這就叫做玄。但是,又恐行者滯於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成玄英《老子義疏》)。〝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主張從心智上取消剛與柔、動與靜、有與無、善與惡、是與非的一切對立,以達到〝境智雙泯〞,〝能所都忘〞的虛無境界,從而賦予唐代道教教義以哲學思辨性的特徵。
2:丹經名詞。即玄妙。《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玄者,玄妙之義。以形而論,水火相合謂之玄;以理而論,有無相合謂之玄;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