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 liu tong

  1:指在修煉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知識。《雲笈七籤》卷五六《元氣論》指出,為養生而修煉的人除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內,內外寂靜,此謂善入無為外,還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時機、通術數的六通。2:;指目、耳、鼻六孔,《道樞·入藥鏡上》中說:夫三毒、十惡、八邪皆起於心,曰目、曰耳、曰鼻,謂之六通。神常從之。

  指修道者所得六種神通: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六通,一目通,能徹視洞達。坐見十方天上地下,無有障蔽,六合內外鬼神人物、幽顯小大,莫不了然分明,如視掌中:二耳通,能洞聽天上天下、四面八方一切音聲,無不悉聞,人天禽獸、蜎飛蠢動一切聲聞,悉曉了分明;三鼻通。曉百和寶香,分辨氣數濃薄差失,纖毫必記,四方上下異域絕境香臭之氣,聞如面前;四舌通,萬品眾物合為一食,經舌悉知種類,分別其味:五身通,能飛行上下,履火涉水,經山觸石,無所懾礙,分形散體,千變萬化,形長充於八極,短入於毫微;六心通,迴一切法,皆悉空淨”。

  1:指六氣或四方上下。《莊子.天道》:〝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闢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味然無不靜者矣〞。《釋文》謂六通即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唐成玄英疏以為六通是四方上下;四闢是順應四時,任物自動。

  2:指六種神通力。《皇經集經》卷二:〝玉帝知時欲至,即於會前,舉六通力,放大光明〞。注:〝張紫陽云:六通,視通、聽通、神融通、神會通、夙神通、預照通。即佛家所謂天眼等六通也〞。按佛教六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通、漏盡通,也稱六神通。

  3:指學道者的六種智慧。《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十:〝六通智慧者,洞觀、洞聽、洞彼此生死去來劫數,洞微十方有無,洞經戒道俗教化,洞自然人身,是為六通大智慧也〞。

  4:六種人格。《上清道寶經》卷一〝一通之人〞注:〝百字不治;二通之人,千言不改;三通之人,萬字不獲;四通之人,十萬不易;五通之人,百方不拘;六通之人,千萬大默。非斯六人,不可製作,不入正法,皆謂邪文〞。

  5:指修煉功夫精深之人的六種特異功能。即眼通、耳通、鼻通、口通、身通、心通。謂眼通者為洞視,視於三尊,不亂五色,無陰無陽,無小無大,無所不見;耳通者為洞聽,聽乎三寶,不滯五音,無清無濁,無樂無味,無所不聞;鼻通者為洞空,無故無新,無沉無浮,無不知別;口通者為洞虛,願嘗甘露,妙法尤丹,不嗜腥葷,無懼無畏,無剛無柔,無不辨行;身通者為洞微,無廣無狹,無內無外,無不究悉;心通者為洞清,灌溉五神,蕩滌十欲,無尊無卑,無道無俗,無不究明,染之不著,以無上藥治療狂邪(見《上清道寶經》卷一》)。

  6:指通曉六種升仙的法門。即一受符籙,制立身神;二服符帶檄,鎮惡安心;三去屍破穢,駐色鎮神;四告陳章表,度災去厄,延命留神,解囚誅符,以取生壽;五醮祭仙靈,求通天地,伏惡消凶,解獄燒書,以除死籍;六咒術扶持經法,共濟末運,內安身心,外救人物。《靈書肘後抄》注:〝此六者,通仙人也〞。

  7:指會通六種慧識。也叫六慧。即:道眼、慧眼、法眼、慈眼、道慧之眼、法慈之目(見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

  8:應通人事、四應通鬼神、五應通時機、六應通術數(見《元氣論》)。

  9:齋會名詞。指齋會至少為六人。即一師、五保。《三洞珠囊》卷六《齋會品》引《太玄經》之八《老子傳授經戒注訣》:〝夫欲傳授道德而對齋者,法限三十八人,少不可減六人。六人為通,齋官備足,一人為師,五人為保。保者,寶也,荷也,明也,證也,度也,成也。相重如寶,任荷可教,明其丹誠,證其業善,度其誠難,成其至真〞。

  10:指修煉到一定境界所呈現的六種神通。《通玄子六通論》:〝修行人十二時中,常似一時,名無間斷,靜坐一時,一性不昧,心安不動,夜裡忽然滿室光明,如同白晝,心似冰清玉潔,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此氣候之所變也。靜坐間忽然一性跳出身外,便嫌四大臭穢,此是慧性有覺,乃心境通也。靜功勿退,或居一室,不出戶庭,萬事未來自知,隔牆見針,名神境通。到此越要加工 煉,忽然心神塞閉,坐臥不知,東西不辨,休要心忙,慧性一覺,混沌之間,忽然心地大開,山河大地,如掌上觀紋,心神湧躍,無窮無盡,乃天眼通。更加精進,坐間忽聽天人語,莫執著,恐是邪境,乃天耳通也。忽晝忽夜,入於大定,觀透三世因果,乃宿命通也。心地慧燈,日夜光明,現出身外之身,他方都見,神聖相通,乃他心通也〞。